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92年,我们在北京市西南部山区进行了莱姆病血清调查。共检查具有蜱咬史的190人,检出莱姆病螺旋体抗体I_gG阳性者4人,感染率为2.11%。有3例结合临床症状可诊断为莱姆病关节炎。并且在相应地区和海淀区对莱姆病螺旋体的传播媒介进行了调查。共采集长角血蜱(当地优势蜱种)290只,其中50只用直接荧光抗体法(DFA)检测蜱中肠,7只为阳性,阳性率为14%。其余蜱中分离出4株螺旋体(门头沟区为SZ_4、SZ_(21)、SZ_(22)3株,海淀区SZ_(23)1株)。对其中SZ_(22)株用单克隆抗体进行鉴定,结果与国内大多数菌株反应相同。通过本研究初步确定了北京市存在莱姆病疫区,并首次从长角血蜱中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  相似文献   

2.
中国莱姆病螺旋体主要生物媒介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为研究中国莱姆病螺旋体的生物媒介———蜱的种类、带菌状况及在传播莱姆病中的作用 ,采用布旗法和动物诱捕法在山林地区采集蜱 ,进行分类鉴定 ,应用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查蜱中肠带菌率 ,BSK培养基分离病原体 ,单克隆抗体鉴定菌株。调查蜱叮咬率与人群莱姆病感染率、患病率以及蜱的季节消长与莱姆病慢性游走性红斑 (ECM )病例发生的季节性关系。在全国 2 0个省 (市、区 )共采集到170 0 0多只蜱 ,分属为 2科 8属 2 3种 ,蜱类分布的地区差异较大 ,北方林区以全沟硬蜱为优势种 ,南方则以二棘血蜱和粒形硬蜱为优势种。 9种蜱的中肠携带莱姆病螺旋体 ,其带菌率以全沟硬蜱、二棘血蜱和粒形硬蜱为高 ,分别为 2 0 .0 0 %~ 4 5.0 0 %、16.0 0 %~ 4 0 .0 0 %和 2 4 .0 0 %。从 8种蜱分离出 10 8株莱姆病螺旋体 ,其单克隆抗体反应与美国B31菌株有明显的差异 ,绝大多数中国菌株对H6831呈阴性反应。蜱叮咬率高的人群 ,莱姆病的感染率和患病率也高。全沟硬蜱的季节消长与ECM发生的季节性相一致。证实多种蜱的中肠内携带莱姆病螺旋体 ;我国北方林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媒介是全沟硬蜱 ,南方林区二棘血蜱和粒形硬蜱是重要的生物媒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研究莱姆病主要媒介二棘血蜱的生态习性及其特征。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在疫源地进行相关因素的研究,分析其相关特点。结果:二棘血蜱为当地优势蜱种,其密度为275只/布旗人工小时;该蜱中肠检查带菌率为40%;从50只二棘血蜱分离到8株莱姆病螺旋体;该蜱有明显的季节消长和时限性;6-7月是二棘血蜱的繁殖期,其数量与气温、雨量密切相关;蜱的数量变化与生境等因素有关。其特征:二棘血蜱在疫源地内呈岛状分布;密度与农作物接壤的林间或林边草坪高于其他生境;二棘血蜱的数量变化与人畜野外活动频繁环境相关;该蜱喜向阳、光线充足、较湿润、浅草坪的生镜。结论: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掌握了二棘血蜱的生物学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莱姆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我们于1990年5~8月在内蒙大兴安岭,对莱姆病螺旋体的生物媒介和人群感染进行了调查,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是当地蜱类的优势种,用直接荧光抗体法检查全沟硬蜱的中肠涂片,发现其带菌率为40%;从46组(380只)全沟硬蜱中分离出19株莱姆病螺旋体。分离出的菌株在单克隆反应上与美国菌株不同。用间接荧光抗体法检测308名居民血清,阳性率为13.3%。以上研究证明,大兴安岭是莱姆病疫区,全沟硬蜱是将莱姆病螺旋体传播到人和动物的主要生物媒介。  相似文献   

5.
目的:进一步明确北京林区是否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及其分布,方法基于莱姆病螺旋体外膜蛋白A基因建立半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PCR)方法,对从北京6个林区采集的蜱和鼠进行检测和基因分型,选择阳性标准本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与已知序进行同源性比较,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莱姆病螺旋体IgG抗体,从长角血蜱中分离莱姆病螺旋体。结果:从门头沟区东灵山采集的标本中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DNA片段,3只游离全沟硬蜱1只检测阳性,57只寄全沟硬蜱若蜱中1只检测阳性;119只野鼠中9只检测阳性,其中8只,B.garinii阳性,1只B.afzelii阳性。50份野鼠血清有5份莱姆病螺旋体IgG抗体阳性,采集采的160只长角血蜱(20只/组)。未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菌株。结论:北京门头沟区东灵山可能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包括两个基因型,全沟硬蜱可能是莱姆病的传播媒体,野鼠可能是贮存宿主。  相似文献   

6.
