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心悸”、“心下悸”之病因病理及证治的探讨,认为其发病亦不外乎虚实二因:本脏虚损致悸者为虚,多为心阳不足、心阴心阳俱虚,气血两虚;水气上泛致悸者为实,多表现为本虚标实,由脾肾阳虚、水气凌心所致。另有邪郁少阳、阳郁不达而致悸,多属实证。其治疗,针对其病因病机,归纳为六法,分别给以补虚泄实,标本同治,对现代临床心系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是中医学最早研究心病的文献之一,作者对论中所提及“心悸”的有关条文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心阳不足之心悸证,心阴心阳两虚、脉结代、心动悸证,中阳不足、心脾两虚之心悸证,肾阳亏虚,水气上逆凌心之心悸证,胃虚饮停、上逆犯心之心悸证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和目前临证运用。并认为,对有关条文的理解不能拘泥于外感、病中及误治所为,对心悸辨治也不可局限于上述条文。强调全面理解原文精神,临证应以辨证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辨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饮食结构的改变,冠心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及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根据临床表现,冠心病心绞痛当属中医学的"胸痹""心痛"范畴.其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包括气血阴阳之虚、五脏亏虚.标实为瘀血、痰浊、寒凝、气滞,病位在心.可因虚致实,亦可因实致虚,故临床上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挟杂之证常见.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分型包括心血瘀阻、气滞血瘀、痰浊闭阻、气阴两虚、阳气虚衰和寒凝血脉.其中血瘀证、痰浊证、寒凝证、阳脱证和气滞证为临床上常见的危险证型,应根据疼痛的部位和性质进行辨证分析,"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先祛邪后补虚、或补中有通、或通中寓补、或通补兼施.在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方面,应注重病证结合,以病为系统,病下系证,证下列方,方随证出.  相似文献   

4.
颈、椎动脉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缺血性疾病是近几年发展的新技术,它为血管狭窄性疾病的防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文章对这一新技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其疗效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5.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GF)病人的中医证型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方法:中医辨证将充血性心力衰竭常见症候分为气虚、血瘀、水停、阳虚4类。结果:心力衰竭的常见证型依次为气虚血瘀、气虚血瘀水停、阳气虚血瘀水停和阳气虚血瘀,前两型多见于心力衰竭轻症,后两型多见于心力衰竭重症。由此认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症候为心气虚、心阳虚、血瘀、水停,心力衰竭的基本证型为此4类症候的轻重不同的组合,其演变过程为:心气虚(隐性血瘀、水停)→心气虚、血瘀(隐性水停)→心气虚、血瘀、水停→心阳虚(心气虚加重)、血瘀、水停。结论:益(心)气、温(心)阳、活血、利水是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6.
颈、椎动脉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缺血性疾病是近几年发展的新技术,它为血管狭窄性疾病的防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文章对这一新技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其疗效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7.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后期阶段 ,因其临床病死率高、治疗棘手而成为临床医学重点研究的难题。故而近年来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得到广泛开展。本文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临床治疗等方面的中医药研究现状做一概述。1 病因病机慢性心力衰竭 ,属于中医“痰饮”、“水肿”、“心痹”等病范畴 ,也有并称“肿喘”者。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心阳虚衰为本病的病理基础 ,血脉瘀滞、水饮内停、痰浊不化是其主要的病理环节。病变脏腑以心为主 ,涉及肝、脾、肺、肾四脏 ,为本虚标实之证。每因感受外…  相似文献   

8.
双心疾病是临床多发疾病之一,以胸闷气短、心前区痛、焦虑、抑郁、失眠多梦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赵明君教授基于络病理论认为五脏之气络同双心疾病的病理状态密切相关。从五脏论治双心疾病,辨其主因五脏气机失调、络气失于濡养、脏腑功能失和、机体阴阳失衡,以络气虚滞/郁滞为病机之核心。从心络虚滞、肝络郁滞、脾络亏虚、肺络虚滞、肾络精虚论治双心疾病,以补虚荣络、调养五脏为基本治法,舒畅络气、辨脏施治,应用黄芪、人参、大黄、栀子、野菊花、桑白皮等药物治疗双心疾病,同时重视个体差异,随证加减,辅之心理疏导,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调查,分析其证候和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4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常见证诊断标准》及其症状特点制定调查表,总结并分析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结果 (1)前10个证候为失眠、健忘、尿频、头晕、腰酸、自汗、水肿、舌淡有齿痕、倦怠无力、脉细数、大便干结,苔薄白等。病性主要为以阴虚、气虚、阳虚和湿为主,病位主要在心、脾、肝、肾。(2)常见中医证型为心阴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困证、肾阴虚证、未定证型类。结论妊娠期糖尿病中医病位主要在心、脾、肝、肾,病性以阴虚、气虚、阳虚和湿为主,中医证型主要以心阴虚证和气阴两虚证为主。  相似文献   

10.
正纪文岩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山东名中医药专家,第5 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山东省著名中医吉中强教授学习多年。纪文岩老师长期从事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临证 20 余载,对治疗心血管疾病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乌梅丸在《伤寒论》中为治疗蛔厥和久痢的名方,古今医家对乌梅丸治疗厥阴病均有所论述。纪文岩老师认为长期患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多肝肾亏虚,病机多为阴阳两虚,寒热错杂。纪老师重视六经辨证,脉证合参,应用乌梅丸加减治疗高血压等心  相似文献   

