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儿童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1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华英 《成都医药》2004,30(1):34-35
儿童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IHP)以手足抽搐、癫痫及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在儿科临床并非少见。由于对本病认识不足,极易导致误诊。现将我科1994~2002年诊治的11例1HP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3.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丽莉  李芳萍 《中国医药》2007,2(8):467-468
目的总结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06年3月我院诊治的6例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资料。结果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患者临床表现为低血钙、高血磷所致的症状和体征;诊断需行血钙、磷等检查以及血免疫反应性甲状旁腺激素检查及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刺激试验以确诊。治疗则以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为主。结论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易误诊,应结合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21岁,学生,主因“意识丧失1h伴抽搐1次”于2003年12月6日凌晨2:40被120急救车送至我院。患者于睡眠中突然大叫一声,随即全身抽搐,被同寝室的同学发现时双眼上翻,口吐白沫,四肢强直,抽搐持续约2—3min,抽搐后神志不清,无大小便失禁。既往无糖尿病史,无癫痫发作史,曾于同年4月因甲状腺肿伴甲亢于外地医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CT及MRI特征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临床确诊为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39例患者的资料。对其进行CT及MRI检查,观察分析其临床表现以及病变部位情况。结果经CT扫描患者发现脑内发生钙化,且呈对称性,CT值在50.3~434.0Hu时显示无占位以及水肿情况,内囊未发现前后肢受累情况。MRI扫描表现T1WI信号较高,T2WI信号呈等性,内囊未发现前后肢受累情况。结论 MRI扫描显示病变情况CT均可显示,而在早期钙质沉淀方面MRI比CT显示清楚。  相似文献   

6.
【病例】女,23岁。因反复手足抽搐或癫痫样发作10年入院。10年前,因发作性手足抽搐、意识障碍,在当地医院行脑电图检查,诊断为癫痫。给予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丙戊酸钠等治疗,效果欠佳,病情反复发作。既往体健,无手术及外伤史。父母身体健康,非近亲婚配。否认传染病及遗传病家族史。查体:身体矮小,语言流利,反应稍迟钝,计算能力差,皮肤稍粗糙。双侧瞳孔等大正圆,光反射正常。甲状腺不大,无血管性杂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结合文献对4例因发作性手足搐搦就诊,最终诊断为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例患者长期误诊为神经官能症、癫痫、癔症等,病程长者头颅CT表现为多发基底节钙化,经补钙、补充维生素D症状好转。结论:对有手足搐搦、癫痫样发作史或头颅CT示基底节等多部位异常钙化灶的患者,应考虑是否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能,化验血钙、磷及PTH水平可明确诊断,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8.
[病例] 女,23岁.因反复手足抽搐或癫痫样发作10年入院.10年前,因发作性手足抽搐、意识障碍,在当地医院行脑电图检查,诊断为癫痫.给予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丙戊酸钠等治疗,效果欠佳,病情反复发作.既往体健,无手术及外伤史.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40岁,农民。主因发作性言语不清、双手乏力半月入院。患者于15d进食时突发言语含糊不清,喉头紧缩感伴双手乏力,不能持筷,不伴肌肉抽搐或肌痉挛,无头痛头晕无双下肢活动异常,无咬牙、大小便失禁,持续约10min后症状自行缓解,未予诊治。此后半月类似症状反复发作,来我院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并探讨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及临床治疗情况。方法对2002年3月-2012年3月12例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PHP)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2,发病年龄(22.5±8.6)岁;所有患者的血钙、尿钙、血镁以及尿磷比正常人低,甲状旁腺素( PTH)、血磷、骨碱性磷酸酶( BALP)比正常人高;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为手足抽搐10例、癫痫样发作7例、肢端麻木5例;3例合并遗传性骨营养不良;2例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检查,其中10例发现颅内钙化;病症误诊5例,主要误诊为缺钙、原发性癫痫及脑膜炎后遗症。结论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发病患者多为儿童,临床诊断易被误诊为原发性癫痫。为了降低临床误诊率,临床医生应该注意低钙血症的临床表现。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主要采用钙剂联合维生素D或是其衍生物进行治疗。对于同时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应同时给予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JIA患儿的临床体征及症状,实验室和X线,MRI的结果。结果全身型部分对NSAID治疗有效,无效者加用激素治疗,效果较好。多关节型或少关节型治疗以NSAID及MTX联合应用效果较好。结论联合用药并个性化治疗,对JIA的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剖宫产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 25例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剖宫产孕妇作为观察组;28例无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的选择性剖宫产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2h、24h的出血量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2h、24h的出血量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经过治疗提高血小板计数后,及时地剖宫产分娩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黄霞 《淮海医药》2013,31(3):216-217
