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与病理对照对十二指肠肿瘤诊断价值。方法 对79例经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肿瘤MSCT资料及发病机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9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中十二指肠腺癌57例,间质瘤7例,恶性淋巴瘤7例,类癌4例,脂肪瘤2例,腺瘤2例。十二指肠腺癌CT表现为十二指肠局部软组织肿块影,伴肠腔不规则狭窄;间质瘤CT表现多为较大软组织肿块,有明显强化,肿块多腔外生长;恶性淋巴瘤CT表现肿瘤累及肠管范围较长,肠壁增厚明显,呈轻-中度强化,但肠梗阻症状不明显;类癌CT表现软组织肿块或结节影,强化较明显;脂肪瘤CT表现边界清楚的低密度肿块影(CT值为负值),强化不明显;腺瘤CT表现等密度的菜花状小肿块影,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边缘有分叶状。结论 MSCT有助于十二指肠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的评估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2.
腔外型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腔外型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证实的15例腔外型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腔外型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特征为:①肿块与胃肠道管壁呈宽基相连,多呈分叶状,边缘见"钻角"征象;②肿块腔内缘见有不规则龛影;③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中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明显强化;④肿块边界不清及邻近结构侵犯是恶性间质瘤的征象.结论: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腔外型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初步总结空回肠常见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空回肠恶性肿瘤的病理特点及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 小肠腺癌12例,CT表现为密度不均、边界不清的肿块,呈明显强化,其中9例伴肠梗阻;恶性胃肠道间质瘤9例,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界相对较清,周边部分明显强化,MIP像呈"抱球样"表现;小肠原发淋巴瘤3例,CT表现为环状或结节状肠壁增厚,密度较均匀,呈轻度强化.结论 空回肠常见的3种类型恶性肿瘤,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有助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MS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6月~2012年2月间经手术病理确诊的GIST病例18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MSCT平扫和增强检查。结果18例中发生于胃部9例,肠道9例。肿块多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良性4例,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均匀强化;交界性6例;恶性8例,密度不均,内见低密度液化坏死区。结论多层螺旋CT (MSCT )可以清楚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密度、强化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其定位、定性及手术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ST18例,术前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18例胃间质瘤均为恶性。病灶多呈类圆形。平扫:呈均匀等密度6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央低密度区12例。增强: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6例;病灶不均匀强化,其中可见散在坏死12例。结论:MSCT是目前GST检查的最佳选择,并能通过多方位重建(MPR)更清晰显示病灶各项特征,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CT检查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3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中十二指肠腺癌30例,恶性间质瘤3例,恶性淋巴瘤1例,神经内分泌癌2例。十二指肠腺癌CT表现为十二指肠局部软组织肿块影,伴肠腔不规则狭窄;恶性间质瘤CT表现多为较大软组织肿块,有明显强化,肿块多腔外生长;恶性淋巴瘤CT表现肿瘤累及肠管范围较长,肠壁增厚明显,呈轻-中度强化,但肠梗阻症状不明显;神经内分泌癌CT表现软组织肿块或结节影,强化较明显。结论:CT检查对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3例胃间质瘤患者的CT资料。结果 CT平扫均呈单发软组织肿块,其中11例为恶性,肿块相对较大,密度不均匀,部分伴有囊变、坏死、钙化;12例为潜在恶性,瘤体相对较小,多数密度均匀,3例病变出现钙化。CT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均有较明显强化。多平面重建可清晰显示肿瘤与胃壁的关系。结论胃间质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128层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有助于胃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其良恶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经手术及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GIST的CT表现。41例GIST中,35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6例行直接增强扫描,6例行延迟扫描。结果41例GIST中,胃间质瘤25例,小肠间质瘤8例,回肓部间质瘤2例,直肠间质瘤3例,横结肠系膜及小肠网膜间质瘤3例,其中2例合并胃腺癌,1例合并腹膜后淋巴瘤。肿块最小约2cm×1.5cm×1cm,最大约13cm×15cm×19cm。病变向腔内生长者16例(占39%),腔外生长者25例(占61%),较小肿块平扫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呈均匀强化,较大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后边缘强化较明显,中心强化不明显。结论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与消化道有关的肿块,较小时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强化明显且均匀,较大时中心伴囊变、坏死且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应考虑GIST。  相似文献   

9.
