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比较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与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AMI患者174例,分为溶栓组68例和PCI组106例,对比两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血管(IRA)再通率、病死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结果PCI组IRA再通率明显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病死率明显低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直接PCI治疗优于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2.
张运新 《北方药学》2011,8(2):20-21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再通组22例和溶栓未通组8例、未溶栓组30例,溶栓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加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未溶栓组不用溶栓治疗,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三组疗效、射血分数和死亡率。结果:溶栓再通组22例(73.0%)明显高于溶栓未通组8例(26.6%)(X2=4.125,P〈0.05);溶栓再通组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溶栓未通组75.0%、未溶栓组66.6%(X2=4.228,X2=5.128,P均〈0.05);溶栓再通组全部存活,溶栓未通组1例死亡(12.8%),未溶栓组5例死亡(16.6%)。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肌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心肌酶变化情况。结果溶栓再通患者CK和CK-MB值在溶栓后14h均明显高于溶栓前和溶栓后3、6、24、48、72h的值,P〈0.05;溶栓未通患者CK和CK—MB值在溶栓后24h均明显高于溶栓前和溶栓后3、6、14、48、72h的值,P〈0.05;两组患者CK-MB在溶栓后6h/3h比值的比较,溶栓后再通组(2.0±0.65)明显高于溶栓后未通组(1.2±0.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溶栓后6h/3hCK-MB比值≥1.62作为判定溶栓再通诊断标准,准确率为90%。结论溶栓后6h/3hCK-MB比值≥1.62作为判定溶栓再通诊断标准,为临床治疗疗效评价提供可靠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血浆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单抗夹心ELISA方法,观察比较27例经链激酶(SK)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的AMI患者溶栓前,溶栓后2h、4h、8h、10h、12h血浆IL-8和TNF-α动态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7例观察组AMI患者中,14例溶栓治疗后相关血管再通者(再通组);13例溶栓治疗相关血管未通者(未通组),再通组IL-8、TNF-α各时间点与正常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F=51.474、F=21.322,均P<0.01),未能组IL-8、TNF-α各时间点与正常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F=43.694、F=36.45,均P<0.01)。再通组与未通组IL-8比较2h、4h(t=7.652、t=3.054,均P<0.01)有显著性差异,再通组与未通组TNF-α比较2h、4h(t=1.667、t=19.389),(P<0.05和P<0.01)也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溶栓治疗前IL-8、TNF-α比较(q=2.498、q=0.326,均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IL-8、TNF-α在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炎症损伤中起关键作用,监测IL-8、TNF-α动态变化有助于临床对AMI再灌注损伤的认识,对防治AMI再灌注后炎症损伤的认识,对防治AMI再灌注后炎症损伤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分析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40例老年AMI患者的QT间期,计算其QTd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dc)。结果@AMI组QTd及QTdc大于100ms患者中,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发生率明显高于QTd、QTdc小于100ms者(73.0%及6.8%,P〈0.001);②溶栓再通组溶栓后QTd及QT-dc[(分别为(51.2±21.4)及(62.8±21.9)ms]较溶栓前缩短[分别为(77.4±21.1)及(90.0±30.6)ms],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未再通组溶栓前后QTd及QTdc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AMI患者QTd、QTdc延长者室速及室颤发生率增高,溶栓后QTd及QTdc缩短提示溶栓后血管再通。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静脉溶栓方法在AMI(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及PLT(血小板)变化。方法将95例AMI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UK(尿激酶)30万U静推,120万U静滴溶栓治疗AMI;对照组47例,UK静滴溶栓治疗AMI,研究两组治疗后再通率和PLT变化。结果观察组溶栓再通率和PLT聚集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溶栓再通率为64.58%,对照组为51.06%,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观察组比对照组溶栓再通率高且PLT聚集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实性心率震荡的影响。方法符合溶栓条件的AMI合并有室性早搏的患者78例,给予瑞替普酶溶栓治疗,于溶栓前、后连续动态心电图监测24h,行窦性心率震荡(HRT)检测。根据临床再通条件分为再通组和非再通组,采用震荡初始(TO)与震荡斜率(TS)的特定公式做定量计算与分析,比较各组间溶栓前后TO与TS的变化。