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评价颈前路融合与非融合技术联合应用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6月期间,采用前路减压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联合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治疗28例颈椎病患者,手术涉及二个椎间隙19例,涉及三个椎间隙9例,置换和融合为相邻间隙24例,非相邻间隙4例。术前、术后进行JOA评分和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定,按Odom标准评定治疗效果。根据术前、术后、随访时的颈椎标准侧位X线片,观察植骨融合、内固定及人工椎间盘的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70~150min,平均85min;出血量50~300ml,平均180ml。1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呼吸困难,对症处理后症状逐步好转。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椎动脉损伤及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经过14~39个月(平均2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内置入物无松动、移位,植骨融合时间在3~8个月,平均4.5个月;所有人工椎间盘置换节段运动功能良好。术前JOA评分为10.3分,末次随访时为13.8分,平均改善率为52.2%;术前NDI评分为38.5分,末次随访时为22.3分,较术前显明改善(P<0.01)。末次随访时按Odom标准评定手术疗效:优14例,良8例,尚可5例,差1例。结论:颈前路融合与非融合技术联合应用可综合两种技术的优点,在彻底减压的同时,减可少固定融合节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颈前路三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与影像学结果.方法 2002年10月至2007年1月,对23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连续三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男15例,女8例;年龄32~66岁,平均51.4岁.通过分析术前及随访时JOA评分,观察其改善率,并记录术后颈部症状及Odom分级.测量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颈椎侧位X线片,观察颈椎融合节段曲度(Cobb角).在末次随访时,观察融合节段的融合情况以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11~48个月,平均19.8个月.2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11.1±1.0)分,术后3个月(14.6±1.0)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改善率62%.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末次随访时,2例症状全部消失,1例左侧三角肌肌力由术前2级恢复至4级.术后Odom分级:优15例,良4例,一般4例.术后17.4%(4/23)的患者颈部仍有症状.植骨融合率100%.术前Cobb角为3.7°,术后1周为10.8°,末次随访为10.4°.未观察到邻近节段病变.无神经系统及与内固定物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颈前路三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可以获得很高的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问盘置换联合邻近节段cage融合治疗双节段颈椎问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2006年5月~2008年11月手术治疗双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35~60岁,平均47岁:以脊髓受压表现为主者6例,神经根性症状为主者7例;病变节段C4/5、C5/6 8例,C5/6、C6/7 3例,C4/5、C6/7 2例.均一期行单节段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和邻近节段cage融合,置换节段和融合节段为相邻间隙11例.非相邻间隙2例.术前、术后进行JOA评分(17分法)和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l)评定,术后进行Odom标准评定,随访观察椎间盘似体稳定性、假体活动度、cage融合状态及cage位移情况等.结果:手术时间90~160min,平均130min;术中m血量50~400ml,平均130ml.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3年,平均19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9.2±3.2分增加至13.5±1.8分(P<0.01),NDI评分由术前40.8±4.7分降至28.5±5.4分(P<0.01),Odom评定结果优6例,良3例,尚可2例,差2例.人工椎间盘稳定,置换节段平均活动度为9.5°,cage植骨全部融合,无cage松动和沉陷.结论:颈椎间盘置换加邻近节段cage融合为双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方式,兼顾了颈椎的稳定和运动功能,近期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前路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前路融合治疗1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术前、术后、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观察人工椎间盘、内固定、植骨融合以及JOA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18例均获随访,时间24~60(36±9.6)个月。置换间隙平均活动度术前为13.8°±6.5°,末次随访时为12.5°±5.3°,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术前为9.5分±1.5分,术后4个月时为14.2分±2.2分,平均改善率62.7%±11.2%,其中优9例,良5例,可2例,差2例。所有病例内置物无松动、移位及断裂,人工椎间盘位置良好。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前路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维持颈椎活动度,减少固定融合节段,同时又减少邻近节段运动负荷。  相似文献   

5.
