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玉月  史伟峰  周军 《检验医学》2013,(11):1008-1011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分离的广泛耐药(XDR)-鲍曼小动杆菌(AB)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情况。方法用phoenix-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物敏感性分析仪对AB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gyrA和parC基因扩增测序确定AB。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20株XDR—AB的10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6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和外排泵adeB基因,并用DNA测序比对。结果20株XDR—AB中,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I、aac(6’)-Ib、ant(3”)-I、aph(3’)-I检出率分别为90.0%、30.0%、95.0%、95.0%,而aac(3)-lI、aac(6’)-Iad、aac(6’)-lI、ant(2”)-I、ant(4’)-I及aph(3’)-VIa基因均未检出。armA型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和外排泵adeB基因检出率均为100%。结论20株XDR—AB均携带rarmA和adeB基因,同时aac(3)-I、ant(3”)-I和aph(3)-I检出率较高,提示ICU分离的XDR—AB对氨基糖苷类药物高水平耐药可能与携带的耐药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为院内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仪对2013年11月26日至12月12日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的9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部分抗菌药物的敏感度检测采用纸片扩散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对部分阳性基因进行测序。结果 9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2株aac(3)-Ⅰ基因阳性,3株ant(3″)-Ⅰ基因阳性,3株aac(6′)-Ⅰ基因阳性,9株armA基因阳性。所有菌株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耐药。5株标本来源于重症监护病房,3株标本来源于神经外科病房。所有标本来源于痰液。结论该院这段时间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同时耐药与携带armA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有关。院感部门应重点监测重症监护病房和神经外科病房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6S rRNA甲基化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自2007年7—10月间南京地区住院病人标本中分离并筛选出2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法检测16S rRNA甲基化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果2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6S rRNA甲基化酶(armA、rmtB)基因均为阴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ac(3)-Ⅰ基因阳性株10株、aac(3)-Ⅱ阳性株1株、aac(6′)-Ⅰb基因阳性株13株、ant(3″)-Ⅰ基因阳性株12株;ant(2″)-Ⅰ基因、aac(6′)-Ⅱ基因及aac(6′)-Ⅰad基因均为阴性。结论南京地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是aac(3)-Ⅰ、aac(3)-Ⅱ、aac(6′)-Ⅰb、ant(3″)-Ⅰ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存在;尚未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新亚型———aac(6′)-Ⅰad基因和16S rRNA甲基化酶armA、rmtB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修饰酶的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新霉素7种药物对20株多重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PCR法检测两种氨基糖苷类药物核苷转移酶基因,并使用DNA测序加以证实。结果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卡那霉素对20株鲍曼不动杆菌的MIC50和MIC90均大于1024mg/L,耐药率分别为95%、95%、100%和90%;而妥布霉素、奈替米星和新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5%、90%、40%。从20株菌中检出ant(2”)-I、ant(3”)-I两种修饰酶基因,阳性率分别为55%、80%,10株细菌两种基因同时阳性,占50%。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与ant(2”)-I、ant(3”)-I基因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8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的流行状况。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3年2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和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得到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菌株。应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应用PCR法检测口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结果47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除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米诺环素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外,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TEM、ADC、OXA-23和0XA51的阳性率分别为91.5%(43株)、93.6%(44株)、93.6%(44株)和95.7%(45株)。结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8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可能与8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院内某段时间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流行情况及标本来源,为临床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Walk Away 96PLUS NC50复合板鉴定菌种及药敏试验,部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和Etest法,PCR法检测氨基糖苷类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结果 2015年10月至2016年2月间临床筛选出的55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54株(98.2%)arm A基因阳性、43株(78.2%)ant(3″)-Ⅰ基因阳性、14株(25.5%)aac(3)-Ⅰ基因阳性、16株(29.1%)aac(6′)-Ⅰ基因阳性。