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采用经会阴三维超声探讨阴道分娩中不同助产方式对妇女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经阴道分娩的产妇84名,按助产方式的不同分为会阴完整组32例、会阴侧切组30例、产钳助产组22例。分别获得静息状态、瓦氏动作和缩肛动作时盆隔裂孔图像,比较3组妇女产后盆隔裂孔前后径和面积的差异。结果 会阴完整组和会阴侧切组于静息状态、瓦氏动作和缩肛动作时盆隔裂孔的前后径、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会阴完整组和产钳助产组在静息状态、瓦氏动作和缩肛动作时的盆隔裂孔前后径、面积,静息-瓦氏和静息-缩肛时盆隔裂孔改变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产钳对盆底功能的损伤大于自然阴道分娩,阴道分娩中,是否会阴切开对盆底功能损伤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经阴式三维超声评价足月妊娠经阴道分娩中应用外源激素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90名足月经阴道分娩的产妇按使用外源激素情况分为自然分娩组、催产素组和前列腺素E2(PGE2)组,各30名。于产后42天进行超声检查,分别获得静息状态、瓦氏和缩肛动作时盆隔裂孔图像,比较3组产妇盆隔裂孔前后径和面积。结果 自然分娩组和催产素组于静息、瓦氏和缩肛动作时盆隔裂孔的前后径、面积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GE2组与自然分娩组、催产素组在静息、瓦氏和缩肛动作时盆隔裂孔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足月妊娠经阴道分娩中应用不同外源激素的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存在差异,应用外源PGE2对盆底功能的损伤大于应用催产素和自然阴道分娩;应用催产素对盆底功能的影响较自然阴道分娩无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肛提肌弹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60名初产妇及30名未育女性(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并对所有受检者行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采集静息、收缩状态和最大瓦氏动作下盆腔图像,测量盆膈裂孔的面积(A)、周长(C)和肛提肌肌性部分长度(L),计算肛提肌收缩与静息状态时A、C、L差值(ΔA、ΔC、ΔL)及收缩状态时的应变率(ε);计算肛提肌最大瓦氏动作与静息状态时A、C、L差值(ΔA''、ΔC''、ΔL'')及最大瓦氏动作时的应变率(ε'')。结果 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ΔA、ΔC、ΔL、ε均小于对照组(P均< 0.05),ΔA''、ΔC''、ΔL''、ε''均大于对照组(P均< 0.05)。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ΔA、ΔC、ΔL、ε、ΔA''、ΔC''、ΔL''、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初产妇产后早期肛提肌弹性下降;选择性剖宫产对肛提肌弹性的保护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经会阴盆底超声用于督导盆底功能障碍(PFD)患者盆底肌训练(PFMT)并定量评估其疗效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158例PFD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n=69)和对照组(n=89),嘱患者完成12周PFMT,且对研究组额外增加超声督导、健康宣教及跟踪反馈;采用盆底超声评估患者PFMT前、后盆底功能,包括静息态及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膀胱颈位置及肛提肌裂孔面积,并分析其价值。结果 PFMT前、后,静息态及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2组膀胱颈位置及肛提肌裂孔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PFMT后,2组膀胱颈位置及肛提肌裂孔面积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患者PFMT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会阴盆底超声可用于督导PFD患者PFMT并定量评估其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测量不同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女性SUI患者260例作为病例组,60名无症状者经临床及超声检查排除SUI和(或)盆腔器官脱垂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检者均行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检查,分别测量并比较其静息、缩肛及瓦氏状态时的肛提肌裂孔面积,绘制ROC曲线,评估其在SUI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病例组患者在静息、缩肛、瓦氏状态时肛提肌裂孔面积分别为(13.59±2.82)cm2、(10.94±2.39)cm2、(23.08±7.01)cm2;对照组分别为(11.87±2.30)cm2、(9.75±1.84)cm2、(16.15±4.10)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静息、缩肛以及瓦氏状态时肛提肌裂孔面积诊断SUI的临界值分别为13、11、19 cm2,其敏感度分别为49.2%、40.4%、68.8%;特异度分别为80.0%、86.7%、81.7%;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8、0.637、0.811(P均<0.01)。结论 肛提肌裂孔面积可用于女性SUI的诊断,其中瓦氏状态时肛提肌裂孔面积在女性SUI的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6.
经会阴超声评价盆腔器官脱垂患者肛提肌收缩功能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利用经会阴三维断层超声成像技术评价肛提肌的收缩功能及经会阴二维超声平面观察在三种不同状态下(在静息、肛提肌最大收缩及Valsalva动作)的盆腔脏器运动变化。方法 选择盆腔器官脱(POP)垂患者64例作为POP组及30例妇科良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在三种状态(静息、肛提肌最大收缩及Valsalva动作)下进行数据采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静息状态下两组盆膈裂孔面积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Valsalva动作下两组盆膈裂孔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P组患者肛提肌收缩前后的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肛提肌收缩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经会阴三维断层超声技术可用于评价肛提肌收缩功能;经会阴二维超声技术可指导患者进行盆底康复。  相似文献   

7.
