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放射性 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具有低剂量率、持续照射、可反复植入等特点,目前常应用于宫颈癌的治疗,也适用于卵巢癌、结直肠癌、膀胱癌等盆腔恶性肿瘤。与外放疗相比,125Ⅰ粒子近距离治疗可提高肿瘤靶区剂量,有效控制局部肿瘤,同时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减少并发症。现从 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盆腔恶性肿瘤的特性、作用机理、并发症以及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同时介绍3D打印模板在粒子植入中的应用,为临床广泛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定制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计划的优选方案。方法125I 粒子等间距植入直径为1、2和3 cm的3种球形模体和三径分别为1 cm×1 cm×2 cm、1 cm×1 cm×3 cm、1 cm×2 cm×2 cm、1 cm×2 cm×3 cm、1 cm×3 cm×3 cm、2 cm×2 cm×3 cm和2 cm×3 cm×3 cm的7种椭球形模体,粒子分布均匀对称,调整粒子活度和间距,使靶区剂量满足处方剂量D90 145 Gy,并实现尽可能适形均匀的剂量分布。初始粒子间距是1 cm,为改善靶区剂量分布适形度和均匀性,将粒子间距调整为0.75 cm。通过评价均匀性指数(H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和适形指数(CI)定制粒子植入优选方案。同时记录植入粒子活度和数目。结果 对直径1 cm的球形靶区,粒子间距1和0.75 cm 时HI分别为40.0%和55.9%,EI分别为98.3%和95.1%,CI均为0.44;对直径3 cm的球形靶区和1 cm×2 cm×2 cm的椭球形靶区,粒子间距1 cm植入方式的HI、EI和CI优于粒子间距0.75 cm 的植入方式。对其余靶区粒子间距0.75 cm植入方式的EI和CI均优于间距1 cm的植入方式,HI略小于间距1 cm的植入方式。粒子间距0.75和1 cm植入单颗粒子活度分别为17.0~27.8 MBq 和30.0~58.8 MBq,间距0.75 cm比间距1 cm多植入粒子2~10颗。结论 对于10种靶区,除直径为1 cm、3 cm的球形靶区和1 cm×2 cm×2 cm 的椭球形靶区以外,其余7种靶区0.75 cm 植入方式的剂量分布适形度更好,靶区外接受处方剂量体积更小,为粒子均匀植入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125I粒子植入联合内分泌治疗T3N0M0期前列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临床分期为T3N0M0前列腺癌患者22例,行经直肠超声引导125I粒子植入联合内分泌治疗。靶区最小周边剂量为140~160 Gy,尿道剂量<400 Gy。中位粒子数74颗(26~90颗),中位粒子活度1.55×107 Bq(1.30×107~1.85×107)Bq。11例行去势手术,11例行药物去势联合抗雄激素治疗。结果 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粒子植入治疗。5年无生化失败生存率为70.6%,总生存率为81.8%。2例于粒子植入术后12个月出现生化失败,1例在术后90个月出现生化失败,重新给予内分泌治疗。粒子植入治疗后1级、2级尿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4.5%、9.1%,1级和2直肠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7%和9.1%,1例出现4级直肠反应。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内分泌治疗T3N0M0期前列腺癌创伤小、疗效好,可以考虑应用于不愿接受外放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碘-125(iodine-125,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是一种持续低剂量率内照射治疗方式,现已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近年来,125Ⅰ粒子治疗恶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逐渐开展并深入。125Ⅰ粒子除损伤DNA外还作用于内质网和线粒体,进而通过多条信号通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类凋亡、促进细胞保护性自噬、抑制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此外,125Ⅰ粒子还能改善肿瘤微环境,通过抑制肿瘤微血管、激活免疫应答,从而抑制肿瘤生长。本文就125Ⅰ粒子诱导的上述生物学效应及相关分子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后续的机制研究和联合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系统评价放射性 125Ⅰ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及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收集有关 125Ⅰ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6年11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按照纳入标准,共纳入12篇研究,689 例患者。 125Ⅰ粒子植入组患者的总体客观缓解率(OR=3.24,95%CI 2.33~4.52,P<0.001)、6个月生存率(OR=3.61,95%CI 1.53~8.52,P=0.003)、12个月生存率(OR=4.80~95%CI 2.40,9.57,P<0.001)和疼痛缓解率(OR=4.79,95%CI 2.58~8.89,P<0.001)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但两组之间的2年生存率(OR=2.36,95%CI 0.47~11.74,P=0.29)和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OR=4.94,95%CI 1.05~23.23,P=0.