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目的 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特征,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182例,其中AECOPD患者105例作为研究组,稳定期患者7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体重指数(BMI)、感染相关指标、肺功能、血脂、降钙素和D-二聚体水平.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AECOPD的相关因素.结果 研究组患者BMI显著低于对照组(P<0噰.05),研究组FEV1/FV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WBC计数、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WBC计数、降钙素原、FEV1/FVC、白蛋白、D-二聚体是AECOPD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BMI、WBC计数、降钙素原、FEV1/FVC、白蛋白、D-二聚体是AECOPD的危险因素,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凝血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凝血状态相关指标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62例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治疗前后及51例健康体检者的凝血四项即纤维蛋白原(F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分别进行测定.结果 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治疗后APTT[(29.6±3.2)s]、Fb[(2.4±1.3)g/L]明显低于治疗前[(35.4±3.8)s、(3.1±1.5)g/L,t值分别为9.118、2.754,均P<0.05],而AECOPD组治疗后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ECOPD组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0.21±0.18)mg/L比(0.29±0.17)mg/L](t值为2.524,P<0.05),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14±0.12)mg/L,t值为2.388,P<0.05].结论 AECOPD患者凝血机制异常,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与CRP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期患者38例及其经治疗稳定期患者31例和正常对照组患者,测定血浆D-二聚体及CRP含量,研究其变化,并对CRP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AECOPD患者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CRP水平明显高于COPD稳定期及正常对照组,COPD稳定期血浆D-二聚体、CRP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患者的CRP与血浆D-二聚体呈正相关的关系。结论血浆中的D-二聚体可作为反映AECOPD患者病情的理想指标,对治疗效果的判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二氧化碳分压和D-二聚体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52例AECOPD患者为实验组,分别收集患者经治疗前后的D-二聚体和PaCO2水平;再选取健康体检的志愿者52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PaCO2水平,然后再比较两组D-二聚体、二氧化碳分压水平。结果实验组治疗前的D-二聚体和PaCO2水平分别为(401±190.8)μg/L、(65.7±10.1)mm Hg(1 mm Hg=0.133 kPa),对照组的D-二聚体和PaCO2水平分别为(81.1±18.6)μg/L、(35.8±3.2)mm Hg,实验组明显比对照组高,而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经治疗后的D-二聚体和PaCO2水平分别为(87.4±19.8)μg/L、(37.2±4.5)mm Hg,这与对照组的D-二聚体(81.1±18.6)μg/L、PaCO2水平(35.8±3.2)mm 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ECOPD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和PaCO2水平比健康人群的要高,所以在AECOPD患者的治疗中要严密监测血浆D-二聚体和PaCO2水平,以此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5.
张俊玲  高捷  张树华  窦静 《河北医药》2012,34(2):180-181
目的 探讨哮喘儿童应用抗凝药物后纤维蛋白原、单体聚合功能及D-二聚体变化.方法 选择2007至2010年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住院的支气管哮喘患者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37例.检测2组哮喘患儿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单体聚合功能变化及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治疗前比较,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单体聚合功能变化及D-二聚体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单体聚合功能变化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结论 儿童哮喘存在高凝状态,小剂量肝素雾化吸入可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单体聚合功能和D-二聚体水平,显著改善其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脑梗死患者70例(COPD+脑梗死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5例(COPD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65例为对照。检测三组血清Hcy、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对三组进行血气分析及肺功能检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COPD+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与高血脂症、高血压病史、Hcy、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COPD+脑梗死组血清Hcy、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COPD组和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PD组血清Hcy、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PD组、COPD+脑梗死组血清CRP、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Pa O2和FEV1、FEV1/FVC呈负相关(P0.05)。结论 COPD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CRP、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与Pa O2和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呈负相关。在COPD合并脑梗死的临床治疗过程中,一旦发现血清Hcy、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迅速升高,则需鉴定患者是否存在脑梗死情况,并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早期干预,避免患者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对肺结核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80例肺结核患者,根据类型分为活动性肺结核组和非活动性肺结核组,各40例。