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柯祺  许灼新  赵晓梅 《中国骨伤》2001,14(11):675-676
目的:评估腰椎滑脱症的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搜集64例腰椎滑脱症病例进行腰骶椎MRI检查,包括作矢状位SE T1WI及SET2WI,横轴位SE T1WI及SE T2WI,分析腰椎滑脱症的MRI征象。结果:MRI能准确显示腰椎滑脱症的发生部位和滑脱程度;能显示椎弓峡部裂,能有效显示滑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异常,还能显示滑椎的椎间盘变性,膨出,脱出及椎管的形态变化。结论:MRI是诊断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腰椎MR成像椎间盘终板区Modic征象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腰椎终板区椎体MRI征象特征及其在腰腿痛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06例有腰痛伴或不伴下肢放射痛病人132个椎间节段和86例正常成人112个椎间节段腰椎间盘近终板区椎体MRI信号改变(Modic征)发生率,并与手术病理学检查对照,评价其诊断价值。临床治疗效果依据手术前、后Oswestry下腰痛功能障碍指数评定法评定。MRI敏感性=阳性/(阳性+假阴性)×100%。结果腰腿痛病人组和正常对照组Modic征发生率分别为53.03%、3.57%,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Ⅰ、Ⅱ、Ⅲ型发生率分别12.7%、23.9%和2.1%。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者多表现为Ⅰ、Ⅱ型病变(P<0.05)。病程在1年以内者多表现为Ⅰ型和Ⅱ型病变,超过1年者以Ⅲ型变化为主。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74.68%改善为18.37%,手术效果良好。Modic征对诊断椎间盘源性腰腿痛敏感性为73.9%。结论腰腿痛病人腰椎MR成像Modic征发生率较正常人高,且以Ⅰ、Ⅱ型多见,是诊断椎间盘退变性下腰痛较敏感的影像学参数。  相似文献   

3.
有关腰椎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椎管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有关腰椎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椎管狭窄的诊断与治疗蔡钦林众所周知,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由于腰部累积性劳损促使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且年龄的增长其退行性改变亦随之加重的基础上,轻微的外伤致成本症发病的重要原因.对其诊断与治疗已积累较多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有限髓核摘除结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3月在本院行有限髓核摘除术的59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缝合组28例行小切口腰椎椎板开窗有限髓核摘除结合纤维环缝合术;对照组31例行小切口腰椎椎板开窗有限髓核摘除,未行纤维环缝合。采用MacNab标准对术后1、3、6个月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同时采用椎间盘高度及椎间盘夹角对术后6个月时的脊柱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术后1、3个月2组Mac Nab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时缝合组患者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缝合组患者椎间盘高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夹角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无复发及再手术患者。结论有限髓核摘除结合纤维环缝合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可靠,能获得满意的早期临床疗效且不影响脊柱稳定性,是降低复发率和再手术风险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MRI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5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MRI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MRI的诊断价值,重点观察骨折,韧带及椎间盘损伤、脊髓马尾损害及血肿情况。结果有53例前、中柱骨折在MRI图像上得到明确显示,其椎管狭窄及后凸畸形程度与X线平片或CT扫描结果成正相关,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MRI所示韧带损伤多数无法根据X线平片或CT扫描结果作出诊断。作者认为,MRI对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必要时应与CT扫描同时选用。  相似文献   

6.
7.
胸腰椎损伤CT和MRI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柱损伤一般可通过询问病史、详细体格检查及高清晰度的X线摄影得出结论。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CT、MRI技术对诊断急性胸腰椎损伤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信息。本文通过 3 0例CT、MRI片的分析旨在探讨MRI、CT在胸腰椎损伤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像学表现。本文搜集我院自 1994~ 1999年诊治的急性胸腰椎损伤患者 3 0例 ,其中男 2 5例 ,女 5例 ,年龄 17~ 5 2岁 (平均年龄 3 3 .5岁 )。患者于受伤后 2 4h至 3周内行CT、MR检查结果 :单椎体骨折 2 3例 ,多椎体骨折 7例 ,3例病人脊髓横断 ,7例脊髓挫裂伤 ,6例脊髓硬膜外血肿 ,10例…  相似文献   

8.