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25Ⅰ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胰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客观缓解率、短期生存率和疼痛缓解率,除粒子移位外,并未明显增加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但是,目前所纳入研究的数量及质量均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初步评价放射性 125Ⅰ粒子链腔内近距离放疗输尿管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0例输尿管癌患者采用C臂 CT联合数字血管造影(DSA)引导进行肾造瘘,并在输尿管闭塞/狭窄段置入 125Ⅰ粒子链行腔内近距离放疗。评价技术成功率、并发症、肿瘤局部控制率、输尿管通畅情况和生存时间,比较治疗前后Karnofsky评分、肾积水Girignon分级和疼痛评分,对比术前术后剂量学参数。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肾造瘘及粒子链植入,技术成功率100%,操作时间(12.3±3.8)min,无输尿管穿孔、感染、严重出血等情况发生。粒子链近距离放疗后2~3个月,局部病灶评价CR 4 例,PR 6例,局部控制率(CR+PR)100%。输尿管通畅率50%(5/10)。患者术后Karnofsky评分,肾积水Girignon分级,疼痛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Z=-2.72、-2.88、-2.83,P<0.01)。平均随访(14.6±6.5)(5~25)个月,3例随访期间病情进展,7例病情稳定;9例患者存活,1例因多器官衰竭死亡。术前术后D90%、mPD、V100%V150%V200%、CI、EI、H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造瘘联合放射性粒子链腔内近距治疗输尿管癌安全有效,无严重并发症,是无法接受外科根治术患者有效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125Ⅰ放射性粒子近距离照射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及副反应.资料与方法 按照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的模拟布源,在螺旋CT导引下局部麻醉进行125Ⅰ植入,术后1、2、6、12个月随访CT,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17例顺利完成植入手术,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17例21个病灶中,18个病灶布源满意,满意率85.71%(18/21),5例完全缓解;10例12个病灶部分缓解;稳定2例4个病灶.总有效率80.95%(17/21).随访2~52个月,5例于半年后失访,2例分别于植入术后7、10个月死亡.另10例中,2例刚植入术后2个月,其他生存1年8例,生存2年3例,生存3年1例,1例已超过52个月.结论 CT导引下经皮穿刺植入125Ⅰ放射性粒子,对肝脏恶性肿瘤有较好局部控制率及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唾液腺腺源性癌局部与区域治疗失败的发生规律,分析影响其局部与区域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 按照病例纳入标准,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至2012年8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经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的唾液腺腺源性癌患者,并对影响局部区域控制的因素(年龄、性别、病理学分型、原发或复发、TNM分期、部位、放疗史、治疗情况、周缘剂量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的唾液癌患者449例,局部与区域治疗失败共94例,其中局部病理区域均治疗失败者6例,单独局部治疗失败者77例,单独区域治疗失败者11例。局部与区域治疗失败率为20.9%,局部区域治疗失败的复发时间为1.2~117.6个月,平均复发时间是16.2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放疗、周缘剂量是经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唾液腺癌的局部区域失败的保护因素(OR=0.458、0.297、0.982,P<0.05);年龄、分期是经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唾液腺癌的局部区域失败的危险因素(OR=1.250、1.483,P<0.05)。结论 经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的唾液癌患者,有20.9%局部区域治疗失败率。手术、放疗、周缘剂量是保护因素,年龄、分期是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评价 125Ⅰ覆膜粒子支架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电子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和CBM、CNKI、万方数据库,文献检索起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6年11月,同时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2位研究者参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篇随机对照研究(RCT)和14篇临床对照研究(CCT),1 211例患者。Meta结果分析显示,125Ⅰ覆膜粒子支架与普通支架比较,两组患者平均生存期的均数差为4.11(95%CI2.16~6.07,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再狭窄发生率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RR=0.23,95%CI0.12~0.62,P=0.002)。