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前,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国外新近有些新观点、新认识。本文就HBV感染细胞的机制、机体的免疫应答及清除病毒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HBV感染细胞的机制 病毒侵入细胞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前S_2蛋白附着靶细胞有几种方式①推测在病毒表面的前S_2外膜蛋白,最可能是AA_(19-29)区段,可与PHSA结合而附着于宿主细胞。但体外培养的肝细胞并不表达PHSA受体,亦无实验证明PHSA可调节肝细胞对HBV的摄取。在血清检测中与前S_2抗原结合的是以戊二醛人工交联的PHSA。血清中并不存在此种大分子。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天然单体白蛋白较小亚组分亦可与前S_2结合。另外,天然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培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是引起肝硬变和肝细胞癌最常见的病因。慢性乙型肝炎形成的机制可能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能产生有效的针对HBV特异性的CTL反应,不能彻底清除HBV,使HBV病毒得以不断增殖,导致病变进行性发展。因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清除病毒。有研究表明,细胞免疫应答,包括辅助T细胞(Th)和细胞毒T细胞(CTL)应答,在机体清除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BC)是一种最具潜能的抗原提呈细胞,并且在增强或调节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中起  相似文献   

3.
前 S?_2蛋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上的前 S_2区所编码的一种病毒外壳蛋白,与 HBV 的感染和复制有密切关系。本文介绍了前 S_2蛋白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与 HBV 复制的关系,并评价了前 S_2抗原及其抗体的测定对乙型肝炎早期诊断、了解病情和判断预后等方面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抗原与金属硫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为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寻找防治HBV感染的有效方法,筛选并克隆人肝细胞中与HBV抗原相互作用的蛋白基因。方法 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3构建HBV抗原诱饵质粒,转化酵母细胞AH109并在其中表达,与含肝文库质粒的酵母Y187进行配合、双杂交,在营养缺陷培养基(SD/Trp-Leu-His-Ade)上及X-α-gal蓝白斑双重筛选与肝细胞蛋白结合的蛋白编码基因,进一步用网织红细胞裂解物体外翻译、蛋白间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其相互作用的可靠性。结果 成功地筛选出HBV前-S2抗原、e抗原(HBeAg)、核心抗原(HBcAg)、X抗原(HBxAg)的肝细胞结合蛋白,发现均有含金属硫蛋白基因的菌落。体外免疫共沉淀技术再次证实金属硫蛋白与HBeAg、HBcAg及HBxAg间有确切的结合作用。结论 金属硫蛋白能与HBV的多种抗原成分结合,在致肝细胞损伤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前S_1蛋白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早期诊断、疗效及预后等方面的作用。方法: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_1合成肽及其免疫血清建立前S_1抗原和抗体ELISA检测方法,分别检测219份急性乙型肝炎(AHB)患者(44例)系列血清、535份慢性肝炎患者及HBsAg携带者系列血清和63份HBsAg阳性患者血清。HBV DNA检测采用核酸斑点杂交法和PCR法,其余指标检测采用ELISA法。结果:前S_1抗体在血液中存在时间短暂,前S_1抗原阴转越早、前S_1抗体阳转越早,AHB患者的病程越短、预后越好。结论:前S.抗体有可能成为AHB的早期诊断指标;前S_1抗原为反映HBV复制和抗HBV疗效的一个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HBV 是一种非细胞病理性的具有包膜的双链 DNA 病毒,其感染肝细胞引发的急、慢性肝炎是人体免疫系统在清除 HBV 感染的过程中对肝细胞破坏的结果。在免疫系统清除肝细胞中 HBV时,起核心作用的是 HBV 特异的细胞毒 T 淋巴细胞(CTL,为活化的 CD8~ T 细胞),CTL 主要通过 Fas-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机体清除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而引发的细胞免疫损伤.机体产生的针对HBV的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cell,CTL)在病毒清除及肝细胞损伤方面均起关键作用.CD8+CTL是CTL的主要功能亚群,他们通过细胞毒机制和非细胞毒机制清除病毒.在急性自限性HBV感染时,CTL应答呈多克隆性和多特异性,能够及时清除病毒;而在慢性HBV感染时,CTL应答呈单克隆性和寡特异性,导致HBV持续感染.慢性HBV感染可能与CD8+CTL数量不足及功能缺陷有关.  相似文献   

8.
