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由急性非化脓性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炎以及面部受风或着凉引起.一般认为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而致病,亦可能与面部的病毒感染有关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原因是因为"正气"相对虚于内,头面部受风寒之邪侵袭所致.正如〈诸病源候论〉中所言:"偏风口歪是体虚受风,令口歪僻也."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引起经络阻滞,气血痹阻于经脉之中,导致筋脉失养而使本病发生.风寒之邪内侵则是本病发生的直接病因.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45岁最为常见.男性较女性多见.  相似文献   

2.
<正> 车某,女,44岁。于1987年11月17日入院。患者晨起发现口眼歪针,左侧不利,刷牙口角漏水,鼓腮漏气。当即到市某医院就诊,经颅脑CT、眼底检查均正常,诊为左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经口服维生素、激素、扩张血管药,胞二磷胆碱、ATP、辅酶A、静脉点滴,聚肌细胞肌肉注射,治疗9天无效。于1987年11月25日请中医会诊。诊见口眼歪斜,前额皱纹消失,眉毛下垂,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面部歪向健侧。自述饮水漏水,鼓腮漏气,左目不能闭合,  相似文献   

3.
面神经麻痹属中医中药络的范围叫面瘫,起病较急,表现为单侧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歪斜,其它面部肌肉功能障碍,部分患者起病前或病程中有耳后,耳下或颜面部疼痛,周围性面瘫根据面神经损伤的平面不同,分为核性瘫,桥小脑角性瘫,HUNT瘫,BELL化瘫和单纯性面神经炎。其中前两种  相似文献   

4.
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于2005~2008年采用电针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8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对面神经麻痹治疗研究报道较多,现综述如下。针灸:梁氏等[1]治疗480例,4 3 9例完成治疗。随机分为基础组(用强的松、维生素B1、维生素B12及地巴唑口服)和治疗组(又分针灸组、基础加针灸组),共治疗4周。结果3个组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治疗组疗效优于基础组,针灸组疗  相似文献   

6.
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笔者以中药为主治疗周围性而神经麻痹148例,收效较好,观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为我院1998年6月~2001年9月收治的门诊及住院患者,排除由外伤、中耳疾患、带状疱疹、肿瘤等所致的周围性面神麻痹.  相似文献   

7.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最常见的颅神经疾患。不但神经科临床中常见,由于针灸治疗效果较好,目前在针灸科临床中亦不少见。本病病因目前尚不能肯定,本文仅根据临床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而使用针灸治疗的2012例,加以整理分析。另有赵瑜氏761例  相似文献   

8.
药物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一般资料34例中 ,男 15例 ,女 19例 ;年龄最小者 2 2岁 ,最大者 6 3岁 ;病程最短者 1周 ,最长者 2年 ;发病诱因 :感冒后 17例 ,受凉及吹风后 11例 ,面部疖肿感染 1例 ,牙痛拔牙后 1例 ,听神经瘤术后 1例 ,原因不明者 3例。2 治疗方法主穴 :风池、翳风、颊车、合谷、太冲 (均取患创 )。配穴 :不能闭眼者配丝竹空 ;鼻唇沟消失者配迎香 ;人中沟歪斜者配人中 ;口角歪斜者配地仓 ;舌歪斜者配廉泉。药物 :当归注射液、麝香注射液、维生素B12 液各 2ml,配成混合液。主穴注入 0 .5ml,配穴注入 0 .3ml。病情较重者 ,主、配穴用药量分别为 …  相似文献   

9.
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及肌电图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 将 80例患者分为穴位注射组 5 0例和对照组 30例 ,穴位注射组采用维生素 B1 2 及维生素 B1 注射液穴位注射 ,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 ,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面部肌电图变化。结果与结论 穴位注射组治愈率及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P<0 .0 1) ,治疗后穴位注射组募集电位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明显为优 (P<0 .0 5 ,P<0 .0 1)。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584-2587
目的:旨在对比两种不同药液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招募的7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纳入试验组(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组)和对照组(维生素B_(12)注射液穴位注射组)各35例。试验组穴位注射液体选择丹参注射液,对照组选择维生素B_(12)注射液。每周行3次治疗,1周为1个疗程,一共4个疗程。分别在4个不同的观察时点,采用相关评分表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不同观察时点对比,其疗效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均有疗效,两组疗效相仿;根据不同观察时点对比,说明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效果更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玉屏风散加味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济南市中心医院(250013)薛旗陈光明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玉屏风散穴位注射采用玉屏风散加味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为我科凤存安教授所创立的治疗方法,我们用此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3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针灸科临床的常见病之一,中医学称之为"口眼歪斜".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运动障碍,有的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根据经络理论和神经学的知识进行辨证取穴,运针及施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我科自1988年至1991年以经络学说为主,参考神经生理学,采用少针浅刺,沿神经走行方向进针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3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共治136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88例,病程1~7天68例,8~15天52例,16天以上16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74岁,其中7岁以下者14例,8~18岁者10例,19~28岁者56例,29~38岁者34例,39岁以上者22例。二、治疗方法 1.针刺方法:主穴:I组:翳风、地仓、中诸(双)。Ⅱ组:牵正、迎香、颊车、合谷(双)。配穴:攒竹、阳白、丝竹空、太阳、耳门、听宫、听会、下关、瞳子髎、大迎、四白、人中、承浆、兑端等。  相似文献   

14.
笔者采用推拿配合中药湿热敷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治疗时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医者用拇指偏峰一指禅散掌推法在患者患侧额、面部作推法,沿面部手、足阳明经循行经穴,及其它额、面部附近诸穴往返推患侧额面部,取穴阳白、太阳、攒竹、四白、迎香、颊车、地仓、人中、承浆等穴,操作时间5~10分钟。然后用拇指和中指指腹分别点、按揉上述诸穴,以酸胀为度,每穴30  相似文献   

15.
火针又称燔针、粹针、烧针,乃是将三棱针或园钢针,在火焰上烧红针的尖部,迅速刺入患病部位的组织,并迅速拔出。拟用这种火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以下简称“面瘫”)。本人从1978年8月至1981年8月观察治疗了72例面瘫病人,粗浅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6.
“调中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调中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发病后16~30d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24例 ,分为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52例。治疗组选用印堂、人中、承浆为主穴 ,配以太阳透地仓、攒竹、阳白、四白、颧、下关、迎香、风池、合谷等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单用太阳透地仓、攒竹、阳白、四白、颧、下关、迎香、风池、合谷等穴位治疗。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及运动单位电位数量等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改善(P<0.01,P<0.05) ,与运动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调中法”用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能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任何年龄均可发病.2010年1月-2011年10月,笔者运用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该病3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加穴位注射甲钴胺注射液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病时间取阳白、四白、太阳、颊车、牵正、地仓、翳风、合谷等穴位,加穴位注射甲钻胺注射液。结果治疗的66例中,痊愈49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97%。结论针刺加穴位注射甲钴胺保注射液,可改善周围神经活性,提高其兴奋性,有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透穴法加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之为“面瘫”。笔者自1998年11月~1999年6月,采用透穴法加穴位注射治疗24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获得满意疗效。并与采用单纯针刺加穴位注射法20例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将4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4例,其中男13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