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变化对脑梗死防治的意义.方法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90例非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照组)颈动脉IMT.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IMT增厚检出率为80.0%,高于对照组的57.8%(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软斑、混合斑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硬斑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IMT增厚检出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结论 高龄、颈动脉IMT增厚和颈动脉斑块形成对预测脑梗死危险及病情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左室重量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对89例高血压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别测量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Dd)、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大小及血流动力学等指标,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血压患者IMT明显增高,血流动力学呈低速高阻状态。②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IMT高于左室非肥厚的高血压患者及正常对照组患者。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左室重量指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IMT)的关系。方法采用无创动态血压仪对127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应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量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两组:CA-IMT≥0.9 mm为增厚组(n=53),CA-IMT<0.9 mm为正常组(n=74)。结果①CA-IMT增厚组与CA-IMT正常组的临床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②CA-IMT增厚组与CA-IMT正常组的动态血压参数比较:24 h平均收缩压(145.7±9.2)mmHg和(127.5±9.6)mmHg,24 h平均舒张压(83.5±5.1)mmHg和(76.7±5.6)mmHg,24 h脉压(62.3±10.1)mmHg和(47.8±9.5)mmHg;白天平均收缩压(148.6±6.3 mmHg)和(134.8±8.2)mmHg,白天平均舒张压(86.7±4.8)mmHg和(80.1±5.7)mmHg,白天脉压(63.5±10.9)mmHg和(51.4±9.1)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139.2±12.4)mmHg和(121.6±8.6)mmHg,夜间平均舒张压(79.3±9.0)mmHg和(70.3±5.2)mmHg,夜间脉压(60.1±11.7)mmHg和(50.4±7.1)mmHg,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A-IMT增厚组与CA-IMT正常组其动态血压呈非勺型节律为54.7%比35.1%,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病动态血压参数异常者颈动脉IMT增厚的发生率高,对靶器官损害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7.
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及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10 5例行冠脉造影患者根据病变血管支数分成四组 :正常、单支病变、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组 ,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 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增加 ,其最大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发生率亦随之增加 ,经统计分析 (P <0 .0 1,P <0 .0 5 )均有显著意义。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 ,颈动脉超声检测可用以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9.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法检测21例高血压患者与20例正常对照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等检测;结果:高血压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5.1±6.1)%与(12.3±3.8)%,P<0.01,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高血压组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早期受损,比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早。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代谢综合征(MS)患者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和大动脉弹性的改变及二者间的关系,探讨影响IMT及大动脉弹性的危险因素。方法共选择90例研究对象,其中正常对照组、MS组、MS合并高血压组各30例,分别测定每位研究对象的IMT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并测定可能影响二者的危险因素,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代谢综合征患者IMT与PWV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二者呈正相关(r=0.753,P〈0.001);影响IMT的主要因素为年龄、收缩压、吸烟;影响PWV的主要因素为年龄、收缩压。结论MS患者IMT与大动脉弹性均发生明显变化,且二者呈同向变化,即IMT增厚时,PWV也增快。影响IMT及大动脉弹性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收缩压及吸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平均脉压(PP)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35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检测。根据脉压≤40mmHg(1mmHg=0.133kPa),40-60mmHg,≥60mmHg,将135例患者分为3组。结果①随着脉压的升高,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呈明显增厚,且24h平均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均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显著相关。②随着脉压的升高,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结论脉压的升高在颈动脉结构的改变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血脂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探讨血脂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将53例糖尿病分成3组:单纯糖尿病组(12例)、糖尿病伴高血压组(14例)、糖尿病伴高血压、脑梗死组(12例)。B超测定各糖尿病组及对照组(15例)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同时测定患者血浆中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比较各糖尿病组及对照组的IMT及各项血脂水平,对IMT和各血脂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糖尿病伴高血压组IMT高于其他糖尿病组及对照组,IMT与血浆LDL-C、Apo-B水平显著正相关。