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旋转式γ-刀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6年来应用旋转式γ-刀治疗颅内病变2381例,其中良性颅内肿瘤1020例,恶性肿瘤796例,脑动静脉畸形374例;脑功能性疾病191例。总结各类疾病旋转式γ-刀的治疗方法,对并发症与不良反应的处理进行探讨。结果对于经过选择的良性病变病例,包括垂体腺瘤、脑膜瘤、前庭神经鞘瘤、脑动静脉畸形、颅咽管瘤等可达到治愈效果;对部分脑转移癌、脑胶质瘤等恶性肿瘤患者可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治疗后反应性脑水肿发生率为0.75%。结论旋转式γ-刀是用于治疗脑部疾病的一种高精度、高性能、高疗效的精尖手术设备,可使许多疾病获得较好治疗,但应用不当亦可造成严重并发症,因此一定要严格按规程操作,仔细与严谨设计毁损靶点与准确剂量布局,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对出现的并发症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期获取最佳结果。  相似文献   

2.
探讨X刀放射放科治疗颅内各种疾病的疗效。方法:用X刀放射外科治疗175例颅内各种疾病。结果:92列随访1个月-2.5年,病变消失31例,缩小31例,无变化24例,增大7例。纣论:该技术对颅内各疾病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以脑转移瘤效果最为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X刀放射外科治疗颅内各种疾病的疗效。方法:用X刀放射外科治疗175例颅内各种疾病。结果:92例随访1个月~2.5年,病变消失31例(33.6%),缩小31例(33.6%),无变化24例(26.1%),增大7例(7.6%)。结论:该技术对颅内各疾病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以脑转移瘤效果最为满意  相似文献   

4.
X—刀治疗颅内深部病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了解X-刀治疗颅内深部病变的意义。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95例患有颅内深部病变的病人经X-刀治疗后4-24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随访过程中症状改善率56.2%,症状稳定率88.8%,肿瘤控制率74.8%,症状性脑水肿发生率15.1%,疗效满意。结论 X-刀治疗能有效控制肿瘤生长,改善病人生存质量,对颅内深部病变的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X-刀治疗顿内疾病的经验。方法:1994年7月~1997年3月用X-刀治疗颅内疾病128例,共134个病灶,其中脑转移瘤47例,胶质瘤28例,脑膜瘤16例,脑血管畸形19例,松果体瘤7例,其它肿瘤11例。结果:74例随访3个月~2年,其中病变消失25例(33.8%),病变缩小24例(32.4%),病变坏死7例(9.5%),病变无变化14例(18.9%),病变增大4例(5.4%)。结论:临床应用初步结果证实X-刀治疗颅内疾病短期效果较为满意,是一种治疗颅内疾病的安全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直线加速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技术治疗颅内病变,尤其对于脑转移瘤、脑动静脉畸形和颅底肿瘤更加显示其优势。鞍区病变特殊的解剖结构,在制定X刀治疗计划时,应考虑病变对射线的敏感性和正常组织的耐受量,保证治疗效果,减少治疗并发症。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治疗32例鞍区病  相似文献   

7.
旋转式伽玛刀在神经外科的应用(附289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旋转式γ—刀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首先对旋转式γ-刀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动物实验。在此基础上,本中心7年来用旋转式γ-刀治疗的颅内病变2895例,男1491例,女1404例,年龄2~86岁(平均44.1岁)。良性颅内肿瘤1322例,其中垂体腺瘤540例,脑膜瘤312例,颅咽管瘤185例,前庭神经鞘瘤113例;恶性肿瘤864例,其中脑胶质瘤351例,脑转移癌460例;脑动静脉畸形319例,脑功能性疾病250例。本文详细分析了各种肿瘤或病灶用γ-刀的治疗方式,使用剂量及定位方法等,对各种肿瘤治疗结果作了初步评估,并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与不良反应的处理进行了探讨。结果 经过选择的良性病变,包括垂体腺瘤、脑膜瘤、前庭神经鞘瘤、脑动静脉畸形、颅咽管瘤等可达到治愈或好转的效果;对部分脑转移癌、脑胶质瘤等恶性肿瘤患者延长了生命,并提高了生存质量。γ-刀治疗后严重脑水肿发生率为0.73%。结论 作者认为γ-刀是当代高科技的发展,用于治疗脑部疾病的一种高精度、高性能、高疗效的精尖手术仪器,可使许多危及人脑健康的疾病获得治疗。但若应用不当又可造成严重或致死性并发症。因此一定要严格按规程操作,仔细与严谨设计毁损靶点与准确剂量布局,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采取最有效措施,这样就能获取最佳结果。  相似文献   

8.
X刀治疗颅内占位性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颅内占位性病变的疗效。方法采用立体定向等中心直线加速器治疗颅内不同的病变127例,等中心照射剂量为15~35Gy(平均245Gy),良性肿瘤周边剂量选取80%等剂量线,恶性肿瘤选取90%以上的等剂量线。结果88例(693%)随访1个月至2年,其中病变消失31例(352%),缩小31例(352%),无变化20例(227%),增大6例(68%)。结论该技术治疗脑转移瘤效果最为满意,脑转移瘤在X刀治疗后结合全脑照射,肿瘤有效控制率达925%。  相似文献   