未检出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 A、qnr B和qnr S。92.7%(51/55)的标本分布在该院各重症监护病房,98.2%(54/55)的标本来源于痰液。98.2%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和庆大霉素都耐药。结论该院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引起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呼吸道感染,对三种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同时耐药主要与携带16S r RNA甲基化酶基因arm A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机制。方法K-B法检测19株鲍曼不动杆菌对4种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敏感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果14株鲍曼不动杆菌携带aacA4基因,检出率为74%。结论aacA4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是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鲍曼不动杆菌TEM基因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初步研究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6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TEM基因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存在情况,为耐药性监测提供初步依据。方法在2002年8月—2004年2月间自临床分离20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其对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TEM基因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类型。结果2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全部敏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及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45.0%、65.0%和70.0%,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为75.0%,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65.O%以上。TEM、aac(3)-Ⅰ、aac(3)=Ⅱ、aac(6”)-Ⅰ和ant(3”)-Ⅰ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45.0%、55.0%、15.0%、35.0%和60.0%,而SHV、AmpC DHA、AmpC MIR基因均阴性。结论本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严重,TEM型基因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携带率较高。由于引物设计不完全,常见的OXA、VEB、PER基因未进入试验,因此第三、四代头孢菌素耐药原因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医院内鲍曼不动杆菌分离菌株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存在情况以及药物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 采用法国梅里埃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临床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aac(3)-Ⅰ,aac(3)-Ⅱ,aac(6′)-Ⅰ,aac(6′)-Ⅱ四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耐药基因.结果 共分离鉴定出36株鲍曼不动杆菌,药敏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呈现多重耐药,耐药性最低为多粘菌素,未检测到耐药菌株;其次为亚胺培南,耐药率为55%;其余抗生素耐药率均在86%以上.耐药基因检测显示aac(3)-Ⅰ阳性11株,占30.6 %,aac(3)-Ⅱ阳性 12 株,占33.3 %,aac(6′)-Ⅰ阳性15株,占41.7 %,aac(6′)-Ⅱ未检测出.常见的基因组合为aac(3)-Ⅰ与aac(6′)-Ⅰ同时阳性,占36.4%.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耐药现象严重,aac(3)-Ⅰ,aac(3)-Ⅱ与aac(6′)-Ⅰ耐药基因携带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和研究南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药物修饰酶基因类型及其耐药特性。方法用K-B法测定97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用PCR法检测氨基糖苷类药物修饰酶基因。结果同时耐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的鲍曼不动杆菌44株,庆大霉素耐药阿米卡星敏感的有4株,庆大霉素敏感阿米卡星耐药的有3株,从51株表型耐药菌中检出4种修饰酶基因,其中带有aac(3)Ⅰ-基因19株(37.3%);带有aac(3)-Ⅱ基因15株(29.4%);有aac(6′)-Ⅰ基因8株(15.7%);ant(3″)Ⅰ-基因为3株(5.8%);同时具有aac(3)Ⅰ-和aac(6′)Ⅰ-基因的5株(9.8%);有aac(3)-Ⅱ和aac(6′)Ⅰ-基因的1株(1.9%)。结论南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所带基因以aac(3)-Ⅰ和aac(3)-Ⅱ为主,其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由然  孙立颖 《检验医学》2010,25(5):341-344
目的了解耐阿米卡星(AMK)铜绿假单胞菌(Pa)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氨基糖苷耐药基因的存在情况及其基因型。方法对临床分离的72株多重耐药Pa(其中对AMK耐药Pa组和对AMK敏感Pa组各36株)分别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9种主要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2种氨基糖苷耐药基因,用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REP)-PCR进行基因型研究。结果在分组研究中AMK耐药Pa组表现为aac(6′)-Ⅰ和aac(3)-Ⅱ基因同时阳性的占42.4%,aac(6′)-Ⅰ和ant(2″)-Ⅰ基因同时阳性的占36.4%,是耐药组的主要修饰酶基因;AMK敏感Pa组表现为aac(6′)-Ⅰ基因阳性的占50.0%,aac(3)-Ⅱ基因阳性的占33.2%,是敏感组的主要修饰酶基因。2种氨基糖苷耐药基因(RmtA和RmtD)均为阴性。REP-PCR显示耐药菌株可分为A~G 7型,其中AMK耐药Pa组的主要分型为F型(其中尤以F1型为多);AMK敏感Pa组以E型为多见。结论通过2种或多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同时作用于AMK是Pa对AMK耐药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溶血葡萄球菌庆大霉素耐药表型与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溶血葡萄球菌庆大霉素耐药表型与基因型。