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脾胃病的病理脾胃功能紊乱导致的疾病,其原因有多种,除“六淫之邪”、“精神因素”(七情)外,还有“饮食”、“劳逸”和“虫积”几种致病因子。这些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之后,又能产生“病理产物”,后者可加重功能的紊乱而导致病理机制的复杂化。下面分为“脾胃病的病因”和“脾胃病的病理产物”两部分来进行讨论: 阴胃病的病因一、六淫之邪:“六淫”之中,“燥”与“湿”最易亲和“脾胃”。“脾为湿土”最易病“湿”,“胃为燥土”最易病“燥”,故有“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湿)而恶燥。”之说。“燥湿”尚可出现兼  相似文献   

2.
脾与胃的病理表现不外乎纳与化、升与降、燥与湿、寒与热、虚与实的运动变化结果.一旦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饥饱劳逸的失调,就会产生以脾胃自病(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粘膜脱垂、胃下垂、胃肠神经官能症、胆胃术后综合征等)为本,波及它脏,复杂而缠绵的病证.本人制定和、疏、温、润、升、降、通、调治疗八法,方随法定,随证化裁,应用临床,得心应手,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月经后期是妇科常见的月经病之一 ,教科书载有血寒、虚寒、血虚、气滞等证型 ,属于脾阴虚者 ,鲜有记载。笔者试就月经后期与脾阴虚的关系及治疗作一探讨。1 脾阴虚与月经后期的关系脾胃同居中焦 ,互为表里。为水精营阴运化之枢 ,气血津液生化之源。脾气宜升 ,胃气宜降。脾者属阴 ,主乎于血 ,胃者属阳 ,主乎于气。胃者易燥 ,全赖脾阴以和之 ;脾者易湿 ,必赖胃阳以运之。胃体阳而用阴 ,脾体阴而用阳。脾胃阴阳协调相辅相成 ,维持动态平衡 ,各司其职。一旦呕吐泻利 ,饮食不节 ,恣食辛辣 ,或久病热病 ,或崩中漏下 ,或产后失养 ,或多产房劳 ,均…  相似文献   

4.
我们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肝脾及血瘀关系密切,脾虚气滞,肝胃不和,瘀血阻络是其基本病机,治疗应从肝脾胃血瘀入手,使得肝郁得以舒展,脾气得以健运,胃气得以和降,瘀血得以通畅则胃病自除,根据这一理论,应用和胃膏治疗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是消化道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病机涉及寒热、虚实、气血等多方面。暴病多寒,久病多热,新病多实,久病多虚。初病在经,痛久在络。总之,上述各种原因皆能引起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失常,气机不畅,胃失和降,不通而痛;其中肝气久郁,即可出现化火伤阴,又可致淤血内结,使胃痛加重而缠绵不愈,胃痛经久不愈,则胃之阴阳失调,而出现伪寒伪热或寒热错杂的症状。此外,脾胃互为表里,一脏一俯,故胃痛多及脾.脾病也可涉及胃.故脾胃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泄泻证治     
张问渠(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泄泻,是一种常见多发病,以粪便溏薄或泻下清水为特征。《内经》有飱泄、濡泄、溏泄、鹜泄、洞泄之称;《难经》又分为胃泄、脾泄、大肠泄、大瘕泄等几种。引起泄泻的原因甚多,乃脾胃功能失调所致为本。盖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精微。脾气主升,喜燥恶湿,当脾胃受病,则水谷不化,运化失司,清浊不分,合污而下,遂致本病,但肝、肾亦可引起。泄泻之中,  相似文献   

7.
健脾化湿为本《景岳全书·泄泻》有云:"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脾居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性喜燥恶湿,最易为湿所困,湿困脾土,则运化不健,脾运失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相混,并走肠间而为泄泻,其基本病理变化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其中,脾失健运是关键,正如《内经》云:"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相似文献   

8.
老年之人,脾胃本盛,决定了老年脾胃病的病理特点.老年脾胃病多由脏腑生理功能虚衰,每因饮食,情志,寒湿等更伤脾胃,或因脾胃本身气虚运化无力等,以致饮食积滞,湿浊困脾,形成本虚标实或虚中挟湿者居多.其虚在脾为本,其实在胃为标.  相似文献   

9.
<正>叶天士(1667—1746),名桂,字香岩,晚号上津老人。先祖世居安徽歙县,后迁苏州,著《温热论》,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由其弟子华岫云收集其晚年医案,分门别类整理而得的《临证指南医案》,体现了叶天士在内伤杂病的辨证施治方面的建树。对于脾胃病的认识与施治,针对东垣治疗脾胃病详于脾而略于胃的不足,叶天士主张养胃阴,首创"脾胃分治",提出"胃为阳  相似文献   

10.
<正>赵文鼎副主任医师系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师承教育指导老师,从事临床、教学工作30余载,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尤其在《伤寒论》方面造诣颇深。现就导师临床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1脾胃的主要特点1.1润燥寒温适调,气血平和"脾为胃行其津液……脾为湿土之脏,故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也"(《素问·至真要大论》)。脾与胃分别为阴土和阳土,脾喜温燥,胃喜润燥。如胃寒则造成人体中虚寒,进而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挖掘何晓晖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何晓晖教授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门诊病历,筛选、整理后建立数据库。将整理好的医案数据导入平台中,利用该软件的数据分析模块,挖掘何教授的用药规律。结果:121例患者,共计641诊次,涉及中药124味。辨证分型以胃络瘀阻证、气阴亏虚证、脾胃湿热证为主;高频药物为蒲公英、黄连、鸡内金等;药性以寒(微寒和寒)、温(温和微温)、平为主,药味多为甘、苦,归经以脾、胃、肝、肺经为主;根据中药关联规则得出34对常用药对;系统聚类分析得到六组药物。结论:何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标本兼顾,以脾胃为中心,兼顾他脏,在健脾益气、养阴和胃的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化湿、活血祛瘀之品,以达脏腑安和、气血调畅之功,有效保护和修复胃黏膜,使萎缩逆转。  相似文献   

