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心脑血管血栓性事件的防治中,抗血小板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阿司匹林(ASA)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好处虽已肯定,但缺血事件仍时有发生。近年来,随着抗小板药物剂量增大和新的作用更强的抗血小板药问世和应用,出血并发症的严重性也已在治疗中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在抗血小板治疗中实验室监测缺血和出血危险以及新的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的临床应用则已成为当前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人们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2.
阮家兰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7):66-67,70
目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疗效对比。方法将132例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随机分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与西洛他唑三联组,双联组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12个月),三联组患者在双联用药基础上再加用西洛他唑100 mg/d(6个月),随访对比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血小板聚集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双联组对比,三联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明显降低,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与双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三联组最小腔内径(MLD)和晚期管腔丢失与双联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后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可进一步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晚期管腔丢失减少,再狭窄率降低。  相似文献   

3.
SIGN指南全面地给出了处理急性消化道出血的证据及诊断和处理静脉曲张性和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建议。对服用阿司匹林的消化性溃疡患者,指南建议停用阿司匹林或考虑换用其他替代药物。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近些年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植入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的患者常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此种方法虽可改善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但却增加出血风险。根据SIGN建议,停用血小板凝集抑制剂治疗可以改善出血,降低潜在出血或内镜治疗时诱发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冠脉介入术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三联组(加用替罗非班)和双联组,所有患者均正规使用肝素、盐酸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出血并发症、血小板计数、5d内复合终点事件。结果血小板聚集率三联组明显下降(36.21%与45.74%比较,P〈0.05),出血并发症比双联组有增多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5.3%vs 2.6%);5d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三联组低于双联组(1.8%vs 2.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有助于合理安全地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5.
《右江医学》2018,(1):53-56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在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以及主要不良事件,以评价替格瑞洛在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冠心病并行PCI术后1个月内因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41例患者,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n=21)和常规治疗组(n=20)。待消化道出血停止后,替格瑞洛组予替格瑞洛90 mg/次,2次/d,常规治疗组继续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所有患者在抗血小板治疗的同时继续予标准的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及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服药前、服药3个月后分别抽血检测血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行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并随访观察患者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缺血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谷丙转氨酶(ALT)、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治疗后尿酸(UA)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0.05),肌酐(Cr)无明显变化;替格瑞洛组呼吸困难发生率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均可耐受。结论对PCI术后早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单用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与常规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相比,缺血事件和出血事件并不增加,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年龄对冠心病药患者物支架植入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影响.方法 将575例因急性冠脉综合征植入药物支架进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比格雷)的患者,分成高龄组(70岁及以上,共224例)及低龄组(70岁以下,共351例),随访6~54个月,比较两组出血发生率、出血相关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 高龄组与低龄组中出血事件包括消化道出血11例 vs 6例,血尿9例 vs 6例,脑出血1例 vs 2例,因出血死亡2例 vs 1例.高龄组消化道出血更常见(P<0.05).两组手术住院期间出血事件均占整个出血事件的大多数(18/21 vs 11/14),未发生严重出血.院外出血3例(2例 vs 1例),均死亡.结论 冠心病植入药物支架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在高龄患者中出血并发症较多见,大多发生在住院期间.定期随访大便隐血可以及时发现轻微出血,避免病情进展;严重出血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是血栓形成的核心因素,而血栓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主要原因,这类疾病已经成为常见病,动脉粥样硬化后伴发的血栓性事件已经成为人口致残以及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抗血小板疗法在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中占主导地位。为了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平衡血栓形成和出血这两者是关键。积极的抗血小板疗法能降低高危患者(如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发生复发性局部缺血的比率。但研究也强有力地揭示了血小板抑制作用将带来出血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血小板功能试验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就应运而生了。对临床中抗血小板药物的药效,不同的血小板功能试验在抗血小板疗法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8.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建祥  范国峰 《现代医学》2009,37(5):390-393
阿司匹林联合噻吩吡啶类(氯吡格雷、噻氯匹啶)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经皮冠状动脉置人支架术后的标准治疗,以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减少缺血事件。目前治疗指南建议,置人裸支架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至少4周,而药物涂层支架(drug—elutingstent,DES)术后至少12个月。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和DES临床应用的逐渐增多,人群中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已增加425%,与此相关的上消化道出血(uppergastrointestinalhemorrhage,UGH)发生率也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前,联合阿司匹林和P2Y12抑制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已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患者,其中P2Y12抑制剂可以有效增强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降低阿司匹林抵抗率。但是,双联抗血小板的应用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且有约10%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会发生显著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故单纯的抗血小板治疗似乎不能有效防止术后血栓形成。术后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方案的治疗时间目前尚未统一。随着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不断进展,未来新型口服抗凝药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可能是改善CABG后患者结局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NSTE-ACS)的患者,需要行危险评估,对于中高危患者需及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同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具有明显的近期和远期益处,但有消化道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斑块破裂,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黏附、激活、释放相关因子并聚集,同时激活凝血瀑布,导致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闭塞,出现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症状而产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UA)、非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Non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 NSTEMI)和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的一系列临床病征。ACS的治疗包括抗缺血治疗、抗栓治疗和早期介入治疗。其中抗栓治疗主要包括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和促纤溶三方面[1,2],特别是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ACS治疗的基石。随着 ACS 抗血小板治疗的新药不断出现及联合应用,临床也出现了不可乐观的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及联合用药安全性的问题,因此,在提高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同时,如何面对出血风险,增加ACS患者临床净效益变得十分重要[3,4]。规范ACS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无疑是临床工作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就ACS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研究进展及联合用药的安全性探讨做一综述,供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12.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当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PCI术后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标准方案。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能显著降低缺血事件,改善ACS患者预后。然而,随之而来的出血风险却会对患者预后造成不利影响。本文探讨ACS患者PCI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合并胃肠道出血的机制、影响因素及治疗对策。1抗血小板药物胃肠道损伤机制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降低血小板活性。胃肠道黏膜内COX主要代谢产物为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具有保护胃肠道黏膜的作用。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胃肠道COX,导致胃肠道黏膜损伤程度增加。研究显示,即使采用远低于治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人口逐步老龄化,动脉硬化性血栓相关疾病是致死和致残的关键原因,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其中脑卒中的危害亦逐年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发病原因为细胞因素,故抗血小板治疗为关键,是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及治疗的基石。环加氧酶Ⅰ受体抑制剂阿司匹林及噻吩吡啶类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但各有缺陷,且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相对较弱;氯吡格雷为前体药物,起效慢,而且疗效受多种药物影响,导致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性。因此降低出血风险及提高疗效是研发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抗血小板药物不能预防慢性肾脏疾病成人因心血管疾病或其他任何原因而导致的死亡。在第1个对这类患者进行的荟萃分析中,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减少心肌梗死危险(RR=0.87),95%CI:O.76-0.99,但是不能减少脑卒中和病死率的危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增加大出血危险33%(RR=1.33,95%CI:1.10-1.65)、轻微出血49%(RR=1.49,95%CI:1.12-1.97)。这些结果在所有类型抗血小板药物和所有阶段的慢性肾脏疾病中一致。作者认为,与心血管疾病高危成人比较,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似乎从抗血小板治疗中获益更少,而不良反应更多。他们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心力衰竭、动脉硬化、突发心律失常,而不是动脉血栓形成。这可能对早期。肾脏疾病成人特别不利。在亚组研究中,抗血小板药物每年在每1000个成人中预防2例心肌梗死,但是导致7例大出血。  相似文献   