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测定63株溶血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庆大霉素和其他5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mecA和aac(6’).aph(2”)耐药基因。结果63株溶血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74.6%,MIC50、MIC90分别为64和128μg/mL.庆大霉素不敏感的甲氧西林耐药溶血葡萄球菌(MRSH)对环丙沙星和红霉素的耐药率(85.7%和87.8%)远高于庆大霉素敏感的MRSH(0.0%和46.2%,P〈0.005)。13株庆大霉素敏感的溶血葡萄球菌扩增aac(6’)+aph(2”)基因均阴性,50株庆大霉素不敏感的溶血葡萄球菌(MIC为8~≥128μg/mL)均携带aac(6’)-aph(2”)基因,其中49株同时携带mecA基因。结论aac(6’)-aph(2”)基因是溶血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肠杆菌科细菌中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PMQR基因)的现状、基因型以及PMQR基因阳性菌株携带Ⅰ类整合子的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PCR法对125株肠杆菌科细菌(80株大肠埃希菌、18株肺炎克雷伯菌和27株阴沟肠杆菌)进行PMQR基因和Ⅰ类整合子检测。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并对阳性菌株做接合试验,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测定供体菌、受体菌和接合子对喹诺酮类和其他抗菌药物的MIC。结果125株肠杆菌科细菌检出16株(12.8%)qnr基因阳性,其中8株携带qnrS1基因,8株携带qnrB6基因;另检出15株(12.0%)携带aac(6’)-Ib-cr基因。20株PMQR基因阳性菌株携带I类整合子。26株PMQR基因阳性的菌株中有12株接合成功,典型Ⅰ类整合子阳性的菌株中有7株接合成功。与受体菌相比,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对接合子的MIC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肠杆菌科细菌中存在PMQR基因的流行,PMQR阳性菌株可同时携带整合子基因,这些耐药基因均具有水平转移的特性,故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状况及其质粒介导的能使喹诺酮类和氨基糖甙类药物同时耐药的基因aac(6’)-Ib-cr的流行分布状况和比较分析。方法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2010年从临床分离的299株临床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53株鲍曼不动杆菌、66株铜绿假单胞菌、83株大肠埃希菌和97株肺炎克雷伯菌)的MIC值。采用PCR检测所有菌株的aac(6’)-Ib基因;并以内切酶BtsCI酶切消化aac(6’)-Ib的PCR阳性产物以确定aac(6’)-Ib-cr。结果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达75.3%,其次是头孢唑林,耐药率为58.5%;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5.1%和16.7%;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均在90%以上。共检出aac(6’)-Ib基因29株,其中有21株变异为aac(6’)-Ib-cr,变异率为72.4%(21/29);aac(6’)-Ib-cr的总阳性率为7.0%(21/299),其中大肠埃希菌有9株及肺炎克雷伯菌有22株,其阳性率为11.67%(21/180),而在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中未检出aac(6’)-Ib-cr(0.0%,0/119);经χ2检验,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932,P<0.01)。结论目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为抗感染治疗的首选药;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高,要慎选,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相对低一些,可优先于环丙沙星选用。aac(6’)-Ib-cr基因在肠杆菌科细菌与非发酵细菌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云浮地区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方法采用K-B法进行药敏实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检测,并进行测序。结果 25株铜绿假单胞菌未发现对多黏菌素B耐药,其余抗生素耐药率均大于5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ant(3″)-Ⅰ、aac(6′)-Ⅰ、aac(6′)-Ⅱ和aac(3)-Ⅱ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0%、32%、24%、28%和24%,未检出aac(3)-Ⅰ基因;β-内酰胺酶基因OXA-10、TEM-1、SHV、DHA-1、PER和IMP-9基因阳性率分别为32%、12%、8%、12%、12%和12%,未检出CTX-M-9基因和VIM基因;另外OprD2基因缺失率达60%。结论本地区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我国临床分离高水平庆大霉素耐药屎肠球菌中庆大霉素耐药基因分类及其水平传递情况。方法采用PCR法检测庆大霉素耐药基因aac(6’)-Ie-aph(2″)-Ia、aph(2″)-Ib、aph(2″)-Ic、aph(2″)-Id和aph(3″)-Ⅲa,采用质粒酶切图谱分析耐药菌同源性,采用液体传递和固体传递法研究庆大霉素耐药基因水平传递情况。结果105株临床分离屎肠球菌中,76.2%(80/105)为高水平庆大霉素耐药,其中aac(6′)-Ie-aph(2″)-Ia基因阳性率为95.0%(76/80),aph(3″)-Ⅲa基因阳性率为78.8%(63/80),aph(2″)-Ib、aph(2″)-Ic、aph(2″)-Id基因皆阴性。这些高水平庆大霉素耐药屎肠球菌间大多无明显同源性。21.1%(16/76)菌株携带的aac(6’)-Ie-aph(2″)-Ia基因在屎肠球菌间固体传递,13.2%(10/76)菌株携带的aac(6’)-Ie-aph(2″)-Ia基因在屎肠球菌间液体环境中水平传递。结论本次研究中屎肠球菌中高水平庆大霉素耐药主要由aac(6’)-Ie—aph(2″)-Ia和aph(3″)-Ⅲa基因介导,这些菌株间没有明显同源性,且该基因可在屎肠球菌间水平传递。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基因检测与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表型是否一致。方法对临床分离得到的7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全自动分析仪进行鉴定,同时,根据从检索到的耐药基因序列,设计了特异性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该金黄色葡萄球茵对抗茵药物的耐药基因。结果菌株对抗茵药物呈多重耐药。对该研究中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60.0%以上。MRsA多重耐药菌株占64%以上。MRSA耐药表型检出率和耐药基因mecA的检出率基本一致。3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检出率由高至低依次为aac6、nph3、ant4。结论携带mecA基因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耐药袁型的检出率与采用PCR检测金昔色葡萄球菌抗菌药物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