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依据GB/T 15000.3-2008《标准样品工作导则(3)标准样品:定值的一般原则和统计方法》,研制水苏糖标准样品。方法:以唇形科植物银条Stachys floridana新鲜的地下茎为原料,通过提取、发酵、分离、纯化制备水苏糖。采用元素分析,UV,IR,HR-MS,NMR和X-单晶衍射进行结构鉴定。样品分装成400瓶(每瓶10 mg)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进行均匀性、稳定性检验和定值分析。结果:该标准样品95%置信区间范围内均匀性良好,24个月内稳定性良好,定值结果确定纯度为99.62%,扩展不确定度为0.13%,通过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的验收,达到了GB/T 15000.3系列国家标准样品的技术要求。结论:首次研制了水苏糖国家标准样品。本标准样品可用于水苏糖含量测定、检测方法评定、相关产品的检测与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依据GB/T 15000.3-2008《标准样品工作导则(3)标准样品:定值的一般原则和统计方法》,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立项的基础上,研制肉桂醛国家标准样品。方法:以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为原料,通过提取,NaHSO_3加成反应,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纯化得到了肉桂醛样品,采用元素分析,UV,IR,MS和NMR进行了结构鉴定。进行了薄层色谱的鉴别。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分析技术。样品分装成200瓶(每瓶20 mg)样品后,进行了均匀性检验、稳定性检验和8家实验室的联合定值。结果:该样品均匀性良好,0~8℃条件下,24个月内稳定性良好,定值结果为98.41%,95%置信区间的扩展不确定度为0.06%,达到了国家标准样品的技术要求,通过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的验收。结论:成功地研制了肉桂醛国家标准样品,可用于肉桂醛含量测定、检测方法评定、相关产品的检测与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依据GB/T 15000.3-2008《标准样品工作导则(3)标准样品:定值的一般原则和统计方法》,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立项的基础上,研制樱花素国家标准样品。方法:以中药毛白杨的干燥茎皮为原料,通过提取、分离,纯化制备了樱花素样品,采用旋光度、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谱和X-单晶衍射进行了结构鉴定。进行了薄层色谱的鉴别。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分析技术。样品分装成400瓶(每瓶5 mg)后,进行了均匀性检验、稳定性检验和联合定值。结果:该样品为DL-5,4'-二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95%置信区间范围内的均匀性良好,0~8℃条件下24个月内稳定性良好,定值结果确定其纯度为99.97%,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0.02%,通过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的验收,达到了国家标准样品的技术要求。结论:成功地研制了樱花素国家标准样品,可用于樱花素含量测定、检测方法评定、相关产品的检测与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β-谷甾醇(BSS)对雌激素受体(ER)阳性人乳腺癌T47D细胞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ER拮抗剂ICI182780为工具药,采用MTT细胞增殖实验观察不同浓度BSS对T47D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T47D细胞周期的影响;利用Western-blot和Real-timePCR技术检测其对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高浓度BSS抑制T47D细胞增殖,使细胞分裂增殖指数降低,且ICI182780不能完全拮抗其对T47D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低浓度BSS可促进T47D细胞增殖,提高细胞分裂增殖指数,且ICI182780可完全拮抗其促增殖作用。Western-blot及Real-timePCR结果显示:低浓度BSS可诱导T47D细胞CyclinD1蛋白和mRNA表达,并且ICI182780能够抑制此诱导作用。结论:BSS通过ER介导调节CyclinD1蛋白与mRNA水平的表达,从而影响ER阳性人乳腺癌T47D细胞增殖活性和细胞周期,发挥植物雌激素样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β-谷甾醇降低阿司匹林致胃黏膜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并探讨β-谷甾醇对阿司匹林药理作用的影响。