此外,两组患者术后出血、术后疼痛、术后支架移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R=0.80,95%CI0.52~1.23,P=0.30;RR=1.06,95%CI0.88~1.27,P=0.55);0.53(95%CI0.27~1.05,P=0.07)。结论 综合现有资料,125Ⅰ粒子支架是一种治疗中晚期食管癌安全且有效的治疗策略。但是,目前所纳入研究的证据级别较低,仍有待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CT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CTRISI)治疗其他原发恶性肿瘤肺转移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其他脏器肿瘤肺转移的患者50例,其中,45例(90%)CTRISI单独治疗,5例手术与CTRISI联合治疗。评价5年局部控制率、5年生存率及影响生存率的因素。结果 覆盖90%靶体积时的剂量(D90%)为(112.3±12.2)Gy,90%剂量覆盖的靶体积百分比(V90)为91.3%±8.2%,术后验证匹配周边剂量(MPD)为106.2 Gy。1、2、3、4、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5.8%、86.5%、56.6%、42.4%、31.1%。中位随访期为26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7.1个月,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83.4%、52.3%、38.7%、20.3%、13.7%。病灶直径≤4 cm或>4 cm是预测总生存率(χ2=4.621,P<0.05)和无进展生存率(χ2=7.548,P<0.05)重要相关因素。结论 对其他脏器原发肿瘤肺转移且无法完全切除的患者,CTRISI或联合手术切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3D打印共面模板(3D-print coplanar template,3D-PCT)辅助CT引导 125Ⅰ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安全、有效及对剂量学的可控性。方法 选取2014年5月到2016年11月符合 125Ⅰ粒子植入适应证的NSCLC患者20例,其中3D-PCT辅助CT引导 125Ⅰ粒子植入治疗的患者10例(3D组),CT引导徒手穿刺 125Ⅰ粒子植入治疗的患者10例(徒手组),术前2 d内行CT定位扫描,得出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数据,输入治疗计划系统(brachytherapy 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BTPS),行术前预计划。术后即刻行胸部CT扫描,术后质量验证。对比两组术前、术后剂量学参数,包括90%和100%的靶区体积所占的剂量D90D100、100%和150%的处方剂量所占的靶区体积百分比V100V150、适形指数(C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均匀性指数(HI)。结果 3D组术前与术后剂量学参数V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6,P< 0.05),其他剂量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徒手组术前与术后剂量学参数,包括粒子数、V100、EI、H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6、2.492、4.725、7.258,P< 0.05),其他剂量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D组术后剂量学参数和徒手组术后剂量学参数行单样本t检验,其中V100、CI、EI、HI、剂量误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8、2.278、4.637、4.616、-4.785,P< 0.05),两组术后V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3D-PCT辅助CT引导125Ⅰ近距离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NSCLC安全可行,剂量学可控,且在粒子空间分布方面较徒手穿刺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放射性 125Ⅰ粒子植入术中应用咪达唑仑镇静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CT引导下放射性 125Ⅰ粒子植入术患者86例,按照动态随机化法分为咪达唑仑利多卡因组(观察组)和生理盐水利多卡因组(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给予咪达唑仑清醒镇静联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点滴联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咪达唑仑给药前15 min(T0)、咪达唑仑/生理盐水给药后15 min(T1)、利多卡因局麻后15 min(T2)、穿刺病灶时(T3)、植入粒子时(T4)、手术结束后(T5)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呼吸、氧饱和度(SpO2)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体动反应、手术时间、利多卡因追加量、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T1与T0相比心率、MAP、呼吸、SpO2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31.0、14.1、2.4,P<0.05);比较T1、T2、T3、T4、T5各时间点的心率、MAP、呼吸、SpO2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3与T2相比,心率、MAP、呼吸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18.0、-9.5, P<0.05),比较T1、T2、T3、T4、T5各时间点的心率、MAP、呼吸、SpO2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97.3、833.7、120.1,77.5,P<0.05)。