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程序式功能锻炼表预防起搏器植入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 以120例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盲选法分为观察组(程序式功能锻炼)与对照组(常规锻炼)。比较两组DVT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DVT发生率为1.67%(1/60),低于对照组11.67%(7/60)(P<0.05)。两组干预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升高,D二聚体(D-D)水平降低,观察组a PTT、PT水平高于对照组,D-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物质条件评分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程序式功能锻炼可减少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DVT的发生,可改善机体的凝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外科手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分析护理干预措施,为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研究2011年08月~2012年05月外科手术患者300例,其中外科手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观察组)50例,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对照组)250例,收集相关临床资料,了解外科手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科相关疾病、年龄≥60岁与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了解外科手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对预防和控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产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9年9月-2020年1月我院产科病房接受剖宫产的产妇为对象,选取其中发生DVT的23例为DVT组,以相同时间段77例非DVT产妇为非DVT组。收集产妇的资料,分析发生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DVT组与非DVT组在年龄、体重质量指数、高血压、口服避孕药、糖尿病、体育锻炼、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方面差异显著(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518)、体重质量指数(OR=1.347)、体育锻炼(OR=1.438)、CRP(OR=1.752)、D-D(OR=1.738)与产科并发DVT密切相关(P<0.05)。结论 年龄、体质量指数、CRP、D-D、体育锻炼为产科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根据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减少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对临床35例重型颅脑损伤伴下肢DVT形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选取同期35例重型颅脑损伤不伴下肢DVT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对照。分析年龄、性别、蛛网膜下腔出血、下肢肿胀等因素与下肢DVT形成的联系。同时,对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进行比较。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肢DVT形成与患者的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下肢肿胀等多种因素存在明显关系(P〈0.05)。此外,发生下肢DVT患者血清血脂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年龄、性别、蛛网膜下腔出血、下肢肿胀等因素是导致重型颅脑损伤后出现下肢DVT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该类患者进行合理干预,可以有效防治下肢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武警河南总队医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共180例,并发肺栓塞患者34例为观察组,其他患者为对照组,对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年龄<60岁肺栓塞发生率为9.8%,年龄≥60岁为32.1%,两组年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伴随肿瘤及制动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下肢骨折发生肺栓塞共11例(9.5%),骨性关节炎发生肺栓塞共21例(39.6%)。结论:年龄在60岁以上、伴有肿瘤、制动及骨科疾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并发肺栓塞风险较高,应定期行影像学检查,尽可能减少并发肺栓塞的概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44例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DVT的回顾性分析.术后7~10 d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情况及DVT的发生.对18项临床因素及8项实验室指标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44例患者术后发生DVT 53例(36.80%).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与DVT相关的因素有7个,其中危险因素5个,分别是高龄、肥胖以及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测定阳性,风险分别为4.094、8.860、2.930、2.005及1.998;保护因素有2个,分别是硬膜外麻醉和机械性预防DVT的应用.结论 肥胖、高龄的患者是DVT发生的高危人群,术前尽可能选择适宜的麻醉方式,术后定期检测有关凝血因子,并及早进行锻炼及使用机械性预防DVT.  相似文献   

7.
