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64例早期食管癌放疗后长期生存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早期食管癌单纯放射治疗的效果。方法:1975年3月-1976年10月对64例早期中段食管癌进行了单纯放疗,放射源为^60Co,采用常规三野照射,前野6cm*15cm,背后二斜野5cm*15cm,剂量为50-70Gy/5-7周。  相似文献   

2.
Wang GQ  Wei WQ  Zhang JH 《癌症》2007,26(11):1153-1156
背景与目的:未经治疗的晚期贲门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为8~9个月.本研究目的是观察未进行任何治疗的早期胃贲门腺癌的自然发展史.方法:1987年在食管癌高发现场,对细胞学诊断为鳞状细胞重度增生的851例进行了内镜复查,同时检查了贲门区粘膜,经活检病理确诊为贲门腺癌者共43例.包括晚期癌12例,早期癌31例.其中17例早期患者虽经多次劝说,仍因不同原因拒绝治疗,随诊观察14年,直至全部患者死亡.结果:随诊14年,17例早期贲门癌患者中,12例死于贲门腺癌,另外5例死于非癌疾病;生存5年以上者13例,5年自然生存率为76.47%(13/17),10年自然生存率为23.53%(4/17).结论:早期贲门癌发展到晚期是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这对早期诊断和选择治疗时机很有帮助.同时,如要精确评估早期癌治疗效果,宜充分考虑其自然史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我科于1976年5月至1981年12月收治的216例食管癌病例进行了随访。发现有17例存活达8年以上,其余均在治疗后8年内不同时期死亡。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本组17例中男12例,女5例。治疗时年龄41~67岁。病程2~9个月,6  相似文献   

4.
《肿瘤防治研究》1976,4(1):32-33
我们遵照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教导,多年来在太行山食管癌高发地区进行食管癌防治工作,使用食管脱落细胞检查和X线粘膜造影相结合的检查方法,发现了不少早期食管癌病例。因此对研究食管癌早期诊断,病程时间等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就早期食管癌19例。  相似文献   

5.
早期食管癌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对提高食管癌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食管癌高发区或高危人群进行筛检,时具有食管疾病症状但常规内镜检查不能确定其病变性质者,采用色素内镜、超声内镜、肿瘤标志物检测和联合检测等方法检查可明显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为早期食管癌临床治疗评估提供充分且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内镜早期诊断食管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清 《中国肿瘤》1994,3(3):17-18
50年代开始,致力于研究食管癌防治的我国科学工作者,一直不断地在河南省、河北省和山西省等食管癌高发现场工作。通过普查发现大量早期食管癌病人,经外科手术切除治疗,有一大批病人术后已生存20年以上,可谓已经治愈。这是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功绩。1974年以来20年间,作者在河南省林县,河北省磁县及江苏省扬中、江都、建湖和阜宁县等高发地区,进行13次大中型普查,共普查35岁以上人口15万人。普查使用的初筛方法有食管拉网脱落细胞学检查、上消化道隐血珠检查和耳针探诊仪检查。经初筛找出高危险人群约2万人。其中16500人接受了内镜…  相似文献   

7.
姜杰 《实用癌症杂志》1995,10(4):277-277
15例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和治疗厦门市第二医院胸外科(厦门市361002)姜杰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率及5年生存率均低。其主要原因是患者就诊晚,绝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中晚期。我院自1980年至1994年共收治早期食管癌15例,经手术后病...  相似文献   

