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院内获得性肺炎痰标本中,绿脓杆菌对目前常用13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和产β-内酰胺酶菌株的首选治疗药物.方法标本获得纯培养后用法国bio Merieux公司的Vitek微生物自动分析仪鉴定到种,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B纸片法按NCCLS规定的标准进行.结果引起院内获得性肺炎的102株绿脓杆菌对13种常用抗生素的平均耐药率为42.9%,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耐药率在12.5%以下,对氨基糖甙类耐药率在34.6%以下,对氟喹喏酮类及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分别在28.9%及33.7%以上,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甙类及头孢三代类与氨基糖甙类交叉耐药率分别为1.9%与7.8%;102株产β-内酰胺酶的菌株占67.6%,产酶菌株对亚培氨南、哌拉西林及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在20.1%以下,对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在45.9%以上.产酶菌比非产霉菌的耐药率平均高31.6%.结论经验治疗院内获得性肺炎绿脓杆菌感染,β-内酰胺酶类+ 氨基糖甙类为较优化的组合;对产酶菌应首选亚培胺南或哌拉西林+阿米卡星;对非产酶菌仍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甙类治疗. 相似文献
2.
医院内获得性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危险因素的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医院内获得性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中原油田总医院1999年1月-2001年12月所有确诊的医院内获得性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患者进行调查,并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住院时间、入住ICU、气管切开、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基础疾病严重程度、住院病房床位数是发生医院内获得性肺炎(NP)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对存在此类危险因素的患者加强监测,重视无菌操作技术,减少住院时间,控制机械性通气的使用,改善住院病室条件是预防NP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和细菌学分布。方法:采用病例登记研究方法,对住院急性脑卒中1217例患者病原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217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136例(11.18%)。统计分析显示年龄、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意识障碍(GCS)、神经功能损伤(NIHSS)、吞咽障碍、吸痰、留置胃管、气管插管、住院时间与医院获得性肺炎显著相关。通过痰培养分离出致病菌97株,其中最常见的致病菌是不动杆菌(18.56%),大肠埃希菌(14.43%),克雷伯杆菌(11.34%)和铜绿假单胞菌(9.28%)。结论:急性脑卒中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高龄、伴随基础疾病、脑卒中严重、侵入性操作等是其危险因素,致病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相似文献
4.
454例医院获得性肺炎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的人群、空间、时间分布特征及病原学特点,探讨预防感染的有效措施.方法共收集454例获得性肺炎住院患者,所获得的资料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医院获得性肺炎感染发病率为0.74%(454例/61 404例),占医院感染病例31.33%,男性占70.04%,大于70岁年龄组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1),科室以ICU、脑外科和肿瘤科居前;感染发生时间主要分布在入院后14 d以内,其中7 d以内占31.72%,7~14 d发生者占35.9%;感染病原菌以假丝酵母菌居第一,占29.67%,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占18.96%,革兰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5.20%.结论医院感染病例中,医院获得性肺炎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以男性和高龄为主,多在住院14 d内发生,假丝酵母菌感染最常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以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分析方法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分子分型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分离自本院13个病区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78株,提取菌株DNA。在铜绿假单胞菌基因组中随机选择8个位点,以VNTR扩增物扩增菌株DNA,产物毛细管电泳。对扩增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及菌株在不同位点的VNTR重复数进行计算,并实施聚类分析及同源性分析。结果 8个VNTR位点重复基序大小为7~128 bp,多态性指数为0.47~0.89,分布较为均匀;VNTR分析法将78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分为5个群;6例患者不同分离株在8个位点重复数均一致。结论 在铜绿假单胞菌基因分型及溯源研究中VNTR分析法的应用价值高,可为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及技术方法,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确证胃→咽→下呼吸道逆行感染途径存在与否,研究胃液pH值变化与院内感染性肺炎(Nosocomial Pneumonia,NP)发生的关系。方法:以气管切开(或插管)病人为研究对象,用防污染标本刷(PSB)采集标本,由细菌表型分型,直至质粒DNA、酶切、Southern-blot印迹杂交等基因分型,前瞻性观察NP的发生情况。结果:11名患者有逆行感染存在(发生率为22%),即在胃部分离出病原菌1、2天后,PSB在咽部及下呼吸道也检出相同的细菌,应用质粒图谱、酶切图谱和Southern-blot印迹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同源性分析,证明其有很高的同源性。将美蓝经胃管注入病人胃内,1、2天后在咽部及下呼吸道可检出蓝色分泌物。随着胃液PH值升高,胃内细菌定植增加,NP的发生率升高。结论:存在胃→咽→下呼吸道逆行感染途径。NP的发生与胃液PH值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8.
