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床观察 ,肾虚与血瘀是不孕症的关键病机。因此 ,不孕症要从虚瘀论治。肾虚精少 ,子嗣艰难 ;血瘀阻滞 ,胎孕难成。虚与瘀又往往互为因果 ,相互转化。要明辨虚瘀的标本缓急 ,治虚必治瘀、治瘀勿忘虚。  相似文献   

2.
国医大师刘祖贻认为冠心病的发病起于心气亏虚,成于脉络瘀滞,有阴阳痰水风之变,其治疗宜以益气通络贯穿治疗始终,擅用芪丹护心饮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对于心气亏虚脉络瘀滞证,方用芪丹护心饮加减;气阴两虚脉络瘀滞证,合用生脉散;阳气亏虚脉络瘀滞证,合用桂枝甘草汤;心气亏虚痰瘀阻络证,合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心气亏虚瘀水互结证,合用苓桂术甘汤;气虚络瘀阳亢风动证,合用天麻钩藤饮。  相似文献   

3.
郑伟达教授认为癌症的主要病因是"瘀"加"毒",瘀中有毒,毒中有瘀,瘀毒互结是"瘀毒"的本质。"瘀毒证"是指恶性肿瘤,乃全身性疾病,手术治疗不能完全治愈,有可能复发并转移。肺癌多由正气内虚、邪毒互结所致,其病机包括瘀毒侵肺、痰湿内聚、正气内虚。肺癌临证可分四型诊治:瘀毒互结、阴虚毒热型;瘀毒互结、气阴两虚型;瘀毒互结、气阴两虚型;瘀毒互结、脾虚痰湿型。通过对郑教授运用瘀毒理论辨证施治治疗肺癌的常用方药及加减方法的经验总结,体现郑教授其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4.
介绍余绍源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余绍源教授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认为本病是"虚""瘀""毒"的相互作用所导致,且"虚""瘀""毒"三者间存在彼此顺接传化的发展过程;由虚致瘀,由瘀酿毒,彼此环环相扣。故余老在此病机的基础上,创用萎胃复元汤,针对本病虚之根本,并进一步由虚致瘀,由瘀酿毒的过程进行精妙的加减,临证常取得良好疗效。余教授从虚、瘀、毒三个方向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中医治疗该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临床观察,肾虚与血瘀是不孕症的关键病机。因此,不孕症要从虚瘀论治。肾虚精少,子嗣艰难,血瘀阻滞,胎孕难成。虚与瘀又往往互为因果,相互转化。要明辨虚瘀的标本缓急,治虚必治瘀、治瘀勿忘虚。  相似文献   

6.
顽固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与虚、痰、瘀、毒密切相关。其病因病机演变极为复杂,主要表现为阳(气)虚、痰湿、血瘀、热毒等方面。从虚痰瘀毒论治顽固性心力衰竭,可根据其不同证候阶段所表现的阳(气)虚、痰湿、瘀血、热毒的轻重不同进行辨证治疗,从而找出虚—痰—瘀—毒的辨证及治疗规律。在顽固性心力衰竭早期多表现为气虚血瘀,痰浊痹阻;当顽固性心力衰竭形成后,则以瘀阻心脉为主要表现,且易形成痰瘀互结。虚、痰、瘀、毒四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性。气虚血瘀、痰湿壅盛、热毒入络是形成顽固性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益气温阳、祛痰利湿、化瘀通络、清热解毒是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分型与截肢标本病理形态学之间的关系。[方法]糖尿病足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气血两虚瘀阻证、脉络血瘀证、脉络瘀热证、脉络热毒证和气阴两虚瘀阻证。分别对截肢肢体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13例患者以脉络热毒证、脉络瘀热证、气血两虚瘀阻证3型为多。前者截肢动脉以血管周围及全层均呈慢性炎性改变为主;脉络瘀热证截肢动脉以中膜钙化、平滑肌萎缩变性、坏死及胶原纤维增多显著,炎性改变较前者明显减轻;气血两虚瘀阻证以中膜钙化、平滑肌减少、胶原纤维增生明显。[结论]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形态学变化及病变特点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报》2019,(10):2087-2091
正虚、癌毒、血瘀三因素皆会导致恶性肿瘤血液高凝状态并贯穿整个病程。正虚是恶性肿瘤高凝状态形成的基础;癌毒是恶性肿瘤高凝状态形成的催化因素;血瘀是恶性肿瘤高凝状态形成的必经过程。虚、毒、瘀互相胶结,相互促生。治疗时应综合使用益气养血法、解毒散结法和活血化瘀法,并佐以健脾益胃之法。此外,还需根据疾病在不同时期正虚、癌毒、血瘀三因素的偏重不同,分清三种治法的主次。从正虚毒瘀论治恶性肿瘤血液高凝状态,可扶其正气、散其结聚、破其瘀势,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失神经肌萎缩病性为本虚标实.元气大伤为本,血脉瘀阻为标;元气大伤、血脉瘀阻是失神经肌萎缩发病的主要病理机制;益气活血是其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声音异常是甲状腺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其中医诊治不同于一般咽喉疾病引起的“喑哑”。在甲状腺疾病原有痰瘀凝滞的基础上,手术损伤局部经脉,导致瘀阻喉窍;中气不足,肺阴亏虚,以致声道失养。两者是其病机特征。论治要抓住“瘀”和“虚”两个要点,以活血祛瘀、益气养阴为法。  相似文献   

