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征象,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32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CT平扫所有病例为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30例见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31例病灶渐进性、向心性持续强化,1例病灶未进一步强化,其中显示肝脏包膜皱缩凹陷征象的12例,肝叶萎缩的9例,周围胆管扩张的16例,4例病灶内出现钙化,6例合并胆管结石。结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平扫呈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影,增强动脉期轻度多样性不均匀强化,延时期持续渐进性、向心性强化为特点,肝叶萎缩、周围胆管扩张及肝脏边缘包膜凹陷是其重要间接征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及病理基础,提高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1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资料。结果肿瘤在CT上表现为软组织肿块(肿块型)7例,肿块内及周围伴有条状、管状肝内胆管扩张2例,肿块内钙化2例;不规则树枝状肿块(胆管周围浸润型)3例,均伴肝内胆管扩张;胆管腔内结节状肿块(腔内结节型)1例。动态增强:5例肿块型扫描早期呈边缘强化,延迟扫描有不同程度强化表现;2例肿块型动脉期显著强化,极度延迟强化,未出现延迟完全充填。胆管周围浸润型增强扫描均表现为动脉期轻度强化呈略低密度,延迟期呈稍高密度,周围扩张胆管呈放射状至截断,胆管壁可见增厚强化并向肿瘤外聚拢而成星芒状。腔内结节型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延迟呈低密度。其他征象:合并肝内胆管结石2例,病灶所在肝叶萎缩3例,邻近肝包膜皱缩2例,门静脉侵犯表现为线样征2例,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肿大2例。结论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是肝内胆管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病人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病人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病人病灶平扫均为低密度,可见病变区胆管扩张,其中6例病灶所在肝叶呈萎缩状态,5例见肝包膜回缩征.增强扫描动脉期17例病灶表现为不均匀的轻度强化;门静脉期20例均有轻度强化,无定形强化14例,环形强化6例;延迟期20例均表现为随时间延长均有进一步强化,强化从周边向中央集中,呈渐进性及向心性增强.结论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病人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对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场MRI对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HPC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8例经病理证实的IHPCC的MR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MR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观察MR平扫和各期强化特点,测量病灶和正常肝实质的ADC值。结果所有病灶T2WI主体均呈不均匀高或稍高信号,其中11例中心可见斑片状或星芒状低或略低信号。12例病灶动脉期呈环状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范围向中心扩展;3例动脉期周边及中心均不规则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范围扩大;1例动脉期未见强化,门静脉期边缘强化,延迟期中心强化;2例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呈环状强化,延迟期中心未见强化。DWI病灶均呈不均匀高或稍高信号。病变区和正常肝实质ADC值为(1.42±0.13)×10-3mm2/s、(1.26±0.08)×10-3mm2/s(P<0.05)。结论高场MRI的T2WI、DWI、ADC值及多期增强扫描相结合对IHPCC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与磁共振成像(MRI)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ICC患者29例,其中15例行多层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16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回顾分析肿瘤的形态学特征、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征以及附属征象。结果:29例ICC,共检出32个病灶,肝左、右叶均见分布。CT共检出17个病灶,平扫仅1个病灶表现为混杂密度,其余均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10个病灶呈边缘强化,6个病灶呈轻度不均匀强化,1个病灶未见强化,门脉期显示12个病灶呈渐进性强化,5个病灶强化减退。MRI共检出17个病灶,T1WI、T2WI主要表现为混杂的异常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16个病灶呈边缘环形或不规则强化,1个病灶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显示15个病灶瘤内实性部分的信号呈渐进性增强,强化程度更加明显,1个病灶瘤体边缘保持厚环状明显强化,1个病灶强化减弱。附属征象包括胆管扩张15例,局部肝包膜凹陷2例,肝叶萎缩1例,门静脉癌栓4例。结论:ICC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动态增强扫描是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术前详尽的影像学检查是及早发现ICC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外周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CC)的MRI表现及其误漏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MR检查被误漏诊的PCC,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做了MRI平扫、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和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结合手术及病理所见分析其MRI表现及误诊原因。结果 8例PCC磁共振成像均未显示具体肿块影,肝左叶胆管走向僵直、截断及病灶内胆管扩张。平扫T1WI见低信号灶,T2WI信号改变不明显,弥散加权像(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强化,门脉期、平衡期及延迟期均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其他表现包括肝内小转移灶3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者5例,均无门静脉癌栓。结论 MRI检查信号改变、强化特征不明显的PCC极易误诊,需仔细观察胆管扩张的形态改变及动态增强特点,结合DWI像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态强化MRI在周围型胆管细胞癌(PPC)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8例PPC的MRI平扫及动态增强征象。28例均行常规T2WI、T1WI及脂肪抑制序列,均加动态增强MRI扫描。结果28例中19例动脉期边缘不规则环形轻、中度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轻、中度向心性强化,延迟7分钟呈持续强化;5例动脉期肿块边缘不规则环形强化,门脉期、平衡期及延迟期肿块强化方式同动脉期;2例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至平衡期整个瘤体呈渐进性同步中度强化;2例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至延迟期强化程度呈逐渐退出。28例中12例肿瘤周围见大小不等的楔形强化区,7例瘤块所在肝叶门脉血管显示不清,2例门脉主干内见瘤栓。28例中MR平扫正确诊断9例(32·1%),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正确诊断24例(85%)。结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MRI征象有一定的特征性,动态强化特征对PCC的定性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8.
