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祝堂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2):1454-1455
目的:提高对脾脏疾病的CT诊断水平。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17例脾脏疾病进行CT分析,用日立W400及CECT/e机进行脾脏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慢性脾出血伴出血性梗塞1例,脾梗塞3例,脾囊肿3例,脾血管瘤4例,恶性淋巴瘤2例,转移瘤3例。结论:CT对脾脏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是发现脾脏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研究脾脏肿瘤的CT诊断。方法 复习11例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脾脏肿瘤的CT表现。结果 脾脏恶性淋巴瘤3例、血管瘤2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淋巴管瘤1例、转移瘤4例。结论 CT对脾脏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是发现脾脏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脾脏肿瘤临床较少见,其鉴别诊断较困难,而脾脏肿瘤的正确诊断,对其治疗和预后有重要价值,本文搜集16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脾脏肿瘤的CT扫描资料,探讨其CT表现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5.
脾脏CT灌注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xel于1980年最早报道了采用CT动态成像评估组织血流灌注来测量脑血流量的方法,随后Miles等[2]又发展了这一理论,通过时间-密度曲线的最大上升斜率来计算组织的血流灌注,并成功应用于测量肝实质动脉血流和门静脉灌注量。  相似文献   

6.
7.
<正> 腹部外伤常可累及和导致脾脏的血肿或断裂。目前,脾脏外伤主要常规检查是依靠临床症状、血液和X线检查。我们通过CT检查发现一例脾脏破裂和一例包膜下延迟性脾破裂出血,并均由手术证实,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囊肿,其中3例上皮作囊肿,1例为胰腺炎后并发胰腺、肾脏及脾脏假囊肿。对脾囊肿的病理、组织学特点.临床表现及CT表现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脾脏淋巴瘤(PSL)极少见,国内近20 年文献中报告300余例[1-3],有CT描述的仅50余例[4-5].笔者搜集我们两家医院1998年1月至2010年10月间经临床、病理证实的有完整CT资料的PSL 15例作一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对本病的CT诊断认识.  相似文献   

10.
现将我诊所临床诊断的各种脑血管疾病与CT诊断不符的30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脾外伤占腹部外伤的1/4[1]。因此,准确诊断脾损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科自1997年3月至1998年6月间,经CT诊断脾损伤21例,其中2例经增强CT扫描确诊;11例经手术证实,8例经CT复查或临床(其中5例进行了CT增强扫描)证实。现回顾分析如...  相似文献   

12.
淋巴瘤是脾脏常见的恶性肿瘤。它可分为脾脏本身的原发恶性淋巴瘤和全身恶性淋巴瘤脾脏浸润两种,其中全身恶性淋巴瘤脾脏浸润占绝大多数。本文收集近5年来在本院诊治的8例脾脏淋巴瘤患者资料,均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脾脏肿瘤的CT诊断。方法 复习 11例经手术和 /或病理证实的脾脏肿瘤的CT表现。结果 脾脏恶性淋巴瘤 3例、血管瘤 2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1例、淋巴管瘤 1例、转移瘤 4例。结论 CT对脾脏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是发现脾脏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郝士丹  康向辉 《医学综述》2011,17(21):3321-3323
近年来,螺旋CT的重要量化参数——CT值,越来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青睐。大量的国内外研究表明,不同甲状腺疾病(Graves病、亚急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的CT值有所不同,绝大多数甲状腺疾病的CT值显著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另外,不同甲状腺疾病的CT值也不同。甲状腺CT值不但可以评估甲状腺的结构改变,而且可以评价功能改变,这为甲状腺疾病与非甲状腺疾病以及甲状腺疾病之间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了有力依据,因此,甲状腺CT值是临床早期诊断甲状腺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以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检或活检及临床治疗21例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CT资料.结果 :21例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其中脾囊肿8例,转移瘤5例,脾脓肿4例,外伤2例,脾血管瘤2例.结论 :CT是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重要检查手段,能明确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而且定性诊断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脾脏是一个含血丰富的实质器官,质地柔软,损伤发生率位于闭合性损伤的第一位。本地区是矿区.工业伤害和交通事故致腹部受伤的患者较多,因此,准确诊断脾损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报告30例脾损伤患者的CT诊断结果,以探讨CT诊断脾损伤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运用CT区分脾脏血管性病变与淋巴瘤。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穿刺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脾脏病变的发病年龄、性别、脾脏指数、病变大小、数目、有无液化、钙化、强化幅度、强化方式等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例脾脏病变中,11例血管性病变(6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窦岸细胞血管瘤,2例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9例淋巴瘤;两组间发病年龄、病变大小、数目、有无液化、钙化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脾脏指数、动脉期强化幅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海绵状血管瘤呈不均匀性强化,1例呈渐进性填充式强化,2例窦岸细胞血管瘤呈“雀斑征”,1例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呈“辐轮征”;9例淋巴瘤实质部分均呈均匀、轻中度强化。结论 脾脏血管性病变与淋巴瘤CT表现不同,CT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