观察组体动反应、手术时间、利多卡因追加量等指标及镇痛效果均优于对照组(t=-15.4、9.2、-56.3,P<0.05)。结论 放射性 125Ⅰ粒子植入术中咪达唑仑用于清醒镇静可有效改善患者耐受性,更好的缩短手术时间,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在腮腺区复发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3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经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的24例复发腮腺腺源性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临床Ⅳ期。定期随访,观察并分析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24例复发肿瘤患者,随访时间4至59个月。6例局部控制失败,10例患者死亡。患者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74.8%和39.3%,1年、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4.8%和31.5%,1年、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2.0%和69.4%。无3级以上放射性损伤。结论 单纯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复发腮腺恶性肿瘤患者,为可选治疗方式,局部控制率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用热释光剂量计(TLD)测量并计算125I粒子源植入中职业人员器官和组织接受的吸收剂量及有效剂量方法。方法 60Co γ射线开展TLD稳定性等相关性能实验。用125I粒子源照射一组TLD片,建立空气比释动能标准剂量曲线。将TLD片分别贴在粒子源植入过程中职业人员铅衣内外甲状腺等13个部位,测量平均吸收剂量,计算器官和组织的吸收剂量和有效剂量。结果 3例前列腺癌粒子源植入术中,职业人员铅衣外器官和组织吸收剂量0.02~3.80 μGy,有效剂量0.06~1.81 μSv;铅衣内最高吸收剂量2.35 μGy,有效剂量0.02 μSv,屏蔽65.9%以上γ射线。3例脑癌中,职业人员铅衣外器官和组织吸收剂量0.23~11.31 μGy,有效剂量0.88~4.07 μSv;铅衣内最高吸收剂量2.22 μGy,有效剂量0.09 μSv,屏蔽54.5%以上射线。3例肺癌中,职业人员铅衣外器官和组织吸收剂量0.03~14.78 μGy,有效剂量0.35~7.59 μSv;铅衣内最高吸收剂量4.09 μGy,有效剂量0.22 μSv,屏蔽58.4%以上射线。2例纵隔癌中,职业人员铅衣外器官和组织的吸收剂量为0.06~74.91 μGy,有效剂量0.83~17.96 μSv;铅衣内最高吸收剂量10.29 μGy,有效剂量0.50 μSv,屏蔽85%以上射线。1例卵巢癌中,职业人员铅衣外器官和组织吸收剂量0.09~14.29 μGy,有效剂量2.40~4.50 μSv;铅衣内最高吸收剂量7.77 μGy,有效剂量0.12 μSv,屏蔽33.4%以上射线。植入1例眼睛癌中,职业人员铅衣外器官和组织吸收剂量为2.20~39.84 μGy,有效剂量4.48~10.06 μSv;铅衣内最高吸收剂量5.19 μGy,有效剂量0.16 μSv,屏蔽54.6%以上射线。结论 用TLD监测粒子源植入中职业人员剂量的方法简单易行,是保护近距离植入粒子源治疗中医务人员健康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探讨超声或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的技术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40例头颈部癌和转移癌患者。4例采用全身麻醉,在CT引导下行^125I粒子植入术;36例采用局部麻醉,行超声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粒子针平行排列,间距1~1.5cm,原发肿瘤植入靶体积影像学边界外放lcm,转移瘤植入靶体积为影像学边界。粒子间距1cm。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90~145Gy,每颗粒子活度0.40~0.70mCi,每个病灶植入3~84颗粒子。5例患者术后1周加外放疗,每次200cGy,总剂量45~50Gy。术后24h拍头颈正侧位平片或CT,行质量验证。术后24~48h拍胸部x线片了解有无粒子移位或游走。结果 随访3~33月,10例舌癌3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3例稳定,1例进展;2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经粒子治疗后完全缓解,局部控制率为60%,中位生存期11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87.50%和35%。14例头颈部癌粒子治疗后,局部控制率为76.47%,中位生存期9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为66.08%和24%。16例头颈部转移癌粒子治疗后,局部控制率95.23%,中位生存期9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为54.55%和32.73%。没有1例发生严重的皮肤反应。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癌疗效确切,尤其是为那些手术后或放疗复发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的、安全和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肾上腺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9例肾上腺恶性肿瘤患者(9个病灶).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模拟布源.在CT导向下将125I放射性粒子置入肾上腺肿瘤内.单个粒子的放射性活度为29.6 MBq,粒子相隔1.0 ~ 1.5 cm平面播植.