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分析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临床应用并发症发生原因并探讨其处理及预防措施。通过对患者全面评估和置管后精心护理,才能避免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输液术的临床应用与护理方法。方法: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安全型PICC导管,型号选用4.0-5.0 Fr,选择肘部静脉进行穿刺,为60余例患者置管进行化疗和静脉营养治疗。对安全型PICC置管重点操作环节与注意事项进行规范和总结。结果:60例患者均一次性穿刺成功,成功率达100%,X线拍片定位导管末端达上腔静脉内,无异位,输液通畅。导管保留时间为45-210天。结论:PICC作为一种输液新技术,已在临床推广和应用,PICC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安全的置管方法,既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留置时间,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又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家庭经济负担,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留置期间,探讨怎样护理和处理,减轻机械性静脉炎、感染、堵管等并发症。方法将2009年7月至2011年8月我院肿瘤科165例行PICC患者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穿刺部位换药方法、封管方法、预防性应用湿热敷方面进行应用探讨。结果换药方法对照组感染率14.%,试验组0,(χ2=4.52,P〈0.05);机械性静脉炎对照组发生率18.5%,实验组3.5%,(χ2=4.703,P〈0.05);封管方法对照组堵管率5.5%,试验组2.2%,P〈0.05。结论得出一套有效的导管护理管理方法,可降低感染率、堵管率、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预防性应用湿热敷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剂量氟康唑预防早产儿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时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观察。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分析的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出生于我院并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早产儿,胎龄28~32周,出生体质量<1500 g 178例放置PICC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随机抽取90例给予氟康唑3 mg/(kg·d)静脉滴注预防真菌感染为预防组,未给予氟康唑为对照组。比较分析真菌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与预防组患儿的基本临床特点及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类似。90例预防组患儿中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1.1%,而对照组88例中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7.9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防用药后2周、4周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无差异。结论小剂量氟康唑可有效降低早产儿PICC时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临床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外周静脉中心置管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辉敏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5):2150-2151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中心置管(PICC)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478例PICC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病种,置管时间等方面分析并发症的发生和护理措施。结果白血病和贫血患者并发症最高,肿瘤并发症最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249,P〈0.01);置管时间的延长,并发症率呈非常明显的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609,P〈0.01)。结论加强对白血病和贫血患者和长时间置管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可降低PICC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PICC是一种由外周静脉插入导管末端定位于中心静脉(上腔静脉)的静脉通路建立技术。减轻患者因反复穿刺和住院时间延长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按照正规的操作规程及无菌技术进行操作,此方法简单易行,患者易于接受,使患者对护理治疗工作满意率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预防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方法.方法 将2009年3月-2010年3月在我院住院因恶性肿瘤化疗而经右侧贵要静脉行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PICC)的120例患者间隔分为康惠尔水胶体组、喜疗妥组,常规组,各40例;并进行护理效果对比.结果 康惠尔水胶体组发生1例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2.5%;常规组发生机械性静脉炎11例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27.5%;康惠尔水胶体组与常规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喜疗妥组发生械性静脉炎2例,发生率5%,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康惠尔水胶体组与喜疗妥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高,用康惠尔水胶体敷料敷贴或喜疗妥软膏外涂能有效预防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PICC)置管后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正>食管癌患者手术创伤大、病情重,术后长时间禁食、行胃肠外静脉高营养,患者术后要进行多疗程的化疗,需要长期输注高渗性、腐蚀性、大剂量刺激性的静脉液体。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避免了外周静脉的反复穿刺及刺激、长时间留置,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但PICC管置入后相关的并发症也随之发生,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和烦恼,给科室临床工作带来了  相似文献   

9.