12.
年老之人,脏腑功能减退,脾胃本虚,这是老年脾胃病的病理特点。如饮食不慎,复加饮食积滞,或寒湿不化,湿浊困脾,易形成本虚标实或虚实挟杂等证。其病机为虚多在脾为本,实多在胃为标。对其治疗须掌握其要领,方能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13.
马骏教授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特点,结合自身近五十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了“和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法”是两种对立治法的合用,通过“调寒热,调虚实,调肝脾,调升降,调润燥,调气血”而恢复脾胃正常的生理功能。该文从“和法”的内涵与治疗特色等方面来阐述马骏教授运用“和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之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自拟扶胃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自拟扶胃散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胃镜检查所见和病理活组织变化.结果 观察组应用扶胃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症状、体征、胃镜检查所见和病理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6.5%,而对照组总有效率83.3%,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经临床系统观察治疗,组方疗效确切、服用方便、价格低廉、安全可靠,认为扶胃散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一种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5.
培土生金法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位于五脏中央,是脏腑之气出入升降的枢纽;脾胃像土,万物皆生化于土,人身五脏六腑皆赖脾胃生化之水谷精微.脾胃与肺具有土金相生之母子关系,脾为肺之母,肺主气而脾益气,肺所主之气来源于脾.故前人有"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之论.脾运的强弱就决定了肺气的盛衰,肺气不足亦多与脾气虚弱有关.如脾气虚导致肺气不足,而见体倦乏力,少气懒言,易于感冒.脾虚失于健运,水湿聚为痰饮,贮肺而见咳喘痰多等症.凡此皆谓"母病及子",故临床久治不愈,多求之于脾.正如陈士铎<石室秘录>所云:"治肺之法,正治甚难,当转治以脾,脾气有养,则土自生金."反之肺在生理与病理上亦可影响脾胃.如肺气升发,可布散脾胃水谷精微于周身,肺不布津,则脾运困顿;肺病咳喘不愈,久必耗伤脾胃之气,子资母气.从临床所见脾肺两虚证的形成,不外2种途径:一为脾胃俱虚,不能生金,谓之"母病及子";一为肺脏先病耗伤气津,累及脾胃,谓之"子盗母气".两者发病原因不同,但均可按虚则补其母的原则,以培土生金法治之.下面从培土生金法的定义、适用范围及方药、临床应用、机制探讨、应用体会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多发病,基本病理改变为胃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固有膜炎性反应和固有腺体萎缩,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临床上患者常以胃脘胀闷、胃痛、嗳气、食欲不振等症状来诊。按照证候学属中医的“胃脘痛”、“痞满”、“嘈杂”、“纳呆”等病症。近年来,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脾胃组将慢性萎缩性胃炎称之为“胃痞”。  相似文献   

17.
脾胃是身体的轴心 脾和胃虽然是两个独立的器官,但它们的关系极为亲密.如果把胃比作粮仓,那么脾就是运输公司.胃功能不好,必然会影响脾的运化,所以临床上患者往往同时出现食欲不振、饭后腹部胀饱、消化不良等症状.脾喜欢燥,不喜欢湿;胃喜欢规律,讨厌刺激. 脾胃不好几大表现 脾胃出毛病,症状主要可概括为8个字:纳呆、腹胀、腹泻、便溏.即不想吃饭、吃饭不香;不吃不胀,吃一点东西就发胀;拉肚子,水和粪能分开叫"腹泻",水和粪均匀混合叫"便溏".  相似文献   

18.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1995~2002年以平补脾胃汤治疗慢性胃萎缩性胃炎128例,现将治疗结果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76例,女52例,年龄20~76(平均50)岁,病程2~20 a。1.2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参照1982年全国胃炎会议拟定的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经内镜检查,并经病理活检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中轻度64例,中度41例,重度23例。HP阳性88例。1.3主要症状胃部饱胀不适、胀痛、隐痛、泛酸、嗳气、烧心、恶心、呕吐。1.4治疗方法以平补脾胃汤为基本方,随兼症不同加减。主要方药:山药30 g、莲肉20 g、佛手15 g、菖蒲15 g…  相似文献   

19.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下简称CAG)以胃脘胀满、疼痛、纳呆、大便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胃脘痛”的范畴。其发病原因除饮食不节,寒温不适损伤脾胃外,且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有密切关系。情志不畅致肝失疏泄条达,肝气横逆,克脾犯胃,而致肝胃不和。肝气郁结,郁久则化热,伤阴致胃阴不足,同时加重了肝气郁结,  相似文献   

20.
<正>吾师储浩然教授系安徽省名中医,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师从马骏主任医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30年,擅治脾胃病、单纯型肥胖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其他内分泌代谢疾病。现将储师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如下。治脾胃以健脾运胃为基储老师认为,全身精、气、血、津液的化生,都依赖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消化食物,转输精微。若脾失健运,导致胃纳不振,而胃气失和,也会导致脾运失常,可出现纳少脘痞、腹胀泄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