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经皮穿刺卵圆孔行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毁损是目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之一,效果肯定。卵圆孔穿刺有侧入路和前入路两种,临床以前入路穿刺居多,侧入路穿刺鲜见报道。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我院采用三维CT引导下经侧方入路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16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CT引导下颈外侧入路射频热凝毁损对于顽固性舌咽神经痛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方法:32例顽固性舌咽神经痛患者,在CT引导下行颈外侧入路经皮穿刺,行射频热凝舌咽神经毁损治疗。观察术前、术后1周及出院后随访时的疼痛情况、情绪评分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6例患者术后疼痛消失,4例患者术后疼痛减轻。其余2例合并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行半月神经节射频毁损术,术后疼痛消失。随访期间28例疼痛消失无复发,2例在出院1个月内疼痛消失,1例仍部分缓解,1例喉癌继发性舌咽神经痛在术后2个月复发。所有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与情绪评分明显降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CT引导下颈外侧入路舌咽神经射频热凝毁损术具有安全疗效可靠和定位准确的特点,可有效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CT引导下半月神经节射频毁损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者采用CT引导下卵圆孔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毁损术治疗三叉神经痛6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道CT引导下半月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20例重度原发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疗效。方法:脉冲射频治疗2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内疼痛数字评分、辅助药物治疗、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7例(35%)患者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13例(65%)患者疗效差、改行射频热凝术治疗后疼痛缓解但均出现面部麻木感和咀嚼肌力弱。脉冲射频治疗后患者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半月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重度原发三叉神经痛虽然穿刺更准确、无不良反应发生、但是有效率较低,有待开展深入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改进脉冲射频技术以提高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在神经导航系统的引导下,通过卵圆孔定位穿刺,在半月神经节行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6例纳入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CT技术对其颅脑进行薄层扫描,通过工作站给予颅底重建,分析测定卵圆孔并选其为靶点,采用导航棒辅助,对其进行定位穿刺,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结果:本组26例患者穿刺均一次性即成功,术中平均阻抗500Ω,其运动刺激平均值0.88 V,感觉刺激平均值0.53 V。本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为(9.3±0.5)分,术后为(1.5±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BNI评分,术后"疗效显著"19例,"有效"5例,"无效"2例。结论: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过程中,借助神经导航对卵圆孔进行定位穿刺,有助于提高卵圆孔穿刺准确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正>三叉神经痛是累及面部限于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几支分布区反复发作性短暂而剧烈的疼痛,是最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目前采用的C型臂引导下,经皮Hartel前入路穿刺方法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毁损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创伤小、效果显著的治疗方法,且逐渐被广大疼痛科医师及患者所接纳。但是这种手术方式在治疗过程中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疼痛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CT引导下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加阿霉素毁损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远近期疗效。方法对6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CT引导下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加阿霉素毁损治疗。观察并记录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疗效评估,并随访2年,观察复发率。结果治疗后各时段VA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后各时段与术后1 d疼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后各时段与术后7 d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疗效各时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下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加阿霉素毁损治疗三叉神经痛,可以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减少并发症,是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C型臂下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C型臂定位下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价值,并对其中、远期疗效进行评估。