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AEP发展概况 1.1发展史1924年,Berger发现声刺激后脑电波被抑制;1927年,Forber用短声刺激诱发出听神经冲动反应;1932年.Davis记录电极植入脑后,通过耳机可监听到不清楚语词;1937~1939年,Davis发现K复合波为给声和撤声反应并以此来综合。 相似文献
2.
肿瘤影响ECochG及ABR的机理可能有以下二种:①对第Ⅷ颅神经牵扯或压迫,使神经传导速度改变或使第Ⅷ颅神经纤维去同步化(desynchronization);②机械性能干扰第Ⅷ颅神经和压迫引起耳蜗的供血不足,造成耳蜗病变,故出现优势-SP(图45),而对对侧ABR的影响则可能是肿瘤使脑干移位,从而 相似文献
3.
听觉诱发电位(AEP)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及临床应用(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ECochG ,AP的潜伏期随刺激强度增加而逐渐缩短 (图13) ,在反应阈处潜伏期约 4ms,至 90dBSL时缩短到约 1.5ms。AP的振幅则随声刺激强度增加而加大 ,在声强增加到4 0~ 5 0dBSL时振幅达到一稳定平面 ,而继续增加至 6 0dBSL时 ,振幅又突然急剧加大。AP的潜伏期及振幅和刺激声强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可用图 13表示。振幅 -强度函数曲线可分为“H”(高 )、“平台”和“L”(低 )段。在高强度时AP以N1为主 ;在 6 5dBSL时 ,AP呈W形 ,N1和N2 的振幅相等 ;在低强度时则以N2 为主 (图 14 )。AP的波形和AP输入 /输出函数曲线分为两段 ,可以… 相似文献
4.
用每秒70~80次的短声刺激,在95%以上的正常成份以30dB nHL以下的强度,平均4000次,可记录到大于0.1μV的可辩认的脑干反应波V。在成人对每秒10次的短声,可于短声行为听阈上6dB得出可辩认的脑干反应。正常婴儿3000Hz正弦波短声的脑干反应阈为:出生时30dB nHL,1岁时20dB nHL,5岁时10dB nHL左右。Ryerson及Beagley报告在2~3岁的幼儿,经鼓膜记录的耳蜗电图得出的阈值平均比听性脑干反应的阈值低12dB;从外耳道记录的ECochG阈值与听性脑干反应的相同或较前者稍高。 相似文献
5.
声信号:①频率:用相同感觉级的纯音,250、500及1000Hz引出的反应振幅基本相等,1000Hz以上每提高一倍频程振幅约减小20%。②强度:Autinoro等(1969)得出在低频和中频时刺激强度(dB)和反应振幅(μV)之间的线性关系。用这一关系可估计听阈。很多作者报告刺激强度增加时。谷峰振幅加大,而潜伏期缩短。但Rapin等(1965)报告用短声,反应的潜伏期受刺激强度变化的影响很小。③刺激时限:多数作者同意慢反应是一种给声反应(起始效应)用25-50ms的刺激时限即足以辩别频率并无明显的振幅减弱。④刺激上升时间:Onishi及Davis(1968)和Skinner及Jones(1968)分别报告对慢反应来说刺激的上升时间不应长过30ms。用25-30ms的上升时间既可防止喀嗒(click)伪迹,又可保留足够的突发性以引出清晰的反应。⑤刺激重复率:Davis等(1968)报告在每次刺激后慢反应需10s左右才能恢复。Keidel及Spreng(1965)则发现如长到30s左右反应振幅还会稍有增加。 相似文献
6.
清醒状态下的VP是个很可靠的反应,只要受试者听力良好而能合作,一般均可成功地记录出这种反应。然而这种反应与受试者状态关系密切,随觉醒水平不同而有规律地变化,这与脑电背景活动有关。当困倦时VP显著降低,而当高度注意或清醒时则VP明显升高。在电反应测听中需要受试者维持足够的清醒水平时,可让他们阅读书籍、欣赏图片或静静地玩玩具。 相似文献
7.
听觉诱发电位(AEP)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及临床应用(2)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图 5 螺旋器及盖膜的运动。毛细胞的纤毛受剪刀而弯曲图 6 耳蜗微音电位 (刺激声 10 0 0Hz短纯音 ) 但不少生理病理实验证明 ,+SP主要来源于OHC ,-SP主要来源于IHC ,因为在IHC内记录到的是正电位 ,推测在IHC膜外则应是负电位。因此有作者认为 ,在中阶记录的SP= +SP -SP ,即 +SP和 -SP之代数和。尽管Davis将SP定义为上述多成分反应 ,但考虑为OHC和IHC电位的总和更为近似些 ,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解释临床上突聋病人出现优势 -SP ,经治疗 ,听力恢复后 ,-SP会消失或减小 ,这一可逆的动态变化进程。实验证明 ,当OHC损伤时 … 相似文献
8.
8.3 ABR在耳神经学方面的应用
从耳神经学诊断的目的来分析ABR时应注意:①各波的振幅是否存在或消失;②各波的潜伏期;③波间期,特别是Ⅰ-Ⅴ、Ⅰ-Ⅲ、Ⅲ-Ⅴ的波间期;④两耳Ⅰ-Ⅴ波间期的对比;⑤波形的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9.