颅脑手术后医院内肺炎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颅脑手术后院内肺炎的发病率、致病菌及耐药率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统计分析2002年全年我院神经外科颅脑手术后病人肺炎发生率,痰培养阳性细菌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颅脑手术后医院内肺炎的发病率为6.2%。病原菌居前5位的是: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表皮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肟耐药率均大于83%;舒普深、亚胺硫酶素对革兰阴性(G-)杆菌的耐药率最低。革兰阳性(G+)球菌对万古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和利福平耐药性较低。结论: 颅脑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发病率高,以G-杆菌为主,其耐药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9.
某ICU病房内铜绿假单胞菌交叉感染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ICU病房铜绿假单胞菌医院交叉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和传播规律。方法 应用生物、血清、耐药谱和质粒谱等分型方法对某ICU病房从患者和周围环境分离到的7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的四种分型结果显示,质粒谱分型和血清分型的一致性较好,7株菌具有相同的血清型和质粒谱型,说明此次医院内铜绿色假单胞菌感染来源于氧气湿化瓶液体,并通过患者周围物品及陪护人员手接触发生交叉感染的同一克隆菌株。结论 质粒分型和血清分型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追溯传染源,是一种较实用的方法,生物分型和耐药谱分型有不足,但作为实验室的常规方法对早期发现流行株和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加强医疗器具及周围环境消毒和陪护人员管理是预防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院内感染性肺炎逆行感染途径的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确证胃→咽→下呼吸道逆行感染途径存在与否,研究胃液PH值变化与院内感染性肺炎(Nosocomial pneumonia,NP)发生的关系。方法以气管切开(或插管)病人为对象,用防污染标本刷(PSB)采集标本,由细菌表型分型,直至质粒DNA、酶切、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等基因分型,前瞻性观察NP的发生情况。结果11例名患者有逆行感染存在(发生率为22%),即在胃部分离同原菌1、2d后,P 相似文献
11.
为了阐明绿脓杆菌体外对人精子的运动有无影响,先制备不同密度的绿脓杆菌悬液,再将其在体外与10例健康成年生育男性的经上游优化处理精子一起孵化不同时间,采用德国Mika计算机辅助的精子分析系统测定人精于前向运动百分率。结果显示:细菌与精子的比例分别为10:10、100、1000或10000孵化0、2、4和6h后,人精子前向运动百分率无明显变化。这说明当绿脓杆菌与人精子比例≤1:1孵化6h以内时,绿脓杆菌体外对人精子前向运动百分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E)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和预防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2013年济南军区总医院黏液型和非黏液型PAE的临床分布、耐药表型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年内共分离出1 465株PAE,黏液型PAE共44株(占3.0%),非黏液型PAE共1 421株(占97.0%);44株黏液型PAE除1例来自尿液外,其余均来自痰液标本,74.9%的非黏液型PAE标本分离自痰液;黏液型菌株医院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主要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占64.5%;非黏液型菌株则多见于术后感染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分别占25.8%、19.6%。44株黏液型PAE中,多重耐药菌占11.4%;而非黏液型PAE中多重耐药菌为19.0%;黏液型PAE对部分原本敏感的抗菌药物逐年产生耐药性,且各药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耐药率均较低;而非黏液型PAE的耐药率自2011年起逐年降低。结论 PAE分离标本以痰液为主,阳性感染者多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与非黏液型PAE相比,黏液型PAE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年增强。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苏州地区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铜绿假单孢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状况及耐药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苏州地区2O04年至2007年32所医院的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铜绿假单孢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情况。结果2004年至2007年32所医院共发生院内感染17668例,其中铜绿假单孢菌1334例(7.55%),鲍曼不动杆菌1187例(6.72%)。铜绿假单孢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部位主要以下呼吸道为主,两者分别占85.01%、86.69%;感染科室则主要分布在神经外科、ICU病房、呼吸内科。从2004年至2006年铜绿假单孢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呈逐年升高趋势,2007年有所下降。结论苏州地区院内感染铜绿假单孢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医院应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对医院感染工作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院内感染铜绿假单孢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发生及耐药率的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肺部铜绿假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双重感染的各种可能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有效干预铜绿假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肺部双重感染。