结果48例AMI患者临床表现为有再通,再通率为61.5%,溶栓前2组TO和T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4h两组TO、T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再通能明显改善AMI患者窦性心率震荡各参数,而且HRT现象(TO、TS)可以预测冠脉再通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对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用体表心电图同步12导联测量64例AMI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3小时的QTcd,并对 出现与未出现恶性心律失常者的QTcd进行比较。设30例正常人做对照组,取其QTcd作为参考值。结果AMI组溶栓前与对照组QTcd差异有显著性(P<0.01),溶栓后再通组QTcd时限缩短,而未通组QTcd时限无明显变化,两者的QTcd差异有显著性(P<0.01)。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的AMI患者,其QTcd长于不出现者。结论:成功的溶栓治疗可使QTcd缩短,亦可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后血浆BNF,探讨其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60例患者分A组(未溶栓,18例),B组(溶栓未通,11例)和C组(溶栓冉通,31例),测定人院即刻,发病24小时和5天血浆BNP,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三组发病24小时和5天BNP均高于入院即刻(P〈0.05),A及B组发病24小时和5天BN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发病5天BNP低于发病24小时(P〈0.05),三组入院即刻BN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和B组之间发病24小时以及5天的BN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两组均相应高于C组(P〈0.05)。结论动态检测STEMI患者溶栓前后血浆BNP,有利于观察溶柃疗效、从而为病情评估、进一步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 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25例)、未通组(20例)和非溶栓组(45例),比较三组急性期和远期运动耐量。结果急性期,再通组的运动耐量指标明显高于未通组和非溶栓组(P〈0.05),运动诱发的心绞痛或血压下降≥10 mm Hg的比率明显低于后两者(P〈0.05)。远期随访,三组的运动耐量指标及运动诱发心绞痛或血压下降的比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再通能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运动耐量,但对远期运动耐量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动态心电图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60例糖尿病患者,另取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两组无年龄、性别统计学差异),对比观察动态心电图指标(心率、心律、HRV、SDNN、RMSSD、PNN50、LF、HF、LF/HF、ST-T)改变.结果 糖尿病组心率较对照组显著增快(P<0.05);糖尿病组心率变异指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各种心律失常及ST-T发生率糖尿病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HRV显著降低,心脏迷走神经损伤明显;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于预测糖尿病患者合并神经及心脏受损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不同液体超负荷水平与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关系。方法终末期肾病MHD患者60例,根据透析期间患者体重增长情况,将入选患者透析期间体重增长不超过5%的归入对照组,共47例;因患者自身原因(透析不充分、饮水过多及气候变化等)透析期间体重增长超过5%的归入实验组,共13例,分析同一MHD患者透析后不同液体超负荷水平与HRV的关系。结果两组比较,高频功率(high frequency,H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频功率(low frequency,LF)及R-R间期功率变异比值(LF/H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似熵(ApEn)在透析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析期间控制液体负荷水平可能有助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05年2月至2008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80例,经静脉尿激酶(UK)溶栓治疗患者42例,为UK溶栓观察组。同期未溶栓治疗患者38例为未溶栓对照组,除不用尿激酶以外,其余治疗均与UK溶栓组相同。结果UK溶栓观察组冠脉再通率为66.7%,常规对照组为15.8%,UK溶栓观察组4周病死率为4.8%,常规对照组为18.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K溶栓观察组严重的心律失常率为28.6%,未溶栓对照组为55.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AMI血管再通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心力衰竭发生,并发症少,不良反应轻,价格低廉,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唐祖胜  屈红  刘伟  潘庆敏 《安徽医药》2013,17(2):256-257
目的研究老年餐后低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方法以该院老年病门诊的80例老年人(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为研究对象,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按监测结果,将其分为餐后低血压组和无餐后低血压组,并通过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比较发生餐后低血压的老年患者与无餐后低血压的老年人心率变异性时域和频域指标的差异。结果和无餐后低血压的老年人相比,发生餐后低血压的老年患者相邻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正常RR间期差值的方差(RMSSD),高频功率均明显下降[SDNN:无餐后低血压组为(148.3±20.6)ms,餐后低血压组为(106.2±19.7)ms;RMSSD:无餐后低血压组为(42.8±9.5)ms,餐后低血压组为(26.3±8.8)ms;高频功率:无餐后低血压组为218.4±96.3,餐后低血压组为138.6±90.2;两组相比较均为P0.05],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比值减低(无餐后低血压为3.8±1.2,餐后低血压组为2.2±0.8;P0.05)。