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桥小脑角微血管减压手术入路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桥小脑角微血管减压手术提供针对性的解剖学数据。方法选取10具甲醛固定尸体标本,模拟侧卧手术体位,经乙状窦后入路,行解剖测量,测量双侧共计20侧。结果手术入路中深部相关结构距骨窗(乙状窦横窦移行处)的距离:面听神经出脑干区为(4·11±0·37)cm,三叉神经入脑干区为(4·47±0·42)cm,两者间距为(0·68±0·16)cm,小脑水平裂中点与前方骨壁的距离(代表桥小脑角池的宽度)(0·26±0·10)cm,小脑绒球最高点的垂直高度(0·34±0·09)cm,岩静脉在手术入路中与三叉神经根入脑干区密切关系,小脑腹侧面与神经根关系密切的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和小脑下后动脉。结论在桥小脑角微血管减压术中,骨窗的位置,桥小脑角蛛网膜下腔的宽度,小脑绒球的大小,岩静脉的位置等为入路中重要的解剖学标记。脑神经周围的动脉、静脉等结构与脑神经的位置关系与脑神经的压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及诊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科46例面肌痉挛患者诊疗经过及术后疗效、并发症等,总结经验。结果 46例患者中41例术后面肌痉挛立即停止,4例经进一步恢复后治愈,1例未愈,术后有效率97.8%,术后并发症包括面神经麻痹、手术切口皮下积液、耳鸣等总发生率8.7%。结论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小脑上动脉(SCA)的显微解剖特点及其变异特征,明确小脑上动脉与相邻颅骨、神经的比邻关系与供血范围,为临床该区域的小脑肿瘤外科手术、微血管减压术及介入手术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利用40例80侧甲醛固定的硬脑膜完整的成人脑标本,对SCA进行显微解剖,观察、测量、统计血管的数目、走行、分支情况及其与周围神经的关系.结果 SCA管径在0.4~2.5(1.36±0.37) mm.5.9%的SCA发自同侧大脑后动脉(PCA),其中1例发自大脑后动脉交通后段(P2段).SCA形成尾袢63支,其中与三叉神经接触的21支,占33.3%.结论 小脑上动脉存在较大变异,与周围的三叉神经关系密切,熟悉颅底血管的显微外科解剖,重视血管的复杂变异,会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2例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四英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6):2475-2476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较为常见的神经性疼痛疾患,大多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由于在小脑桥脑角处的三叉神经后根,受到异位血管的压迫而引起,而解除异常压迫后,疼痛得到缓解或消除。传统的治疗方法有:针灸、敷药、封闭术、射频损毁术,现代我们采用手术治疗。目前显微血管减压(MVD)已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首选的手术方法。我院于2006年采用MVD治疗三叉神经痛2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模拟手术进程的小脑桥脑角显微解剖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翔  鲁艾林  耿晓增  傅震  张岩松  刘宏毅 《江苏医药》2004,30(5):324-325,F002
目的 模拟小脑桥脑角区的常用手术入路实际操作过程 ,观测进入小脑桥脑角过程中各层组织的显微解剖结构。方法 用 5具 (共 10侧 )福尔马林固定的新鲜成人尸头 ,按手术实际过程设计与手术径路相垂直的小脑桥脑角的剖面 ,然后在 8× 4 0倍的手术显微镜下观测各剖面结构。结果 获得数层全新的小脑桥脑角周围解剖形态学的关系及重要解剖结构关系的数据。结论 以手术实际过程实施的解剖学研究充分体现了临床实际 ,为临床实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新林  王晓平 《世界临床药物》2021,42(7):582-584,598
临床工作中少见以突发性耳聋为首发症状的缺血性脑卒中,常被误诊为梅尼埃病和其他良性疾病.笔者在急诊遇到l例以突发性耳聋为首发症状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通过抗血小板、降脂稳定斑块、激素抗炎、营养神经及活血化瘀等对症治疗后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该病例警示临床医生在遇到以突发性耳聋为首发症状且伴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时要考虑...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2100年2月-5月行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8例,经精心护理与密切配合效果满意.现将护理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例,男3例,女5例;年龄52-60岁,平均56岁;面神经痉挛3例,三叉神经痛5例.  相似文献   

8.