李浩  祖茂衡  张庆桥 《当代医学》2010,16(35):675-677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导管接触性溶栓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8年9月175例接受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本组资料所有患者根据导管接触性溶栓效果分成治愈和未愈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因、年龄、病程、发病诱因、合并基础疾病、尿激酶剂量不同组别间治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因、尿激酶、病程不同组别间治愈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无明确病因、尿激酶剂量、病程长短是接触性溶栓效果的独立相关因素,推荐有明确病因、病程〈1月的DVT患者采用大剂量尿激酶导管接触性溶栓。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中老年患者脑出血后急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率,并探讨DV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1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且发病24 h内住院的脑出血患者245例,在患者脑出血后10~14 d内进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得出脑出血后急性期DVT发病率。通过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老年患者脑出血后并发DVT的影响因素。结果:245例中老年脑出血患者中79例患者发生DVT,发病率为32.24%,其中39例(49.37%)无DVT的临床症状。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1.73,95%CI=1.12~2.98)、下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3分(OR=4.13,95%CI=2.15~8.97)、连续卧床时间≥3 d(OR=4.73,95%CI=2.25~9.78)、Wells评分≥2分(OR=3.54,95%CI=1.62~6.67)、入院时D-二聚体高(OR=3.06,95%CI=1.01~3.49)是脑出血后急性期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康复治疗是DVT发生的保护因素(OR=0.55,95%C...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临床特点的认识,并探讨其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0年1月至2012年6月间对在苏州吴中人民医院骨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并有完整资料的145例患者行DVT形成相关风险因素分析,其中男性51例,女性94例,年龄23~83岁,平均(59.8±13.0)岁.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第7天分别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是否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详细调查和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血型、是否吸烟、是否饮酒、麻醉类型、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是否使用骨水泥、手术人路、单侧或双侧置换、术后镇痛方式、术前诊断以及有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同时记录发生DVT的部位、类型以及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按BMI分为正常组(BMI≤25kg/m2)和肥胖组(BMI> 25 kg/m2).将DVT发生与否作为因变量,把以上可疑因素作为自变量,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出有显著差异性的因素,再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筛选出DVT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1)本组病例共发生DVT 45例,发生率31%.单纯近端DVT为7例(15.6%),远端DVT 33例(73.3%),全静脉DVT 5例(11.1%),均未发生肺栓塞(PTF).无DVT临床症状的25例(55.5%),有DVT临床症状的20例(44.5%); (2)临床因素与术后DVT形成的关系:单因素x 2检验显示:高龄、女性、双侧关节同时置换、全身麻醉、使用骨水泥等与DVT形成显著相关(P<0.05);将临床各因素进行Log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最终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的相关因素有4个,其中危险因素3个,分别是性别,肥胖及骨水泥的使用,其术后发生DVT的风险倍数分别增加到10.012,3.086,8.834;保护因素1个,为术前患者血型是O型,术后发生DVT的可能性减少到0.191倍.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发生DVT常存在危险因素,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有高龄、女性、双侧关节同时置换、全身麻醉、使用骨水泥等.认识DVT的各种危险因素及临床征象,及早给予相应的辅助检查及术前预防性的治疗,是防止PTE的发生和降低DVT的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茅红艳  陈炳香 《中外医疗》2016,(26):107-109
目的:分析子宫切除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方便选取该院子宫切除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5例作为观察组,再选取子宫切除术后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收治时间在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将两组患者输血史、糖尿病、高血压、肥胖、PT-INR、Fib、PLT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PT-INR(1.21±0.09)%、Fib(3.72±1.65)g/L、PLT(245.48±56.72)×109/L等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更有优势,P﹤0.05;研究组患者输血史为8.00%、糖尿病为12.00%、高血压为8.00%、肥胖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宫切除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输血史、糖尿病、高血压、肥胖、实验室指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滤器植入加经胫后静脉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取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置管溶栓术治疗,对其进行密切的观察和精心的护理。重点是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加强一般护理,重视导管溶栓治疗期间的护理,加强并发症的观察,给予详细的出院指导。结果本组15例患者置管溶栓治疗下肢髂股静脉、胭静脉、胫后静脉血栓基本溶解,无肺动脉栓塞发生,无手术后死亡病例,1例术前合并肺动脉栓塞者临床症状消失。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置管溶栓术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方法,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严密周到的护理可提高溶栓治疗的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药物联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巴曲酶注射液等药物联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方法:将符合条件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5例)首日给予巴曲酶注射液10Bu+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以后隔日给予巴曲酶注射液5Bu+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合并使用抗凝(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bid)、祛聚(低分子右旋糖苷500ml静脉滴注,qd;拜阿斯匹林100mg,qd,口服)药物治疗。