1989年5~6月在吉林省抚松县境内的松江河林业局白西林场及珲春县长岭子地区,用人工布旗法扑获游离蜱。从13组(260只)全沟硬蜱中分离出8株疏螺旋体,其形态、运动、免疫学特征及动物试验等均与伯氏疏螺旋体标准株(B_(31))相同。4组(120只)嗜群血蜱未分离出疏螺旋体。在当地发现1例慢性游走性红斑病人,伴有发热及感冒样症状,于发病后两周,血清莱姆病抗体效价达1:128(IFA法)。在105名健康林业工人及家属中,血清菜姆病抗体效价≥1:8者占10.5%。上述结果表明,抚松、珲春林区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7.
分离与鉴定莱姆病螺旋体.方法:1996年在山东省费县塔山林场,对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媒介蜱进行调查,用布旗法共采集蜱900只,均为长角血蜱。结果:对50只进行中肠带螺旋体检查,带螺旋体率为12%(6/50)。从86组(850余只)长角血蜱中分离到2株螺旋体(TSH1、TSH3)。该螺旋体对H5332和H9724单克隆抗体呈阳性反应,对H6831单克隆抗体呈阴性反应,证实为莱姆病螺旋体。结论:山东省从长角血蜱中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尚属首次,且首次从病原学上证实山东省林区存在莱姆病疫源地。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沂蒙山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山东省沂蒙山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方法 :1992~ 1999年设点 ,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进行人群莱姆病感染调查 ;用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进行蜱中肠带螺旋体率调查 ;取鼠的肾脏、膀胱分离病原。结果 :沂蒙山区人群莱姆病平均感染率为 7.50 % ,林区人群感染率明显高于非林区人群 ;该地区蜱类以长角血蜱为优势种 ,该蜱中肠携带莱姆病螺旋体率为 12 .0 % ,从86组长角血蜱培养物中获得 2株莱姆病螺旋体。结论 :从病原学上证实沂蒙山区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9.
为查明我省是否存在莱姆病的蜱媒及其危害情况,我们于1992年5~9月份对我省承德、保定、邯郸及石家庄地区,采用布旗法在林区草地上和牛、羊等牲畜身上捕捉蜱并进行螺旋体分离培养.按常规法进行,菌株鉴定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结果:共采集208只蜱,其中全沟硬蜱147只,占71.01%;森林革蜱35只,占16.91%;长角血蜱25只,占12.08%;日本血蜱仅1只。从101只全沟硬蜱中分离出3株莱姆病螺旋体,命名为HIP6、HIP8及HIP11。  相似文献   

10.
我国莱姆病螺旋体生物媒介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1987年以来,我们在全国开展了莱姆病调查,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河北、新疆、湖北、四川、福建和北京等省、市采集的全沟硬蜱、粒形硬蜱、壤塘硬蜱、嗜群血蜱、二棘血蜱和长角血蜱分离出71株莱姆病螺旋体,其中55株从全沟硬蜱分离。全沟硬蜱是东北和西北针阔叶林区的优势蜱种,其带菌率为20~45%,表明全沟硬蜱是我国北方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媒介。虽然从我国南方的某些硬蜱属和血蜱属种类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但是南方的主要生物媒介还不清楚。从我国蜱体内分离的螺旋体在超微结构、单克隆抗体反应和外表蛋白等方面与美国菌株有某些区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湖南省平江县莱姆病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和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于1999-2000年在平江县选点调查。结果:共查山林地区居民500人,血清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IgG)阳性者32人,阳性率6.40%。38例临床和血清学确诊的莱姆病患者,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有环形或慢性游走性红斑、关节炎、面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炎、脑膜炎和心脏损害等。当地的蜱类以二棘血蜱为优势种,占85%,该蜱中肠携带莱姆病螺旋体率为12.0%(6/50)。结论:平江县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人群中有莱姆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黑龙江省东部七口岸蜱的种群特征及其感染的莱姆病病原体。方法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采集蜱.接种于BSKⅡ培养基,分离莱姆病螺旋体。结果在七口岸共施蜱180人工小时,采集成蜱6554只,隶属于1科3属5种,其中长角血蜱为口岸蜱类新记录。主要种群为:森林革蜱(37.2%),全沟硬蜱(31.6%).