11.
慢性重型肝炎黄疸证候演变规律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肝炎(CSH)黄疸证候的演变规律及其生物学基础.方法:在继承黄疸证候中医理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近些年来的实验与临床研究结果,分析总结CSH黄疸证候的演变规律,并探讨其生物学基础.结果:CSH黄疸证候符合阴黄、阳黄和虚实转化的规律,湿、热、瘀、毒是其实邪,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肝肾精亏)是其本虚.阳黄多实,阴黄多虚,阴阳间黄多虚实夹杂.其演变规律可从实邪伤正,由实转虚或实中兼虚;亦可因虚致实或虚中夹实.在阴黄脾肾阳虚病机认识的基础上,发现阴黄肝肾阴虚(肝肾精亏)是其新的病机转化规律,阴黄虚证存在肝再生障碍或紊乱的病理机制.结论:CSH黄疸证候具有阳黄、阴黄(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阴阳间黄和虚实证之间存在转化的演变规律,肝再生障碍或紊乱致肝再生不足可能是阴黄虚证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陈晓虎教授认为气血不足、风邪扰心、血脉挛急是心悸病的基本病机,心悸属本虚标实之证,风邪贯穿心悸发病的全过程。初期风邪炽盛,病久风入心络,后期虚风内动。当辨证施治,巧用风药,以益气养血为本,祛风通络为标,兼祛他邪,令邪去正安,心悸则止。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属中医"喘证""水肿""心悸"等范畴.近年来对CHF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即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气、阳虚为主,亦有阴虚,标实以瘀血、水停为主,亦有痰阻.早期多为虚证,晚期因病理产物的产生而表现为虚实夹杂.心气虚是病理基础,血瘀是中心环节, 痰饮和水湿是主要的病理产物.病位主要涉及心、脾、肾三脏,且以心、肾为主.每因感受外邪、劳倦过度、情致所伤等诱发.  相似文献   

14.
病毒性心肌炎属于中医风湿、心悸、怔忡、胸痹、猝死等疾病的范畴,邱保国教授认为,本病多为外感温热邪毒侵袭,由表入里,以心脏损害为主要病理表现;内因为正气虚弱,心气不足,其形成与体质息息相关。其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本虚以心气虚为主,标实则以邪毒为主,兼有血瘀、痰浊等,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肾诸脏。因此应根据病证结合、标本同治的治则治法,在急性期、慢性期施以不同的治法、方药,以期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根据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特点,认为虚阳上浮证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病机,助阳潜阳法是其重要治法,潜阳丹加味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虚阳上浮证的有效方药。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为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运用中医理论为根基,关于冠心病病因病机的研究成果颇多,其常见学说有血瘀学说、瘀毒从化说、阳虚血瘀说、痰瘀学说、络病学说,心脾痰瘀相关说、热毒说及络风说等。冠心病病因病机观点阐发的角度不同,但实质基本一致。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主要与痰浊、瘀血、毒、虚等有关,属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心、心脉,与肝、脾、肾、肺四脏相关,脏腑气血阴阳亏损,心气血阴阳亏损为本,血瘀、痰浊、热毒为标,血瘀、痰浊阻塞心脉,热毒损伤心脉,致史心脉不通或心脉不荣而病。在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标本互为因果,可因虚致实,因实亦可致虚。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冠心病合并陈旧性脑梗死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为中医治疗心脑同病病人提供辨证依据。方法通过电子病例检索系统采集病人的基线特征、中医证型、舌脉象及主要临床症状等信息,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研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入选66例冠心病合并陈旧性脑梗死病人,中医证型以痰阻心脉证最为常见,其次为心血瘀阻证,阳气虚衰证、心肾阴虚证和水凌心肺证较少见,其中痰阻心脉证29例(43.9%),心血瘀阻证9例(13.6%),阳气虚衰证1例(1.5%),心肾阴虚证1例(1.5%),水凌心肺证1例(1.5%)。中医证素分布以痰证和血瘀证最多,其次为虚实夹杂证,虚证最少,其中痰证29例(43.9%),血瘀证9例(13.6%),虚实夹杂证14例(21.2%),虚证7例(10.6%)。不同性别组和年龄组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陈旧性脑梗死病人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对临床心脑同病辨证论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脑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以往以内科为主,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和介入神经放射学的发展,脑缺血性疾病的外科治疗进展很快,外科方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越来越多地被采用。  相似文献   

19.
李寿山教授治疗萎缩性胃炎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寿山教授认为萎缩性胃炎属本虚标实之证。虚者,脾胃中虚为病之本;实者,气滞、湿阻、火郁、血瘀为病之标。通过胃镜检查可见胃粘膜苍白萎缩变薄,恰是本虚之象;同时又可见到粘膜层的炎症和纤维化等,则是微观辨证的标实。目拟消痞三方辨治本病2000余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心悸病机多由于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受扰所致。西医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机体的脏腑经络依赖气的推动以维持其正常的机能。肝的疏泄功能可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徐浩教授临床以“肝主疏泄”理论来论治心悸实证,临床分为肝气郁滞证、肝郁化火证、气滞血瘀证、肝热气逆证。对徐浩教授运用“肝主疏泄”论治心悸的经验进行整理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