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活动性肺结核组患者治疗1、3、5周后的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活动性肺结核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1.66±0.25)mg/L及纤维蛋白原水平(4.81±0.19)g/L均高于非活动性肺结核组的(1.16±0.23)mg/L、(4.27±0.2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周后,活动性肺结核组患者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治疗1周和3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活动性肺结核组患者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治疗1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进行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检测的临床意义比较明确,可以作为活动性肺结核的临床辅助诊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自拟宣肺升降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 AECOPD )伴炎性反应综合征患者凝血的影响。方法将240例AECOPD伴炎性反应综合征患者按照入院先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综合处理。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宣肺升降方。治疗前及治疗后第5天晨空腹静脉血检测2组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以及血清中内皮素-1(ET-1)、细胞黏附分子-1(ICAM-1)水平,估测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 FEV1/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FEV1%)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Fbg、D-二聚体、ET-1、ICAM-1、FEV1/FVC和FEV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bg、D-二聚体、ET-1、ICAM-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FEV1/FVC和FEV1(%)水平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自拟宣肺升降方可显著改善AECOPD伴炎性反应综合征患者肺功能,分析其机制与自拟宣肺升降方改善患者体内血凝状态,从而减轻AECOPD患者肺动脉压力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中的变化以及利伐沙班对其干预的疗效评价。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4月在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就诊的确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120例,AECOPD组与COPD稳定期对照组各60例,选择同期在此院健康体检者62例作为对照,均于早晨空腹静脉采血,比较3组研究对象的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将AECO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每组30例,分别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利伐沙班药物及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AECOPD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稳定期对照组及健康体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期对照组患者D-二聚体浓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健康体检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经利伐沙班或低分子肝素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患者经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低于低分子肝素组(P<0.05),纤维蛋白原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2均较治疗前有所上升,pCO2均治疗前有所降低,血气分析指标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低分子肝素组治疗AECOPD患者总有效率(73.33%)略低于利伐沙班组(8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ECOPD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稳定期患者及健康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两种药物的疗效接近,但利伐沙班克服了低分子肝素与传统口服抗凝药的局限,在临床治疗AECOPD患者中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线资料及预后情况,比较不同预后情况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 经临床有效治疗后,预后良好(预后良好组)患者占比为70.59%(48/68),植物生存(植物生存组)患者占比为20.59%(14/68),死亡(死亡组)患者占比为8.82%(6/68)。(1)不同预后情况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组内比较:预后良好组患者治疗后3 d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入院时,治疗后1、2周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入院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物生存组患者治疗后2周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入院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1、2周,死亡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7.20±1.78)、(7.29±1.80)g/L高于植物生存组的(5.19±1.53)、(4.04±1.60)g/L及预后良好组的(4.03±0.87)、(2.11±0.71)g/L,植物生存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具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及其在预后中的意义。方法将244例按病情严重程度分期、分度的COPD患者设为A组,选择同期60例健康人群作为B组,检测两组的血浆D.D和FIB含量,并分析比较各组间D。D和FIB水平的差异。结果A组患者血浆D—D和FIB含量分别为(1.11±0.49)mg/L、(5.1±1.1)g/L,均较B组明显升高(t=3.193、2.551,均P〈0.05)。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D—D和HB的含量分别为(1.49±0.79)mg/L、(5.8±1.2)g/L,明显高于COPD稳定期患者(t=2.417,1.930,均P〈0.05)。结论COPD患者存在较为明显的血液高凝状态,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加重,监测患者的血浆D.D和FIB含量对患者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水平对指导细菌感染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exacerbationof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AECOPD)患者临床诊治中的意义。方法对AECOPD患者58例(A组)及COPD稳定期患者31例(B组),采用免疫发光法测定其血清PCT及CRP水平,并进行诱导痰细菌定量培养;以痰中下呼吸道潜在病原菌(PPM)浓度107CFU/mL作为诊断AECOPD细菌感染的标准,将AECOPD患者分为有细菌感染组(Al组35例)、无细菌感染组(A2组23例)。结果AECOPD有细菌感染组血清PCT(0.22±0.03)ng/mL,CRP(59.79±10.23)mg/mL水平高于无细菌感染组PCT(0.11±0.02)ng/mL,CRP(18.34±3.15)mg/mL及稳定期组PCT(0.08±0.01)ng/mL,CRP(10.06±1.63)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急性加重期无细菌感染组PCT(0.11土0.02)ng/mL水平高于稳定期组PCT(0.08±0.01)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加重期无细菌感染组CRP(18.34±3.15)mg/mL水平高于CRP(10.06±1.63)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PD患者PCT水平升高可能与细菌感染有关、而CRP水平升高可能提示急性加重,联合检测血清PCT及CRP可以帮助了解AECOPD的细菌感染及指导抗生素应用。  相似文献   

13.