超声评价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膈裂孔形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探讨经会阴三维盆底图像重建技术评估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不同状态下盆膈裂孔及肛提肌形态变化的价值。方法 收集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40例(病例组)及同期妇科良性疾病患者各40例(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均于静息、瓦氏、缩肛状态下在盆膈裂孔最小平面上,进行经会阴三维超声容积扫查,重建盆底图像并观测盆膈裂孔(LH)前后径(LH-M)、左右径(LH-N)、面积(LH-S)、周长(LH-L)、肛提肌厚度(T),对两组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静息、瓦氏、缩肛状态下病例组LH-M、LH-S、LH-L较对照组增大,LH-M、LH-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H-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缩肛状态下LH-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及瓦氏状态下,LH-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状态下肛提肌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瓦氏状态下和缩肛状态下右侧肛提肌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三维盆底图像重建技术可用于观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膈裂孔及肛提肌形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经会阴实时三维盆底超声评估不同第二产程时长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经阴道分娩的足月单胎初产妇133例,根据第二产程时长(t)不同分为三组,0 h0.05)。结论 不同第二产程时长会对盆底功能有不同的影响,当t≥2 h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产妇盆底功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三维超声监测肛提肌裂孔形态改变动态评估女性产后盆底器官脱垂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40例肛提肌裂孔形态改变研究对象作为此次研究组研究对象,收集40例同一时期的未孕女性为参照组。同时给予两组研究对象三维超声监测,分析三维超声监测在,女性提肌裂孔形态改变动态评估女性产后盆底器官脱垂的价值。结果:在三维超声监测下,可以知道在不同状态下研究组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状态下研究组的产后盆底器官脱垂情况对比,研究组与参照组研究对象的静息下直肠壶腹部组间没有明显差异,其自身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除此之外的静息下子宫颈、静息下膀胱、瓦氏动作下直肠壶腹部、瓦氏动作下子宫颈以及瓦氏动作下膀胱的两组研究对象的位置存在很大的差异,经过统计学软件分析可以得到其自身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提肌裂孔形态改变研究对象经过三维超声监测,可以动态评估自身存在产后的盆地器官脱落情况,得到肛提肌裂孔的形态、大小以及变化趋势,实现疾病的良好预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直肠脱垂女性患者的经会阴盆底超声参数及其潜在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所有同步行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以及放射学排粪造影女性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 共纳入181例患者,其中直肠脱垂112例、非直肠脱垂69例。经会阴盆底超声显示,直肠脱垂组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膀胱颈位置和直肠壶腹部位置低于非直肠脱垂组,而静息以及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肛提肌裂孔面积均较非直肠脱垂组增大。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和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肛提肌裂孔面积与直肠脱垂独立正相关。结论 直肠脱垂患者与非直肠脱垂患者的经会阴盆底超声特点存在差异,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肛提肌裂孔面积可协助评估直肠脱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观察给予初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36例初产妇,根据其初产时接受硬膜外镇痛情况分为潜伏期镇痛组(n=38)、活跃期镇痛组(n=33)和未镇痛组(n=65);对比静息状态及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3组产妇超声参数,观察硬膜外镇痛对其盆底功能的影响.结果 潜伏期镇痛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分娩镇痛对足月初产女性产后盆底结构的近期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30名于产后6~8周接受经会阴实时三维盆底超声检查的足月初产女性,根据是否接受分娩镇痛将其分为分娩镇痛组(n=70)和对照组(n=160);对比观察组间一般资料、产程、静息态、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及盆底肌收缩状态下盆底超声参数,分析分娩镇痛对其盆底结构的影响。结果 分娩镇痛组与对照组受试者年龄、孕次、体质量指数(BMI)、新生儿体质量及产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静息态及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组间膀胱颈位置、膀胱位置、子宫位置及直肠壶腹部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组间膀胱颈移动度及肛提肌裂孔面积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受试者肛提肌撕脱发生率及肛门内/外括约肌损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分娩镇痛对足月初产女性产后早期盆底结构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盆底超声在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功能障碍诊断及盆底康复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我院妇产科70例阴道自然分娩产妇与70例剖宫产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产后均实施盆底超声检查.比较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的盆底超声检查指标、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以盆底肌...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三维超声观察盆底器官脱垂(POP)患者的肛提肌裂孔形态改变。方法POP组33例,普通妇科疾病患者为对照组29例,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获取在静息及盆底肌收缩状态下的图像,观察肛提肌形态变化和肛提肌裂孔大小。结果三维横切面可清晰显示位于耻骨联合和肛门直肠连结间的肛提肌,以及穿过肛提肌裂孔的尿道、阴道、直肠。POP组盆底结构较对照组松弛,肛提肌回声欠均匀;POP组静息及缩肛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矢状位肛提肌裂孔较对照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三维超声可较好地显示盆底的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会阴三维超声成像对盆腔器官脱垂(POP)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5月行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52例女性患者,其中POP患者32例为观察组,普通妇科疾病患者2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获得在静息状态下、Valsalva动作(深吸气后屏气)、肛提肌收缩状态下的三维声像图,通过这3种状态下图像清楚显示出两组患者的盆底肛提肌裂孔面积和矢状位肛提肌裂孔长度不同变化,以及肛提肌出现变薄和缺损现象。 结果 在3种状态下经会阴三维超声成像显示观察组患者盆底结构比对照组患者松弛,观察组患者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和矢状位肛提肌裂孔长度较对照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会阴三维超声成像可较好显示盆底解剖结构,能有效提高诊断盆腔器官脱垂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