目的总结本院收治低血糖脑病患者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低血糖脑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50例患者37例首诊即诊断低血糖脑病,13例误诊为脑血管意外,但最终均确诊为低血糖脑病,经抢救49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低血糖脑病是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所有昏迷或其他脑功能障碍表现的患者均需行末梢血糖检测,以提高急救水平,避免误诊误治,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老年人,需加强饮食及用药指导,强化血糖监控,防治严重低血糖引起不可逆的脑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腺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资料完整诊断明确的15例胰腺结核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胰腺结核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多样,容易误诊,通过血沉、胸片、全消化道钡餐、腹部CT、ERCP检查可以发现胰腺结核。结论:胰腺结核诊断较困难,要结合临床症状,多项辅助检查才能作出准确诊断。早期诊断可显著降低死亡率,正规三联抗结核治疗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姚晖  刘庆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5):2275-2276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资料完整、病理诊断明确的28例胃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胃间质瘤无明显的的性别差异,多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好发部位为胃底部,其次为胃体部,胃窦部发生较少。其中恶性胃间质瘤占64.3%08/28)。免疫组化检查可见不同的阳性细胞。临床表现主要为上消化道出血、上腹疼痛不适等。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CT等检查可以发现肿瘤。均行手术治疗。结论:胃间质瘤术前确诊困难,主要通过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明确诊断。手术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POEMS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军区总医院2002年1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2例POEMS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并复习有关文献,治疗方法包括支持治疗、单用泼尼松、左旋苯丙氨酸氮芥联合泼尼松及沙利度胺治疗等。结果12例患者均有周同神经病变,发生率100%(12/12),肝脾肿大发生率66.7%(8/12),内分泌异常发生率83.3%(10/12),高M蛋白阳性发生率58.3%(7/12),皮肤损害发生率100%(12/12),症状复杂多样。结论本病为少见多系统损害疾病,常有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脏器肿大、内分泌障碍、M蛋白血症和皮肤改变等症状和体征。临床应认真分析、检查,以提高临床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胃类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980—2002年间12例胃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胃类癌术前均误诊。生存2年以上3例,瘤体均小于5cm。结论 手术治疗是胃类癌的首选治疗方法,胃类癌的预后与分型和瘤体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8.
高利强  刘磊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0):2758-2759
探讨阑尾类癌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对12例阑尾类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术前均误诊为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后经病理确诊为阑尾类癌。其中,9例肿瘤直径小于1cm,2例肿瘤直径1~2CIII,且肿瘤未侵出浆膜、不伴淋巴结转移者,采用单纯阑尾切除术,均生存5年以上;1例肿瘤直径大于2cm并侵出浆膜,采用有半结肠切除。结论阑尾类癌无特异性症状,多在阑尾切除术后发魂,应根据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有无转移确定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脾切除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疗效。方法对9例ITP患者在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有皮质激素治疗禁忌、不能耐受皮质激素治疗或其他自身原因拒绝接受皮质激素治疗的情况下采用脾切除治疗。结果术后第1、4、7天血小板平均值由术前的35×10^9/L分别上升为98×10^9/L、179×10^9和235×10^9/L;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显效7例,总有效率88.9%。结论脾切除治疗仍是ITP患者值得推荐的一种方法,尤其是药物治疗无效、有禁忌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20.
杨志海  张平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9):1287-1288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eytopenic purpura,ITP)的围生期治疗效果及母婴结局。方法:对46例晚期妊娠合并IT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血小板水平分为A组(PLT50~100×109/L)和B组(PLT<50×109/L),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分娩情况及围生儿结局。结果:B组的症状及剖宫产率明显高于A组,但两组产后出血及围生儿的结局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重视晚期妊娠合并ITP分娩前的综合治疗,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是保证重症ITP母婴安全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