目的:将风险管理应用在PICC工作中,识别护理风险,分析其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提高应对能力,保证患者安全。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行PI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A组155例,为实施风险管理组,B组152例,未实施风险管理组。结果 B组发生护理风险事件30例,其中静脉炎9例,导管堵塞7例,导管相关性感染4例,导管断裂4例,导管脱出3例,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3例。 A组发生护理风险事件7例,其中静脉炎3例,导管堵塞2例,导管相关性感染1例,导管断裂1例,导管脱出0例,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0例。经统计学分析,P<0.05。结论对PICC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0.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技术(PICC)在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我国,并在临床普遍应用,它是由外周静脉(常用头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穿刺插管,其导管的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用于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及化疗用药等。由于其创伤小,操作便捷,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和并发症少的特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并可由护士单独操作。它减少了患者因频繁穿刺所致的局部出血和感染,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率,避免了刺激性药物外渗导致的严重后果,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方便、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1-3]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预防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方法.方法 将2009年3月-2010年3月在我院住院因恶性肿瘤化疗而经右侧贵要静脉行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PICC)的120例患者间隔分为康惠尔水胶体组、喜疗妥组,常规组,各40例;并进行护理效果对比.结果 康惠尔水胶体组发生1例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2.5%;常规组发生机械性静脉炎11例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27.5%;康惠尔水胶体组与常规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喜疗妥组发生械性静脉炎2例,发生率5%,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康惠尔水胶体组与喜疗妥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高,用康惠尔水胶体敷料敷贴或喜疗妥软膏外涂能有效预防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PICC)置管后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目前在临床已广泛应用,适用于肿瘤、老年、婴幼儿。特别是肿瘤患者,由于化疗周期长,化疗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临床上已普遍应用中心静脉置管。由于PICC对血管完好性要求高,我科大部分患者只能行经颈内及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但在置管护理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护理体会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100例PICC置管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并发症的防治。结果通过对PICC护理,及时观察和发现护理问题,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置管时间。结论采用PICC技术结合针对性护理,保护外周血管,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保证各种药物及营养物质的供给,在临床中适应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穿刺方法在部分刺激性化疗药物导致静脉炎和药物外渗的预防效果。方法对113例癌症化疗患者使用PICC155例次,应用6种(5-Fu、长春新碱、表阿霉素、长春瑞滨、多西紫杉醇、紫杉醇)刺激性化疗药物,统计其静脉炎及药物外渗发生率。结果155例次PICC发生静脉炎14例,发生率9.03%;药物外渗3例,发生率1.94%。结论PICC可有效地预防静脉炎和药物外渗,应作为刺激性化疗药物的首选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10例CVC置管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单双号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n=55)和研究组(n=55),对照组及研究组患儿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及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后心理状况、治疗依从性、并发症发生率及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后研究组患儿SCL-90各指标评分及总分更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及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更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综合护理可有效改善患儿的心理状况,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依从性及家长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两种静脉置管技术在临床使用的优缺点。为肿瘤患者选择一个更容易操作,更安全的长期输液通道提供依据。方法将我科80例确诊为恶性肿瘤需行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PICC组和CVC组,每组各40例,比较穿刺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和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CVC组相比较,PICC组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明显较高,导管留置时间较长,更适合临床化疗用药,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ICC导管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为导管堵塞、周围静脉炎,CVC导管的主要并发症为导管相关感染和误入动脉,两组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PICC置管方法较为安全、易于掌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特别适合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或长期静脉输液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王风娟  王肇瑞 《河北医药》2012,34(1):149-150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是一种从外周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的置管技术,优点是操作简单、导管柔软、留置安全、保留时间长,对于肿瘤化疗、肠外静脉高营养、脑血管意外、新生儿、长期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及危重患者抢救等尤为适用[1-3],因其能够减少长期针刺的痛苦,给临床治疗提供很多方便,并能提高药物疗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但导管在使用及维护过程中,常出现一些并发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流程图在肿瘤外科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120例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应用护理流程图实施护理。两组患者出院6个月后应用本院自行设计患者《PICC知识掌握程度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PICC理论知识、敷贴更换知识、换药及冲管知识、洗澡时PICC保护方法、穿刺皮肤护理、PICC外露管护理、PICC堵管原因、PICC导管脱落注意事项、手臂活动方法等相关知识掌握评分分别为(93.24±4.22)分、(91.02±5.03)分、(90.02±4.18)分、(91.36±5.02)分、(2.02±5.12)分、(0.78±4.33)分、(93.42±4.85)分、(91.34±5.23)分、(90.26±5.3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5.485、6.892、6.125、5.942、5.846、5.493、6.023、5.994、5.468, P<0.05)。观察组穿刺点感染、静脉炎、血管内导管感染、导管脱落、导管堵塞、管腔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33%、3.33%、5.00%、6.67%、3.33%、5.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8.086、5.956、5.175、6.536、5.926、6.171,P﹤0.05)。结论护理流程图能有效提高肿瘤外科患者PICC置管知识,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外周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以其独特的优点开始在临床使用,它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避免经传统的插入途径(右侧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尤其是锁骨下用来静脉穿刺可能出现气胸、血胸、感染、宅气枪塞等严重并发症。现将我科2004年以来应用PICC的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的解剖生理具有特殊性,即毛细血管脆弱、渗透性高、各种并发症多、治疗期长,需长期输液治疗。因此建立可长期保留且耐高渗的静脉通路对于危重超低出生体重儿治疗抢救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