颈椎融合结合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三节段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单椎体次全切颈椎融合结合相邻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CADR)治疗三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6月~2011年3月采用经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带锁钛板内固定(ACCF),结合相邻单节段椎间盘切除Mod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CADR)治疗19例三节段颈椎病.结果 本组平均随访26.5个月(12~36个月),融合节段均得到骨性融合.术前JOA评分(9.6±1.7)分,末次随访为(14.4±1.1)分(P<0.05),末次随访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70.1%.术前VAS评分(7.1±1.1)分,术后(1.0±0.7)分(P<0.05);术前NDI(40.4±3.7)分,末次随访降至(9.3±2.2)分(P<0.05).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节段术前活动度为(16.0±3.3)°,末次随访时(15.6±3.1)°(P>0.05).结论 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结合颈椎融合术治疗三节段颈椎病,有效可行,减压彻底,保留了部分手术节段的运动功能,减少术后相邻节段出现退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既往曾行颈椎前路手术的病例,再次行其他病变椎间盘切除减压并应用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 anchoring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fusion cage,ACIFC)行植骨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2年6月收治颈椎前路手术后,其他颈椎节段再次发病患者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35~64岁,平均49.6岁。再次手术原因:融合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8例,非邻近节段再发颈椎病3例,急性颈椎椎间盘突出症1例。均经前路行病变颈椎椎间盘切除减压、ACIFC植骨术,共置入ACIFC 12枚。术后定期行X线片及MRI复查;采用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Chi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COA)40分法及颈椎残障指数( 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评分系统评价患者术前、术后颈脊髓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随访时间2~4.5年,平均3.5年。12个再手术节段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2.5~5个月,平均3.3个月。术前COA评分32.00±2.00分,术后末次随访时37.92±1.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NDI评分39.08±3.32,术后末次随访时29.08±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前路再手术中应用ACIFC行植骨融合,施术方便、固定确切、融合率高,近期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后行融合与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0月~2009年6月共收治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2例,其中24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与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手术(A组),28例采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联合椎间盘切除植骨内固定术(B组)。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3d、3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应用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统计两组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摄颈椎前屈后伸位X线片观察人工椎间盘活动度及颈椎整体活动度;行MRI或CT扫描检查假体位置及异位骨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缓解,脊髓功能改善,均无严重并发症。JOA评分结果示各组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两组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B组比较,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P<0.05),置换节段活动度维持良好,颈椎整体活动度恢复较快且较好(P<0.05)。末次随访时,A组人工椎间盘置换节段未发现异位骨化,未见邻近节段退变;B组中2例出现邻近节段退变。结论:与单纯前路融合手术相比,前路融合与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既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又能在达到良好前路减压目的的同时维持手术节段活动度及颈椎整体曲度,减少手术邻近节段代偿活动度的增加,从而预防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3年12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前路分节段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8例,男25例,女23例;3节段病变39例,4节段9例;术中采用1个椎体次全切除加1或2个椎间隙减压,同时行植骨融合钛板固定,术后定期复查颈椎正侧位及屈伸位X线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采用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结果手术时间70~220min,平均87min,术中出血量120~800 ml,平均210 ml。全部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2~60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病例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3~9个月,平均6.2个月。术前JOA评分为(6.3±3.2)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3.2±3.6)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改善率为72.8%±16.2%,优良率为89.6%。结论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可靠术式,可获得理想的植骨融合率及神经功能改善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前路开槽减压固定加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期间,采用前路开槽减压固定加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的1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术后、随访时的颈椎标准侧位X线片,观察植骨融合、内固定及人工椎间盘的情况,以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经过3~24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所有病例内置物无松动、移位,植骨融合时间在3~7个月,平均4.5个月。置换间隙术前平均活动度为12.8°±5.7°,术后1年时为11.2°±5.4°,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JOA评分为10.3分,术后3个月时为13.8分,平均改善率为52.5%,其中优7例,良5例,中2例,差1例。结论:前路开槽减压固定加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达到彻底减压同时减少固定融合节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行单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30例,其中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21例,于术前及术后7 d、1个月、3个月、6个月行临床评估和影像学数据采集。使用Odom评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通过颈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观察颈椎整体、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的曲度及活动度,以及置换节段相邻节段的活动度。结果 21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6.8个月。NDI评分自术前(40±8.4)分下降到末次随访的(12±7.3)分(P0.05),JOA评分由术前(9±3.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3.6±3.0)分(P0.05),上肢疼痛VAS评分由术前(7.6±1.6)分下降至末次随访(1.8±0.4)分(P0.05)。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置换功能节段曲度、颈椎活动度及置换功能节段的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6个月邻近节段活动度无明显改变。结论人工颈椎间盘假体行椎间盘置换术临床效果可靠,影像学资料显示术后可改善颈椎整体及置换节段曲度和活动度,保留临近节段活动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外科治疗入路及方法。方法 自2009-01-2013-01行连续性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63例患者,其中36例行前路分节段脊髓减压,27例行后路改良锚定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结果 所有患者得到随访平均24个月(12-36个月)。前路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后路组,前路组术中失血量多于后路组(P〈0.05),而住院天数后路组长于前路组,前路组术后后凸畸形矫正方面明显好于后路组,在末次随访VAS评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末次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Odom评分、NDI评分等2组无明显区别,在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方面后路组多于前路组。