<正>面肌痉挛(HFS)的特征性表现为一侧面神经所支配肌肉间歇性、不自主抽搐,双侧少见。其病因多为桥小脑角处血管压迫面神经根部造成面神经脱髓鞘改变,导致神经过度兴奋而发病。显微血管减压术(MVD)通过将责任血管与面神经分离,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我们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乙状窦后锁孔入路MVD治疗的53例HFS患者报告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磁共振平衡扰相梯度回波(B-FFE)及三维时间飞跃法(3D-FIESTA)在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及邻近血管关系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共60例,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给予实验组患者磁共振B-FFE序列进行扫描诊断,对照组患者采用磁共振3D-FIESTA序列进行扫描诊断,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对比观察两种序列扫描的诊断准确率及图像质量。结果经手术证实,两组患者均存在神经压迫,其中实验组诊断准确率(83.3%)明显高于对照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不同扫描所得图像进行评分,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磁共振B-FFE序列成像可清晰、准确的显示面神经及其周围血管间关系,可应用于面肌痉挛患者术前检查,指导手术方案选择,值得于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80例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及护理经验.方法: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经乳突后入路实施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护理配合,结果:患者术后1~6天,均未出现明显的面肌痉挛,无脑脊液漏,伤口愈合良好.结论: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首选的方法.良好的手术体位和护理配合,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压迫型面肌痉挛的临床效果。 方法 收集我院 141 例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 比较椎-基底动脉压迫型(28 例)与非椎-基底动脉压迫型(113 例)面肌痉挛患者的术后症状改善状况。 结果 平均随访(13.81 ±1.57) 个月 , 两类面肌痉挛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43% vs. 98.23%, P=0.49), 其术后延迟治愈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37.04% vs. 20.72%, χ2=1.38, P> 0.05)。 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压迫型面肌痉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出现口角疱疹的原因及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住院的3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均行微血管减压术,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口角疱疹,分析发病原因,并予局部用药及静脉抗病毒用药,观察其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病程1周后疱疹萎缩、消退。无无效病例,有效率为100%。结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出现口角疱疹,与术中骚扰三叉神经,激活神经节细胞内的疱疹病毒有关,经抗病毒治疗,效果良好。预防此并发症,主要减少术中对三叉神经的骚扰及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效果、并发症和副作用,提出改良方案,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8月~2011年4月收治住院的采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74例,对手术技术及血管的处理方法进行改良,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手术的总有效率为98.6%,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漏、听力丧失、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发现复发率1.4%。结论微血管减压术从根本上解除了三叉神经痛的常见病因,术后完全保留了三叉神经各分支的功能,是目前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SMAS分离除皱术防止面神经额支损伤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面颞区SMAS分离除皱术防止面神经额支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4例新鲜标本和26例防腐固定标本上,解剖观测了面神经额支的走行、分布、毗邻,建立相关的坐标体系,并得出面神经额支的体表定位的坐标参数,分析额支的分布特点及预防其损伤的手术操作方法。结果 额支由颞支发出后,在颞浅筋膜深面由后下方向前上方走行,一些进入额肌,一些进入眼轮匝肌。面神经额支在向前上方走行的过程中,不断分支、吻合,分布区域呈扇形展开。其右侧最前支的坐标值(mm)为:(0.0,-4.5±3.4)、(4.0,1.6±4.6)、(8.0,4.3±4.5)、(12.0,8.1±5.1)、(16.0,10.4±5.4)、(20.0,12.3±5.7)、(24.0,14,4±4.6)、(28,0,17.3±5.4);右侧最后支的坐标值为:(-20.0,1.1±5.4)、(-16.0,11.2±4.2)、(-12.0,17.3±5.5)、(-8.0,22.7±5.7)、(-4.0,26.4±5.5)、(0.0,28.1±5.1);其左侧最前支的坐标值为:(4.0,-3.1±3.4)、(0.0,-2.5±3.7)、(-4.0,1.9±3.4)、(-8.0,4.7±5.2)、(-12.0,7.9.1±4.6)、(-16.0,11.3±5.1)、(-20.0,13.3±4.8)、(-24.0,15.4±4.4)、(-28.0,17.8±5.4);左侧最后支的坐标值为:(24.0,-1.0±3.4)、(20.0,1.8±4.3)、(16.0,10.6±5.1)、(12.0,16.7±5.7)、(8.0,23.3±4.9)、(4.0,25.8±5.7)、(0.0,27.9±5.8)。结论 临床医生熟悉面神经额支的位置、走行,有利于减少SMAS分离除皱术对其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防止涉及颞区的颅底手术损伤面神经颞支提供显微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20侧,应用颞下-耳前-颞下窝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模拟手术入路,解剖观察面神经颞支的分支数目、走行层次,测量颞支与所选标志点的关系。结果①面神经颞支越过颧弓时分为2~4支,其中85%为3支。②颞支距耳屏尖距离:最后支16.32±2.43mm,最前支31.30±2.64mm。③在颧弓上面神经颞支走行于颞浅筋膜深面。结论面神经颞支在耳屏尖前颧弓表面16.32~31.30 mm范围内较集中,相关手术应避免损伤。在颞深筋膜深层与颞肌之间分离颞肌可保护面神经颞支免受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本研究所选观察对象为本院2010年2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80例,按照数字随机方式将全部患者分成两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分别给予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实验组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有效率为9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发生并发症3例(7.5%),实验组发生并发症7例(17.5%),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对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治疗时,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疗效,而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加味牵正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西药及常规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味牵正散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50%,高于对照组的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牵正散佐治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出现口角疱疹的原因及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住院的3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均行微血管减压术,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唇角疱疹,分析发病原因,并给予局部用药及静脉抗病毒用药,观察其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疱疹萎缩、消退。无无效病例,有效率为100%。结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出现口角疱疹,与术中骚扰三叉神经,激活神经节细胞内的疱疹病毒有关,经抗病毒治疗,效果良好。预防此并发症,主要减少术中对三叉神经的骚扰及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