方法:通过Matlab6.5软件回顾性分析2005年-2007年63例铜绿假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双重感染患者的住院资料,确定院内肺部感染病例的各种危险因素。结果:设住院天数危险系数为1,系数小于1的危险因素有19项,系数大于1的危险因素有23项,其中合并感染前2 w使用大环内酯类、1 w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其危险系数均大于80,使用糖肽类和各种侵袭性医疗操作其危险系数分别为20和55,而使用硝咪唑、磺胺类、青霉素药物为避免双重感染的保护因子,且双重感染与性别、年龄无关。结论:合并感染前使用大环内酯类、肾上腺皮质激素、糖肽类抗生素、各种侵袭性医疗操作,曾入住ICU为肺部铜绿假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双重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美罗培南(meropenem,MEM)分别与依替米星(etimicin,ETM)、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联合用药对临床分离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uhipledrugresistantpseudomonasaeruginosa,MDRP)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对38株临床分离的MDRP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抑菌指数(FIC指数)判断联合抑菌效应。结果MEM与ETM联用后,63.2%为协同作用,36.8%为相加作用,没有无关作用和拮抗作用;MEM与CIP联用后,73.5%为协同作用,21.2%为相加作用,5.3%为无关作用,没有拮抗作用。上述药物联用后,各药MIC50及MIC90均明显降低,浓度一累积抑菌率曲线均表现为左移。结论MEM分别与ETM、CIP联用对MDRP体外联合抗菌效应主要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1997年1月至1998年1月从临床标本分离培养的166株铜绿假单胞菌,应用K-B法测定该分离菌株对1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选择出其中113株作对7种首选抗生素的多重耐药分析。结果表明铜绿假单胞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一代头孢菌素、二代头孢菌素高度耐药,对三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抗生素比较敏感,该菌多重耐药有上升趋势。结果提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可避免或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低浓度左氧氟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PA)感染小鼠肺炎模型的影响,探索左氧氟沙星耐药产生的方法。方法 采用PA感染小鼠致肺炎模型,各实验中小鼠按体重随机分组,以不同的菌液浓度、感染次数、给药方法,以小鼠体重变化规律、小鼠肺指数为评价指标,分析左氧氟沙星的治疗效果,探讨模型建立的可行性。结果低浓度左氧氟沙星对PA(1×10^9 cfu/mL)单次感染小鼠,模型组1、模型组2肺指数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左氧氟沙星组2与模型组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低浓度左氧氟沙星对PA(1×10^10 cfu/mL)单次感染小鼠,模型组1和模型组2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左氧氟沙星组3与模型组2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左氧氟沙星组1、2均能显著性降低模型组肺指数;PA重复感染小鼠实验中,模型组1和模型组2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左氧氟沙星组2与模型组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各实验中,小鼠感染后第二天,体重较正常组降低,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实验条件下,低浓度左氧氟沙星对PA(1×10^10 cfu/mL)单次感染小鼠、低浓度左氧氟沙星对PA重复感染小鼠中,动物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临床中耐药产生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定向转录组测序技术在铜绿假单胞菌的应用,为研究基因组的注释和表达调控提供重要手段。方法抽提菌体RNA并去除rRNA,连接接头后用特异性引物反转录成cDNA,PCR扩增后测序;所得数据采用Bowtie和rSeq软件分析。结果在所有26557654条读段中,除去无效读段209928条,与基因组匹配的读段为26347726条,测序结果能覆盖几乎99%的基因组,78.7%的基因来源于两个方向转录本映射读段,读段数最高的基因是ssrA,发现新的基因2283个。结论成功建立了铜绿假单胞菌中的定向RNA—Seq技术。 相似文献
20.
近5年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2006-2010年我院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细菌鉴定采用VITEK微生物分析仪,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BIOMIC药敏测定仪,耐药性分析采用WHONET5.4软件.结果 5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占第一位,其中在痰标本中检出最高,其次是尿液标本,检出率分别为72.9%和7.6%;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吡肟敏感性最好,耐药率最低(11.4%-34.3%),其次是头孢他啶(13.9%-37.7%)、氨曲南(17.5%-66.7%)和阿米卡星(13.3%-46.6%).结论 痰标本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高于尿标本,连续5年该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有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