方法:复制阿司匹林介导的SD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灌胃(ig)给予不同剂量的β-谷甾醇(50,150,250 mg·kg-1),连续给药7 d后以溃疡面积为评价指标分析β-谷甾醇抗阿司匹林致胃黏膜损伤的作用,并通过检测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丙二醛(MDA)及一氧化氮(NO),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采用大鼠足跖肿胀法,小鼠耳肿胀法,大鼠酵母致热法,小鼠热板法,大鼠血小板聚集率法,观察ig给予不同剂量的β-谷甾醇对阿司匹林的抗炎、解热、镇痛、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理作用的影响。结果:与阿司匹林组比较,β-谷甾醇各组大鼠胃黏膜溃疡面积显著减小(P0.05);β-谷甾醇中、高剂量组大鼠胃黏膜溃疡面积明显小于β-谷甾醇低剂量组(P0.05)。与阿司匹林组比较,β-谷甾醇各组大鼠血清NO,SOD明显升高(P0.05),TNF-α,MDA显著降低(P0.05),PGE2水平则无显著差异。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足跖肿胀度和小鼠耳肿胀度显著降低(P0.05);与阿司匹林组比较,β-谷甾醇各组大鼠足跖肿胀度和小鼠耳肿胀度明显降低(P0.05),组间无显著差异。与相应的阿司匹林组比较,β-谷甾醇各组大鼠肛温变化值、小鼠痛阈提高值及大鼠血小板聚集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β-谷甾醇可降低阿司匹林介导的胃黏膜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机体氧自由基(OFR)清除能力,提升血清NO含量,抑制TNF-α炎性因子的聚集与释放有关;β-谷甾醇可增强阿司匹林的抗炎作用,对解热、镇痛、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则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斑蝥素β-环糊精包合物,以达到提高药物水溶性和减少黏膜刺激性的目的。方法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包合物,采用显微镜、TLC和DSC对包合物进行验证。测定包合前后斑蝥素的水中溶解度。考察包合前后斑蝥素对大鼠胃黏膜的刺激性。结果制备了斑蝥素β-环糊精包合物。斑蝥素的溶解度较包合前提高了11.8倍。包合物未见黏膜刺激。结论斑蝥素制成包合物可以达到提高药物水溶性和减少药物黏膜刺激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依据GB/T 15000.3-2008《标准样品工作导则(3)标准样品:定值的一般原则和统计方法》,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立项的基础上,研制长梗冬青苷标准样品。方法:以冬青科植物铁冬青的干燥树皮为原料,通过大孔树脂吸附技术和高速逆流色谱技术,纯化和制备了长梗冬青苷样品,采用元素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谱和X-单晶衍射进行了结构确定,进行了薄层色谱的鉴别,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分析技术。样品分装成600瓶,每瓶5 mg,进行了均匀性检验、稳定性检验和8家实验室联合定值。结果:该样品在95%的置信区间范围内均匀性良好,在0~8℃条件下24个月内稳定性良好,定值结果确定其纯度为99.60%,扩展不确定度为0.10%,通过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的验收,达到了国家标准样品的技术要求。结论:成功地研制了长梗冬青苷国家标准样品,纯度高于市售对照品,可用于长梗冬青苷的含量测定、检测方法评定和相关产品的检测与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β-环糊精(β-CD)对二氢吡啶类药物硝苯地平、尼群地平、尼莫地平的包合作用和分子识别能力。方法由包合反应得率确定反应的平衡位置,并以此评价β-CD对3者的包合能力;由核磁共振和差热分析证明包合物的形成。结果β-CD对药物的包合能力为硝苯地平>尼群地平,包合常数K硝苯地平=51.48 mol·L-1,K尼群地平=0.88mol·L-1,β-CD与尼莫地平未形成包合物。结论β-CD与客体药物形成1:1型包合物;客体分子从大口端进入CD的孔腔,苯环部分停留在主体腔内,客体分子中取代基的位置和体积对包合作用有显著影响;包合态药物的熔融相变温度和热分解温度明显高于原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单环β-内酰胺类降脂药物的合成方法。方法以戊二酸酐为原料,经过开环,酰化,Staudinger反应,水解,偶联及还原等6步反应,合成8个具有单环β-内酰胺结构的新化合物。结果合成的8个新化合物(Ⅷa~h的结构)经MS,1H-NMR确证。结论改进的合成路线简单可行,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10.