张勇  陈才  郑茜 《中国医药》2013,8(1):31-32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ACI)病情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0例因ACI入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于治疗前和治疗第3、7、14天取血检测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以40名社区健康老年人为正常对照组。于治疗前和治疗第3、7、14天取血检测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纤维蛋白原水平为(3.5±1.0)g/L,D-二聚体(0.4±0.1)g/L,观察组治疗前,治疗第3、7、14天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分别为(12.7±3.2)g/L,(1.8±0.3)g/L;(9.6±5.0)g/L,(1.4±0.7)g/L;(6.6±3.4)g/L,(0.9±0.3)g/L;(3.7±1.0)g/L,(0.6±0,4)g/L。观察组治疗前与治疗第3、7天二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3、7、14天二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患者的病情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BiPAP)对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11病例匹配选择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60例,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BiPAP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24、48 h的RR、HR及SaO2、pH值,PaO2、PaCO2以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Ⅱ)评分和辅助呼吸机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在治疗后2、24、48 h的SaO2、pH值、PaO2均高于对照组(t=4.46、3.82、3.49、2.97、4.08、7.75、5.09、3.72、4.13,均P<0.01),治疗后24、48 h的RR低于对照组(t=2.63、3.81,均P<0.01).观察组治疗48 h后APACHE Ⅱ评分为(16.7±1.2)分,低于对照组的(18.9±1.1)分(t=6.73,P<0.01);辅助呼吸机评分为(3.0±0.5)分,低于对照组的(3.5±0.6)分(t=3.51,P<0.01).观察组病死率为6.66%,对照组的病死率为36.66%,观察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χ^2=6.054,P<0.05).结论 BiPAP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效果好,在临床应用中应在掌握患者病情的前提下优先考虑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草分枝杆菌注射剂(乌体林斯)对COPD患者Th1/Th2细胞平衡的影响,及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症急性加重发作(AE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Ⅱ级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体林斯,观察乌体林斯治疗前后COPD患者外周血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的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IFN-γ/IL-4比值从治疗前的1.39±0.20,增加为治疗后的1.94±0.31(P〈0.01);对照组变化不明显。治疗组显效率26.7%,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和20%;两组临床疗效经Ridit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乌体林斯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平衡,显著改善了COPD患者的免疫功能,预防AECOPD效果显著,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140分、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NSTE—ACS患者412例,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198例)和研究组(214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口服,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他汀类降脂药、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盐酸替罗非班0.4μg/(kg·min)静脉滴注30min,继之以0.1μg/(kg·min)静脉滴注24h。观察24h内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出血、急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等情况及24h末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结果①研究组24h内心绞痛发作及吗啡使用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绞痛发作频率:(1.9±0.8)次/24h比(3.3±0.9)次/24h,吗啡使用频率:(0.8±0.5)次/24h比(1.6±0.9)次/24h,均P〈0.05]。②用药24h内2组患者均未出现大出血及少量出血情况。研究组微量出血者32例(15.0%),减少替罗非班的泵入剂量后出血情况改善;对照组微量出血者13例(6.6%),与研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照组和研究组因心绞痛发作频繁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分别为29例(14.6%)和10例(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24h末hs-CRP分别为(6.3±0.7)、(4.1±0.4)mg/L,研究组分别为(6.4±0.7)、(3.0±0.4)mg/L;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24h末Fib分别为(6.1±0.7)、(4.4±0.5)g/L,研究组分别为(6.0±0.6)、(3.2±0.5)g/L;对照组和研究组治疗24h末hs—CRP及Fib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1),研究组治疗24h末hs—CRP及Fib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能有效缓解GRACE评分低中危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hs—CRP及Fib水平,使患者平稳度过急性期,为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提供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陈刘通  邱跃灵  殷建团 《中国医药》2012,7(12):1508-1509
