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微弹簧圈及球囊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梁  翟凌云 《云南医药》1997,18(6):494-495
目的报告开展用微弹簧圈(spiral)和球囊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一年追踪观察。方法本组用微弹簧栓及球囊栓塞8例8个颅内动脉瘤。采用改变wilis环血液动力学新方法做全脑血管造影,显示交通动脉。结果新的造影方法增强了动脉瘤的显示和检出率。8例一次栓塞成功,5个闭塞100%,1例一月后复发。结论微弹簧栓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创伤性小,不开颅、并发症少的有效治疗方法。近期效果良好、远期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通过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37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观察术后即时栓塞效果,并随访1年,统计动脉瘤复发率。结果填塞完毕后造影,Ⅰ级栓塞26例,Ⅱ级栓塞8例,Ⅲ级栓塞3例,有效栓塞率91.9%。术中2例患者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例患者术中载瘤动脉血栓形成,并发症发生率8.1%。所有患者病情好转后出院,无1例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年,动脉瘤复发4例,复发率10.8%。结论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能提高动脉瘤的即时栓塞率,降低术后复发率,创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61岁,以"突发剧烈头痛伴意识障碍5.5h"入院。经头颅CT或腰穿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Ⅱ级。入院后行CTA显示为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宽颈小动脉瘤,并且经DSA证实。动脉瘤形状为囊性,直径为2.8mm,瘤体:瘤颈<1.5mm。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实施手术,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左侧股动脉并置入6F导管鞘,并通过6F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的效果和并发症原因。方法采用全麻,经股动脉入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经导引导管先于载瘤动脉放置支架封堵动脉瘤口,然后经支架网眼在微导丝引导下,置微导管头端于动脉瘤腔内行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动脉瘤腔,每个动脉瘤腔放置1~6个弹簧圈不等,每送入一根弹簧圈后都例行造影检查,直到瘤腔致密填塞为止。结果14例宽颈动脉瘤患者,13例在支架辅助下,弹簧圈致密填塞,其中1例使用LEO支架辅助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治疗左侧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术后造影无出血,但是患者于术后9h再次珠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另1例也是使用LEO支架辅助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左侧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时,头端滑脱至动脉瘤腔内,其余部分逆行堵塞载瘤动脉致脑缺血昏迷,经抢救无好转自动出院。使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治疗4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在扩展了栓塞动脉瘤适应症的同时,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但是,由于它是一种不开颅、创伤小、恢复快的技术操作,对宽颈动脉瘤来说,该项介入治疗技术仍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颅内宽颈动脉瘤(颈宽≥4 mm,或者瘤颈体比≥1∶2)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介入治疗的弱项。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占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50%左右, GDC使得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以及疗效都有很大的提高[1]。基底动脉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是利用三维弹簧圈的“成篮性”或应用辅助技术如球囊、双微导管、支架等,将宽颈动脉瘤变为相对窄颈的囊状动脉瘤,使得复杂动脉瘤的治疗简单化,治疗难度降低。本文综述近年来弹簧圈血管内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 atrix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采用M atrix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6例28个动脉瘤,回顾性分析其疗效,评价此种栓塞材料的特点。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3~15个月,复查全脑血管DSA,治疗的28个动脉瘤中,完全栓塞26个,次全栓塞2个。临床结果23例很好,2例良好,1例较差。结论M atrix微弹簧圈是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良好栓塞材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48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单纯应用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31例,应用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3例,应用球囊辅助技术治疗9例,应用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5例。其中100%栓塞38例,90%以上栓塞7例,90%以下栓塞3例。48例术后随访6~12个月,无动脉瘤复发及再出血。结论:应用综合血管内治疗方法可对难以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较好救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近4年来,应用三维弹簧圈、球囊及支架辅助等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2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患者死亡,其余患者栓塞效果满意,康复良好,随访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先前难以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经综合应用介入治疗方法均能得到较好的救治,介入治疗方法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电解脱Solitaire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1月利用Solitaire支架辅助栓塞18例患者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治疗和预后,均采用平行释放技术(即支架后释放技术),术后6~12个月进行临床和DSA随访。结果所有病例栓塞操作均成功完成,其中致密填塞15例,次全填塞3例,术后肢体出现轻瘫瘫1例。本组有12例栓塞后3~12个月获得临床随访,无再出血及脑血栓形成,12例进行血管造影检查,2例载瘤动脉轻度狭窄,患者无临床症状,所有患者未出现动脉瘤复发。结论 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安全、可靠的,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跟踪观察在我院实施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手术的13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结果所有患者均应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成功的形成了栓塞,经术后随访及血管造影复查,无死亡病例,其中8例患者无动脉瘤复发。