以1,3,5-三甲基苯(1,3,5-TMB)作为扩孔剂,对介孔纳米材料MCM-41(mobil company of matter)进行了扩孔改性,采用有机溶剂浸渍法将非水溶性的β-胡萝卜素载入到扩孔后的MCM-41的介孔孔道中,得到了β-胡萝卜素/MCM-41新型载药体系。分别利用TEM,FT-IR,元素分析和低温N2吸附-解吸附对MCM-41以及载药体系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载药体系中β-胡萝卜素的最佳载药时间,载药量以及体外稳定性等。通过表征,发现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的MCM-41具有良好的球形度,规则的孔径结构;扩孔改性后的MCM-41作为药物载体具有较短的载药时间且药物的载药量有明显提高,并且组装体中β-胡萝卜素的稳定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该新型载药体系的研究为β-胡萝卜素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石菖蒲鲜、干药材及其根茎和叶中挥发油,α-细辛醚和β-细辛醚的含量,为该药材的加工和用药方式选样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石菖蒲挥发油,通过超声提取法提取α-细辛醚和β-细辛醚,利用HPLC测定石菖蒲鲜品和干品根茎、叶中α-细辛醚和β-细辛醚的含量,流动相水-甲醇(65∶35),检测波长257 nm。根据样品处理条件折算出α-细辛醚和β-细辛醚的质量分数并进行比较。结果:石菖蒲经烘干处理后挥发油含量降低,根茎中挥发油的含量较叶中的含量高。β-细辛醚在鲜药材和干药材根茎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81%和1.70%,在鲜药材和干药材叶中质量分数分别为0.90%和0.75%。α-细辛醚在鲜药材和干药材根茎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3%和0.02%,在鲜药材和干药材叶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5%和0.04%。结论:石菖蒲干、鲜药材中活性成分的差异较小,均适合药用;石菖蒲叶中的活性成分含量不可忽视,考虑到叶在全草中占较大的比重,建议石菖蒲可以全草入药。  相似文献   

12.
水溶性β-环糊精聚合物对格列吡嗪包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水溶性β-环糊精聚合物(β-CDP)对格列吡嗪的包合作用。方法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格列吡嗪/β-CDP包合物,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法(XRD)和红外光谱法(IR)对包合物进行了鉴定,并对其体外释放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格列吡嗪经β-CDP包合后,溶解度由原来的8.195增至300.376mg·L-1,提高了36.65倍,体外溶出速率也有显著提高。结论β-CDP可与格列吡嗪形成包合物,β-CDP是难溶性药物较理想的增溶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黑胡椒挥发油的β-环糊精(β-CD)包合工艺,分析挥发油化学组分,为固化黑胡椒挥发油粉末的内在品质评价、制剂工艺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黑胡椒油β-CD包合物,以黑胡椒油与β-CD的配比、包合温度和包合时间为考察因素,包合物含油率、挥发油包合率和包合物收得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均匀设计法优化制备工艺,经显微观察和热重分析进行包合物形成的验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比较包合前后挥发油及经再次蒸馏原料油中组分的种类和含量。结果:最佳制备工艺为加6倍量β-CD于60℃包合4 h;包合物平均含油率11.56%,黑胡椒挥发油平均包合率75.32%,包合物平均收率86.13%。黑胡椒挥发油、包合物和经再次蒸馏的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了46,40,45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的构成基本一致,含量较高的6种成分总和占挥发油的70%以上;包合物和再次蒸馏后的黑胡椒挥发油新增和减失的成分比例均不到1%。结论:优选的包合工艺简便可行,可供黑胡椒油固化粉末的生产及质量控制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β-细辛醚对抑郁模型大鼠生物钟基因(clock)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agomelatine(褪黑素药物激动剂)组,β-细辛醚低、高剂量组5组,每组10只。给予28 d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CMUS),复制大鼠抑郁模型。第8天开始模型组、agomelatnie组、β-细辛醚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agomelatnie(40 mg·kg-1·d-1),β-细辛醚低、高剂量组(12.5,25 mg·kg-1·d-1),5 m L·kg-1,ig。于给药前及第28天分别检测大鼠体重、水平活动次数及糖水偏爱度,评价大鼠行为学改变。处死大鼠冰上取脑,利用实时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生物钟基因在各组大鼠脑中表达。结果:在行为学方面,模型组大鼠28 d后体重的增加程度,水平活动次数及糖水偏爱度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及给药组。