方法:选择8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在C臂X光机定位下,对半月神经节进行选择性射频毁损治疗,温度分别设定为70℃、80℃、86℃,时间均为60s。术后行近期疗效评定、观察不良反应,并对中、远期疗效进行电话随访。结果:82例患者穿刺成功率100%,术后近期所有患者疼痛缓解,并发角膜炎1例(发生率1.22%)。术后成功电话随访40例,9例复发(复发率22.5%)。结论:C型臂定位下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中、远期复发病例可再次治疗获得疼痛缓解。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超声联合C形臂和CT引导下胸椎背根节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94例PHN接受胸椎背根节脉冲射频治疗的病人按穿刺影像引导方式分为超声联合C形臂引导组和CT组,每组47例。两组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天、3个月、6个月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和镇痛有效率,并比较两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射线次数及经济成本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病人的VAS评分及镇痛有效率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CT组在穿刺时间、透视次数及经济成本方面明显高于超声联合C形臂引导组(P <0.05)。结论:与CT引导比较,超声联合C形臂用于胸椎背根节射频治疗PHN,具有更快捷、低辐射及低经济成本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3D打印个性化经皮穿刺导航系统应用于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的有效性。方法:60例符合国际头痛学会分类委员会确定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断标准、有射频热凝术适应症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3D打印组,n=30)和B组(对照组,n=30),A组在导航系统引导下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B组在常规CT引导下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记录经皮穿刺到达靶点所需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CT扫描次数;患者术中反应(呻吟、肢动等);患者术后即刻、术后7 d、30 d疼痛完全缓解率、病人满意率;术后1 m、3 m、6 m优良率评估;术中(或术后)脑脊液渗漏、面部淤血肿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组在穿刺到达靶点时间、手术时间、CT扫描次数、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明显减少或降低(P<0.05),而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手术即刻疼痛完全缓解率、患者满意度、术后1 m、3 m、6 m优良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3D打印个性化经皮穿刺导航系统辅助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具有较好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CT三维成像精确定位卵圆孔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治疗中的应用,评价其近、中期临床有效率和安全性。方法:3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穿刺前,行CT扫描和三维重建,通过计算机测量以明确穿刺方向和深度,按Hartel前入路穿刺。穿刺后,再次通过三维CT扫描和三维重建以调整穿刺针的方向和深度,神经电生理测试定位明确卵圆孔位置,穿刺卵圆孔定位成功后,行射频温控热凝术,观察术后近期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并对中期疗效进行随访。结果:术中所有患者穿刺均成功,术后全部患者疼痛缓解,近期疼痛缓解程度和有效率随时间增加,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随访27例,有效率为88.89%,1例复发,占3.70%。结论:经CT三维成像精确定位卵圆孔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和精确性,增加了操作的安全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眶-圆孔穿刺入路在第2支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治疗中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64例第2支三叉神经痛患者,先行CT扫描评估和确定穿刺径路。取眶外下缘交界处偏内侧为穿刺点,在CT引导下调整穿刺针的方向和深度,穿刺圆孔并成功定位后,行温控射频热凝治疗。结果:1例因CT扫描评估穿刺困难而改经Hartel前入路穿刺。余63例行经眶-圆孔穿刺,其中60例顺利穿刺达圆孔内和半月神经节,3例仅到达圆孔外口。治疗后疼痛均缓解,除面部麻木外,无严重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眶-圆孔入路射频热凝治疗第2支三叉神经痛,定位准确,无严重并发症,安全性和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采用半月节穿刺射频热凝术治疗358例顽固性三又神经痛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及产生并发症的原因。方法:采用侧方入路或前侧入路穿刺半月节进行射频热凝术治疗,效果欠佳者加用眶下孔或颏孔射频治疗,对合并第肢痛的加用眶上孔射频治疗。结果:术后疗效优258例(占72%),良72例(占20%),无效28例(占8%),总有效率为92%。共285例随访3个月~5年。1年内复发16例(5.6%);2年内复发25例(8.8%);5年内复发29例(10.2%)。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顽固性三又神经痛采用半月节穿刺温控射频治疗的效果满意,加用外周支组合治疗可提高疗效,该方法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引导下三叉神经毁损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 CT引导机为西门子AR型NOVR型.34例患者均根据典型的病史、体征作出三叉神经痛诊断,均有服用药物史,5例为经其他方法治疗后复发.34例中男8例,女26例,年龄55~70岁,平均58岁.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采用22G穿刺针,CT引导进针,确定针尖在卵圆孔时,分次缓慢注射2%阿霉素0.2~0.3 ml(不超过 0.5 ml).