结论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尤为明显,LDL、Apo-B是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预后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入选146例脑梗死住院患者,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为正常、增厚、斑块组,每组均在住院当天和住院第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分别取差值作为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指标。结果82例男性脑梗死患者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增加,评分的差值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4例女性脑梗死患者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增加,评分的差值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预后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之间具有相关性,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增加,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糖代谢异常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了解糖代谢异常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并探讨影响IMT的因素。方法选择149例年龄30~70岁、无明确糖尿病病史但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行标准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75gOGTT),按结果分为糖耐量正常(NGT,n=45例)、糖耐量减低(IGT,n=60例)和糖尿病(DM,n=44例)3组,同时测定各组生化指标,采用超声检查测定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了解血管壁情况。结果DM组及IGT组IMTCCA较NGT组显著升高(P<0·05),DM组及IGT组颈动脉内膜不连续或不光滑者所占比率也较NGT组有显著升高(P<0·05),DM组与IGT组各颈动脉指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hPG、餐后血糖峰差值、伴随疾病(高血压)是IMTCCA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耐量异常人群(包括糖耐量减低及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IMT显著增加,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早在糖耐量低减阶段就已开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IMT、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冠脉病变的关系以及HCY与CIMT的关系。方法:收集因胸闷、胸痛拟诊为冠心病患者,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结果分为对照组和冠心病组。结果:冠心病组CIM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CIMT随着病变血管支数增加而增厚。冠心病组血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各亚组的血HCY水平随病变支数增加而增高,各亚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HCY水平与CIMT有相关性(r=0.597,P<0.05)。结论:随着CIMT增厚和血HCY水平增加,冠脉病变累及支数与血HCY水平与CIM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郧阳医学院学报》2019,(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一氧化氮(NO)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30例脑梗死患者,按CIMT将患者分为三组,CIMT<0.9 mm组26例,0.9 mm≤CIMT≤1.2 mm组80例,CIMT>1.2 mm组24例,同时检测三组患者血压、血糖、血脂和NO等指标。结果:三组患者NO水平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IMT的增加,NO水平逐渐下降。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和线性相关分析显示,CIMT严重程度与NO水平呈弱负相关。结论:外周血NO水平可以作为反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脑梗死(E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7例EH患者,其中合并ECI(ECI组)25例,未合并ECI的EH组22例;另选择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20名为对照组。检测3组患者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hs-CRP水平和颈动脉IMT。结果:3组年龄、性别构成、吸烟史、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CI组hs-CRP和颈动脉IMT均高于对照组和EH组(P0.05~P0.01),EH组hs-CRP和颈动脉IMT也均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EH组中,颈动脉IMT增高组的血清hs-CRP明显高于IMT正常组(P0.01),hs-CRP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关系(P0.01)。以颈动脉IMT为因变量的多重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和hs-CRP即进入回归方程,回归方程为Y∧IMT=0.319+0.064X hs-CRP+0.008X年龄。结论:hsCRP可能通过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ECI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疑诊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病例186例,记录造影诊断结果、颈动脉IMT及斑块情况、心血管危险因素数,计算颈动脉IMT及斑块对冠脉狭窄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性、特异性及总诊断符合率.结果 颈动脉IMT对冠心病阳性预测值80.67%,阴性预测值52.78%、敏感性87.68%、特异性39.58%及总诊断符合率75.27%.斑块对冠心病预测与IMT无明显差异,颈动脉IMT+斑块预测敏感性较高92.75%(P<0.05),总诊断符合率78.49%.颈动脉IMT+斑块+两个以上危险因素阳性预测值提高到85.71%.随着IMT增厚,阳性预测值呈逐渐增高趋势,阴性预测值逐渐降低,敏感性逐渐降低,特异性逐渐增加,在颈动脉IMT厚度≥0.1cm时总诊断符合率最高75.27%,敏感性最高87.68%.结论 颈动脉IMT及斑块可作为冠心病诊断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20.
时彩红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2):121-123
正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缺血性疾病的常见病因及主要危险因素,本病的早期诊断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准确测量颈动脉IMT,实时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情况,客观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且具有无痛、无创、操作简便、可重复检查等优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兹对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IMT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