十二指肠肿块的MS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SCT对十二指肠肿块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肿块的MSCT,全部病例均经术前SIEMENS SENSATION4层或16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在工作站上对原始横断面图像数据再行薄层重建和MPR重组。结果本组中7例行胃十二指肠镜检查,19例行剖腹探查或病灶手术切除,病理诊断腺癌11例,壶腹癌4例,间质瘤6例,脂肪瘤3例,腺瘤1例,腺肌增生症1例。腺癌是最多见的十二指肠肿块,常发生在降段乳头周围,主要CT表现为十二指肠腔内肿块伴肠腔不规则缩窄,病灶轻中度强化;壶腹癌发生在壶腹部,除肿块外多伴肝内外胆管的早期扩张;间质瘤为形状不一的较大肿块,但少见肠梗阻征象,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腺瘤体积较小,多为乳头状或息肉状结节,虽为良性肿瘤但有恶变倾向;脂肪瘤为位于肠壁内的脂肪密度肿块,增强扫描无强化,诊断较有特征性;腺肌增生症表现为沿肠管长轴分布的弥漫性肠壁增厚,增强扫描与肠壁同步同度强化。结论MSCT可敏感地发现十二指肠肿块,揭示不同性质肿块的表现特点,对术前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剑雄  林国成   《放射学实践》2011,26(6):597-600
目的:评价螺旋CT对胸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胸腺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2例进行增强扫描。结果:侵袭性胸腺瘤18例(其中B型15例,C型3例),其中15例形态不规则,16例边界不清晰,17例累及邻近纵隔结构,脂肪间隙消失,16例显示内部密度不均匀,实质部分呈明显不均匀强化,5例为灌铸型。非侵袭性胸腺瘤14例(其中A型2例,AB型12例),其中13例形态规则,11例肿块密度均匀,4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呈轻度均匀强化。结论:螺旋CT对判断B型、C型胸腺瘤与A型、AB型胸腺瘤准确性较高,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64层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GIST患者影像资料,并与临床及病理表现对照.6例患者先行消化道钡餐检查,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22例胃肠道间质瘤中位于胃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4例,回肠4例,腹腔网膜2例.腔外型生长者6例,腔内生长2例,腔内外生长者12例,2例系膜来源间质瘤.肿瘤直径2.5~16cm不等,肿瘤大于5.0cm者多有中心或偏侧坏死区,且与周围组织境界不清时考虑肿瘤恶变.多数病灶增强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呈持续明显强化.22例中5例恶性,其中2例伴肝转移,1例伴有肺转移.结论:64层螺旋CT可以很好的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及内部结构,其CT动态增强检查结合后处理重建功能在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及对临床治疗指导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MS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6例GIST的MSCT资料。结果:46例中,GIST位于食管1例,胃部15例,十二指肠12例,空回肠11例,结肠3例,直肠1例,肠系膜内3例;恶性肿瘤28例,交界性3例,良性15例。46例中35例肿块CT表现为外生性肿块,多较大,其中恶性肿块最大径3.5~30.1cm,最大径<5cm者10例,>6cm者18例;肿物密度不均匀,呈囊实性,实性部分中度强化至明显强化,肿块内伴有溃疡形成4例,最大径>4.5cm。瘤内点状钙化灶4例。结论:GIST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MSCT检查有助于GIST的定位以及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情况,对肿瘤诊断及良恶性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诊断恶性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症实的27例恶性GIST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全部病例均作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并作多平面重建后处理。结果:肿瘤来源于胃11例,小肠9例,结肠5例,肠系膜2例;肿瘤横径4.2~22cm。边缘清晰12例,边缘不清15例。肿瘤形态多不规则,19例可见分叶。平扫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中度至明显强化,静脉期呈持续性强化。病灶内部可见多数大小不等的坏死区,9例呈囊实质性改变。合并肝脏转移4例,肺部转移1例,淋巴转移2例。本组定位准确率为85.2%(23/27),定性准确率77.8%(21/27)。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轴面结合多平面重建图像对恶性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GIST的16层螺旋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37例GIST中发生于胃23例,小肠8例,结肠3例,肠系膜3例。位于消化道的34例中,瘤体位于消化道腔外27例,腔内、外混合生长7例。