目的观察应用匹多莫德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9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与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支气管扩张剂、呼吸肌锻炼、氧疗、营养及对症支持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匹多莫德分散片0.8g/次,口服,1次/d。疗程均为8周。2组治疗前后均测定生活质量评分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发作例数、住院治疗例数及住院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6个月,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发作发生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需住院治疗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分别为(41.2±2.2)分比(49.3±2.1)分,28.3%(13/46)比84.4%(38/45),15.2%(7/46)比57.8%(26/45),(8.0±0.3)d比(14.0±0.4)d,均P〈0.05]。结论匹多莫德能有效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对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急性加重的发作有确切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120例,同时按随机数字表法抽取COPD稳定期患者120例,所有受试者均给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 d、7 d、14 d患者血清CRP与PCT水平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 d、7 d、14 d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血清 CRP[(12.32±6.59)mg/L、(9.05±3.31)mg/L、(7.31±2.31)mg/L、(4.45±1.54)mg/L]与PCT[(0.34±0.05)μg/L、(0.26±0.04)μg/L、(0.18±0.04)μg/L、(0.10±0.03)μg/L]水平呈下降趋势,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稳定期患者相比,治疗前、治疗后1 d、7 d血清CRP与PCT水平均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治疗后14 d血清CRP与P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早期血清CRP及PCT水平明显增高,治疗后其水平明显下降,联合观察血清CRP及PCT水平可以更好地反映COPD急性加重期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在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致脑梗死中的意义。方法测定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导致脑梗死患者83例(狭窄梗死组)、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5例(无症状狭窄组)及健康查体者5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并分析纤维蛋白原含量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狭窄后脑梗死类型、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狭窄梗死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无症状狭窄组及健康对照组[(309±65)g/L比(280±18)g/L、(262±25)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区域性脑梗死患者(I型,7例)纤维蛋白原水平[(421±22)g/L]明显高于皮层下梗死(Ⅱ型,16例)、白质疏松型梗死(Ⅲ型,21例)及分水岭梗死(Ⅳ型,39例)[分别为(318±63)、(303±66)、(293±54)g/L](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45例)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38例)[(357±45)g/L比(257±41)g/L](P〈0.05)。神经功能缺失重度组患者(9例)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轻度(42例)、中度(32例)[(412士27)g/L比(255±27)、(358±27)吕/L],独立生活能力预后好组患者(56例)纤维蛋白原明显低于预后差组(27例)[(282±55)g/L比(373±38)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与重度颈动脉狭窄及其所致脑梗死密切相关,支持特定的梗死类型,可能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韩应前 《中国基层医药》2014,(20):3076-3077
目的:探讨噻托溴铵联合阿奇霉素治疗老年人COPD的临床疗效及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老年COP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噻托溴铵治疗,观察组采取噻托溴铵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肺功能各项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Borg评分和6 min步行距离(6MWD)分别为(2.31±0.17)分和(380.13±15.07) m,均较治疗前的(3.17±0.26)分和(270.41±13.03)m及对照组的(2.84±0.25)分和(320.18±14.78)m显著改善(t=6.84、8.56、7.90、8.73、7.79、8.21,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FVC、FEV1和FEV1/FVC 分别为(2.54±0.44) L、(2.13±0.35)L和(72.38±5.61)%,均较治疗前的(1.63±0.37)L、(1.24±0.24)L和(47.30±5.48)%及对照组的(2.18±0.39)L、(1.69±0.35)L和(61.66±5.32)%显著增加(t=6.35、7.76、7.02、8.04、7.14、7.95、6.91、7.41、7.60,均P<0.05)。结论噻托溴铵联合阿奇霉素治疗老年COPD疗效显著,且能明显改善患者肺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