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临床医务人员手部卫生状况调查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对临床医务人员的手部卫生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寻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330名临床医务人员的手部卫生现状进行调查.结果 医务人员洗手前手部带菌量平均值为(161.16±8.93)CFU/cm2,洗手后为(15.82±6.91)CFU/cm2,洗手后手部带菌量明显减少(t=5.27,P<0.001);护士在护理、无菌操作前后的洗手率分别为48.51%、73.50%,明显高于医生的25.78%、16.41%(分别比较为:χ2=14.95、P<0.005;χ2=94.19、P<0.005).结论 改善医务人员手部卫生行为势在必行,亟需加强培养教育,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陪护家属手卫生培训对介入诊疗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效果,降低患者感染率。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180例在医院接受介入治疗患者的陪护家属,按日期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名,对照组陪护家属只进行常规住院须知培训,观察组陪护家属接受常规住院须知培训和手卫生培训,比较两组陪护家属的手卫生知识、手部平均带菌量、洗手依从性及患者的医院感染率。结果对照组陪护家属洗手方法、洗手指征、洗手重要性及总分得分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陪护家属的洗手次数和正确洗手次数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陪护家属的手部平均带菌量(22.85±6.24)CFU/cm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73.62±89.73)CFU/cm2,观察组患者医院感染率2.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陪护家属进行手卫生培训可以增加其手卫生知识、洗手依从性,降低手部平均带菌量,降低介入治疗患者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传染科医务人员手卫生的调查,探究医务人员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为预防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对传染病科46名医务人员调查记录每天洗手次数、洗手方式等,用棉拭法采集每名医务人员手部细菌样本,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医师平均每日实际洗手次数(10.6±1.8)次,护士平均每日洗手次数(26.5±3.2)次,平均每日洗手次数护士明显多于医师(P<0.05);护士洗手的合格率63.3%高于医师的31.3%(P<0.05);在接触患者前和无菌操作前,医师的手部暂居菌含量均高于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触患者环境后护士手部暂居菌含量高于医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务人员手部细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人葡萄球菌,带菌率分别为54.35%、41.30%、21.74%、19.57%.结论 传染科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较差,护士的手卫生优于医师,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改善医务工作者手卫生的执行情况,降低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监测感染伤口换药后医护人员手污染的状况,分析手污染的原因和途径并提出有效的手卫生管理措施。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为患者的感染伤口换药的100名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在医护人员洗手前、常规洗手以及六步洗手法后分别采样,监测手部的病原菌种类和带菌量,对比不同维持手卫生方法的左右。结果 1医护人员为患者感染伤口换药后其带菌率为100%,平均带菌量为32.8 CFU/cm^2,病原菌种类和患者伤口分离出的菌种基本一致;常规洗手之后带菌率为31%,平均带菌量为13.7 CFU/cm^2;依据六步洗手法洗手后,手部带菌率为4%,平均带菌量为5.2 CFU/cm^2,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常规洗手后合格率为42%,六步洗手法洗手后的合格率为95%,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污染是医院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感染伤口换药后医护人员手污染率为100%,洗手可以有效减少手污染,因此需要提高医护人员的洗手意识和洗手条件,有效预防和控制手污染,减少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5.
为了分析静脉药物调配中心开展手卫生集束化管理对预防感染的作用,2018年1—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静脉药物调配中心开展常规管理措施,将其作为对照组;2019年1—12月开展集束化管理,将其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医务人员手卫生合格率、依从性、清洗前后手部平均细菌数量、手卫生知识知晓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医务人员手卫生合格率分别是95.24%、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22,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分别是95.00%、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399,P0.05)。清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医务人员手部平均细菌数量分别是(27.18±6.27)CFU/cm~2、(27.27±6.32)CFU/c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3,P0.05);清洗后观察组医务人员手部平均细菌数量是(6.57±1.80)CFU/cm~2,低于常规组(10.20±2.11)CFU/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96,P0.05)。观察组医务人员自我防护知识、洗手指征以及手卫生概念知晓率分别是97.62%、96.43%、100.00%,高于常规组的72.62%、75.00%、7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724、19.461、18.914,P0.05)。静脉药物调配中心开展手卫生集束化管理能够提升医护人员手卫生合格率以及依从性,减少其手部平均细菌数量,提高对自我防护知识、洗手指征以及手卫生概念知晓程度,发挥一定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手细菌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临床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期间洗手前、后手带菌情况,为医院感染防控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春夏秋冬4个季节随机采集临床科室150名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期间洗手前、后手部样本进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150名医务人员医疗活动期间洗手前的手菌落均数为(22.03±2.32)CFU/cm2,洗手后为(8.08±1.17)CFU/cm2,洗手前后手菌落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洗手前,医务人员手采样培养出细菌共21种,其中革兰阳性(G+)球菌4种(19.05%),革兰阴性(G-)杆菌16种(76.19%),G+杆菌1种(4.76%);洗手后减少为15种,其中G+球菌4种(26.67%), G-杆菌10种(66.67%), G+杆菌1种(6.67%)。