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急性脑血管病是神经内科的危急重症且常见有心电图改变,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脑出血145例,均做CT检查证实,入院后24h内查心电图,现对其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改变及其对预后的临床意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既往心电图正常者在脑梗死后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及其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0年间168例既往无心脏疾病者在发生急性脑梗死后心电图变化及其1个月的随访资料,完成统计分析.结果 168例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是64.9%(109/168).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是心肌缺血,包括ST段压低和抬高、异常T波和异常U波.脑梗死后早期死亡率是25.7%(28例).额叶梗死患者异常T波和异常U波的发生率高于其他梗死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变量分析提示年龄、ST段改变和异常U波是早期死亡的预测因子;而多变量分析提示年龄>65岁和ST段改变是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平时心电图无异常者在发生急性脑梗死后发生各种心电图改变很常见,其中年龄>65岁、ST段改变是早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心电图改变对平时心电图正常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约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病死率高达40%~60%。发生脑出血时,可引起“高大T波”与“假性心肌梗死”等,“脑心综合征”样心电图特征性改变。监测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变化对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现将我院2002年8月至2003年2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动图劳损改变与高血压预后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31例有劳损的高血压患者与38例无劳损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有劳损组在空腹血糖水平、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超声心动图室间隔或左室后壁厚度、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心脑肾疾病史方面均比无劳损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有劳损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无劳损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有劳损组总胆固醇水平和腰围与无劳损组相比虽较高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心电图劳损改变与多种高血压预后因素相关,可做为高血压危险分层及高血压疗效评价的一个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我院1988~1998年8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88例急性脑出血(男性51例,女性37例)均经头颅CT明确诊断,本组病人出血部位:基底节区34例,外囊区17例,丘脑13例,领叶10例,大脑实质8例,内囊5例,小脑1例。以上病人均在发病后1~3d内接受心电图检查。全部病人中有心电图异常者71例(占80.7%),正常者17例(占19.3%),心电图异常表现主要为ST—T改变,其它为各种心律失常(附表)。附麦88柳脑中内申苦心由回时亦2讨论自1947年Byer等首次报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导致心电图T波异常以来,不断有类似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血管意外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取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描记心电图,分脑出血组和脑血栓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心电图异常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1.90,P>0.05),但脑出血组的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房性期前收缩、病理性U波、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明显高于脑血栓组(P<0.05或0.01)。结论急性脑血管意外可导致继发性心脏功能的损害,心电图的变化与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7.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性期ST段抬高形态与近期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relation of ST-segment elevation pattern of electrocardiogram (ECG) recorded in acute phase of anterior wall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to short-term prognosis. METHODS: Sixty-two patients with first anterior wall AMI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according to ST-segment elevation pattern in lead V3 of a 12-lead ECG at admission. Patients in group A (n=18) were characterized by concave type of ST-segment elevation, group B (n=27) by straight type and group C (n=17) by convex type. The peak value of serum creatine phosphate kinase (CPK) an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were measured. The incidence of serious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malignant arrhythmia,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and cardiogenic shock) and mortality within the initial 4 weeks of hospitalization were recorded. RESULTS: The median value of peak CPK of the 3 groups was 2 014.4, 4 486.8 and 5 826.9 IU/L respectively, and the peak value of CPK in group A was much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s B and C ( D<0.05 and P<0.01, respectively). LVEF measured by echocardiogram within 14 d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re 61.2%, 48.6% and 38.7% respectively, show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A and B and between groups B and C (P<0.05) as well as between group A and C (P<0.01). The incidences of serious complications and mortality within 4 weeks after AMI in group A were much lower than those in groups B and C (P<0.05),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B and C ( D>0.05). CONCLUSION: The shape of ST-segment elevation in lead V3 of a 12-lead ECG in acute phase of anterior wall AMI may reflect the severity of myocardial ischemic injury, and convex type of ST-segment elevation in lead V3 in acute phase often indicate poor short-term prognosis.  相似文献   

8.
①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QT离散度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②方法 在发病24h 内、第7,14 天分别对44 例病人行12 导联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加做右胸及V7~9 导联,按心率校正公式计算QT离散度(QTcd)。③结果 与24h 内相比较,第7,14 天QTcd 值明显降低,差异有极显著性(F= 26.42,q= 8.06,9.35,P<0.01),第14 天与第7天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q= 1.36,P> 0.05)。非死亡组QTcd 值明显低于死亡组,差异有显著性(t= 3.02,P< 0.01)。④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早期QTcd 值明显增大,随着病情好转,QTcd 值逐渐下降和稳定。QTcd 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近期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对71急性心肌梗塞患者(AMI)入院初心电图(ECG)分析结果表明,AMI近期预后不良的指标有:①墓碑型ST段抬高(病死率71.43%);②PtfV_1异常(病死率60%);③对应导联ST段压低(病死率52.17%);④QT间期离散度(QTd)增大,死亡组与存活组分别为92.63±18.81ms,56.15±14.06ms(P<0.01);⑤梗塞涉及的导联数增多,死亡组与存活组分别为5.05±1.84,3.21±1.05(P<0.01)。  相似文献   

10.
