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广泛性焦虑症与中医学"郁证""惊悸""怔忡""不寐"等病都有相关性。近年来,笔者应用疏肝养心法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疗效显著,兹作以下探讨。1病因病机《内经》认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类经》中记载:"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心主神志藏神,肝主疏泻藏魂,情志病与心肝二脏息息相关。二者乃母子之脏,生化有序、相互为用,心主血、肝藏血,心肝气血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不寐是中医内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疾患,笔者论述归纳了我院王权老中医在临床40余载中对此病的治疗心得,王老认为本病与心肝二脏关系极为密切,二脏皆为神智情志之官,为神魂之居,人体一切神智情志活动之所宰,据此心虚肝郁为不寐的基本病机,贯穿本病的全过程,治疗以宁心疏肝为大法。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积极配合心理疏导、精神治疗、针灸理疗、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方可获得全效。  相似文献   

3.
焦虑症,中医将其归于情志病范畴。其临床表现为心神不宁、惊恐不安、精神紧张、失眠等,与"惊悸""不寐""郁证"等相关。其病因病机主要体现在心—肝—肾轴上,肝郁化火是病机关键,气血不足、阴虚火旺是病理转归。治疗应以肝肾二脏为要,以疏肝、清心和滋肾为基本法则,重视气滞、痰凝、血郁等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4.
在郁证中,有以生气动怒、情志抑郁为因,气滞肝郁、神魂不宁为果的证候,余临床称之为“气郁伤神。”本证症状繁多,病机颇杂,治疗殊难。象百合病而无肺阴伤之兆,似脏躁而阴血损伤不重,其病机重点在于肝郁气滞,魂神被扰。故用百合地黄汤有凉、  相似文献   

5.
浅谈失眠从心肝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志内伤是失眠的病因,心神不安是其病机,肝为起病之源,心为传变之所,因而治疗失眠当从心肝两脏入手,以肝郁气滞、心肝火旺、心肝血虚、心肝血瘀、心虚胆怯型治之.  相似文献   

6.
李瀛均  陆健  薛利华 《陕西中医》2001,22(8):512-512
中医无高血压病病名。根据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其发展过程 ,属于中医“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等病证范围。根据多年来的临床经验 ,运用中医药来进行辨证诊治 ,每常有效验。兹将临证一见之得 ,介绍如下。从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来看 ,其发病主要与情志、劳倦、先天禀赋、饮食有关 ,受病之脏主要在肝。心情失畅 ,恼怒伤肝 ,肝阴耗伤 ,风阳易动 ,可出现肝阳过亢之高血压 ,肝阳过亢可化风、化火而出现中风证候。肝阳过亢不已 ,伤阴伤肾 ,又可出现阴阳两虚之证候。先天禀赋不足或生活失节 ,可致肾阴亏虚 ,肾阴不足不能涵木 ,肝阳偏亢 ,可…  相似文献   

7.
谈失眠从心肝论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探讨失眠的发病机制 ,情志内伤是其病因 ,心神不安是其病机 ,肝为起病之源 ,心为传变之所 ,因而治疗失眠当从心肝两脏入手 ,共同调治。临床可分为心肝气滞证、心肝血瘀证、肝火扰心证、心肝血虚证、阴虚火旺证治疗。  相似文献   

8.
脏躁是一种以精神情志改变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之“癔病”,男女均可发生,但多见于女性,故一般列于妇科杂病范畴。关于本病的证治。现用教科书均分为心脾两虚与肝肾阴虚二型。但笔者通过对临床及其他有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总结发现,脏躁由肝气郁滞或肝郁化火而发病者远较上述二型多见。临床所见情志为病,无不与肝有关。《中医名词术语选释》认为,脏躁由“心肝血虚,兼情志抑郁,血躁肝急所致”,强调脏躁之病所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辨证分型有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痰湿壅盛型、阴阳两虚型,其中以肝火亢盛型较为常见。肝火亢盛型高血压发生多由于机体肝阳偏盛,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导致肝火亢盛,出现头痛、头晕等症。中医药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甘麦大枣汤治疗焦虑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甘麦大枣汤出自《金鹰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第二十二》主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方由甘草、小麦、大枣组成。《中医名词选释》云:脏躁是一种发作性精神病,类似癔病,由心肝血虚,情志抑郁,血燥肝急所致。焦虑症(anxietystate)为现代医学病名,是以情绪障碍为主的伴以植物神经系统症状的一种精神疾病,临床上分急、慢性两型。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本病类似中医的脏躁、郁证。笔者运用甘麦大枣汤加味治疗焦虑症,取得一定疗效,兹举案如下,供同道参考。例1:女,36岁,工人,1997年5月9日就诊。3月前因“…  相似文献   