频率跟随反应(frequency following response,FFR)连续给低频纯音刺激,可在头皮记录到频率与刺激声相同的诱发反应。Sohmer等认为FFR发生器在脑干上部,但Yamada等在只有ABR波Ⅰ和波Ⅱ的脑损伤儿童也记录到FFR。对是否下丘的活动成份也参与了频率仿效反应则有不同的意见。Yamads等(1980)认为CM也参与了头皮记录的FFR。脑干频率仿效反应对低频刺激的振幅较大,对1000Hz以上的刺激反应则急剧减小。 相似文献
10.
因为耳后肌收缩反应其反射弧同镫肌收缩的反射弧,所以可用来诊断此通路上的病变。
a.面瘫诊断:如图54是一位左侧面瘫的患者,从右侧记录均能有声动反应的波形。从左侧则未能记录到。 相似文献
11.
AP和SP的绝对振幅有很大的个体差异,SP和AP的振幅比则较恒定。一般将SP/AP比值大于或等于0.45(或者≥0.4)视为异常。然而Coats(1986)报告在正常人,当AP振幅由1μV增加到4μV时,SP/AP比值则由0.4减至0.25。因此,只简单地用SP/AP比值单项来判断是否正常是不够的。Coats提出用“AP 相似文献
12.
要求患者精神不能过分紧张,应尽量放松,以减少EEG和肌电活动的干扰.但作声动反应时,则要求受试者注意力要集中,维持一定的肌张力. 相似文献
13.
11.5.3 P300:P300反应是对刺激声的注意和刺激声差异的识别所引起的,在一系列预期的刺激中出现一些非预期的信号编成“怪异的刺激串”(oddball paradigm)。让受试者计算那些出现较少的非预期信号(靶刺激),这样在300ms左右会出现一个正波,听诱发P300(或称为P3)只需平均20—30次,靶刺激可记录到一个大的正波。P300还可分为P3a和P3b两个波。P3a在刺激有大的差异时出现(不论受试者是否作出反应),氏则只出现在受试者作出主动辩别两类刺激时出现。P300在颅顶中心区记录最清楚。 相似文献
14.
因为ABR是一给声反应,依赖于神经发放的同步化程度,所以上升时间短的刺激是理想的声刺激信号。上升时间越短反应的同步化越好,但频率特性越差。较高频率的短音可引起较佳的同步化反应又可保留较好的频率特性。用短声或是用高频的短音都可引出清晰的可识别的ABR波形,而且随着短音频率的增高波形的清晰度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5.
听神经瘤可引起同步前庭功能障碍,最常见的前庭症状是行走不稳、偏倒,重者出现眩晕,因此前庭功能检查,特别是冷热试验对诊断具有较大的价值。在本组病例中,患者半规管功能异常者占92%,ABR表现正常的5例患者均出现半规管功能低下,因此前庭功能检查对于桥小脑角占位病变的诊断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听神经瘤可引起同步前庭功能障碍,最常见的前庭症状是行走不稳、偏倒,重者出现眩晕,因此前庭功能检查,特别是冷热试验对诊断具有较大的价值.在本组病例中,患者半规管功能异常者占92%,ABR表现正常的5例患者均出现半规管功能低下,因此前庭功能检查对于桥小脑角占位病变的诊断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7.2耳蜗电图的特点7.2.1 CM突出特点是严格地复制刺激声的声学波形,反应速度极快,无潜伏期和后效应,不遵循全或无定律;在中等强度刺激时,CM的振幅可和声音保持良好的线性关系,不受刺激重复率的影响。CM产生于毛细胞声-电转换的环节,准确反映此环节功能状态及在此之前的声学过程 相似文献
18.
1 盲语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的由来
脑干在言语感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对人类言语感知能力的认识,不能仅仅关注高位听皮层的价值,还要探讨低位中枢的作用.
在听觉系统中,由声信号转化而成的、快速变化着的神经冲动,在脑干水平进行编码. 相似文献
19.
曾国庆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2,10(3):193-196
在电生理反应测听(ABR,CAP等)应用的过程中,研究人员面临着一个难题,就是寻求一种既能满足神经冲动的同步化,又能反映耳蜗功能的客观听力检测方法,而听觉稳态反应的出现似乎可以解决这一问题[1].听觉稳态反应(ASSR)又称多频稳态诱发电位(multi-frequency steady-state evokedpotential,MFSSEP),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客观听力检测技术,是指用连续稳态的刺激声诱发听觉系统的反应.用计算机技术将这种神经电反应提取并描计下来,就可作为客观听阈检测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20.
皮层听觉诱发电位(cortical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CAEP)是指大脑在对声音信号进行感觉、认知、记忆过程中产生的电位,其潜伏期为50~500 ms。CAEP分为外源性成分和内源性成分,P1、N1属于CAEP的外源性成分。近几十年来,对CAEP的神经发生源、感知过程以及病理学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