在基因表达方面,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clock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agomelatnin组,β-细辛醚2个剂量组clock的表达无显著差别;与模型组相比较,agomelatine组,β-细辛醚两剂量组clock的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结论:β-细辛醚可能通过影响抑郁大鼠生物钟基因clock在脑中的表达改变大鼠的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研究18α-甘草酸,18β-甘草酸及二者联合用药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筛选二者联合用药的最佳配伍比例。方法:小鼠随机被分为正常组,模型组,18α-甘草酸,18β-甘草酸低、中、高剂量组(15,30,60 mg·kg~(-1)),联合用药给药剂量均为60 mg·kg~(-1),联合用药1(18α-甘草酸-18β-甘草酸1∶3)组、联合用药2(18α-甘草酸-18β-甘草酸2∶3)组、联合用药3(18α-甘草酸∶18β-甘草酸1∶1)组。在造模前各治疗组ip给药7 d,1次/d,其他各组ip生理盐水;末次给药1 h后,除正常组ip生理盐水外,其他各组均ip 0.1%四氯化碳(CCl_4)花生油(20 m L·kg~(-1))建立CCl_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观察18α-,18β-甘草酸高、中、低剂量(15,30,60 mg·kg~(-1))组,联合用药3个不同配伍比例组对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和肝组织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的影响,并检测肝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同时筛选二者联合用药的最佳配伍比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AST,肝组织AST,ALT,MDA水平明显升高,SOD活力显著降低(P0.01),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18α-甘草酸组,18β-甘草酸组均可降低小鼠血清中AST,肝组织AST,ALT活力,MDA含量,升高肝组织中SOD活力;比较二者对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 18β-甘草酸组对肝组织中AST,ALT水平影响优于18α-甘草酸组,其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二者联合用药的最佳配伍比例为2∶3,其对肝组织中AST活力及MDA含量的影响均优于单用18α-或18β-甘草酸治疗组。结论:18α-与18β-甘草酸可保护急性肝损伤小鼠,后者保护作用比前者强,二者配伍的最佳比例是2∶3,其对AST,MDA水平影响优于单用18α-或18β-甘草酸。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研究β-榄香烯体内外抗肺癌药理学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抗肿瘤实验采用MTT法,检测浓度12.5~200μmol·L-1的β-榄香烯对人肺癌细胞株SPC-A-1,A549及人正常胚胎肺成纤维细胞MRC-5的细胞增殖抑制率;抗肿瘤机制研究采用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时细胞核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FITC-Annexin V/碘化丙啶(PI)双标记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体内以裸鼠移植瘤为模型,肿瘤生长抑制率为指标,检测β-榄香烯对荷瘤裸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β-榄香烯作用48 h时SPC-A-1,A549的50%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26.0,134.1μmol·L-1,但对人胚胎肺成纤维细胞MRC-5有促进增殖作用,表明β-榄香烯对肺癌细胞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β-榄香烯对人肺癌细胞株SPC-A-1增殖的抑制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干预24,48,72 h的IC50值分别为549.7,126.0,21.2μmol·L-1;Hoechst 33258染色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β-榄香烯孵育后出现凋亡细胞核固缩,浓染,着色深而呈亮蓝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β-榄香烯可诱导SPC-A-1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凋亡。给药剂量为45,135 mg·kg-1的β-榄香烯在体内对裸鼠移植性人肺癌SPC-A-1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34.01%,49.57%。结论:β-榄香烯具有选择性抗肺癌作用,提示其在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同时其毒副作用小,而且该作用可能机制是通过诱导肺癌细胞凋亡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刘利萍  王秀珍  毛威 《中国药学杂志》2007,42(15):1164-1167
 目的优化姜油树脂/β-CD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并对包合物进行表征。方法采用共沉淀法,以姜油树脂中姜酚的包合率为测定指标,通过均匀设计优化工艺参数;应用SEM,IR,DSC,TLC对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姜酚的包合率与工艺参数的相关性为:Y=56.36-6.38X1+11.21X2+2.13X3-0.016X23(r2=0.981,P<0.05),在优化条件β-CD/姜油树脂质量比(X1)7/1、包合时间(X2)1h,包合温度(X3)65℃和的条件下,姜酚包合率达(95.20±0.31)%(n=3);SEM,IR,DSC图谱显示姜油树脂与β-CD形成了包合物,TLC图谱说明姜油树脂包合前后的基本组分没有改变。结论该制备工艺简单,优化工艺参数合理,控制工艺参数可以得到高包合率的产品。  相似文献   

18.
