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个体化家庭肠内营养支持对食管癌根治术后管饲患者的BMI、营养不良发生情况、术后体重下降及营养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2018-2019年收治的食管癌根治术后家庭肠内营养管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1-12月收治的136例接受常规家庭肠内营养宣教的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1-12月收治的146例接受常规家庭肠内营养宣教+个体化营养食谱干预的患者为干预组.比较两组患者在营养干预前后体重、BMI、营养不良发生率、体重丢失情况及营养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出院时,对照组和干预组体重、BMI和营养不良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干预组营养相关指标中总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营养干预3周后,干预组体重、BMI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组营养不良发生率(17.8%,26/146)低于对照组(27.9%,38/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体重丢失值和BMI变化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干预组营养相关指标中总蛋白、前白蛋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个体化全程营养指导方式下的家庭肠内营养支持可预防食管癌根治术后管饲患者的体重丢失,降低术后营养不良发生风险,改善术后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食管癌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更优的营养支持方式。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食管癌手术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资料,分为肠外营养组25例,肠内营养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7天的相关指标。结果:肠内营养组术后体重、BMI、白蛋白和血红蛋白较术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外营养组术后白蛋白和血红蛋白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体重和BM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体重、BMI、白蛋白和血红蛋白较术前下降的差值肠内营养组小于肠外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外营养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高于肠内营养组,而肠内营养组腹胀、腹泻的发生率高于肠外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术后排便时间短于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短于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更符合患者的生理过程,可以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状况,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节省费用,可以作为食管癌患者术后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食管癌放疗患者管饲肠内营养的护理实践。方法:选择食管癌吞咽困难程度达Ⅲ级的放疗患者56例,将愿意配合管饲肠内营养患者34例设为肠内营养组,拒绝管饲营养患者22例设为常规营养组。肠内营养组患者放疗期间全程采用管饲肠内营养,医护患三方共同参与,制定护理实践方案预防并发症;常规营养组患者经口进食流质饮食,辅以口服营养补充,必要时增加肠外营养。观察两组患者放疗前后BMI指数,血红蛋白值、血清白蛋白值。结果:放疗前两组的BMI指数、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BMI指数在放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肠内营养组的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分别是119.20±12.60g/L、35.79±4.58g/L,与放疗前比较数值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营养组放疗后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分别是107.95±11.39g/L、33.78±3.30g/L,与放疗前比较数值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2);放疗后肠内营养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与常规营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43)。结论:管饲肠内营养可改善食管癌Ⅲ级吞咽困难放疗患者的营养状况;医护患三方共同参与营养方案沟通和同伴间的榜样作用,能提高患者对置管的接受程度;完善的护理实践方案可有效预防和处理管饲肠内营养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王素红 《中外医疗》2013,(23):172+174-172,174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应用不同途径营养支持护理效果。方法对2010年3月—2013年1月手术治疗食管癌患者69例分为35例肠内营养组、34例肠外营养组,与术前、术后7d进行体重、血清蛋白(ALB)、血红蛋白(Hb)统计并比较。结果 35例肠内营养组、34例肠外营养组均顺利度过围术期,对两组病例体重、血清蛋白(ALB)、血红蛋白(Hb)统计并比较,以观察护理效果,肠内营养组术前、术后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外营养组术前、术后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组对机体营养摄入未造成明显影响,而肠外营养组存在营养素摄入不足使得体重、血清蛋白、血红蛋白显著下降,在食管癌术后应用肠内营养可以改善患者营养不良,促进肠道功能恢复,促进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5):66-71