MRI对腰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MRI对腰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方法对IO例腰椎间隙感染患者的MRI表现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根据T1、T2像的表现分为:手术组(6例),非手术组(4例),并指导治疗。结果经6个月~3年随访,7例恢复正常,2例仍有腰痛和活动受限,1例卧床。结论MRI对腰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B超诊断腰椎间盘变性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腰椎间盘变性与椎间盘突出等相关性疾病有密切的联系,利用B超对椎间盘水分含量变化的敏感性,能够直接反映椎间盘变性程度。这是普通X线片,CT检查等难以达到的,MRI、T2加权地变性较敏感,但造价昂贵而有其局限性。本文通过165例变性椎间盘的图像表现进行分析。认为B超切面清楚地显示椎间盘全貌,对病变部位、程度、范围均能明显显示,坚临床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椎间隙改良穿刺抽吸活检法对腰椎化脓性椎间盘炎的诊断价值。方法:2003年9月~2011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腰椎化脓性椎间盘炎患者97例,男48例,女49例,年龄17~87岁,平均61.7岁。病变节段:L1/2 7例,L2/3 14例,L4/5 33例,L5/S1 43例。均行血细菌培养检查。均在CT引导下对病变部位进行经皮椎间隙穿刺抽吸活检,根据穿刺方法将患者分为3组,A组用传统穿刺方法(即方法A),于病变椎间隙经CT定位皮肤穿刺针进针点位置,置入21G穿刺针抽吸标本;B组,如果方法A未抽出液体,则注入生理盐水,再回抽液体(即方法B);C组,如果方法B未抽出液体,则在病变椎间隙对侧经CT定位皮肤穿刺针进针点位置,置入另一根21G穿刺针进入椎间隙,从第一根针注入生理盐水,再用对侧的穿刺针回抽液体(即方法 C),方法B、C称为改良穿刺抽吸活检法。穿刺标本均行细菌培养检查。改良穿刺抽吸活检取得标本的成功率与传统穿刺法取得标本的成功率的比较采用T检验。血细菌培养阳性率与穿刺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97例患者均取得了标本,其中A组41例,B组36例,C组20例。97例患者采用方法A穿刺活检,仅41例取得标本;对采用方法A未能取得标本的56例患者采用方法B或C穿刺活检均能取得标本。方法B+C取得标本的成功率与方法A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97例穿刺标本中,93例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95.8%),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47例(50.5%),链球菌/肠球菌17例(18.28%),大肠杆菌13例(13.98%),假单胞菌10例(10.75%),其他6例(6.45%)。97例行血细菌培养,其中47例(48.5%)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27例(57.44%),链球菌/肠球菌9例(19.15%),大肠杆菌6例(14.77%),假单胞菌4例(8.51%),其他1例(2.13%)。穿刺活检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率与血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细菌培养阳性的47例患者,穿刺活检标本细菌培养均阳性,且培养出的细菌与血培养细菌一致。结论:椎间隙改良穿刺抽吸活检能提高腰椎化脓性椎间盘炎的病原学诊断率,其方法简单,取得标本的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 CT、MRI及组织学分析,探讨腰椎间盘后方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 zone,HIZ)的病理学性质。 方法 选取下腰痛患者中其 MRI T2 加权像存在局限性 HIZ患者 41例,男 23例,女 18例;年龄 33~50岁,平均年龄 38岁。按照 MRI T1 加权像 HIZ的特点分为两组,T1 加权非高信号组(29例)即 T2 加权像呈高信号,T1 加权像呈低或等信号;T1 加权高信号组(12例)即 T1、T2 加权像均呈高信号。所有病例均同时进行 X线和 CT检查,T1 加权非高信号组中 26例进行了椎间盘造影以及疼痛激发试验。T1 加权非高信号组 15例、T1 加权高信号组 7例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分别为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或后路椎体间减压融合术,并对术中切取的 HIZ区域标本进行 HE染色和(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观察。 结果 T1 加权非高信号组患者 X线、CT及 MR检查均显示椎间盘退变,26例进行椎间盘造影以及疼痛激发试验者中 21例造影阳性及疼痛复制,并显示纤维环破裂,其中 15例阳性者接受手术治疗;5例阴性。术中切取的 HIZ区域标本 HE染色显示为纤维环破裂伴随肉芽组织长入,CD34染色可见 HIZ区域内新生毛细血管,CD68见 HIZ区域内多量染色阳性的巨噬细胞,而 HIZ外区域表达较弱。而 T1 加权高信号组患者椎间盘在 CT上显示为后方纤维环钙化或骨化,HE染色可见明显的钙化灶和钙化的潮汐线形成。结论 腰椎间盘后方 HIZ,在 T2 加权像的局限性高信号、T1 加权像呈局限性较低或等信号意味着通常所指的纤维环破裂伴随肉芽组织长入;而 T2、T1 加权像均呈高信号可能是钙化或骨化灶,因此,传统 HIZ 的概念可能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正,结合 CT 检查可能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腰椎过伸位MRI检查,研究腰椎过伸位下椎管狭窄程度的变化,评估腰椎过伸位MRI扫描对腰椎管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纳入26例腰椎管狭窄进行腰椎中立位和过伸位MRI扫描,男11例,女15例;年龄43~85(64.00±10.37)岁。