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植入不同活度放射性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后,大鼠后肢行为学和背根神经节(DRG)放射损伤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 SD大鼠3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钛质空壳作为对照)和低、高活度放射性125I粒子组。低、高活度组分别于L4~5、L5~6椎间孔植入1粒放射活度为14.8和29.6 MBq 125I粒子。3组分别于粒子植入术前24 h、术后48、168、336、720和1440 h,用vonFrey hair测量手术前后大鼠后肢50%的机械刺激撤足阈值(PWT),运用联合行为评分(CBS)对大鼠的后肢运动情况进行评估,于术后336和1440 h,每组取2只大鼠L5的DRG经电镜观察超微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术前进行比较,高活度组术后1440 h后肢50%的机械刺激撤足阈值明显升高(t=2.972,P<0.05),CB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活度组术后336 h时DRG内大部分为正常形态的节细胞,少量异常细胞。低活度组术后1440 h和高活度组术后336 h背根神经节细胞核膜有皱褶,核仁边集,线粒体普遍肿胀,空泡变明显,溶酶体增多,部分内质网肿胀。高活度组术后1440 h时大量节细胞出现核膜皱缩,部分模糊,大部分空泡变,溶酶体明显增多,内质网肿胀扩张等细胞坏死表现。神经纤维的髓鞘皱缩,线粒体少,空泡样变化明显。未见细胞核固缩、凋亡小体等细胞凋亡迹象。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可引起大鼠背根神经节超微结构损伤,引起后肢痛阈升高,对后肢运动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图像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软组织肉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分析临床因素与预后之间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9月—2015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图像引导下采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60例局部复发软组织肉瘤资料。入组患者KPS≥60分、拒绝或不能耐受再次手术、拒绝或不能耐受放疗、预计总生存时间>3个月的软组织肉瘤多重治疗后复发,行CT或超声引导性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本组患者中位粒子活度为25.9×106 Bq(11.1×106~29.6×106 Bq),植入粒子中位数为58颗(3~133),中位D90为120 Gy(36.50~460.97 Gy)。评价患者总生存(OS)时间和局部无进展生存(LPFS)时间及其与临床因素的关系。Kaplan-Meier计算OS率和LPFS率。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18.75个月(1~146个月)。中位OS时间18.5个月(95%CI 13.1~23.9),1、3、5年OS率分别为63.3%、33.0%、29.5%。1、3、5年LPFS率分别为72.5%、63.7%、59.7%。疼痛缓解率为100%(6/6)。8.3%(5/60)患者出现4级皮肤反应,无致死性并发症发生。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 < 7 cm、既往应用化疗、KPS评分、是否伴有全身转移、肿瘤体积 < 45 cm3D90 > 110 Gy是影响OS的预后因素;肿瘤最大径 < 5 cm、KPS评分、体积 < 40 cm3D90 > 95 Gy是影响LPFS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既往化疗和伴有全身多发转移是影响总生存的预后因素。结论 图像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软组织肉瘤,局部控制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挽救治疗手段。肿瘤大小、D90是影响OS和LPFS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胃管治疗晚期食管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初步疗效。方法 选择10例晚期食管癌患者,根据术前CT影像,在治疗计划系统中勾画肿瘤靶区,处方剂量60 Gy,粒子放射性活度2.22×107 Bq,估算出125I粒子数,选择合适的胃管,根据肿瘤位置于胃管外周按一定的规律固定上125I粒子,制成粒子胃管。在C臂X射线透视下将其置入到患者食管内肿瘤部位,并随访。结果 10例患者125I粒子胃管均顺利置入,未出现食管穿孔、出血等并发症,且术后均未出现胸痛、出血、肺炎等相关并发症。术后1个月所有患者的吞咽困难, Stooler 分级评分均为2~3级,其中1例在术后3个月死于其他基础疾病,6例在术后4个月时吞咽困难, Stooler 分级评分达到0~1级,3例达到1~2级。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胃管既能提供鼻饲,解决营养问题,又能腔内照射肿瘤,抑制肿瘤生长,临床使用是安全、可行的,可作为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一种姑息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是腮腺癌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具有局部剂量高和周围组织损伤小的特点。放射性粒子治疗效果与剂量、精度密切相关。然而,125I放射性粒子在腮腺癌中的应用尚无明确规范,各治疗中心对于放射性粒子治疗的标准不尽相同。为进一步规范腮腺癌近距离放射治疗流程,经国内多位专家反复讨论后达成一致意见,制定本共识。本共识对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腮腺癌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治疗参数、操作流程、技术规范、放射防护、不良反应、随访等给出了规范化建议,可供临床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