结论 前路组及后路组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前路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多于后路组,前路组恢复颈椎的序列,并发症少于后路组,但必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纳入自2013-06—2015-06诊治的110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55例(cage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55例(zero-p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曲度、颈椎节段高度及植骨融合率,术后1周、3个月吞咽困难发生例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22.78±3.10)个月随访。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曲度、颈椎节段高度、植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ero-p组术后1周、3个月吞咽困难发生例数少于ca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风险明显较低,其安全性更符合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Zero-P钢板与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3-04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51例单节段颈椎病,24例术中采用Zero-P钢板(观察组),27例术中采用传统钢板与椎间融合器(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疼痛VAS评分(神经根型颈椎病)、JOA评分(脊髓型颈椎病)、NDI指数、颈椎Cobb角、吞咽困难Bazaz等级、植骨融合Eck等级、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结果 51例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81.0±4.4)个月,对照组随访(79.0±3.4)个月。观察组术后1、6个月吞咽困难Bazaz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术后12个月吞咽困难Bazaz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Eck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疼痛VAS评分、NDI指数、颈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术中应用Zero-P钢板在减轻患者术后早期吞咽困难症状方面较传统颈前路钢板固定具有优势,但这两种手术方式在维持颈椎生理曲度、缓解临床症状、植骨愈合、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全接触钛网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患者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2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6例,分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8例),对照组进行颈椎前路髓核摘除加植骨内固定术,观察组进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全接触钛网植骨融合术。术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和椎间丢失高度,并统计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NDI、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计算植骨融合率和术后改善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椎间丢失高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ND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植骨融合率96.43%与对照组的82.14%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改善率86.94±3.52%高于对照组的83.77±4.16%(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全接触钛网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较好,可明显降低患者NDI。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联合等离子髓核成形术治疗多节段受累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12月中山市人民医院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结合等离子髓核成形术治疗的30例多节段受累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对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30例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4~9个月(平均6.8个月)。患者术前不适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无神经功能加重及内固定松动、骨笼脱出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JOA评分为(14±1)分,较术前的(10±2)分明显改善(t =8.143,P=0.000),JOA改善率为45%。结论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结合等离子髓核成形术治疗多节段受累颈椎病近期效果稳定,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ADR)与前路减压椎体融合术(ACDF)对比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早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共完成随访单节段CSM患者40人,其中19人采用ACDF治疗,21人采用CADR治疗,两组患者分别观察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术后3年的JOA评分与NDI评分,以及JOA评分改善率;检查MRI与X线影像变化,观察术后减压效果及内置物位置是否满意。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神经功能得到显著改善,组内比较,术后各个时间段JOA评分、NDI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ACDF组与CADR组术后各时间段的JO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NDI评分CADR组术后各时间段均优于ACDF组(P0.05);ACDF组JOA评分优良率为84%,CADR组为90%,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影像学表现,末次随访ACDF组融合成功率为94.7%,CADR组2例发生轻度异位骨化,但人工椎间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受限。两组均未发生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结论通过与经典前路融合术式的疗效对比,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不仅能获得同样优良的减压效果,还能利用仿生假体维持原有的椎间活动能力,有效避免因融合导致的周围骨关节代偿功能增加而发生的退变,取得满意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前路选择性间隙减压融合术治疗65岁以上老年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随访资料的35例手术患者,根据症状、体征及影像学结果行选择性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Odom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手术时间为(86.5±27.1)min,术中出血量为(95.7±42.9)mL。术前JOA评分为(8.4±2.6)分,末次随访时为(13.1±1.7)分,改莳率平均为58.7%,Odom优良率为82.4%。末次随访时均获骨性融合,内固定位置良好。结论术前充分准备,准确评估.正确选择减压节段,前路选择性间隙减压融合术是治疗老年多节段颈椎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与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两种手术方式用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系统分析我院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70例(70个节段)脊髓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病例资料,将70例(70个节段)脊髓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CDF组(35例)及Bryan组(35例)。通过分析术前及术后随访12个月的Odom's标准评分、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及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观察指标的差异,同时对随访12个月的上述各项指标进行两组间比较,比较两者疗效,分析两种术式的优点及他们产生的问题。结果两种手术方式都能取得明确疗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P0.05),两种术式在创伤、出血量等方面差异性不显著(P0.05);JOA评分及SF-36评分两者差异性不显著(P0.05);而在12个月随访ROM评估及NDI比较有差异,Bryan组数据优于ACD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ryan组在Odom's评分中因减压不彻底及异位骨化,有2例等级为差,ACDF组则为0例。结论 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在减少颈椎临近节段退变上优于ACDF,短中期疗效优于ACDF,但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同时存在减压不彻底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远期疗效不如ACDF。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近期疗效,分析容易出现的并发症,探讨其原因及相应对策。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共完成25例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35~51岁,平均42.4岁。脊髓型颈椎病1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8例,混合型5例。结果全部病例随访9~22个月,平均15个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为(8.5±1.0)分,末次随访时为(15.5±1.0)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颈痛视觉评分、颈肩障碍疼痛指数与术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所有病例未见假体下沉、移位以及症状加重者。1例患者术后11个月随访时发现假体周围有异位骨化形成,2例术后置换节段出现后凸。结论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由于其手术操作较为复杂,存在特有的并发症,应重视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规范的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