CT表现:肿块密度均匀5例,不均匀32例,增强后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33例,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呈中度或明显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主要表现为胃肠道腔外生长为主的软组织肿块,易囊变坏死,增强后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以肝脏和系膜转移较为常见,淋巴结转移、腹腔积液及肠梗阻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DCT)在诊断马蹄肾的扫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马蹄肾的临床完整资料,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加多时相分期增强扫描检查,并在工作站对获取的平扫及多时相分期增强扫描薄层图象行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及四维透明显示(4D-Raysum)3种方法后重组。结果 19例马蹄肾均为双肾下极连接融合,融合的峡部肾实质相连17例,纤维组织连接2例。伴多支肾动脉供血7例,肾盂输尿管交界部狭窄5例。马蹄肾并发肾盏或肾盂结石6例,输尿管下段结石1例,肾盏肾盂积水10例。1例马蹄肾合并左肾透明细胞癌,行手术病理证实。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对马蹄肾进行合理方法扫描并结合多种方法后重组,可以清楚显示马蹄肾的融合的部位、性质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影像信息,可做为马蹄肾综合影像学评价的最好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成人肠套叠的CT征象,以提高CT检查对成人肠套叠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成人肠套叠的CT表现及其形成基础。结果:32例中小肠型肠套叠9例,回结肠型8例,结肠型15例。成人肠套叠的病因包括:慢性阑尾炎(4例),肠道腺瘤样息肉(9例),胃肠道间质瘤(8例),错构瘤(2例),脂肪瘤(3例),肠憩室(5例),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PJ综合征,1例)。直接征象:靶征32例,伴肾形征16例、彗星尾征15例、双肠管征7例。间接征象:32例套叠区域均有不同程度的肠壁增厚,其中,邻近肠系膜或筋膜浸润3例,后腹膜淋巴结影1例。结论:成人肠套叠具有特征性CT表现,CT检查对成人肠套叠的临床诊断、治疗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4例起源于胃,5例起源于小肠,2例起源于直肠,1例起源于小网膜,1例起源于小肠系膜。13例均表现为软组织肿块,直径4~12 cm。11例肿块位于腔外,2例腔内外均有肿块。4例肿块内部密度均匀,9例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肿块以环状强化、斑片状不均匀强化为主。2例肿块血供异常丰富,可以见到粗大迂曲的肿瘤血管。肠系膜血管被包埋1例,肠系膜血管受压移位2例,未见血管破坏中断现象。脾脏受侵1例,小网膜囊受侵1例,肝转移1例,网膜转移1例,合并腹水2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价预后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门区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17例肝门胆管癌行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并与手术及病理对照分析。结果:15例平扫表现为肝门区低密度软组织肿块,2例表现为肝门区胆管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增强扫描17例均有延迟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宁刚  陈荟竹   《放射学实践》2011,26(4):385-389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分析小儿卵巢肿瘤的影像特点。方法:经手术病理确诊的27例女性患儿共34个卵巢肿瘤病例资料,年龄1.1-18.0岁,平均(11.7±5.1)岁;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6层螺旋CT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1例肿瘤扭转的急腹症患儿仅行平扫。结果:CT表现为单纯囊性肿瘤11个(11/34,占32.35%),实性肿瘤有9个(9/34,占26.47%),囊实性肿块14个(14/34,占41.18%)。增强扫描后有29个卵巢肿瘤可见卵巢血管蒂征,占87.88%。12例可见腹水,4例有腹膜种植。9例淋巴结肿大,5例出现肝肺等远处转移。钙化15个,13个畸胎瘤均见钙化,同时可见钙化及脂肪成分者11个,2个畸胎瘤未见确切脂肪成分。结论:CT扫描易于显示肿瘤囊实性、钙化及脂肪成分以及卵巢静脉的走行等征象,对于小儿卵巢肿瘤的定位、定性及协助分期等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回盲部病变的CT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临床拟诊为回盲部病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合病理结果探讨不同病变的CT表现特征。结果:40例中,26例恶性肿瘤(腺癌20例,间质瘤3例,淋巴瘤2例,神经内分泌癌1例),其中2例淋巴瘤合并肠套叠;14例炎症,一般感染性炎症8例(阑尾炎7例,急性重症胰腺炎并肠壁弥漫性增厚1例),肉芽肿性炎6例(包括肠结核2例,克罗恩病4例)。MSCT可显示回盲部病变的范围、肠壁增厚的方式、程度及强化特点,周围脂肪密度变化、淋巴结肿大及其他脏器转移。结论:回盲部不同病变的CT表现特点不同,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