目的 探讨个体化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食管癌同期放化疗患者营养状态和疗效的影响分析。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符合入组条件的我院2016 年1 月初至2019 年12 月底收治的老年食管癌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共入组126 例:研究组(64 例),对照组(62 例)。所有病患实施的同步放化疗均在我院进行,对照组实施常规营养教育、饮食营养指导及常规营养治疗,研究组实施强化的个体化营养教育和肠内营养支持管理,对比两组的体重丢失情况、体质指数(BMI)、L3 骨骼肌质量指数(L3 SMI)、营养相关血液学指标、放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完成率及近期疗效。结果 研究组放化疗后的体重丢失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体质指数(BMI)、L3 骨骼肌质量指数(L3 SM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红蛋白(Hb)、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淋巴细胞计数(LYM)的降低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所有入组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均表现为2 级及以下,两组差异比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级及以上的放射性咽和食管粘膜损伤在两组患者中均未出现,然而对照组的1 级和2 级放射性咽和食管粘膜损伤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两组1~2 级骨髓功能抑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对照组≥3 级骨髓功能抑制发生率明显高出研究组(P<0.05);对照组放化疗后出现1 例放射性肺炎,但两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放化疗完成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表现为未完成放疗总剂量、未行第2 周期同步化疗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近期有效率为9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体化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食管癌同期放化疗患者的疗效有显著促进作用,能有效改善机体营养状态,提升治疗完成率,降低放化疗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老年食管癌病患的治疗依从性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鼻饲匀浆膳对患者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鼻饲匀膳的可行性、安全性、临床效果及社会效益。方法:食管癌贲门癌患者400例术中随机均分为2组,观察组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要后鼻饲匀浆膳(肠内营养组),对照组术后静脉营养(以葡萄糖供能为主)治疗。术前和术后第7d各测定1次血清白蛋白,肝肾功能,血糖,电解抟,体重。观察肛门排气及下床活动时间。肠内营养期间有无腹胀、腹痛、恶羽、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肠内营养组术后第7d血清白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肛门排气有下床活动时间,肠内营养组明显提前(P<0.05);肠内营养组体重下降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其他生化指标均正常范围内;肠内营养组并发症发生率2%;对照组为6.5%(P<0.05)。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鼻饲匀浆膳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况,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沈海滨  刘小金  刘锐  沈忠 《浙江医学》2018,40(8):843-847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口服肠内营养制剂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行根治性切除术的结直肠癌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术前3d及术后早期给予口服肠内营养制剂瑞能)和对照组(术前3d及术后早期给予传统饮食)各4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肠道准备不良反应、术中肠道清洁度、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监测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术后1d、术后7d的营养指标(体重、BMI、上臂中部肌肉周长、Hb、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和免疫功能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结果观察组患者肠道准备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而术中肠道清洁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非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d,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7d,观察组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结直肠癌围手术期给予口服肠内营养制剂有助于肠道清洁,改善患者营养免疫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简便的方法,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晚期胰腺癌患者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海军总医院肿瘤科和消化内科收治的晚期胰腺癌患者68例,将其按照入院后24~72 h是否接受鼻空肠管置管行肠内营养支持分为肠内营养组(33例)和对照组(35例)。肠内营养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粉支持,对照组患者给予普通流质饮食。两组患者在给予营养支持的同时,均给予同类肠道益生菌及镇痛等对症治疗。于治疗第1天和第30天时观察两组营养指标,包括体质指数(BMI)、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生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血清总蛋白、清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肝功能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以及两组肠道并发症和感染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BMI、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肠内营养组BMI、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糖、总蛋白、清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肠内营养组空腹血糖、总蛋白、清蛋白、胆固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ALT、AST、TBi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肠内营养组ALT、AST、TBiL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腹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腹泻、便秘、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有效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肝功能受损、腹泻、便秘和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对食管癌术后接受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食管癌术后接受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为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置管时间、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置管时间为(9.5±2.5)天,置管成功率为100%;对照组患者的平均置管时间为(7.6±2.1)天,置管成功率为77.