由于6例患者在过伸位下诱发并加重了腰腿痛症状,无法采集到合格的MRI数据,最终完成检查共采集到20例患者的合格数据,采用Mimics 21.0医学图像处理软件测量腰椎管狭窄的相关诊断参数,统计分析其变化规律,评价过伸位下腰椎管的狭窄程度和神经受压情况。结果:腰椎管矢径及横截面积不随体位发生明显变化;硬膜囊矢径、盘黄间隙在过伸位时均有不同程度变小。结论:对于腰椎管狭窄的影像学诊断,腰椎过伸位MRI扫描可较好地补充常规中立位MRI检查,对腰椎管狭窄程度的临床诊断更具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疼痛是所有腰腿痛病例共同的临床症状,但疼痛的病因、病理、部位(范围或区域)、强度、性质、演变情况、影响因素与伴随症状等具有一定的特点与规律。这些差异既是特定疾病临床诊断的首要依据,也是鉴别诊断的重要线索。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断的前提是一系列的排他诊断,掌握一些类症鉴别诊断的思路与方法,将有助于该病的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14.
黄仕荣  石印玉  詹红生 《中国骨伤》2013,26(12):1041-1047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与体征复杂多变,腰腿痛是其最具特征性的临床症状,表现在疼痛的部位(范围或区域)、强度、性质、演变情况、影响因素与伴随症状等具有一定的特点与规律,临床上可将其总结归纳为皮节痛、运动痛、动态变化痛和病变节段椎旁深压痛。这些疼痛特点与规律成为该病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也是该文“从痛论诊”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5.
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MRI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病理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 比较24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例的MRI检查结果与手术所见。结果 手术证实242名患者中包含型椎间盘突出129例,非包含型113例。轴位MRI区分含民非包含型椎间透突出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7.9%、72.1%和74.8%,矢状位为80.5%、76.0%和78.1%。结论 根据MRI检查结果区分包含型与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并不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乳腺肿物患者进行乳腺MRI检查,分析影像学表现,并对其中17例患者进行病变的增强扫描,对增强扫描曲线作出评价。结果:45例患者经术后病理证实:乳腺癌24例,乳腺良性病变21例,MRI对乳腺癌的术产诊断与病理符合率为96%(23/24),假阳性率为2%(1/45)。结论:乳腺MRI作为一种新的检查方法,对乳腺癌诊断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大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MRI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大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MRI表现及病理学改变。方法随机选取32只SD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只。实验组采用手术方法以L3为中心切除相关腰椎的棘突、关节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切断双侧竖棘肌。通过改变脊柱的生物力学制作腰椎问盘退变动物模型。对照组仅切开皮肤后即缝合。术后分别于1个月、2个月、3个月行MRI检查,之后处死行病理学观察。结果MRI检查结果对照组:无特异性改变,实验组:于术后2个月、3个月时的T2信号明显降低。病理学检查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实验组:表现为髓核细胞减少,外周纤维环结构紊乱。结论本实验方法的建立为研究腰椎间盘退变提供了比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介绍全内镜下腰椎纤维环缝合术的技术要点,分析全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纤维环缝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8年11月采用全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纤维环缝合术治疗的50例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病变节段选择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单针缝合术或经椎板间隙入路双针缝合术。术后第2天、3个月分别复查腰椎MRI及CT以评估突出椎间盘组织摘除的彻底性及神经减压的充分性。分别于术后第2天及3、6、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100分制)评估患者疼痛症状缓解情况,于术后3、6、12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腰椎功能恢复情况,术后1年随访时采用Macnab评定标准评估腰椎功能,记录神经根功能(感觉、肌力及反射)恢复状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采用经椎间孔入路27例(包括L3,48例、L4,519例),经椎板间隙入路23例(包括L4,511例、L5S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