11.
针对病情的寒热用寒凉以清热、用温热以散寒。寒热并用之法为证候之复杂多变而设,但因病情复杂,单用寒热往往难附合病情而需寒热并用,以达"欲寒先热、欲热先寒"之功。在临床上五脏多为虚证,应治以补法,但不可纯补、峻补、壅补,应该补中寓通,静中有动,"欲补先泻",对于外感六淫及内伤饮食等造成的脏腑实证,应祛邪扶正,但不可滥用攻伐耗气之品,应泻中有补,"欲泻先补"。"欲散先收、欲收先散",制其标而复其本,去其邪而不伤其正。在药物配伍中,扬己所长,避己所短,于阴阳矛盾中达到实质上的有机结合。治疗热病,用寒凉的方药,在药汤尚温热时服用;治疗寒性病证,应用热性方药,必待药汤凉后再服用。中医学之"欲阳先阴、欲阴先阳"即组方配伍能正确把握药势,在具体应用中能达到气机升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散收相使之功,在服药中可以防止药证格拒。  相似文献   

12.
掌握现有针灸推拿学专业结构规模和招生比例、专业层次等方面内容,能够为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课题组设计了6套问卷,从专业设置和结构规模、课程设置及培养计划、人才培养及市场需求等方面开展了深入调查。通过分析和论证,说明本校针灸推拿学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求,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基本涵盖了所有与针灸推拿相关的专业方向,并重点发展了符合国际市场需要的专业方向,已初步形成了“高层次、国际化、强能力”的专业特色。  相似文献   

13.
针刺补泻论--针以调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补泻,手法该如何操作,也许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由于操作的轻重、频率和快慢的不同,刺激量肯定有异,但这是否就是补泻的本质所在呢?从<内经>发展到<针灸大成>针刺手法洋洋大观,如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子午捣臼、烧山火、透天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凤凰展翅、饿马摇铃、龙虎交战、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等等颇使我们后学有望洋兴叹之感;这些形式各异的手法都能起到或补或泻的作用,它们背后是否隐藏着相同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浅析心肾相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心肾相交的理论源流、机理加以探析,提出心肾相交的内涵包括:心血肾精同源互化、心神肾精相互为用、君火命火相得益彰、心火肾水相互制约、元气与心血相助5个方面。对于探讨心肾相交的意义及指导临床治疗心肾不交导致的病证,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气血失和角度入手,结合脏腑病机及对脉道的影响,探析原发性高血压的病机。气血升降失和,影响机体气血运行。血随气升,心主血脉、脾主运化、肝主疏泄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气血升失和;气随血降,肺主气,胃主降浊,肾主纳气收藏功能异常易引起气血降失和。气血虚实失和,血虚则气之生化不足,气虚则无力行血以荣周身,导致气血两虚、气虚血瘀。气血失和,导致脉道通利不畅及脉管弹性减弱,血液在脉中受阻,血压升高。  相似文献   

16.
寒热真假的正确判断在临床和教学工作中均是重点难点所在,本研究在对寒象与热象、真象与假象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真热假寒证与真寒假热证的病机、临床表现和证候本质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归纳了寒热真假的重要鉴别点。  相似文献   

17.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认识自然与人的生命活动的核心理论,药食气味及其功能归属,对维持调整人的生命状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方剂的组成始于气味配伍,气味配伍是中医方剂调整机体阴阳、脏腑气化失常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运用亢害承制理论,阐述寒饮生风的理论依据。归纳张仲景诊治寒饮生风的六证及其治疗方法:水道失调型用温肺通阳,行饮熄风;脾失运水型用温脾扶阳,化饮熄风;肾虚水泛型用温肾化气,逐饮熄风;心阳不济型用温通心阳,降饮熄风;肺虚皮水型用温通肺卫,利水熄风;饮停中焦型用温胃健脾,散饮熄风,综合分析其理法方药特点。  相似文献   

19.
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学理论雏形初步建立,寒热并用法亦形成于此时。寒热并用之法用于药物配伍始于《汤液经法》,成熟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将寒热并用之法首次完整系统的运用于方剂之中。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多首针对机体不同部位,出现的寒热错杂证候而设立的方剂,晋唐时期寒热并用法理论停滞不前。宋金元时期,寒热并用法获得巨大的理论飞跃,内涵更为丰富,代表方剂愈加繁多。明清时期,中医学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温病学派亦出现于此时期。同时,药物研究方面,以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为主要代表,为后世提供了寒热并用法指导药物配伍的理论依据。寒热并用法作为中医常用治法,《黄帝内经》为其源,《伤寒杂病论》为其始,隋唐时期予以传承,金元时期予以革新,兴盛于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为脾胃虚弱,湿邪为患,故祛湿是其主要治则。根据湿邪相兼邪气的不同,总结祛湿四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临证运用清热化湿法、温阳祛湿法、苦辛燥湿法、健脾运湿法时,应明确其适应症,理法方药,环环相扣。灵活运用上述四法,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