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失眠^[1],中医谓之“不寐”,即不能入睡,或睡眠间断、多梦、早醒,甚至通宵不寐。中医学以“天人合一”理论来认识人体“入夜则寐,入昼则寤。”的睡眠与觉醒现象,是人体适应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即昼夜节律)的一种自我调整的生理功能表现。中医灸药结合,通过调整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的功能,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治疗独具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2.
《内经》指出五味的基本性能是“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其所以不明言补泻者,盖《内经》认为五味皆可补泻,其补泻之义也远在补虚泻实常理之外,本文愿就此从四个方面探求五味与补泻的关系,谬误之处,恳请同仁斧正。一、五味太过不及定补泻饮食、药物皆秉五味,五味可因脏腑“五欲”之不同而各归所喜,它们分别是“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咸生肾”。无疑在生理状况下,各味总是根据五脏之所欲而编入其相应的脏腑,以养五脏六气,此为“物化之常”(素问·至真要大论)。故《素问·六节脏象论》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不言而喻,在五味不及的情况下,投以五脏所欲之味,即是补。但五味不可太过,过  相似文献   

3.
“不寐”,亦称“不得卧”、“目不眠”、“失眠”等,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重者彻夜不寐,常伴头痛、头昏、多梦等症,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1]。现今社会失眠已成为一种高发病,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复杂,治疗上对症应用精神类药物[2],但长期应用易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失眠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 ,《难经》称为“不寐” ,是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 ,以睡眠时间、深度及消除疲劳作用不足为主的一种病证。兹简述其治疗方药如下 :1 经方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利器。半夏秫米汤合左金丸治疗脾湿肝郁、露睛少寐 1例而明显好转。[1] 半夏秫米汤出自《灵枢·邪客》 ,可健脾养心 ,清热安神。林氏等[2 ] 将失眠分为血虚、阴亏、气弱、阳虚、食滞、肝郁六型 ,分别用酸枣仁汤、黄连阿胶汤、黄芪建中汤、金匮肾气丸、调胃承气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获得满意的效果。李氏等[3 ] 将…  相似文献   

5.
正人的一生有大约1/3的时间用于睡眠,以保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正常与稳定[1]。失眠是以入睡和(或)睡眠维持困难所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达不到正常生理需求而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主观体验,常伴有多梦、头晕、乏力、健忘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生活及工作[2]。失眠中医称为"不寐",《景岳全书·不寐》说"不寐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两字则尽之矣"。笔者用经方治疗失眠效果较好,今举验案分析如下。王某,女,48岁,2019年4月20日初诊。失眠伴多梦5年余,间断服用西药艾司唑仑,服药时效果可,停药后加  相似文献   

6.
饮食康复在癌症患者治疗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医在这方面有独到之处。《素问·六节藏象》中指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主”[1]。人的生命全赖于天地间五气、五味的供养,五气乃自然之大气,五味则存在于自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基于中医药治疗失眠(不寐)的临床经验总结,提出失眠防治的关键要从三方面入手:①寻找并消减导致失眠的原因;②正确对待失眠,纠正认知误区和影响睡眠的习惯;③适当地配合药物和非药物疗法[1]。  相似文献   

8.
中药五味的演变分为实体五行五味阶段、四时五行五味阶段以及四气五味阶段,其经历了以五谷为主,到食药兼顾,再到以药物为主的过程,而在五味的辨识上,经历了口尝五味阶段、五行取象五味阶段以及药类法象阶段。另外,易水学派在完成了四气与五味的整合过程后,将原本五味入五脏的理论发展成了归经理论。在性味补泻方面,《黄帝内经》认为,五谷五味通过养五脏之胃气来达到治疗五脏疾病的目的,此时五味的性用,应以五行五味的性用为主。在五脏虚实的基础上,《黄帝内经》论述了五脏传变关系,产生了建立在相生基础上的五脏性味补泻,虚以相生传,实以相克传,相胜建立在实的基础之上,本味为补,克该脏之味为泻。易水学派在五味补泻的基础上增加了四气补泻,强调了五脏的补泻主要在五味的运用上,而四气要随不同的脏气进行转换。  相似文献   

9.
《光明中医》2021,36(20)
不寐是中医学中关于失眠的病名,在古时也被称为“不得眠”“不得卧”等,现代医学中不寐指失眠。失眠是以入睡困难、睡时易醒或早醒、睡眠质量差、睡眠时间显著减少、严重者整夜不眠等为表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不寐的病因病机病位主要以心、脾、肝为主,中医提出“五脏皆有不寐”的理论,提倡不寐从心、脾论治较多。不寐有多种证型,而在临床上以心脾两虚型不寐较常见,所以临床上以归脾汤加减治疗此型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康红霞 《河北中医》2014,(12):1842-1843
失眠是指患者感到睡眠不足,包括睡眠时间、深度或恢复体力不足为特征的一类病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1]。失眠又称不寐、不得卧、目不瞑、不得眠等,属中医学不寐范畴。失眠患者常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疲乏和情绪紊乱等不适,可伴随应激、呼吸、免疫及内分泌功能不全[2]。严重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康复进程。正常的睡眠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人体精力,使人们精、气、神充沛。  相似文献   