Q-TC离散度(Q-TCdispersion,Q-Tcd)系体表12导联心电图(ECG)各导联Q-Tc间期存在的差异,这种差异存在于各类冠心病中,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尤其突出,并于预后明显相关[1,2]。本文主要探讨AMI溶栓前后Q-Tcd的变...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改变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萍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4):1741-1743
目的了解并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异常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92例首次发作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临床和电话随访收集卒中时住院及出院后6个月患者的死亡资料。结果缺血性及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缺血性与出血性卒中患者住院中死亡率与对照组心电图正常者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院后6个月的死亡率与对照组心电图正常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预后与有无心脏损害明显相关,心脏病仍是卒中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与预后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血浆D -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 (ACI)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和预后关系。方法 采用Latex半定量法动态检测 93例患者及 2 0名正常对照者血浆D 二聚体变化 ,分析其与梗死面积大小 ,病情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ACI患者血浆D 二聚体水平与病情及预后关系密切 ,其中大梗死组血浆D 二聚体升高水平高 ,持续时间长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 ,预后越差 ,与中、小梗死组比较 ,差异显著 (P <0 .0 1)。结论 ACI患者血浆D 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D 二聚体越高 ,持续时间越长 ,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3.
①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应激性血糖升高与近期预后的关系。②方法按发病后48小时内的空腹血糖水平,将94例非糖尿病性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血糖升高组、血糖正常组,观察病变程度、病变体积及预后。③结果血糖升高组于入院后第1、3、7、28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NDS)分别为21.5±9.2、27.1±12.7、25.7±11.0、22.5±11.4,血糖正常组为18.9±15.7、21.8±15.1、18.5±14.2、16.0±15.6;入院后第28天应用Barthel指数(BI)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价,血糖升高组为40.29±17.62,血糖正常组为72.67±21.24;血糖升高组病灶大小19.6±3.1,血糖正常组12.8±2.3;血糖升高组总有效率34.1%,血糖正常组64.1%;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④结论应激性血糖升高与急性脑梗死病情发展有关,可作为预测病损程度、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登记2011年10月至2014年4月于包头医学院第一、二、三、四附属医院及包钢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连续观察3d内血压,记录随访3、6个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死亡/残疾和复发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50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前3 d血压水平与预后呈U型关系,即当收缩压为140~159 mmHg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死亡/残疾和复发率最低,高于或低于此范围,死亡/残疾和复发率均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水平与患者的死亡/残疾和复发有密切关系,入院3d内血压的处理应谨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电图ST-T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318例冠脉造影病例,对照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8例冠脉造影中确诊为冠心病157例为冠心病组;余161例为对照组。其中,冠心病组冠脉单支病变54例,多支病变(2支以上)103例。318例中有ST-T段改变的为256例,冠心病组有ST-T改变者106例,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是41.4%、67.5%;心电图对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的检出率分别是77.8%、62.1%,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检出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lt;0.05)。结论:心电图ST-T改变对冠心病诊断的特异性较高,其中以单支病变较为敏感,对多支病变敏感度较低,可以作为拟诊冠心病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马慧  徐劲  张永葆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12):1471-1473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7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及7 d后做心电图检查,根据有无缺血性ST-T改变分为持续缺血性ST-T改变组、短暂缺血性ST-T改变组和无缺血性ST-T改变组。分析3组患者病情轻重、梗死灶大小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持续缺血性ST-T改变组病情重、梗死灶大、预后差,3组预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可以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轻重、梗死灶大小及预后,动态观察并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患者血清白蛋白(ALB)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91例2009年9月~2010年7月我院心血管内科ACS住院患者,ACS患者符合ACC/AHA2007年ACS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28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脑梗死发病急性期血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01年1月至12月收住院的发病时间少于24h的脑梗死患者23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7例,女105例,平均年龄(68±10)岁;记录其发病时的血压以及住院第1~3天的平均血压,出、入院时的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cationofRankinScale,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StrokeScale,NIHSS)和改善的分值以及住院天数,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急性期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易出现高血压(P<0·01),未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多出现低血压(P<0·01)。脑梗死急性期血压水平正常或者轻度升高的患者出院时NIHSS改善程度分别是(1±4)、(5±2)分,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急性期明显低血压组患者的死亡率和继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脑梗死发病的急性期血压过低或者过高均有可能加重病情,而发病时血压偏低是脑梗死预后不良的原因之一。脑梗死急性期注意血压监护以及调整血压保持在正常或轻度升高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血清抗心磷脂抗体?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CA)、D-二聚体(D-Dimer)与急性脑梗死(ACI)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清晨空腹血清中ACA、D-Dimer的含量进行检测,并与135例正常健康人群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的ACA阳性率远较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1);ACA阳性组D-Dimer含量显著高于ACA阴性组;脑梗死患者病情越重,血清IgG-ACA阳性率越高,D-Dimer含量也越高;随时间变化,ACA阳性率逐渐减少,第1周与第2、第3、第4周ACA相比较(P<0.01);ACA阳性与50岁(含50岁)以下脑梗死患者关系密切。结论:血清中ACA、D-Dimer动态变化对急性脑梗死的预后判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肺栓塞心电图变化特点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5月瑞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3例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发病48 h内的心电图异常情况,观察发病30 d内生存情况评估患者预后,并分析不同因素对患者总生存率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 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中正常心电图10例,异常心电图73例,异常率为87.95%;发病30 d,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仍有48例生存,总生存率(OS)为57.8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昏厥、休克、心脏病史、慢性肺病史、心率>100次/min、顺钟向转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房颤、肢导低电压与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发病30 d内OS存在相关性(均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率>100次/min、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休克、心脏病史是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心电图异常率极高,心电图异常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且心率>100次/min、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休克、心脏病史是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