结论规范、有效地洗手能显著减少手部细菌,从而降低经手传播医院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体检中心人员手卫生状况,探讨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合格率.方法 对体检中心全体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手卫生监测,根据调查和监测结果进行手卫生干预,每月检查考核1次,6个月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和手卫生监测,了解持续干预后体检中心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结果 干预后体检中心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掌握平均得分由(74.8±6.2)分提高至(94.6±2.8)分;洗手率由71.8%提高至97.4%;洗手正确率由70.5%提高至92.3%;洗手后手部微生物由(18.1±5.3) CFU/cm2降低至(10.1±3.8)CFU/cm2;各项指标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对体检中心人员手卫生干预,能有效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和合格率,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体检中心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并探讨手部消毒的临床作用。方法分析体检中心医院感染患者和医务人员手部携带病原菌的构成,并调查体检中心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知识了解程度,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手卫生干预,对比干预前后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知识掌握程度、洗手依从率和正确率以及手部微生物数量;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院感染患者中共培养出病原菌8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为37株,占43.02%,革兰阴性菌49株,占56.98%;医务人员手部共培养出病原菌7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3株,占42.31%,革兰阴性菌45株,占57.69%;干预后体检中心医务人员洗手正确率和依从率分别为92.86%、96.88%,明显高于干预前72.62%、70.24%,干预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医务人员对手部卫生知识掌握程度均明显增加,手部微生物数量显著降低,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医务人员对手部卫生的重视度,提高洗手的正确率和频率,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医务人员尤其是医院内消毒供应室人员手卫情况并根据结果采取特定的干预措施,以此提高供应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从而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概率。方法:制作调查表,根据调查结果探究消毒供应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差的原因,分别于手卫生干预前后对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供应室人员进行手细菌菌落数监测。结果:干预前后的手细菌菌落数情况,消毒供应室人员洗手前平均细菌菌落数53cfu/cm2,洗手后菌落数为4cfu/cm2,洗手干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措施施行后手卫生依从性百分比显著提高。结论:在消毒供应室干预措施的实施可以降低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使感染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手卫生干预促进措施及效果评价    FREE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为有效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率。某院于2008年8月-2009年6月,采取了一系列手卫生干预促进措施:全员手卫生知识培训、ISO9001质量体系文件管理、洗手前后手部细菌连续监测对照、统计各科洗手液使用情况、制作洗手宣传图片等。经干预后,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的洗手率(均为95.05%)、手卫生监测合格率(98.10%)等均高于干预前(分别为75.10%、90.00%、73.06% ),两两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均P<0.01)。提示采取积极有效的手卫生促进策略,能有效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1.
规范洗手周活动促进手卫生依从性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全员参与"规范洗手周"活动后,某医院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洗手正确率及洗手依从性的提高情况。方法制定"规范洗手周"活动方案,开展"规范洗手周"活动,跟踪活动后至创建"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初评共1个月时间,对441名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相关知识提问及洗手技术考核,对238名医务人员进行操作前、后手卫生情况的观察,对考核与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开展"规范洗手周"活动,医师、护士、工勤人员手卫生相关知识知晓率、洗手正确率及洗手依从性均得到了明显提高;医师、护士、工勤人员手卫生相关知识的平均知晓率分别为87.69%、94.17%、77.46%,正确洗手合格率分别为88.46%、95.83%、94.37%,操作前洗手依从性分别为82.61%、91.60%、76.32%,操作后洗手依从性分别为91.30%、97.71%、92.11%。结论 "规范洗手周"活动的开展,普及了手卫生知识,提高了洗手质量及洗手依从性,显现了"规范洗手周"活动后成效,进一步推进了手卫生工作。  相似文献   

12.
医务人员手卫生与洗手依从性现状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现状,研究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的关系,从而制定手卫生管理对策。方法随机抽查8个临床科室部分医务人员手污染现状,研究医务人员手携带病原菌的种类及性质,分析其污染因素。结果医务人员工作过程中手细菌携带率为100.0%,洗手后细菌携带率为30.4%;携带的主要细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产碱假单胞菌、变形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等。结论医务人员手部污染是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必须强化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理念教育,重视手卫生的监督管理,提高对洗手的认知性和依从性,才能有效预防与控制由手传播的医院内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3.