杭白菊挥发油中β-榄香烯、樟脑及龙脑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测定不同产地、不同等级、不同炮制方法杭白菊挥发油中代表性成分β榄香烯、樟脑、龙脑的含量。方法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以正辛醇作为樟脑、龙脑的内标,正十四烷作为β榄香烯的内标测定上述3种成分的含量。结果不同采摘时间的杭白菊β榄香烯含量无明显变化;不同产地、不同等级杭白菊β榄香烯含量有所差异。樟脑及龙脑含量低,变化无规律。结论产地、炮制工艺、等级均可以影响杭白菊挥发油中3成分含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大鼠分别灌胃给予二苯乙烯苷(THSG)单体及其β-环糊精(β-CD)包合物,研究THSG在大鼠主要8种脏器组织中的含量-时间分布。方法:首先将给药后15,30,60 min各组织样品取出后处理,随后采用高效液相-紫外法(HPLC-UV)测定生物样品中THSG含量。结果:THSG在多个组织中均能被检测到,证明其体内组织分布较为广泛,THSG-β-CD包合物对大鼠灌胃给药后,虽然THSG的血药浓度较给予同剂量的THSG单体有显著增加,但在脾脏、肺、脑、胰腺中的分布并无显著差异;而在心脏、肾脏、脂肪组织中的分布则表现出含量达峰时间延后的特点。结论β-CD的包合作用仅改变了药物在组织中的达峰时间,并不会造成药物在组织中的蓄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二陈汤加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模型β_2肾上腺素受体(β_2AR)/β-抑制蛋白2(β-arrestin2)信号通路的影响,以及血清、肺组织匀浆液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17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即正常组、模型组、二陈汤加味高、中、低剂量(40,20,10 g·kg~(-1)·d~(-1))组、消咳喘组(5 g·kg~(-1)·d~(-1))、二陈汤组(5 g·kg~(-1)·d~(-1)),每组10只。以烟熏与脂多糖(LPS)气管滴注并用的方法制备大鼠COP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治疗组分别灌胃给药,正常及模型组则灌等量的生理盐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大鼠血清、肺组织匀浆液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的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β_2AR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β_2AR的蛋白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β_2AR,β-arrestin2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肺组织中β_2AR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肺组织中β_2AR的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其中二陈汤加味中剂量组与其他各组均有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β_2AR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二陈汤加味高、中、低剂量组、消咳喘组、二陈汤组中β_2AR的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其中二陈汤加味中剂量组与其他各给药组比较升高显著(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IL-17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血清中IL-17的含量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其中二陈汤加味中剂量组受到的抑制程度尤为明显(P0.05)。结论:二陈汤加味可能通过升高β_2AR,β-arrestin2的表达,并以此降低IL-17的含量,来对抗COPD大鼠的炎症反应,并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