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正常孕妇妊娠晚期短P-R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本院产科病房2007年6~11月住院临产孕妇,经筛选资料齐全者187例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并测量P-R间期。结果短P-R间期发生率在孕妇妊娠晚期明显升高,考虑与妊娠晚期孕妇机体缺氧,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妊娠体表心电图(ECG)多个心电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其对P-R间期的影响.方法 收集20~40岁妊娠早期(妊早期组172例)、中期(妊中期组105例)、晚期(妊晚期组111例)女性及对照组女性(同年龄阶段健康非妊娠者194名)的心率、电轴、心脏转位、P-R间期(在V3导联上测量)、P波宽度(在Ⅱ导联上测量)等ECG数据,进行组间及回归统计分析.结果 心率:对照组与妊早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妊周增加,心率逐渐加快,妊中期及妊晚期组心率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率分别为对照组(77.76±14.75)次/min,妊早期组(78.12±11.24)次/min,妊中期组(84.21±11.91)次/min,妊晚期组(88.15±15.05)次/min].电轴:电轴逐渐变小,与对照组比较妊娠早期电轴虽变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中、晚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电轴分别为61.11°±25.84°、56.97°±25.17°、50.11°±21.78°、41.72°±28.36°).P波宽度:妊中期及妊晚期较对照组缩短[分别为(0.100±0.015)、(0.099±0.012)、(0.095±0.013)、(0.093±0.013)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R间期:妊娠3期较对照组均缩短[分别为(0.145±0.021)、(0.138±0.019)、(0.133±0.020)、(0.131±0.019)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脏转位构成比情况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仅妊娠因素(t=-4.607,P=0.000)和P波宽度因素(t=9.339,P=0.000)对P-R间期产生影响.结论 妊娠期P-R间期与妊期负相关,与P波宽度正相关,与心率、电轴等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中晚期妇女短P-R间期的检出率、产生机制、临床意义及其转归。方法随机采集20~40岁孕中晚期妇女1340例心电图作为研究组,统计其短P-R间期检出率,并进行产后随访,观察其恢复情况;另随机采集20~40岁女性健康体检者1400例作为对照组,统计其短P-R间期的检出率。结果研究组短P-R间期检出率10.97%,对照组检出率1.4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研究组产后1~6个月随访,恢复正常范围者达77.27%。结论妊娠中晚期妇女短P-R间期检出率明显增高,产后大部分恢复至正常范围,说明这种改变属于良性生理性改变,无明显病理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许多分析和研究认为P-R间期缩短可能是变异型预激综合征詹姆斯束传导异常引起,也可能是一种非传导异常所致。本院从体检中意外发现17~21岁的女性出现P—R间期缩短的现象远较其他年龄段比例要高。本文对此现象进行了调查分析,探讨其发生原因及临床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选择就诊的200例孕妇作为试验组,同时选取门诊体检的健康非妊娠女性100例作为对照组,跟踪记录两组短P-R间期的发生率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试验组短P-R间期的发生率为1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妊娠早、中、晚期短P-R间期发生率分别为2.99%、13.24%和2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试验组内发生短P-R间期者于分娩1周后再次追踪复查1次心电图,发现短P-R间期者1例,发生率为3.4%。妊娠期女性心电图短P-R间期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孕妇短P-R间期发生率随孕期增加而增加,妊娠期发生短P-R间期属机体对内外环境改变所做的适应性反应,应注意与病理性变化的鉴别,防止心律失常等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妊娠期及分娩后P—R间期变化的临床意义及预后,对58例妊娠期及分娩后妇女进行心电图检查,分析P—R间期的变化。结果显示妊娠期心电图出现短PR间期综合征,分娩后1个月,短P—R间期综合征消失。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体表心电图上QT间期可反映整个心肌复极化过程。自1985年Campbell等首先描述了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QT间期存在微小差异以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各导联间QT间期的这种离散性并不是记录的伪差,而可能是心室肌复极障碍的反映,代表不同区域心肌复极的时间差异。由此提出了QT间期离散度这一概念,指同步记录的体表12导联心电  相似文献   

8.
病例患者,男,68岁。因活动后心慌,加重15天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30年。查体:BP190/110mmHg,心界向左前扩大,心率56次份。律不齐,以心前区为主各瓣膜听诊区可闻及Ⅱ~Ⅲ级SM/6.两肺底移动性罗音( ),双下肢Ⅰ度凹陷性水肿。临床诊断: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9.
刘竹  张晶 《浙江临床医学》2012,14(4):484-484
常规心电图中P-R 间期<0.12s、QRS波群宽度正常,临床上有反复发作的心动过速,即可诊断为变异型预激综合征(LGL).妊娠期心电图的表现多种多样,作者发现妊娠期的短P-R 间期现象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健康人,但大多数属生理性,并不能就此诊断LGL.现对2009 年1~12 月在本院待产的晚期妊娠妇女作心电图检查的P-R间期资料作一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可引起全身血液动力学的明显改变,其中对心脏有很大的影响。临床心电图无特征性改变,但肝硬化病人出现Q-Tc延长早已为学者发现。近2年作者观察了肝硬化病人的Q-Tc间期的改变情况,以进一步了解肝硬化病人的Q-Tc间期延长的相关因素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48岁。2014年1月因心悸半月就诊。24 h 12导联动态心电图00:54:51心电图片段示:P波有切迹,P-R间期1.18~1.24 s,频率48~51次/分钟;P-R间期除R7-R8为0.78s外,余均为0.93~0.95 s,频率64~65次/分钟为加速性交界性逸搏心律,房率明显慢于室率。乍看P与R似无传导关  相似文献   