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观察组40例患者中,发生并发症的患者有2例,其中发生堵管现象的患者有1例,出现轻度腹胀的患者有1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在对照组40例患者中,发生并发症的患者有9例,其中发生脱管现象的患者有3例,发生反流现象的患者有2例,出现轻度腹胀的患者有4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食管癌术后接受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老年食管癌患者免疫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0例,采取早期肠内营养(EEN);对照组50例,采取胃肠外营养(TPN),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胃肠功能和术后并发症、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48h的液体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 P>0.05),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花费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患者的胃肠道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体重损失(-0.24±0.87)kg,对照组患者体重损失(0.79±1.23)kg,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的ALB和PA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和CD3+、CD4+和CD4+/CD8+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早期的肠内营养可以促进患者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改善营养不良、提高免疫力的临床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2月间在本院确诊且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40例,使用随机抽签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方案,对照组采用全肠外营养支持方案,对两组的术后营养学指标、免疫指标和炎症指标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术后7 d实验组营养指标水平和免疫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炎症指标水平CRP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方案能够快速改善患者营养不良,提高免疫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置入术行肠内营养支持对食管癌放疗患者营养状态和放射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46例食管鳞癌放疗患者,随机分成营养组和常规组,每组23例.营养组患者在放疗前行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置入术,并行营养支持.常规组患者放疗期间常规饮食.比较2组患者放疗前和放疗后各项营养学相关指标,评估2组患者急性放射性损伤的发生情况.结果 营养组患者放疗前和放疗后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和体质量等营养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放疗后营养学相关指标较放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放疗急性毒性反应重于营养组.结论 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置入术应用于食管癌放疗患者能有效改善营养状态,减轻放射损伤,且安全、方便,是值得临床推广的肠内营养干预途径.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肝移植患者营养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调查肝硬化肝移植患者术前的营养状况,并对术前不同营养状况患者的术后恢复进行分析,以了解术前营养状况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80例肝硬化肝移植患者术前进行营养评价及Child分级,观察术后不同营养状况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情况及术后肠内营养的耐受情况,并比较经口饮食的开放时间。结果80例肝硬化肝移植患者术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发现营养不良发生数为8例(占10%),而主观全面评价方法(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SGA)方法评价发现营养不良发生数为60例(占7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营养不良者为16.7%,中度营养不良者为50%,重度营养不良者为53.8%。7例死亡病例均属中度以上营养不良,Child均为C级。术后患者血糖、甘油三酯均较术前有所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极高,不能用传统的BMI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营养评价,术前营养不良严重影响肝移植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及术后的恢复。术前正确评价患者的营养状况,并给予营养干预,术后尽早肠内营养支持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有重要意义,且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因胃癌行全胃切除的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普外科于2006年9月-2011年6月共收治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73例,将其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及全肠外营养组(TPN组),分别为38例和35例患者。EEN组经胃肠营养管早期给予肠内营养,TPN组经静脉给予肠外营养。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营养指标、肝功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周,两组患者体重、血清总蛋白(TP)及白蛋白(Alb)同术前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N组患者各项肝功指标较显著高于EEN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EN组患者在术后通气时间、进流质饮食时间及住院天数方面要少于TPN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N及EEN均可作为全胃切除术后的营养支持方式,EEN更具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15.