8.
 1984年1月-1986年12月我院对305例食管癌患者采用单一方法(根治术、放疗、化疗)或综合治疗,其中40例生存3年以上,现按认为对食管癌治疗后长期生存率有影响的10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食管癌治疗后3年生存率与病变纵长度、肿瘤转移情况、临床分期、治疗方法等显著相关(P<0.05或0.01)。与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临床病理分型和组织学分类关系不大(均为P>0.05)。本文主张为提高食管癌治疗后长间生存率应从上述相关因素着手。认为综合治疗确能提高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早期食管癌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对提高食管癌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食管癌高发区或高危人群进行筛检,对具有食管疾病症状但常规内镜检查不能确定其病变性质者,采用色素内镜、超声内镜、肿瘤标志物检测和联合检测等方法检查可明显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为早期食管癌临床治疗评估提供充分且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影响食管瘤放射治疗长期生存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2年8月至1986年12月对788例食管癌放射治疗,1、3、5及7年生存率分别为54.7%、20.3%、10.5%及6.7%。影响长期生存的因素有:(1)病变长度;(2)X线分型;(3)病变部位;(4)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11.
微小 RNA(miRNA)可通过细胞信号转导、上皮间质转化、血管生成等调控机制影响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和转移。特定的血清 miRNA 可作为食管鳞状细胞癌诊断、预后的新型肿瘤标志物。近来研究表明 miRNA 可提高食管鳞状细胞癌放疗敏感性甚至逆转多药耐药,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缺氧诱导因子、白细胞介素、血管生成素样蛋白、整合素和上皮间质转化在食管鳞状细胞癌血管生成中为癌细胞的生长、侵袭和转移提供了营养支持和有利环境.对食管鳞状细胞癌血管生成机制的研究将为其抗血管靶向治疗提供更多思路和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3.
食管鳞癌DNA甲基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相关抑癌基因启动子区超甲基化导致的基因表达紊乱已成为食管癌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之一.众多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在食管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外周血DNA甲基化谱可作为食管癌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及随访的检测指标,有望将抑癌基因去甲基化作为食管癌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窥镜下早期食管癌的放疗疗效。方法 17例早期食管癌经内窥镜及碘染色确诊,并经活检病理证实。6MVX线3个野外照射,先常规分割30Gy ,15分次,3周完成;复位后行后程加速超分割照射,1.5Gy/次,2次/d ,间隔6h以上,共2 0~2 4Gy ,14~16分次,9~10d完成。生存率分析采用Kaplan Meier法。结果 17例早期食管癌放疗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 0 %、86 %、6 6 %。病变长度≤3cm的5年生存率为10 0 % ,>5cm的为4 9% (P =0 .111)。病变厚度≤5mm的5年生存率为10 0 % ,>5mm的为4 5 % (P =0 .10 2 )。结论 早期食管癌放疗是有效的方法,照射野大小应根据内窥镜及碘染色所确定的病变范围而定;常规分割30Gy15分次3周+后程加速超分割2 0~2 4Gy14~16分次9~10d照射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影响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前放疗后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 311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前放疗患者资料,要求有详细临床、病理、放疗和手术记录。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随访率为96.5%,随访满3、5年者分别为123、86例。放疗后原发部位无肿瘤(106例)与有肿瘤(205例)的 5年生存率分别为43.2%、23.2%(χ2=11.53,P=0.001。129例原发部位有肿瘤但无淋巴结转移的T1+T2、T3、T4期 5年生存率分别为42%、30%、16%(χ2=20.20,P=0.000)。211例无淋巴结转移与 95例淋巴结转移 1~3、≥4个的生存率分别为38.3%(5年)与13%(5年)、14%(3年,5年为0)(χ2=42.13,P=0.000)。多因素分析先显示术前放疗后局部有无肿瘤残存、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状态、淋巴结转移个数以及性别是影响预后的因素(χ2=32.20、36.33、18.24、4.60、6.21,P=0.000、0.000、0.000、0.032、0.013)。结论 食管癌术前放疗后病理T、N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个数能预测其预后,是其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6.
淋巴结阳性胸段食管鳞癌术后放化疗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淋巴结阳性胸段食管鳞癌术后放化疗与术后放疗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首程治疗行胸段食管鳞癌三野淋巴结清扫根治术,术后病理有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患者304例,其中术后放疗组140例,术后放化疗组164例.术后放疗剂量50 Gy,化疗方案为顺铂加紫杉醇,21 d为1个周期,平均2.35个周期/例.结果 术后放化疗组和术后放疗组3年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5.7%和52.8%(χ2=6.90,P=0.009)、62.5%和52.8%(χ2=4.75,P=0.029);锁骨上区淋巴结转移率、远处转移率、总复发转移率分别为1.8%和7.1%(χ2=5.21,P=0.022)、18.3%和27.9%(χ2=3.94,P=0.047)、27.4%和39.3%(χ2=4.80,P=0.028);早期不良反应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放射性食管炎、胃肠道反应分别为96.3%和32.1%(χ2=140.31,P=0.000)、37.2%和26.4%(χ2=4.01,P=0.045)、23.2%和5.0%(χ2=19.77,P=0.000);晚期不良反应分别为6.1%和5.0%(χ2=0.17,P=0.678).