12.
钱敏 《中国疗养医学》2011,20(6):549-550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AF)伴长R-R间期(≥1.5s)对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动态心电图(DCG)记录到的35例房颤伴长R-R间期者进行相关分析,统计长R-R间期发生总阵次、昼夜发生频度以及有无头晕、黑朦或晕厥等临床症状。结果 35例患者中,发生1.5s以上的长R-R间期共1750次,其中夜间发生1140次,占65.1%;昼间发生610次,占34.9%,发生频度夜间明显高于白天。8例有头晕、黑朦或晕厥症状,占22.9%。结论动态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时,应结合长R-R间期发生的时间、频度,以及临床和病史,除外迷走神经作用及病窦综合征可考虑心房颤动合并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3.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9):2078-2079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70例动态心电图显示持续性心房颤动同时合并有长R-R间期表现的患者。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长R-R间期出现与睡眠的相关性情况进行分组,分为睡眠相关组125例和睡眠无关组4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两组患者24h日间平均心室率,夜间平均心室率进行观察,对比24h内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睡眠相关组患者24h日间平均心室率,夜间平均心室率均明显高于睡眠无关组,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相关组患者24h内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发生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相关时提示为非病理性房室阻滞,在与睡眠无关时则应考虑为病理性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15.
<正> 房室全能型起搏器(DDD)是近年来人工心脏起搏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进展,由于其起搏方式能维持正常的房室收缩顺序,可以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国外临床已广泛应用,国内开展此项工作尚不多,我们从1991年1月相继为4例患者安置了DDD型起搏器,现结合临床应用体会讨论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4例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43~61岁,4例均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其中2例为快慢综合征,心电图表现有:严重窦缓、窦停、  相似文献   

16.
徐承敏  张亚英 《临床荟萃》1994,9(22):1012-1015
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DCG,动心图,下同)或称非卧床心电图(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y)系美国Holter首创并于1961年用于临床,故又有Holter心电图之称。  相似文献   

17.
张丽娜  王文萱 《大医生》2023,(11):107-110
目的 探究动态心电图QTc间期在可疑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可疑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阳性组(56例)和阴性组(24例)。比较两组研究对象ST段基线时、ST严重压低时心电图指标[ST段长度、心率(HR)、QT及QTc间期],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QT、QTc间期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价值,分析ST段、QT及QTc间期联合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价值。结果 阳性组研究对象ST严重压低时QT及QTc间期长于阴性组(P<0.05);ROC分析显示,QT及QTc间期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4、0.813;一致性分析证实ST段与QT、QTc间期联合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准确率为93.75%、敏感度为92.86%、特异度为95.83%、阳性预测值为98.11%、阴性预测值为85.19%、Kappa=0.856。结论 在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中QT与QTc间期明显延长,可将其作为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食管导联心电图优化左房室间期(LAVI)对双腔起搏器植入的三度房室阻滞(Ⅲ°AVB)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开封市中心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00例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治疗的Ⅲ°AVB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经验性程控房室间期,观察组使用食管导联及体表导联心电图优化LAVI,对比心功能、心脏血流动力学、运动耐力。结果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62.44±3.49)%大于对照组(57.68±3.24)%,等容舒张时间(IVRT)(115.23±6.92)ms短于对照组(118.46±7.64)ms,LAVI、脑钠肽前体(Pro-BNP)、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E)分别为:(30.31±3.56)、(115.63±10.54)pg/mL、(42.13±1.48)mm、(62.08±4.34)cm/s,低于对照组(34.50±3.75)、(169.35±12.67)pg/mL、(44.76±1.56)mm、(73.65±4.68)cm/s;舒张晚期血流速度(A)(73.29±9.37)cm/s高于对照组(67.54±8.65)cm/s,E峰减速时间(DT)(139.05±14.56)ms长于对照组(132.62±12.74)ms(P<0.05),两组的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m)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min步行距离(6MWT)试验(390.46±20.53)m长于对照组(352.95±16.08)m(P<0.05)。结论食管导联心电图优化LAVI可通过改善双腔起搏器植入的Ⅲ°AVB患者的心脏血流动力学,提高心功能及运动耐力,但对于左室早期的舒张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临床Q-T间期延长可见于低血钾,也可见于低血钙或钾、钙、钠、镁2种或多种电解质异常并存的情况。我们2003—2004年收治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衰)并心电图示Q-T间期延长病例40例,本文对其进行分析,以期能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心电远程监测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远程心电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420例接受威灵心脏监测仪检查患者的临床及心电图资料,临床以心律失常、心悸、晕厥等相关症状为主。心电监测仪,含有心电记录和电声转换装置,具有记录与回放功能,由病人携带,用导联线与监护电极连接,监护导联可用模拟V1、V5双极导联。结果:420例检查者未见异常者175例(41.7%),异常者245例(58.3%),其中窦性心动过缓20例,房性期前收缩87例,房性心动过速21例,心房颤动13例,室性期前收缩69例,房室传导阻滞14例,预激综合征2例,束支传导阻滞9例,10例为ST-T改变。这些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中有37例既往均未捕捉到发作时的心电图。结论:威灵心脏监测仪操作方便,可通过手机和固定电话发送心电图,具有随时、实时,可长期纪录,不受时间、地点、距离远近、工作和生活活动限制,并能反映受检者活动变化与心电变化间关系的优点,出现病情变化可及时得到诊断、治疗,保证病人的安全。对心脏高危人群、心梗后严重心律失常者进行心电远程监测,可显著降低入院前猝死及心梗后1年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