细胞凋亡与病毒性肝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0 引言 凋亡是机体清除感染、变异及衰老细胞而维持自身生理状态的主要调节方式之一。肝炎病毒(HBV和HCV)侵入机体,在感染宿主肝细胞的同时,也参与激活细胞毒T细胞(CTL)。被活化的CTL在识别、杀伤病毒感染的肝细胞,清除肝炎病毒的同时,也造成正常肝细胞损伤。因此,肝细胞坏死和肝细胞凋亡共同构成了病毒性肝炎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及病情严重程度与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水平的关系。方法从29例人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及免疫耐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HLA-A2*HBcAg抗原表位肽-五聚体复合体及CD8单克隆抗体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特异性的CTL细胞。并对6例急性发作患者进行动态检测HBV特异性的CTL、肝功能和病毒载量。结果19例急性发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五聚体阳性细胞占CD8阳性细胞的比例平均为1.4%±0.8%,而10例免疫耐受患者为0.6%±0.4%,两组间比较,t=2.18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发作导致重型肝炎的患者中,乙型肝炎核心抗原特异性CTL细胞阳性率平均为1.3%±1.0%,而非重型肝炎患者为1.4%±0.8%,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2周的随访期内,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病毒载量逐渐下降,但乙型肝炎核心抗原特异性CTL维持在较高的水平(>0.7%)。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急性发作与HBV特异性CTL有关,但主要的肝细胞损害可能并非直接由HBV特异性CTL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HBV)前 S 基因编码产物介导病毒颗粒与肝细胞结合,前 S_2多肽在急性乙肝病人出现症状后的血液中存在,前 S_2抗体在 HBsAg 清除前出现,故提示与病毒清除有关。作者报道5例急性乙肝病人从潜伏早期即进行前 S_2抗原和抗体系列检测结果。5例患者从39名献血员和34名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有性接触史者中筛选而出,筛选时为血清 HBsAg 阳性而乙型肝炎 e 抗原(HBeAg)、  相似文献   

11.
HBV包膜蛋白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怎样感染人体的呢?初步研究表明,HBV 通过其包膜蛋白与肝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而感染细胞,参与这一吸附作用的配体一受体系统包括 HBV 包膜蛋白中的pre S_1 蛋白(21~47片断)一肝细胞膜受体以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受体蛋白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与肝细胞的表达情况,探讨HBV进入PBMC的可能途径,以期了解HBV感染PBMC的可能机制。方法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人PBMC。用RIPA提取人PBMC和肝细胞(肝脏肿瘤癌旁组织)总蛋白,采用Western blot以检测HBV受体蛋白在两种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肝细胞HBV受体蛋白阳性,与hNTCP抗体反应条带位于(35~40)×103之间,与预期一致;人PBMC蛋白无此反应条带,即hNTCP检测阴性。结论 PBMC不表达肝细胞表面的HBV受体蛋白,病毒可能循非受体途径进入PBMC,或PBMC表面的HBV受体与肝细胞表面的HBV蛋白受体蛋白不同。关于HBV感染PBMC的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HBV并不能直接损伤肝细胞,HBV感染肝细胞损伤的轻重,主要取决于以细胞免疫反应为主的宿主免疫反应。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调节着免疫反应,尤其是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MHC分子可分为Ⅰ,Ⅱ和Ⅲ类,MHC Ⅱ类分子是机体细胞主要的表面抗原之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HLA-DR抗原,HLA-DR通过MHC Ⅱ类分子限制的T细胞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腺病毒载体介导HBV抗原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Cs)诱导抗HBV特异性CTL反应方法:制备携带HBsAg、HBeAg和HBcAg基因的3种重组腺病毒Ad-HBs,Ad-HBe,Ad- HBc,分别转染自脐带血体外诱导培养的DCs,观察腺病毒转染DCs效率和DCs中HBV抗原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测定HBV抗原基因修饰DCs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特异性CTL细胞对HepG_222.1.5靶细胞的杀伤能力.