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与病理对照(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及其病理基础。 方法 5例患者接受超声造影检查,采用对比脉冲序列成像技术,造影剂为SonoVue。所有肝内胆管细胞癌均经病理检查证实。 结果 静脉注射SonoVue后,4例动脉期病灶边缘等回声增强、网隔样等回声增强,门静脉期可见动脉强化最早的部分轻度消退,但整体仍可见造影剂继续向内部充填,延迟期全部病灶造影剂明显消退。1例动脉期边缘增强及网隔样增强,无向心性充填。病理切片显示肿瘤内血管稀少,癌细胞主要位于边缘部分,中央部分纤维组织丰富,可伴有坏死,这可能是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强化模式的病理基础。 结论 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的边缘等回声增强、网隔样等回声增强对肝内胆管癌有较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78例肝脏占位性病变肝细胞癌31例,肝转移瘤26例,肝血管瘤11例,囊肿10例,行常规MRI平扫并动态增强扫描,对各种病变的影像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MRI动态增强扫描27例肝细胞癌为动脉型增强,4例于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22例肝脏转移瘤为门静脉及平衡期边缘环形强化,4例于动脉期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10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动脉期和(或)门静脉期病灶明显强化,延迟后病变持续高信号,另1例各期强化不明显;10例肝囊肿增强扫描各期均不强化.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CC)CT表现的认识和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2002-2010年14例经病理证实的ICC术前C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CC平扫CT表现为低密度肿块或胆管扩张影,9例位于周围,4例为多发病灶,2例病灶周围见环形低密度影,11例病灶远端胆管扩张,2例临近肝缘萎陷,2例合并门静脉癌栓或淋巴结转移。增强扫描动脉期9例病灶不同程度强化,边缘强化为主,静脉期增加至11例,延迟期所有病灶均强化,呈渐进性向心性强化。本科室术前正确诊断ICC11例,诊断可靠率约78%。结论 MSCT三期增强检查可作为诊断ICC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单发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IHE)的CT与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单发IHE,其中3例同时接受CT、MR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仅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仅接受MR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12例单发IHE中,9例病灶在肝右叶,2例在肝左叶,1例累及肝脏右前叶及左内叶;CT平扫8例病灶均呈低密度,边界清晰,其中4例病灶内可见钙化;增强扫描5例病灶动脉期明显环形强化,3例边缘结节条索样强化;2例病灶由肝动脉供血,增强各期强化程度逐渐下降,以向心性强化为主。MR平扫7例中,6例病灶T1WI呈低信号,1例低信号内混杂高信号,T2WI均为高信号内斑片条索样低信号,T2抑脂明显高信号;增强后均以环形向心性强化为主。结论 单发IHE的特征性CT、MRI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CT的多期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23例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对所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中,单发21例,多发2例,位于左叶13例,右叶8例,同时累及左右叶2例.CT平扫呈低或略低密度,多呈圆形及类圆形、不规则形,4例呈多囊状,4例可见点状钙化,合并肝内胆管扩张的13例,其中5例扩张的胆管包绕肿块,合并肝硬化4例,出现肝脏边缘脐样切迹9例,合并胆管结石11例,肝门淋巴结肿大7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2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门脉期23例病灶实质部分强化较动脉期略明显,其中出现边缘不规则环状强化8例,中心呈片絮状强化、网格样、斑片样强化12例,轻度不规则斑片状增强3例;延迟多例病灶持明显续强,少数延迟强化与前期强化相近,极少病例同前期相比略下降.全部病例未见门静脉、腔静脉瘤栓.结论:IHPCC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中具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硬化结节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肝硬化结节的MRI资料。结果31例肝硬化再生结节表现为T1WI等或稍高信号,T2WI等低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在强化的肝实质对比下显示为低信号结节。18例合并肝细胞癌表现为T1WI等、高或低信号,T2WI均呈稍高及高信号;5例在T1WI或T2WI上见假包膜,呈低信号;增强扫描17例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2例动脉期无明显强化,但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均呈不均匀低信号,13例见假包膜强化。结论肝硬化结节在MRI上能很好地与肝细胞癌鉴别。  相似文献   