结论老年餐后低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有变化,提示老年餐后低血压的发生与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再通治疗后QT离散度(QTd)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68例AMI成功接受溶栓或急诊PCI术患者完全随机分为银杏达莫干预组(34例)和常规治疗组(34例),分别在冠状动脉再通治疗前和再通治疗后1、5、10 d做12导联心电图描记,计算QTd.以同期体检健康者68人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AMI患者QTd较正常对照者明显延长[ (76±8) ms比(36±5)ms,P<0.05].2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治疗后各时间点QTd较再通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常规治疗组再通治疗后1、5、10 d分别为(56±6)、(58±5)、(46±6)ms比(76±8)ms;银杏达莫干预组分别为(56±7)、(47±5)、(36±4) ms比(77±9 )ms,均P<0.05].常规治疗组再通治疗后10 d QTd明显低于再通治疗后1、5 d(均P <0.05).银杏达莫干预组再通治疗后5dQTd低于再通治疗后1d,再通治疗后10 d低于再通治疗后5d(均P<0.05).冠状动脉再通治疗后5、10 d,银杏达莫干预组QTd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结论 银杏达莫注射液可有效降低AMI患者冠状动脉再通治疗后的QTd,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李凤  禇俊  徐修才 《安徽医药》2011,15(1):73-7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 growth factor-A,VEGF-A)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例及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对照组2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VEGF-A的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浆VEGF-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溶栓治疗后2h血浆VEGF-A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2h血浆VEGF-A水平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未通组治疗前血浆VEGF-A的水平显著高于血管再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未通组略高于再通组水平,但差异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增高的血浆VEGF-A的水平参与了急性心肌梗死病理过程,VEGF-A的水平是反映心肌缺血的敏感指标,但是尚不能作为有效评价溶栓治疗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胡秋玲  李晟琰  周殷  高振军 《中国药房》2014,(26):2446-2448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用药情况将72例急性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尿激酶组47例与瑞替普酶组25例。入选患者明确诊断后常规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肠溶阿司匹林。瑞替普酶组静脉溶栓采用瑞替普酶治疗,18 mg(10 MU)分2次静脉注射,每次缓慢静脉注射2min以上,两次间隔30 min。尿激酶组采用尿激酶150万U静脉滴注,用药后12 h用低分子肝素5 000 u,q12h(连用,57 d)。两组患者均于溶栓后37 d)。两组患者均于溶栓后324 h内进行血管造影,必要时PCI治疗,其他治疗相同。观察两组血管再通率和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出血、死亡发生率,以及冠脉造影及PCI后血管开通率和支架安置率。结果:瑞替普酶组与尿激酶组2 h内胸痛消失或缓解者分别占80.00%、61.70%(P<0.05),溶栓后2 h内ST回落>50%的患者分别占92.00%、65.96%(P<0.05),酶峰[心肌酶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提前者分别占92.00%、53.19%(P<0.05),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率分别为92.00%、68.09%(P<0.05),IRA完全开通率分别为52.00%、31.91%(P<0.05)。瑞替普酶组的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为36.00%、4.00%、4.00%、0,均低于尿激酶组(分别为51.06%、12.77%、10.64%、6.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替普酶组支架安置率(36.00%)明显低于尿激酶组(53.19%)(P<0.05)。结论:瑞替普酶联合择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血管开通率高,时间短,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出血等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急性心机梗死(AMI)合并心功能不全(CI)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AMI合并C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PCI手术介入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保守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术后以及药物治疗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时记录24h动态心电图。对比两组不同时段HRV的变化特点与趋势,以及两组治疗后不同心功能分级再缺血事件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结果治疗3个月,观察组SDNN、SDANN、RMSSD、PNN50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KillipⅡ~Ⅲ再缺血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治疗AMI合并CI患者的效果显著,对AMI合并CI患者进行HRV检测。可以较好地对早期心血管事件进行高危识别,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