结果治疗后观察疗效及并发症,即刻疼痛减轻26例(76.9%),治疗后6个月,32例疼痛消失,2例疼痛减轻.并发症少而轻微,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微创、疗效好、可重复操作的新技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三维CT导向卵圆孔精确定位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三维CT引导卵圆孔定位在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20例三叉神经痛病人,取仰卧位,采用Hartel前入路穿刺法,应用三维CT引导以明确卵圆孔位置,并调整穿刺针的方向和深度,穿刺卵圆孔定位成功后,行温控射频热凝治疗。结果:穿刺针均位于卵圆孔内,治疗后疼痛即刻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三维CT引导卵圆孔定位,提高了卵圆孔穿刺的成功率和精确性,弥补了徒手穿刺的缺陷,增加了操作的安全性,降低并发症发生,可供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C型臂引导下穿刺针位于卵圆孔内不同区域,行半月神经节周围注射阿霉素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在C型臂引导下,根据影像学将卵圆孔划分为内、中、外三个区域,按穿刺针位于卵圆孔内不同区域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A、B、C三组穿刺针分别位于卵圆孔内侧、中部、外侧区域。行卵圆孔半月神经节周围注射0.5%阿霉素0.5 ml。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作为疼痛水平评价指标,疼痛缓解度作为疗效评价标准。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当日、7天、14天、1月、6月、12月的临床疗效。结果:9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均顺利完成卵圆孔穿刺和治疗。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当日、治疗后7天、14天、1月、6月、12月VAS和有效缓解例数均未见统计学差异。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治疗后当日、7天、14天、1月、6月和12个月VAS评分均降低(P<0.05)。12个月随访观察A组有效率为76.7%,B组有效率为76.7%,C组有效率为73.3%。治疗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在C型臂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行半月神经节周围注射0.5%阿霉素0.5 ml治疗三叉神经痛时,穿刺针位于卵圆孔内不同区域均有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1936例临床分析与手术技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总结1936例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例的经验和体会,探讨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治疗的方法和技巧。方法:分别进行眶上孔入路、眶下孔入路、侧入路或前入路卵圆孔射频热凝治疗。对Hartel前入路卵圆孔穿刺法进行改良。对45例半月神经节定位困难的三叉神经痛病人,在射频热凝治疗术中应用X线、三维CT或导航进行卵圆孔定位或在术中验证靶点。结果:术后即刻疗效,优良1528例,良好336例,无疗效72例,总有效率96.3%。8个月~2年远期随访1097例,1年内复发122例,复发率为11.1%,2年内复发274例,复发率为24.9%,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温控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可靠,X线、三维CT及导航卵圆孔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徒手穿刺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经侧方入路与经卵圆孔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下颌支顽固性疼痛进行临床比较.方法:2003年6月-2007年6月,6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下领支顽固性疼痛患者被纳入,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在DSA介导下进行经侧方入路或经卵圆孔三叉神经下颌支射频热凝术.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各自术前与术后不同时段疗效评定...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oles of neuronavigation-assisted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TN). METHODS: Neuronavigation technique was applied in 12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therapy for their primary TN. RESULTS: Neuronavigation assistance ensured precise puncture of oval foramen and successful targeting of trigeminal nerve ganglion in all 12 patients during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therapy and resulted in 100% of acute cure rate of TN without major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S: Neuronavigation is a very useful tool during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TN.  相似文献   

20.
三维CT引导下经皮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三维CT引导下经皮卵圆孔穿刺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0例中、重度三叉神经痛患者,在Hartel前入路穿刺过程中,穿刺针抵达卵圆孔、触及骨质或穿刺深度达6~7cm时停止穿刺,行CT扫描和三维重建,在重建影像的指导下穿刺。结果所有穿刺均成功,疼痛缓解程度和有效率随时间增加,近期治疗有效率为95.00%,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在三维CT引导下行经皮卵圆孔穿刺,结合电刺激,可有效提高穿刺和定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