14.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CT增强征象的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材料与方法:13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部分病例加做CT延迟扫描。结果:13例CT平均表现低密度,伴肝内胆管扩张6例(6/13),合并肝内胆管结石4例;增强扫描线样强化5例(5/13),网格样强化4例(4/13),给节状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2例。病理显示肝内胆管细胞癌纤维组织丰富,血管稀少。结论:CT平扫低密度而增强呈线样及网格样强化,对肝内胆管癌有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炎性假瘤(IPL)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16个病灶经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并经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假瘤的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图像。结果:13例患者中共发现16个病灶,MR平扫示在T1WI上6个为等信号,其余10个为低信号。T2WI上7个呈低信号,5个呈略高信号,4个呈等信号。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示动脉期大部分病灶未见明显强化,仅3个见轻度强化,在静脉期及延迟期见强化,呈周边环形强化、分隔样强化或偏心性小结节状强化,延迟期病灶中心无强化,病灶整体有缩小感。结论:MRI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可反映IPL的病理学特征,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与其它肝内肿瘤的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活检及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资料。结果:12例患者中,9例为单发病灶,大小为2.5—13厘米,3例为多发大小不一病灶,肝内胆管扩张7例,肝内胆管结石3例,肝叶萎缩4例,局部肝轮廓凹陷5例。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和静脉期边缘轻度强化,且不同程度出现线样和网格状强化,延迟扫描病灶进行性、同心性强化,最后病灶强化高于肝实质。结论:周围性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一般可以和肝内其它占位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脏外周型胆管细胞癌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胆管细胞癌的MRI表现特点,并与病理对照。结果:15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MRI主要表现为不规则浸润性肿块,其中11例病变位于肝左叶区,4例位于肝右叶。15例病变于T1WI均呈低信号,13例于T2WI呈不均质性高信号,2例于T2WI呈较均质性略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早期病灶强化不明显,或肿瘤边缘及肿瘤实质部分轻微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扫描肿瘤进一步强化。结论:外周型胆管细胞癌的MRI表现有一定特点,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的关键技术,早期边缘强化、延迟后肿瘤进一步强化是其影像诊断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与其他肝内肿瘤的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资料。结果2,4例患者中,18例为单发病灶,大小为3~10cm,6例为多发大小不一病灶,肝内胆管扩张12例,肝内胆管结石8例,肝叶萎缩8例,局部肝轮廓凹陷6例。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和静脉期边缘轻度强化,且不同程度出现线样和网格状强化,延迟扫描,随着时间的延长病灶逐步由边缘向中心强化,最后病灶强化高于肝实质,延迟扫描的表现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结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大多可以和肝内其他占位病变鉴别,其中又以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HPC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常规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16例IHPCC中10例位于肝左叶。肿块型12例,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肿块,早期无强化(n=5)或边缘强化(n=7),延迟期内部强化。浸润狭窄型2例,表现为胆管壁局限性增厚伴强化,腔内息肉型1例,扩张胆管内乳头状强化结节,1例未见明确肿块。13例伴胆管不同程度扩张。结论:CT动态增强是IH—PCC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早期无强化或边缘强化,延迟期病灶内部强化,伴病灶周围胆管扩张是IHPCC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MRI诊断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选取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疑似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68例,分别采用CT与MRI方法进行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病理诊断结果以及CT与MRI的诊断效能。结果:手术证实68例疑似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中阳性有60例(88.24%),阴性检出8例(11.76%)。60例阳性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中肿块型、浸润狭窄型、腔内生长型数量分别为30例、19例、11例。MRI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均高于CT检查,其中诊断敏感度、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率数据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肝内胆管细胞癌CT平扫图像表现为低密度肿物,无特异性并伴随肿瘤远端胆管节段性扩张;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肿瘤仅周边或其内部轻度不规则强化,延迟期仍存在强化趋势并表现为早期快速强化,增强扫描表现边缘锐利条形,水样密度。MRI扫描肿瘤呈现T1WI低信号,T2WI多为中高信号,部分肿瘤与肝实质中等信号相似。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在诊断过程中相较于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