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深圳市龙岗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医务人员手卫生问卷调查及手卫生微生物检测.[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职业(X2=3.40,P=0.07)、性别(X2=1.35,P=0.25),手消毒方式对(X2=0.77,P=0.38)医务人员洗手前的手卫生状况无显著影响;但年龄(X2=6.22,P=0.01)、单位类别(X2=9.23,P=0.01)、洗手方式(X2=4.75~7.59,P=0.00~0.03)及手卫生相关知识得分(X2=14.58,P=0.00)可显著影响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合格率;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在排除其他混杂因素的影响后,职业(X2=4.34,P=0.04)、手卫生相关知识得分(X2=9.70,P=0.00)及洗手方式[(肥皂和流动水(X2=5.41,P=0.02)、消毒液浸泡(X2=5.83,P=0.02)]与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状况显著相关.[结论]针对影响手卫生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医务人员(特别是医生)手卫生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临床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状况,探讨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的有效方法。方法由接受过专门培训的人员在医护人员不知情的情况下观察手卫生执行现状,经过综合干预后1年再次评价手卫生执行率。结果干预前与干预后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分别为22.3%和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9,P0.01)。结论形式多样、反复强化的培训、洗手设施及手卫生用品的改善、奖惩结合的管理是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门诊医务人员手部卫生现状及影响洗手依从性的因素,探讨干预对策,提升门诊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方法采用问卷设计后隐蔽式现场观察,对276名门诊医务人员的洗手方法及手卫生状况进行监测,比较不同科室、不同操作类型、不同岗位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结果影响手卫生依从性较突出原因是工作忙,没有时间洗手(29.4%),担心医患关系受影响(27.5%);不同岗位医务人员护士、医师、工勤类人员洗手依从性分别为67.7%、38.0%、29.6%;不同洗手时刻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最高是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后(100%),其次为接触破损皮肤、伤口敷料后(85.7%);诊疗操作后手卫生依从性(51.65%)较诊疗操作前(23.42%)高,不同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较高是普外科(71.43%)、骨科(65.63%)、检验科(52.78%)。结论全球高度关注手卫生,医院应改善管理意识,加强门诊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促进管理模式的形成,确保医疗安全,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荆州市院前急救医护人员手卫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85名院前急救人员手卫生执行状况;采用手部菌落采样法调查试验组45人(加强六步洗手法教育和使用手消毒剂)、对照组40人的手部污染状况。并调查救护车上的洗手设备情况。结果院前急救人员手卫生执行率低。两组院前急救人员出诊中、洗手后的平均菌落数与手合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4辆救护车上有洗手设备的仅6辆,但均不能正常使用。结论院前急救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强于保护患者的意识。救护车上手卫生设施缺失严重,院前急救人员手部污染严重,出诊前按常规的六步洗手法洗手不现实,但在救护车上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是切实可行的,是减少手部细菌污染的好办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市个体诊所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掌握情况及洗手执行情况,寻找存在的问题,提出管理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L16家个体诊所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知识、洗手指征、影响洗手的原因等进行调查,同时实地察看各诊所的洗手设施及医护人员的洗手行为。结果医护人员对洗手的重要性的认知率最高,为73.7%,对《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认知率最低,为26.2%: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之后的洗手率最高,为100%,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和物品后的洗手率最低,为14.3%;影响洗手的主要原因是思想上不重视,认为洗不洗手关系不大,所占比例为75.6%,少数人是因工作忙忽视手的卫生或洗手设施不足所致。结论我市个体诊所医务人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手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洗手执行率低。必须加强专项培训,减少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8.
谭玲  林湛  陈冬梅 《现代医院》2011,11(3):23-25
目的探讨行为干预对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的影响。方法对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行为干预,比较干预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手卫生方式、干手方式、洗手合格率。结果干预后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及洗手合格率提高,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5项手卫生方式中,干预后医护人员在选择手消毒剂擦手的比例远高于干预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皂液+流动水的比例,两者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其余3项手卫生方式的选择,干预后的比例均低于干预前,两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干预后医护人员选择干手纸巾和一次性毛巾的干手方式比例远高于干预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选择自然凉干和白大褂擦干的比例,干预前高于干预后,两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医护人员实施行手卫生行为干预是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效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医院医护人员手卫生及洗手依从性现状,探讨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制定手卫生管理对策.方法 随机抽查临床科室部分医护人员手污染的现状、了解医护人员手携带细菌的种类及性质,分析手污染的原因.结果 医护人员在常规医疗活动中,手部细菌携带率为100.0%,洗手后细菌携带率为29.6%;携带的细菌主要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产碱假单胞菌、变形菌属、产气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等.结论 医护人员手部污染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必须强化医护人员预防医院感染的理念,提高对洗手的认知性和依从性,优化手卫生措施,有效预防与控制经手传播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20.
某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改善和提高手卫生现状。方法采用问卷和隐蔽式观察的方法进行调查。结果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掌握尚可,但洗手执行率低。影响手卫生执行的因素中,工作忙,认为六步洗手法耗时又费事为主要因素。结论应强化手卫生意识,完善洗手设施,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