结果:腺病毒载体能够高效介导HBV三个抗原基因在DCs中表达,90%以上DCs表达示踪基因EGFP,且DCs细胞形态完整:感染后72 h HBsAg和HBeAg含量分别为0.919和0.328(吸光度A值).MLR实验显示,HBV抗原基因修饰DCs仍然具有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的增殖能力,Ad-HBs转染DCs组、Ad-HBe转染DCs组、Ad-HBc转染DCs组和未转染DCs组之间刺激T细胞的增殖水平无明显差异(F=1.194,P=0.389);在E:T比例为2:1,10:1和25:1时,Ad-HBs转染DC组、Ad-HBe转染DCs组和Ad-HBc转染DCs组对HepG_222.1.5细胞的杀伤率均明显高于未转染DCs组(P<0.001);以Ad- HBc转染DC组对HepG_222.1.5细胞杀伤率最高.结论:HBV抗原基因修饰DCs疫苗具有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能力,同时能增强抗HBV特异性CTL反应的能力,可能发展为一种新型抗病毒疫苗.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前S2蛋白与HBV血清学标志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上前S_2区及其所编码的蛋白(前S_2蛋白)的研究已成为HBV的新课题。认为它与HBV的感染和复制有密切关系。为进一步分析前S_2蛋白与HBV血清学标志的关系,我们采用酶联法检测了83例(166例次)各型乙型肝炎活动期和恢复期血清前S_2蛋白水平,同时与血清HBsAg、HBeAg、PHSA、HBV-DNA及ALT进行了比较,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核衣壳抗原(HBeAg)是细胞免疫反应的靶抗原之一,大量的HBeAg能抑制T细胞的分化增殖,后者又抑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使其功能不全,不产生免疫应答反应,此即对HBeAg的免疫耐受。 胎儿或新生儿因垂直传播感染HBV时,母体血循环中抗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HBV)与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文对HBV前S_2抗原(HBVPre S_2)与肝细胞癌发生的关系进行探讨。 对象与方法 一、观察对象 由1990~1997年在我院住院的肝癌病人57例,其中6例经病理诊断,51例依据临床症状、体征、AFP、B超及CT诊断为肝细胞癌。年龄28~67岁,男性53例,女性4例。另以同期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65例(年龄29~63岁,男性58例,女性7例)和急性乙型肝炎52例(男性49例,女性3例,年龄16~53岁)为二个对照组,病毒性肝炎的诊断符合1995年5月北京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 二、检测方法 HBV Pre S_2采用ELISA法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HBV、HCV感染者树突状细胞(DC)的非病毒特异性免疫功能状态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免疫应答以及病毒清除的关系。方法 对25例成人慢性HBV和HCV合并感染者进行了间隔8年的两次调查、依据临床转归分为HBV和HCV均清除组(A组)14例、单独HCV清除者(B组)6例,单独HBV消除者(C组)3例,HBV和HCV均未清除者(D组)2例,对照组(N组)为同一地区健康献血员11例。体外分离培养DC,检测其表型及抗原摄取功能、刺激异体淋巴细咆增殖能力和4组感染者的CTL免疫应答情况。结果 B、C、D组与A组、N组比较,DC的非病毒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表现为CD86表达的降低、刺激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下降以及抗原摄取能力降低。A组对HBV和HCV的4条抗原表位多肽均有较高的CTL应签率(11/12);B组对HCV的两条抗原表位多肽均有应答(5/5),但无对HBV两条表位多肽均应签者、仅有1例对P2有反应;C组对HBV的抗原表位多肽均有应答,但无对两条HCV表位多肽均应答者;D组及N组对HBV或HCV所有实验多肽均无应答。结论 HBV和HCV的清除与病毒特异性的CTL应答相关。HBV和(或)HCV持续存在可能是导致DC功能异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病毒蛋白等经胞质中的蛋白酶体降解成抗原多肽,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分子共同组成MHC-抗原肽复合体,经高尔基复合体(Golgi complex,GC)呈递至细胞表面,被T淋巴细胞受体(Tcell receptor,TCR)识别,激活特异CTL等一系列反应.CTL杀伤反应是控制病毒感染的有效免疫防御机制,MHCⅠ类分子限制性CD8+ CTL是抗病毒感染的重要效应细胞,能够识别由MHC Ⅰ途径呈递的病毒抗原肽[1-3].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HSP)70-HBcAg(18~27))蛋白复合物对HBV转基因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体外构建HSP70-HBcAg(18~27)蛋白复合物,以HBV转基因小鼠为实验对象,进行体内免疫学功能研究。结果HSP70-HBcAg(18~27)蛋白复合物使HBV转基因小鼠外周血及脾中CD4~ T淋巴细胞和CD8~ T淋巴细胞大量增殖,诱导较强的抗原特异性CTL应答,并活化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参与应答反应。结论HSP70-HBcAg(18~27)蛋白复合物具有免疫原性,能够增强转基因鼠细胞免疫应答能力,有望作为蛋白疫苗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