对照组(55例)给予尿激酶(UK)25万IU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bid;其他同治疗组。2周后根据患肢消肿程度及磁共振或B超检查结果判断疗效。结果: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84%、83.64%(P〈0.05);未出现严重的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巴曲酶注射液联合抗凝、祛聚药物,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潜在病因追踪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拓宽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诊断认识,减少误漏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006年我院收治的23例首诊为LEDVT,但最后确诊的主要诊断并非为LEDVT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病例中,漏诊妇科肿瘤13例,子宫腺肌病1例,直肠癌3例,肺癌2例,膀胱癌2例,前列腺癌1例、腹股沟恶性淋巴瘤1例.结论: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必须要重视追问病史.对于不明原因出现的DVT,尤其需要注意对其潜在的病因进行追踪分析,以防止发生误漏诊,使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炎症和血小板活化与深静脉血栓(DVT)之间具有相关性.P-选择素(P-selectin)是一种敏感的炎症和血小板活化的标记物.实验室和临床研究发现,P-选择素可能是DVT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其浓度的增高与DVT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因此,P-选择素在DVT的诊断、预后、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蒋岚杉 《西部医学》2012,24(7):1308-1310
目的探讨多方法多途径个体化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时机、方法及疗效。方法本组180例病人中52例选择经惠肢足背静脉用药;60例选择患肢胴静脉插管用药;15例采用患肢股动脉插管用药;43例采取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Fogarty导管取栓术;10倒采用髂静脉成型或palma转流术。结果180例中显效155例,有效21例,无效2例,死亡2例。显效率为84%,总有效率为97.5%。结论多方法多途径个体化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针对病人的不同情况个体化优选适合的治疗方案,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徐颖  钱申贤 《浙江医学》2013,(22):1985-198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和疗效评估的意义及DVT患者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35例DVT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同时在体检人群中随机选择1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DVT患者中135例初诊时的危险因素。进一步监测其中的33例DVT患者治疗后1-3d、7-10d、15d的血浆D-二聚体变化情况。结果 DVT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0),抗凝治疗的有效率为78.8%。治疗有效组DVT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下降程度与无效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5)。年龄<40岁的DVT患者中手术和外伤是主要危险因素,而年龄≥40岁患者中肿瘤、内科疾病、中心静脉置管及长期卧床是其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血浆D-二聚体是DVT诊断及疗效评估的重要指标,DVT危险因素是其一级预防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3种方法预防外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有效方法.方法:把2005年1月~2007年12月500例外科住院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用3种不同方法治疗,术后10d进行重点观察.结果:对照组125例,6例发生DVT,发生率4.8%.治疗组中物理方法组125例,1例发生DVT,发生率为0.8%.压力梯度长袜组间歇充气装置组没有DVT发生.治疗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物理治疗、压力梯度长袜和间歇充气装置均能够有效预防DVT发生.  相似文献   

18.
70例肺癌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敬慧  张树才  高远  农靖颖 《北京医学》2010,32(11):869-872
目的分析并发深静脉血栓的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情况,加深对此类患者的认识。方法对2002年10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70例并发深静脉血栓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0例患者均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54例(77.1%),小细胞肺癌16例(22.9%);腺癌42例(60%),鳞癌8例(11.4%),腺鳞癌4例(5.7%)。接受化疗患者57例(81.4%)。血栓发生的中位时间为确诊后3个月,下肢血栓占47.1%,54.3%患者D-二聚体增高。治疗后79.3%血栓症状有好转。化疗是影响肺癌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深静脉血栓在晚期、化疗、腺癌患者中常见,临床上应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下肢深静脉血栓56例介入综合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介入治疗疗效。方法下肢DVT患者56例,予以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及溶栓(多途径给药)、抗凝、祛聚和对症支持治疗。结果 56例患者均于治疗后2~5 d,下肢肿胀明显消退,出院复查溶栓患者大部分血管再通;出院后随访无致死性肺动脉栓塞和下肢坏死,部分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结论介入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颈内静脉置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其中38例行颈内静脉置管后采用抗凝及经溶栓导管脉冲式灌注尿激酶综合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包含11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另15例行患侧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术后3、6、12个月行彩超复查评价静脉通畅程度。结果经颈内静脉置管溶栓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彩超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随访1年,无出血、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综合有效率达100%(38/38),高于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组的86.7%(13/15),在α=0.1的水平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76)。结论经颈内静脉置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