11.
失眠是以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杨甲三辨治失眠,从“头三神”等头部腧穴入手,重调元神燮理阴阳,辨证论治以虚实为纲,补泻分明。推崇经络辨证,善用足太阳阳明腧穴,并配以独创单手进针法和补泻手法,具有层次分明,坚实轻灵的特色。临床应用杨甲三“调神针法”治疗失眠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从杨甲三“调神针法”、杨氏针刺手法特点及优势,调神针法辨治失眠进行阐释,以期为针灸临床论治失眠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针刺治疗不寐8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戴明 《河北中医》2002,24(11):838-838
不寐又称失眠 ,或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 ,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其轻者入寐困难 ,寐而易醒 ,醒后不能再寐 ,亦有时寐时醒等 ;其重者则整夜不能入寐。《景岳全书·不寐》曰 :“不寐证虽病有不一 ,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神安则寐 ,神不安则不寐。”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等归属中医学不寐范畴。 1 999~2 0 0 1年 ,笔者运用针刺治疗不寐 80例 ,并与西药治疗 68例进行对照观察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 48例均为门诊患者 ,诊断依据《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制定的标准[1] ,随机分为 2组。治…  相似文献   

13.
不寐的中药治疗及精神调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寐俗称“失眠”,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寐;重者整夜不能入寐。西医见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不寐有许多分型,本文所治疗的为肝郁化火型,在临床中常见,采取中药配合精神调护取得了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不寐患者20例,男6例,女14例;年龄为27~63岁,病程4个月至1年,中医诊断为不寐,肝郁化火,西医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2 治疗方法2.1 中药治疗 治以疏肝泻热佐以安神。方药:方中有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阴阳消长与六经、五脏、睡眠关系的概述,从阴阳消长角度分析“五脏皆有不寐与从肝论治”的病因病机,认为“五脏皆有不寐与从肝论治”体现了失眠治疗的本质,是阴阳消长理论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从气血论治失眠经验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从医30余年,对神经内科的疑难病证的治疗积累了一些经验,尤其从气血论治顽固性失眠颇有心得,屡获效验,故作此文以飨同道。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的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致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因此次日常见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心悸健忘及心神不宁等。笔者认为失眠的病机主要由于气血失调,心神失养所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可见人是天地之气交感的产物。气和血…  相似文献   

16.
<正>失眠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点,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失眠属中医"不得卧""目不瞑"范畴。本院主任医师袁灿兴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年,以善于治疗神经系统疑难杂症而闻名,尤其治疗不寐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随袁师临证学习,受益匪浅,兹将袁师治疗不寐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1.1营卫不和、心神不安为病机之本营卫之气是睡眠交替的物质基础,卫为阳气,营  相似文献   

17.
不寐亦称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不寐”,始于《难经》,《内经》称失眠为“目不暝”、“不得眠”或“不得卧”,睡眠和觉醒是阴阳转化的结果,即“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机体只要能维持这种正常的转化功能,就能维持正常的睡眠和觉醒。  相似文献   

18.
刘会军  凌方明 《中医药研究》2010,(7):845-846,894
失眠,中医学中称为“不寐”“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有睡眠障碍的人往往选择镇静、安眠的精神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或许会加剧失眠的程度,长期服用可能还会产生依赖性等副反应,况且这类药物多是治标不治本。实践证明^[1],中医中药治疗失眠,不论是从调整体质还是从远期疗效上都要优于镇静安神的西药。  相似文献   

19.
<正>失眠在祖国医学上属于"不得眠""不寐"等范畴,是指在适宜的睡眠环境下无法正常睡眠,以入睡、维持睡眠困难、睡后无恢复感和过早觉醒为表现,可引发明显不适感或躯体功能障碍[1]。失眠在临床有较高发生概率,大部分患者属慢性失眠,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采用胡兰贵中医药辨治与认知-行为疗法结合的方式治疗,可为预后改善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本研究选取2则典型案例总结如下。1病例报道病例1,女,29岁,到院初诊的时间为2005年1月18日,  相似文献   

20.
章日初  俞关全 《陕西中医》1996,17(3):122-123
<正> 失眠为临床所常见,虽有不少镇静、安神之品,可暂效易,根治难。颜老认为昼寤而夜寐是心、脑功能正常表现,反常则责“神不守舍”。夫人之神,寤则入心,卫气挟阳而动;寐则归肾,营气裹阴而静。由此可知,正常的睡眠机理,既合阴阳动静的日夜节律,也是营卫两气运行,交替之结果。 不寐之治,由于其致病原因不同,临床首先必须分清虚实。虚者有气血阴阳之分,实者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