11.
王丁超  周素贞 《中医学报》2019,34(11):2358-2361
脏气虚损及痰瘀互结是导致多种慢性疾病的主要病机。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发病之本,痰浊、瘀血积结为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李师临证治病以"虚损-痰瘀"统领机要,法随证立,治从法出,提出了扶正补虚、痰瘀同治的治疗策略。病初要痰瘀同治、分清主次;后期补虚为主、标本兼顾。同时,注重调气养神、安和五脏,体现了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以人为本等中医的特色诊疗思想。  相似文献   

12.
王超玲  文颖娟 《中医学报》2016,(11):1706-1709
痛经的发生一方面责之血海空虚,胞宫失养,不荣则痛;一方面责之因虚致瘀,湿热,痰聚,寒凝等阻滞所致的不通则痛。虚易致瘀,瘀又易致虚,虚瘀缠绕,虚实夹杂,故而治疗上总以养血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方以四物汤及其类方加减治之,同时结合血寒、血滞、血热、血瘀、血虚等轻重偏差,予以灵活加减运用。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报》2019,(11):2358-2361
脏气虚损及痰瘀互结是导致多种慢性疾病的主要病机。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发病之本,痰浊、瘀血积结为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李师临证治病以"虚损-痰瘀"统领机要,法随证立,治从法出,提出了扶正补虚、痰瘀同治的治疗策略。病初要痰瘀同治、分清主次;后期补虚为主、标本兼顾。同时,注重调气养神、安和五脏,体现了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以人为本等中医的特色诊疗思想。  相似文献   

14.
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的病机是脾肾亏虚、痰浊湿热、瘀阻血脉,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脾虚、肾虚、肝肾不足;标实为湿浊、湿热、瘀血阻滞、痰瘀互结、浊毒内生。治疗当清泄湿浊瘀热,兼顾补益脾肾,自拟内清、外清、清补之清热化浊降酸方,并论述了该方的组方意义及临证加减。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从虚瘀毒论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阴虚毒瘀病机与冠心病的相关性。认为冠心病的基本病机主要有虚实两个方面,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阴两虚多见,标实主要为血瘀、热毒互结,病位在心,而涉及肝、脾、肾;以阴虚毒瘀为主要病机,滋阴活血解毒是为其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16.
认为《金匮要略》痹证的病因病机是正虚与外邪并存,外邪为风寒湿邪合入,以湿邪为主;内伤为肝肾、气血、阴阳亏虚。正虚邪侵、内外合邪是痹证的发病特点;正虚邪恋、痰瘀互结是顽痹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患者寿命的延长·本病的发病率也明显提高。现将近几年来中医药对该病的临床研究情况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本病的基本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其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时氏[1]认为:本虚为气阴两虚.可向脾肾阳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转化.标实为挟瘀血、水湿、浊毒等;居氏[2]例认为本病的病机为肾虚挟瘀或脾肾阳虚挟瘀,或肝肾阳虚挟瘀;高氏’‘’认为以阻虚为本,日久阴损耗气.阴报政阳·可见气阴两虚,气虚血瘀贯穿本病始终;王氏*‘认为本病早期多后气阴两虚,久则脾肾两虚…  相似文献   

18.
滋肾养肝、化痰消瘀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临床实践经验为基础,提出“肝肾亏虚,痰瘀阻络”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机病证,病在血脉,根在脏腑,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主在肝肾亏虚,阴虚多见,而涉及心,脾,标实主在痰瘀痹阻,痰浊为重,且常见痰与风,火湿相兼,瘀常与气,热,寒杂呈,本虚基于乙癸同源,多以肾之阴精亏少为先导,标实与痰瘀相关,多由津凝为痰而致血涩成瘀,本虚与标实既有个体的主次差异,又有因果消长变化,治疗当以滋肾养肝,化痰消瘀为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分型与截肢标本病理组织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2例截肢的糖尿病足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气血两虚瘀阻证、脉络血瘀证、脉络瘀热证、脉络热毒证和气阴两虚瘀阻证,分别对截肢肢体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分析。[结果]在32例截肢标本中,中动脉的病理学改变明显,各证型间病变具有显著性差异;微小动脉、神经和肌肉病理学改变各证型间差异不显著。其中脉络热毒证和气阴两虚瘀阻证以动脉粥样硬化和炎性改变为主,气血两虚瘀阻证和脉络瘀热证则以中膜钙化、平滑肌细胞萎缩、变性、坏死及胶原纤维增多及内膜粥样斑块形成为主。[结论]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形态学变化及病变特点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认为肿瘤干细胞(CSCs)是深藏于癌毒微环境中癌毒产生之根本原因,是肿瘤复发、转移的根源。有别于正常干细胞niche封藏、守位之特征,CSCs居于正气亏虚肿瘤微环境的至虚之处,容留CSCs的niche以虚为本,兼具瘀与痰之特征。CSCs属于离位之相火妄动,元气益虚而毒根愈固。提出通过扶正来干预CSCs及其赖以生存之niche,从根本上改善微环境之虚与瘀,可能是拔除肿瘤毒根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