嗜群血蜱(27.6%);不同口岸和生境蜱种群构成有所不同。从东宁、同江口岸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3株。结论基本查清黑龙江省东部七口岸蜱的种群构成,东宁、同江口岸存在莱姆病疫源地。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当地莱姆病的主要生物媒介一蜱的种类、带菌状况以及在传播莱姆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布旗法及动物诱捕法在山林地区采集蜱。对蜱种进行鉴定。并进行病原分离培养和PCR检测。结果共收集到1226只蜱,经鉴定属于硬蜱科中2属2种:硬蜱届的全沟硬蜱和血蜱属的长角血蜱。其中以长角血蜱为优势种,构成比占92.58%(1135/1226);随机对300只长角血蜱进行针对莱姆病螺旋体的PCR.检测,有14只阳性,阳性率为4.67%。并对其余926只蜱进行病原分离培养,未得到莱姆病螺旋体。结论血蜱可能是天津蓟县地区莱姆病传播的主要生物媒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浙江省山区野生动物和蜱中莱姆病、斑点热、埃立克体病(无形体病)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巢式PCR对采集的鼠、蜱标本进行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埃立克体(无形体)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分析.结果 从121份鼠标本和105组蜱标本中检出阳性结果 14份.鼠标本中检出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DNA间隔区片段1份和埃立克体(无形体)16SrDNA 5'端片段2份.蜱标本中检出阳性11份,包括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DNA间隔区片段3份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外膜蛋白OmpA基因5'端片段8份.其中1组长角血蜱成虫标本为伯氏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和ompA基因片段均阳性,分别与伯氏疏螺旋体法雷氏基因型和马赛立克次体株等关系较近.结论 在同一组长角血蜱成虫中同时检出莱姆病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宁波口岸蜱的种群特征和莱姆病病原携带情况。方法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采蜱,用PCR法检测蜱类中携带的莱姆病DNA片段。结果采集蜱872只,隶属于1科3属3种,分别为中华硬蜱、长角血蜱、镰形扇头蜱,其中长角血蜱占97.36%,为优势种;3-9月均可捕获蜱,3-6月为高峰期,7月下旬种群数量开始急剧减少;莱姆病螺旋体DNA片段检测均呈阴性。结论查清宁波口岸蜱的种群结构,宁波口岸尚无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东北三省蜱类的分布及医学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东北三省蜱类的分布及医学重要性。方法采用人工布旗法采蜱,从动物体采集蜱。结果东北三省的蜱类现知2科7属21种,其中辽宁省18种,吉林省13种,黑龙江省11种。东北区分布16种,其中松辽平原亚区分布13种,长白山亚区分布9种,大兴安岭亚区分布3种;蒙新区东部草原亚区分布12种。在东北地区,全沟硬蜱、森林革蜱、嗜群血蜱和日本血蜱是森林脑炎的媒介;全沟硬蜱是莱姆病的媒介;嗜群血蜱是北亚蜱传斑点热的媒介。结论对东北三省蜱类的分布及医学重要性的调查为东北三省蜱类的区系分布和蜱媒病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北京西山地区长角血蜱及其体内伯氏疏螺旋体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实验观察长角血蜱及其体内伯氏疏螺旋体形态结构。方法 :1994~ 1996年在北京西山地区采集长角血蜱 180只。标本应用蜱整体封片法、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结合HE染色和硝酸银染色法分别检测和光镜观察。结果 :蜱整体封片法直接镜检即可观察到蜱外部基本形态结构。HE染色观察蜱内部器官细微形态结构。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结合硝酸银染色 ,检出北京西山地区长角血蜱 (包括幼蜱、若蜱、成蜱和饱血蜱 )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为 2 3 % ,显微镜下可清晰观察到蜱体伯氏疏螺旋体多种不同的形态。结论 :上述方法对莱姆病媒介蜱及伯氏疏螺旋体的流行病学研究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我省莱姆病生物媒介一蜱的种群、分布、季节消长及其带菌情况、采用布旗法及动物体外捕捉法在山林地区采集蜱分类鉴定,并进行季节消长调查;应用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查蜱中肠带菌率,BSK培养基分离病原体。结果表明,我省长江南北均有蜱存在,隶属1科3属5种;蜱菜明显的季节性,4月初出现,5 ̄6月为高峰,8月逐渐下降,至10月下旬消失;二棘血蜱中肠带螺旋体率为13.0%;1998年 ̄1999年捕捉活蜱4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