段太蓉 《四川医学》2014,(4):498-499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优势及护理体会。方法对我科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共8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术后第1天开始管喂营养液,对照组术后第6天开始经口进食,比较两组术肺部感染发生率、术后第3天血清白蛋白量、术后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在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术后第3天血清白蛋白、术后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能否影响同步放化疗的食管癌患者的营养状况、放化疗反应及疗效。方法:系统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天津市天津医院进行的所有食管癌患者的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营养组(肠内营养+放化疗)和对照组(单纯放化疗),对照组化疗方案为顺铂(DDP),剂量为75 mg/m2,静滴,d1;氟尿嘧啶(5-FU)剂量为750 mg/m2,连续静滴d1~4,28 d为 1 周期及同步放疗。营养组在化疗联合放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10~25 kal/(kg.d)的肠内营养,在给予营养过程中根据患者进食情况、体质量变化和营养状况对营养方案相应调整。最终观察营养指标、疗效及放化疗毒副反应。结果:营养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的一般情况、营养指标(如体质量变化、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等)、PG-SGA 评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治疗后,营养组(2.44±0.31)kg体质量丢失明显少于对照组(5.30±0.32)kg,营养组血红蛋白(12.91±5.20) g/L及血清白蛋白(4.14±1.91) g/L丢失明显少于对照组[(21.33±8.06) g/L,(9.36±2.03) g/L],但淋巴细胞总计数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营养组客观缓解率为 83.3%,对照组客观缓解率为 77.8%。营养组与对照组相比客观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营养组比对照组骨髓抑制明显改善(31.1% vs. 45.7%, P < 0.05)。放射性食管炎和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肠内营养通过提高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同步放化疗的食管癌患者的体质量丢失,提高患者对放化疗的治疗耐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舒适护理对早产儿喂养情况和体重增长的影响及预防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选择早产儿89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舒适护理,对比两组每日摄入奶量、达全肠道营养时间、每日体重增长量、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表现。结果干预组每日摄入奶量、达全肠道营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每日体重增长量、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腹胀、呕吐、胃残留、排便不畅等表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体位护理、胃肠道护理、抚触等护理措施可提高早产儿舒适度和促进胃肠道功能成熟,减少喂养不耐受,有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经口肠内营养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选择行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胃癌病人,依照肠内营养方式不同分为早期经口营养(无营养管组,25例)和经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有营养管组,23例)。分析比较2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应激反应指标、术后营养指标、术后肠道屏障功能指标、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2组病人在术后营养指标、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咽喉疼痛、腹泻发生率方面,无营养管组明显优于有营养管组(P < 0.01和P < 0.05),且术后C反应蛋白水平、血D-乳酸和I-FABP水平,无营养管组均低于有营养管组(P < 0.05~P < 0.01)。结论对于全胃切除的胃癌病人,与经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相比,早期经口营养是安全的,并能减少病人咽部不适、腹泻的发生率,减轻机体应激反应,促进机体肠道屏障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于老年结肠癌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后对其术后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158例老年结肠癌患者均为来我院就诊的病例,将其随机分组,观察组79例,给予常规护理及肠内营养;对照组79例,给予常规护理外还实施肠外营养支持。结果与对照组的第1天、第7天进行比较,观察组的营养指标、生化指标、免疫指标等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具有较低的术后并发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年结肠癌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能够使其术后的营养状况及其免疫功能得到显著的改善,对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也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Most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who undergo gastrectomy develop malnutrition. It is, therefore, crucial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means to provide nutrition for these patients. To perform home enteral nutrition (EN) to ensure adequate nutritional intake in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we placed a jejunostomy catheter during gastric surgery. Most patients showed improved nutritional status.
Methods  Twenty-nine inpatients at our hospital underwent radical gastrectomy and jejunostomy from December 2002 to December 2007 and were designated as the jejunostomy group, and 32 matched patients without a jejunostomy tube were designated as the tube-free group. The jejunostom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EN from 72 hours to 3 months postoperatively. The tube-free group did not receive EN. Data including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body weight, body mass index (BMI), nutrition risk screening (NRS) score, 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 (KPS), and laboratory biochemical indicators were documented respectively and compar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preoperative week 1, both groups showed decreased body weight and BMI at 3 months postoperatively. The weight loss in the jejunostomy group ((7.1±3.3) kg)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in the tube-free group ((9.9±3.1) kg). Similarly, BMI decreased by (2.4±1.0) kg/m2 in the jejunostomy group,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in the tube-free group ((3.2±0.9) kg/m2).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NRS ≥3 was decreased in the jejunostomy group, but was increased in the tube-free group, and this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otal lymphocyte count, hemoglobin, albumin and prealbumin, and adverse drug effects.
Conclusions  Short-term (3 months) EN supplementation via jejunostomy tube can reduce the risk of malnutrition and weight loss, and improve tolerance of chemotherapy. Tube feeding is reliable for achieving these goals because it is not important whether or not the patients have appeti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