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小儿以阳气为本,诊治时应时时顾护阳气 儿科温阳学派起源于南宋陈文中,陈氏倡导固养小儿元阳,以擅用温补扶正治疗见长。他强调小儿体质特点为脏腑娇嫩,病理上易见阳气不足的证候,年龄愈小则阳气愈加相对不足,平素即应注重调护摄养,使其元气充盛,方能迅速长养;诊病治疗时更应时时顾护阳气,  相似文献   

2.
1 小儿以阳气为本,诊治时应时时顾护阳气 儿科温阳学派起源于南宋陈文中,陈氏倡导固养小儿元阳,以擅用温补扶正治疗见长。他强调小儿体质特点为脏腑娇嫩,病理上易见阳气不足的证候,年龄愈小则阳气愈加相对不足,平素即应注重调护摄养,使其元气充盛,方能迅速长养;诊病治疗时更应时时顾护阳气,  相似文献   

3.
小儿“纯阳之体”“阳常有余”是言儿童生理特点之常,有常即有变,在儿科临症中,虚寒之躯亦不乏见。笔者采用温阳法治疗一些儿科疾病,收到预期效果。现举病例数则如下。慢凉风刘小静女 2.5岁间断性抽搐近1年。患儿于6个月时,常因发热而致惊抽,日久则渐现不定时摇头震颤,手足颤抖蠕动,神情呆滞,每发数分钟即止。后发作逐渐频繁,一日可达十数次。面色(白光)白,眼胞微青,神萎形瘦,四肢不温,两下肢僵强,行走  相似文献   

4.
温阳法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意为阳气内化精微养于神,外为柔软以固于筋。虽然如此解释并不能完全达意,但对于临床的启示却是有益的。笔者通过临床实践,按阳气能养神立论,以温阳法治疗神倦、精神萎靡、情绪抑郁、低落等患者,收到较满意效果,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6.
例一:消渴(糖尿病) 侯××,女,47岁,职员,门诊号013128,1979年3月21日初诊。病史:患者病消渴十余年。初发时以口渴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见症为主证,化验显示血糖、尿糖均高,诊为糖尿病。十余年来,数发酮症酸中毒,多经中西医药治疗,症情时轻时重,终未能愈。近一年来,病情发作益甚,自述过去服用有疗效的一些中药,现在也大多没效,有些中药服后尚有排尿窘困、腹胀滑  相似文献   

7.
温阳法临床运用举隅上海同仁医院傅纪伟关键词:温阳化湿,温阳化饮,温振中阳,温阳升清1.温阳化湿愈"甲肝"张某,男性,45岁。患者因肢软乏力,食欲不振,泛恶欲吐,怀疑得了肝炎,去某医院肝科就诊,查谷丙转氨酶96单位,余均正常,因不愿住院遂就诊于中医。我...  相似文献   

8.
肺疾虚证之治,古今医家多侧重肺阴虚、肺气虚,鲜述其阳虚。啻笔者治疗咳嗽、哮喘、肺痈、肺痨、肺痿及小儿肺炎(以下简称六证)等病,屡见阳虚之型。同时还识,有肺阳虚独现者,亦有肺心、肺肝或肺脾肾肠等数脏腑阳虚并发者。在阴阳互生互化理论的启发、指导下,笔者俱以医肺温阳法分别辩治,且屡经验证,收效多彰。目前,为了适应阳虚型‘六证,患者之需,我们谨选医肺常用温阳五法,结合病例,诠之如次,失当之处,请同道教正。一、丞肺回阳法肺之体属阴,功能属阳。风寒、饮冷、  相似文献   

9.
从气虚、阳虚治肝病历史文献、理论指导、部分医者的临床初步探索入手进行整理与归纳,认为临床治疗上应重视温阳法在治疗肝病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张景岳说:“天地阴阳之道本贵和平,则气令调而万物生,此造化生成之理也,然阳为生之本,阴为死之基……故凡欲保生重命者,尤当爱惜阳气,此即以生以化之元神,不可忽也,”窦材也说:“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必死”。余大凡是受了以上之类重阳偏温学术思想的影响,故在临床每援用温阳之法。其实此亦并非成见,实乃每有临证治验,令吾坚信不移,下举小恙数则,以观其效。  相似文献   

