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主动脉窄缩(coarctation,CoA)是一种先天性主动脉畸形,其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第四位。常见的主动脉缩窄发生在动脉韧带或导管附近,缩窄远近端的侧支循环为其明显特征。CoA常伴有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室间隔缺损等。未治疗的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系统性高血压、冠心病、主动脉夹层破裂、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一般当缩窄上下动脉压力差≥20mmHg(1mmHg=0.133kPa)时就需要积极的治疗,且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与手术年龄呈正相关。主动脉缩窄矫治术是治疗主动脉缩窄的必须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缩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凯 《河北医药》2008,30(11):1780-1781
主动脉缩窄(COA)发生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6.25%[1,2],其缩窄段的长短、程度不一,多数合并动脉导管未闭,而且常可合并其他心内畸形,其中以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房室间隔缺损常见[3]。目前对于最佳的手术方案尚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就COA的外科治疗方式综述如下。1手术切口入路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缩窄占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发病率的5%~10%,主要合并的畸形有室间隔缺损及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1],在致死性先心病中检出率仅次于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居第2位[2].目前认为,除非其合并畸形是限制性、有自发闭合的可能之外,均需要一期手术根治[3].本科收治1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巨大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现将手术经过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缩窄占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发病率的5%~10%,主要合并的畸形有室间隔缺损及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1],在致死性先心病中检出率仅次于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居第2位[2].目前认为,除非其合并畸形是限制性、有自发闭合的可能之外,均需要一期手术根治[3].本科收治1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巨大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现将手术经过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  相似文献   

5.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是一类复杂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往往伴有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和/或动脉导管未闭(PDA)方能存活。目前,大动脉转位矫治术(Switch)是治疗婴幼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TGA)或右心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下型室间隔缺损(Taussing—B-ing畸形)的首选术式。由于患儿合并心内畸形较多,Switch术难度大,耗时长,死亡率高。为确保Switch术的顺利进行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正>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aorta,CoA)是指先天性降主动脉狭窄,常发生在左锁骨下动脉远端和动脉导管邻接处。常合并其它先天性心脏病如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二瓣畸形、室间隔缺损和二尖瓣病变[1]。由于近心端缩窄的主动脉管腔突然变细而导致上半身高血压,心脏后负荷增加,继发左心室肥厚、劳损,甚至出现左心衰竭。另外,由于部分主动脉管腔缩窄导致远心端血流减少,血压降低甚至测不到,下半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5例婴幼儿主动脉缩窄手术治疗的体会。方法 5例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均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室间隔缺损。手术采用正中切口,在深低温停循环或选择性脑灌注下手术,切除缩窄的主动脉段,行主动脉端端或端侧吻合。结果5例均治愈出院,随访6~20月无不良反应。结论婴幼儿主动脉缩窄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法乐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是最常见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包括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及右心室肥厚四种畸形,通过手术矫治畸形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主动脉缩窄的价值和预后评估。方法回顾分析了本院19例主动脉缩窄胎儿的CDFI声像图特点及随访跟踪检查CDFI声像图变化情况。结果19例主动脉缩窄胎儿中,12例合并心内畸形,其中3例伴室间隔缺损,2例合并右心室双出口,2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动脉导管瘤样扩张,1例大动脉完全转位,1例单心室,1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1例合并复杂心内畸形;2例合并心外畸形,其中1例合并胸腹水,1例伴足内翻;5例为单纯性主动脉缩窄,其中1例误诊为主动脉弓离断,2例随诊狭窄程度加重,2例漏诊胎儿出生后检出,后经手术矫治,预后良好。结论产前超声诊断对胎儿主动脉缩窄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主动脉缩窄(coaretation of aorta,CoA)指胸降主动脉先天性局限性狭窄,狭窄区域一般在动脉导管和主动脉连接处[1]。严重的CoA患者主动脉狭窄部位管腔可接近闭锁,但主动脉壁是延续的。CoA发病率在西方国家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8%,我国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3%~5%。病变部位通常在动脉导管附近,常伴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2-3],可伴发其他心脏畸形,如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defect,VSD)、房间隔缺损、右室双出口等。CoA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单纯型指仅伴或不伴PDA的CoA。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占活产婴儿的0.6%-0.8%,我国每年新出生约10-15万先天性心脏病,其中50%以上为左向右分流型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是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重症肺动脉高压是指平均肺动脉压PAP〉50 mmHg,或肺动脉收缩压(Pp)/系统动脉收缩压(Ps)〉0.8,肺血管阻力(PVR)〉300 dyn·s·cm-5。随着小儿先心病诊治技术的提高,手术治疗的年龄趋于低龄化。除单纯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等造成长期左向右分流引发肺动脉高压,多水平左向分流先心病(房间隔缺损伴室间隔缺损,或伴动脉导管未闭等)和早期发生肺血管病变的先心病占有一定的比例(如完全性房室通道,主动脉缩窄,右室双出口,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等)。此类患儿早期会出现严重的肺动脉高压。长期肺高血流量引起的肺微血管的内皮受损,内皮分泌的内源性内皮舒张剂(一氧化氮和前列腺环素)和血管收缩剂(内皮素)失调是肺动脉高压的重要原因[1]。  相似文献   

12.