结论 淋巴结阳性胸段食管鳞癌术后放化疗能提高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降低锁骨上区淋巴结转移率、远处转移率和总复发转移率,早期不良反应重于单纯术后放疗,但患者能耐受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the treatment results and side effects of postoperative chemoradiotherapy and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of thoracic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PC) with positive lymph nodes.Methods Three hundred and four patients of thoracic EPC were initially treated with three-field lymphadenectomy, with pathological positive lymph nodes and without distant metastases;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140 patients of the simple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RT) and 164 patients of postoperative chemoradiotherapy (CRT).The median total dose was 50 Gy.The regimen of concurrent chemotherapy included cisplatin and taxol, and the intermission was 21 days;the median cycles were 2.35.Results The 3-year overall survival rates were 65.7% of CRT and 52.8% of RT (χ2=6.90,P=0.009), and The 3-year disease-free survival rates were 62.5% of CRT and 52.8% of RT (χ2=4.75,P=0.029).The incidences of the supraclavicular lymph-node metastases were 1.8% and 7.1%(χ2=5.21,P=0.022), respectively;and the incidences of distant metastases were 18.3% and 27.9%(χ2=3.94,P=0.047), respectively;and the incidences of overall metastases and recurrences were 27.4% and 39.3%(χ2=4.80,P=0.028), respectively.Early side effects included granulopenia (96.3% and 32.1%,χ2=140.31,P=0.000), radiation-induced esophagitis (37.2% and 26.4%,χ2=4.01,P=0.045),and gastrointestinal toxicity (23.2% and 5.0%,χ2=19.77,P=0.000).Late side effects were 6.1% and 5.0%(χ2=0.17,P=0.678), respectively.Conclusions Postoperative chemoradiotherapy of thoracic EPC with positive lymph nodes can improve the overall survival and disease-free survival, 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the supraclavicular metastases, the distant metastases, the total metastases and recurrences.More severe early side effects were observed in chemoradiotherapy than in the radiotherapy group,but well tolerated.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人群个体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易感因素主要为易感基因某些位点的变异.其中某些基因位点参与了DNA损伤、修复过程,某些与抑癌基因、代谢酶、微量元素、吸烟等因素相关.这些易感基因位点上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ESCC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食管癌早诊早治方案"的经济学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Liu ZR  Wei WQ  Huang YQ  Qiao YL  Wu M  Dong ZW 《癌症》2006,25(2):200-203
背景与目的:在中国,食管癌是死亡率位于前四位的恶性肿瘤之一,其5年生存率不足10%。食管癌的早期发现与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本研究以近期在食管癌高发区河南省林州市开展的“食管癌早诊早治”的研究为背景,从成本效益角度对该食管癌筛查和早诊早治方案进行初步评价,以研究该方案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对食管癌高发区河南省林州市3家医院136名食管癌住院或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53名食管癌患者进行入户调查,以估算自然发生的食管癌“传统疗法”花费。以参加在该地开展的内镜筛查和早诊早治研究中的936人为背景,估算“食管癌早诊早治方案”的花费,对该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和食管癌患者疾病经济负担研究。结果:食管癌“传统疗法”花费为人均7183元。参加内镜筛查的936人中,“食管癌早诊早治方案”的成本是148246元,效益是589006元,效益成本差为440760元,效益成本比率为4:1,患者治疗疾病的花费与家庭年总收入的比由1.300降为0.125。结论:“食管癌早诊早治方案”的成本低,效益好,且能降低食管癌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9.
对细胞角蛋白19片断(CYFRA21—1)、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等常规食管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肿瘤标志物应用状况,肿瘤标志物在食管鳞癌早期诊断、预测化放疗敏感性、监测术后复发和转移、判断预后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虽然食管鳞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和报道较多,但是尚无令人满意的肿瘤标志物。蛋白质组学技术已开始用于食管鳞癌肿瘤标志物的寻找,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有望寻找到理想的肿瘤标志物,为食管鳞癌的诊断治疗提供便捷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预防性放疗的范围。方法回顾分析204例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行预防性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仅照射纵隔(M)的26例,照射纵隔 双锁骨上(S)的139例,照射纵隔 胃左(L)的10例,3个区域全部照射的29例。Kaplan-Meier方法计算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Logrank检验组间差异,对可能影响预后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长度、pT、pN和照射方式进行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全组1、3、5年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3.8%、53.2%、34.1%和77.8%、51.6%、33.8%。不同照射方式的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36.3%(M)、30.7%(M S)、40.0%(M L)和43.6%(M S L)(x~2=3.05,P=0.385)。多因素分析显示pT和pN为独立预后因素,而不同照射方式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7,P=0.096)。46例上段和中上段(位于中段但侵犯上段)患者中,43例没有照射胃左的无一出现腹腔淋巴结转移;下段和中下段(位于中段但侵犯下段)是否照射双锁骨上的患者出现该部位淋巴结转移的比例分别为2%(1/ 43)和6%(1/18)(P=0.516)。结论上段和中上段患者似乎可不预防胃左,下段和中下段患者似乎可不预防双锁骨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