9.
γ-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技术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治疗方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它融立体定向技术及放射外科技术于一体,能够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手术风险大、难度大的颅内肿瘤如听神经瘤等.本文主要综述了其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临床应用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Jostent脉带膜支架对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效果。方法2005年6月2008年11月应用Jostent冠脉带膜支架治疗10例颅内动脉瘤。结果8例患者带膜支架被成功释放于靶动脉,结果显示颅内动脉瘤完全消失并保持载瘤动脉畅通;另2例患者因血管纡曲带膜支架无法到达指定位置。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6例患者于带膜支架放置后6个月造影随访,屁示颅内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畅通。结论带膜支架对于某些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可选的较好的血管内治疗手段。带膜支架的制作工艺仍有待发展和优化,以使之适用于脑血管系统。  相似文献   

12.
神经导航在神经外科显微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神经外科显微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应用神经导航系统完成191例神经外科显微手术并对其平均注册误差,术中病灶的精确定位,正常结构的保护及手术疗效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91例平均注册误差为(1.2±0.4)mm,术中病灶定位准确;全切除154例,次全切除23例,大部分切除11例,部分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术后神经功能保留良好。结论神经外科显微手术中应用神经导航技术,可以准确定位和切除病灶,保护神经功能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内窥镜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窥镜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神经内窥镜进行内镜下和内镜控制下以及内镜辅助下的各种神经外科手术122例,包括各种颅内肿瘤切除68例,颅内血肿清除51例,颅内囊肿切除2例,脑积水造瘘1例。结果3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满意,21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无复发;48例肿瘤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1例囊肿全切除,另1例囊肿缩小;1例脑积水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脑室明显缩小。结论内窥镜技术在微侵袭神经外科手术中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鞘内阶梯浓度用药治疗术后颅内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单纯应用万古霉素鞘内阶梯浓度注射对术后颅内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31例颅内葡萄球菌感染患者腰穿后鞘内注入生理盐水20ml+盐酸万古霉素,1次,d,剂量从20mg、40mg、60mg、80mg、100mg、120mg、140mg逐日递增,共7d。在治疗前、后监测患者体温、颅内压、脑脊液常规、生化指标及细菌培养。结果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前各项指标明显异常,治疗2~3d后逐渐改善,5~7d即出现颅内压降低,体温、脑脊液生化及常规指标趋于正常;治疗前与治疗后3~7d各项指标差异明显(P<0.05),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单纯应用万古霉素鞘内阶梯浓度注射治疗术后颅内葡萄球菌感染疗效显著,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是临床治疗颅内感染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复杂性动脉瘤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对于复杂性(宽颈、梭形、夹层等)动脉瘤,开颅手术治疗及以往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均不佳。血管内支架的出现使这一现状得以改观,为颅内复杂性动脉瘤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但其安全性、有效性尚需进一步随访和检验。  相似文献   

16.
脑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内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技术主要是利用各种适合的手术入路、手术显微镜和显微手术器械,依靠显微解剖理论和显微解剖技巧,在清楚地分辨各个不同部位神经、血管结构的情况下,进行脑动脉瘤的夹闭。我科主要借鉴Yasargil动脉瘤夹闭的显微技术,共治疗各种类型动脉瘤400余例,现将相关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克塞灵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研究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应用克塞灵(降纤酶)治疗发病72小时之内的5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结果示有效率达91.07%,神经缺失功能评分有极显著改善(P<0.001);实验室示血粘度、纤维蛋白原下降,红细胞变性指数增高,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意义(P<0.001或<0.05);不良反应小。作者认为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经颅成像(TCI)无创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TCI探测已确诊或根据临床症状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120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分析。结果与DSA比较,TCI总检出率为71%,直径0.5-1.0cm的动脉瘤,TCI检出率为82%;直径〉1.0cm的动脉瘤,TCI检出率为100%。结论TCI对较大颅内动脉瘤,尤其对直径〉1.0cm动脉瘤的探测有其特征性表现;对较小颅内动脉瘤(直径〈0.5cm)探测,TCI无诊断价值,但可提供颅内血流动力学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巨大动脉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CDFI)表现,评价其在颅内巨大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DFI观察已确诊或根据临床症状怀疑为颅内巨大动脉瘤的21例患者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以DSA为金标准,CDFI检出率为100%,且能实时动态了解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体内血流特征及载瘤动脉血流速度。结论CDFI对颅内巨大动脉瘤的诊断有其特征性表现,术前行压颈试验了解颅内侧支循环情况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明确的指导意义,CDFI还可作为术后评价疗效和随访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易损性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s y m p t o m at i 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sICAD)密切相关。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可直观观测sICAD患 者颅内动脉管壁结构、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信号特点、管壁重构指数及强化程度等,在 sICAD患者的鉴别诊断、卒中风险评估及治疗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