牛波  张嵬  刘晓程 《天津医药》2008,36(1):70-71
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the aorta,CoA)是指先天性降主动脉狭窄,其发生部位常位于峡部,常合并其他心内畸形,如动脉导管未闭、房缺和室缺等。笔者总结我院一期手术矫治主动脉缩窄及其合并心内畸形10例患者,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主动脉窦瘤破裂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昌学  宋艳苹 《河北医药》2010,32(10):1251-1252
目的 研究主动脉窦瘤破裂及合并心脏畸形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1999年9月至2009年9月,本院共治疗19例主动脉窦瘤破裂患者,合并室间隔缺损12例(63.2%),主动脉瓣关闭不全5例(26.3%).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主动脉窦瘤破裂修补术,其中以同一补片修补主动脉窦瘤及室间隔缺损10例,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3例,直接缝合2例,行主动脉瓣成形术2例.结果 本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无远期死亡.1例术后早期发生主动脉窦瘤残漏,再次手术修补.术后随访3个月-10年,手术效果满意,随访者心功能恢复到Ⅰ-Ⅱ级.结论 主动脉窦瘤破裂是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同时矫正其合并畸形,可获得满意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改良术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以往开胸手术是惟一的治疗方法。室间隔缺损导管介入治疗始于1988年.我们自2003年应用与新型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VSO)构造相同的国产VSO治疗室间隔缺损患者,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CHD)之一.因缺损的位置和缺损过大,很早便出现临床症状,尤其合并肺动脉高压(PH)后需要及早外科手术治疗.1998年10月~2003年12月,作者对60例VSD合并PH患者行体外循环(CBP)VSD修补术,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病例因动脉导管未闭所致者较多见,发生机会仅次于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手术死亡率低,效果好。但合并肺动脉高压时,诊断复杂,手术困难,危险性大,常因术中大出血(尤以切断缝合的手术方法更为多见),及心力衰竭致死。故对动脉导管未闭,宜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7.
右腋下直小切口治疗先天性心脏病613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介绍右腋下直小切口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本组 6 13例患者中 ,进行室间隔缺损修复 4 15例 ,单纯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修复 15 3例 ,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修复 7例 ,部分型房室管畸形修复 3例 ,房间隔缺损合并室间隔缺损修复 2 3例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 2例 ,合并永存左位上腔静脉 10例。结果 :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体外循环时间 2 5min~ 12 9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 11min~ 6 9min ,术后 6d~ 12d出院。结论 :右腋下直小切口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能达到疗效与美学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18.
游庆军  蒋锡初 《江苏医药》2005,31(11):854-855
目的 探讨低体重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不停跳心内直视术的处理经验。方法 对19例10kg以下婴幼儿VSD施行了外科手术治疗,其中膜周部VSD15例(78.9%),漏斗部VSD4例(21.1%),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13例(68.4%),VSD合并主动脉导管未闭1例(5.3%),VSD合并主动脉缩窄1例(5.3%)。全组患儿均在心肺转流心脏不停跳下进行手术。结果 全组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患儿术后发生严重心律失常致死,病死率5.3%。结论 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避免心肌灌注损伤,术后恢复快,适用于低体重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病例。合理的病例选择、熟练的手术操作、加强围术期处理、术中注意彻底排气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效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共收治18岁以上成人先天性心脏病200例。动脉导管结扎术16例,心内直视下行动脉导管内口缝闭术4例,房间隔缺损修补67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48例,法洛四联症根治术22例,肺动脉瓣狭窄行瓣膜交界切开术9例,右室流出道补片3例,房室管畸形行二尖瓣裂缺修复术8例,Ebstein畸形房化心室折叠术5例,主动脉瓣畸形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2例,右室双出口矫治2例,其他心内畸形矫治术4例。结果术后死亡3例,死亡率1.5%。2例为法洛四联症,1例为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结果严格的把握手术适应证、严密的手术操作和得当的围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和手术处理的经验。方法总结我院1996-05~2000-12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9例,除早期1例采取分期手术外,其余均同期手术矫治。结果主动脉阻断时间为24~155min,1例术中死亡。结论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应当考虑同期手术,同期手术并不增加病死率,但应加强术前诊断、术中探查和术后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