11.
张民肃 《河南中医》2003,23(5):51-52
下法 ,是儿科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泄可去闭” ,下法具有调整机体升降出入功能的广泛作用。因“病之一物 ,非人身素有之也 ,或自外而入 ,或自内而生 ,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 ,速攻之可也 ,速去之可也。”(见《儒门事亲·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凡因多种因素导致的痰、饮、水、血、宿食等病症 ,无一不可用下法 ,或兼用下法。儿科 ,俗称哑科 ,小儿哑然无言 ,少情志之患 ,多由调摄失宜而成疾 ,小儿为稚阳之体 ,一旦患病 ,机体升降失调 ,易致痰湿积滞而成实证 ,即或体虚 ,也常见本虚标实之证 ,因而临床中可下之证较成人为多 ,临床运用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兹就温阳法在治疗由寒邪(包括外寒及因阳虚所生的内寒)引起的发热病中的运用作如下探讨: 一、寒邪、阳虚与发热之间的关系《素问·热论篇》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盖寒主收引,寒邪犯表,闭塞腠理则郁而发热。此种为寒邪引起的表热实证。若阳气内虚,无力卫外则易感受外邪,正邪相争于肌表而发热,这种又为寒邪所致的表虚发热。若阳气虚极,阴寒内盛,就会格阳于外,也会发热;如果阳虚损及阴,造成阴阳俱虚,则阳无所依,浮越于外,也会发热。关于寒邪、阳虚与发热的关系见下图:  相似文献   

13.
医者囿于小儿“四不足”,尤其是“脾常不足”畏用下法。临床实践证明,运用下法,只要辨证准确,运用时机得当,屡获事半功倍之效。现不揣浅陋,列举数例,试陈管见,谬误之处,敬请指正。高热惊厥王××,男,1岁半,发热4天,体温39℃,曾给以西药消炎、解热及中药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之剂治疗,服药后汗出热稍减,旋即又见高热,继而惊厥。面色潮红,烦躁,哭闹,身热灼手,尤以手心,腹部为甚,舌质红,苔黄厚腻,腹胀,大便三日未解。此乃素有宿食,外邪入里化热,上扰神明。急宜通腑泄热,熄风镇惊。给予清热散(本院协定方,下同)5克,牛黄散4克,镇惊散3克,芒硝4克,混合均匀,分4包,每日2次,每次1包水煎服。是夜泻下恶臭大便甚多,次日热势大减,欲求饮  相似文献   

14.
孙浩 《江苏中医》2001,22(8):32-34
附子辛热有毒,功能温中回阳、散寒燥湿、,用治一切阴寒之证,然后临床通过配伍及剂量的变化,可治小儿热证、湿证及寒热错杂之证,文中列举了胃痛,泄泻、水肿、蛔厥诸案以说明之。  相似文献   

15.
下法属中医治病八法之一,在中医临床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世人仅执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之一端,致使有人对儿科疾病谈下“色变”,视为禁区,大大限制了这一有效方法在儿科方面的运用和探讨革新。笔者经过一些临床病例发现,虽小儿有“血气未充”、“肠胃脆薄”之生理特点,但下法主要为祛除实邪而  相似文献   

16.
从理论基础、病机特点、名老中医运用温阳法的经验及温阳法在慢性病中的应用4方面入手探讨八法之一温阳法在慢性疾病中的应用,指出慢性病虚实夹杂,根本病机在于阳气衰微,命门之火不足,治当以温阳为法。  相似文献   

17.
张凤春  林淑芹 《河南中医》1996,16(6):371-371
下法在儿科临床的运用张凤春林淑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50036)主题词泻下喘证/中医药疗法发热/中医药疗法痢疾/中医药疗法下法属中医“八法”之一,是临床常用治法,有排除燥屎、祛邪热、逐水泻瘀、攻下宿食、痰热、冷积、通导积滞等作用。通过泻下...  相似文献   

18.
孙浩 《江苏中医药》2001,22(8):32-34
附子辛热有毒 ,功能温中回阳、散寒燥湿 ,用治一切阴寒之证。然临床通过配伍及剂量的变化 ,可治小儿热证、湿证及寒热错杂之证。文中列举了胃痛、泄泻、水肿、蛔厥诸案以说明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上、中、下三焦,简述“下法”在儿科临床常见病中的运用,体会到只要辨证准确,选方用药及时正确,确能提高疗效,缩短病程,达到“祛邪以安正”之效。但应注意中病即止,不可枉下。  相似文献   

20.
导赤散在儿科临床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春洁 《河北中医》2005,27(8):605-606
导赤散出自宋·《小儿药证直诀》。笔者在儿科临床中运用导赤散治疗多种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现简介如下。1小儿发热首先,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机体功能均较脆弱,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易为六淫所侵,邪气鸱张而壮热。又因小儿发病容易,变化迅速,如《小儿药证直诀·序》中说:“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而小儿温病较成人多见,温邪多从火化,故发热以表、热、实证多见,若风寒外束,也可郁而化热,热极生风,出现高热、抽搐等风火相煽的症状。同时,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气血未充,神气怯弱,易受惊恐。心主惊,《素问·举痛论》曰:“惊则心无所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