结论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介绍微弹簧圈(MC)血管内治疗25例颅内动脉瘤。方法 使用国产普通MC和进口电解可脱弹簧圈(GDC),经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25例,大多数病例在局麻下施术。2例Hunt-Hess V级病人急性期治疗请麻醉师协助。结果 本组25例中死亡2例,完全闭塞动脉瘤20例,不完全闭塞5例。15例随访3月~4年无一例再出现SAH。结论 M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尤其对宽颈动脉瘤及形状不规则的难治性动脉瘤。其效果确实,创伤小,康复快。但远期效果还有待大宗病例的血管造影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和总结在出血急性期应用3-D旋转DSA造影并急诊进行血管内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经验和方法,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处于出血急性期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15例,全部病例于出血3d内进行3-D旋转DSA造影,急诊进行血管内GDC弹簧圈栓塞治疗;术中术后对症处理并发症。结果全部病例都经3-D旋转DSA造影得以明确诊断,无造影相关并发症。急诊血管内治疗术后GOS5分例,4分9例,3分例,2分0例,1分1例。90%~99%栓塞41例;70%~90%栓塞7例;50%~70%4例;无〈50%栓塞病例;血管内治疗常见并发症有:血管内栓塞、动脉瘤破裂出血和脑积水等。结论在出血急性期应用3-D旋转DSA造影能够多角度准确地测量动脉瘤瘤颈,为血管内治疗方案的决策提供许多详细的信息。急诊进行血管内治疗,只要掌握技术要点,积极对症处理并发症,则手术风险小于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风险,有条件者应积极进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讨论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2例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92例中,100%栓塞者81例,95%栓塞5例,90%栓塞3例;动脉瘤破裂死亡3例,术后脑梗塞5例,死亡2例。随访87例,复发1例。结论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治疗比较困难,通过血管内治疗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科收治的4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将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行介入治疗,成功率100%。经治疗后,所有患者中出现并发症4例(8.33%)。所有患者均无失访现象,与随访半年比较,随访1年患者的PF、RP、RE得分均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较好,且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应用Hydrocoil(可膨胀水凝胶弹簧圈)栓塞系统(HES)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初步体会。方法应用Hydrocoil结合水解铂金微导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7例共8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4个,后交通动脉瘤2个,中动脉动脉瘤1个,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个。结果5例患者6个动脉瘤完全栓塞;2例患者2个动脉瘤大部分栓塞;5例患者随访2~5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HES能安全有效地栓塞颅内动脉瘤,明显提高动脉瘤填塞的致密度;栓塞后动脉瘤短期不易复发,长期临床效果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应用新型机械即时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方法应用Axium即时解脱弹簧圈对21个脑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结果21个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按动脉瘤的填塞程度分为:致密填塞13例,大部分填塞5例,疏松填塞3例。结论新型机械即时解脱弹簧圈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动脉瘤栓塞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老年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疗效及血清中MMP-9、Caspase-3水平变化.方法 选取本院接收的老年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81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开颅手术组和血管内介入栓塞组,另取老年健康人群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开颅手术组和血管内介入栓塞组治疗前后的格拉斯哥意识障碍评分系统(Glasgow Coma Scale,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系统(Glasgow Outcome Scale,GOS)、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健康对照组以及开颅手术组和血管内介入栓塞组治疗前后血清中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ysteine-containing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s 3,Caspase-3)和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结果 血管内介入栓塞组和开颅手术组术后的GCS评分、GOS评分、Caspase-3、MMP-9均显著大于术前,且血管内介入栓塞组术后均显著高于开颅手术组术后(均P< 0.05);血管内介入栓塞组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开颅手术组(均P< 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栓塞组治疗老年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具有更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胡再虎  陈节  崔明 《安徽医药》2012,16(11):1638-1639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5例颅内囊状宽颈动脉瘤,分别采用单微导管技术治疗4例,双微导管技术治疗1例。结果栓塞后造影显示动脉瘤获得90%以上填塞3例,80%以上填塞2例,100%填塞0例。术后3~6个月随访,未发现动脉瘤再出血。结论单微导管或双微导管技术对宽颈动脉瘤的弹簧圈栓塞是可行的、安全的,特别是不适合球囊或支架辅助的病例中。  相似文献   

19.
周钟阳  汪恩焕  裴士文 《安徽医药》2017,21(8):1449-1451
目的 通过总结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技术,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7月期间,在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23例颅内复杂动脉瘤病人,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通过术前、术后影像学评价及格拉斯哥结果量表(GOS)预后评分,评估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结果 23例颅内复杂动脉瘤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治疗11例,行单纯支架治疗2例,均为致密栓塞无复发,单纯弹簧圈栓塞动脉瘤10例,4例瘤颈残余,5例复发,出院后随访3~12个月,GOS预后评分:良好者20例,不良者3例.结论 血管内支架辅助的方法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效果肯定,是一种安全、合理、有效方法,但需合理选择支架的种类、大小及应用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