15.
阿司匹林作为百年老药和传统的抗血小板药物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临床使用日益广泛,对阿司匹林的研究也日益深入.2005年Circulation发表了有关阿司匹林最新研究进展的报道.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尤其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为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应坚持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至少1年[1],甚至终身服药治疗.然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存在胃肠道并发症,如消化性溃疡及相关性消化道出血( upper gastro in testinal hem orrhage,UGH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2-3].因此,加强对此类患者高危因素的评估、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对预防用药后UGH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893例冠心病PCI后接受抗血小板治疗患者,其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45例,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8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21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 21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60.8± 10.7)岁;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者17例;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者16例;既往有血栓病史者6例;入院平均血小板计数为(880±360)×109/L;急性心肌梗死起病者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者9例,稳定型冠心病者5例;病变累及左前降支者17例;9例患者行支架置入治疗,共置入支架12枚;16例患者接受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5例患者接受阿司匹林单抗治疗;20例患者院外长期口服羟基脲治疗,1例患者行干扰素治疗;平均随访时间(27±17)个月,随访期间平均血小板计数(395±116)× 109/L,较入院时下降(P?<0.05)。1例患者于治疗后发生急性心力衰竭,1例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及脑梗死,1例 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及脑出血,1例患者发生脑梗死,1例患者发生肺栓塞。结论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合并冠心病患者最常累及冠状动脉的左前降支,且起病表现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者多见,心血管危险因素及JAK2V617F基因突变与其发病相关,临床上需注意预防脑血管并发症及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18.
<正>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在临床心脑血管疾病一级、二级预防过程中应用广泛,且疗效确切。那什么时间服用阿司匹林更合理?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药剂科主任毛静怡强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早晨服用阿司匹林能加强其抗血小板凝聚作用,有助于降低消化道不良反应,推荐早晨服药。  相似文献   

19.
血小板聚集和活化是经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急性血管闭塞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机制复杂,因此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检测不同体重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服用不同剂量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后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有无差异性,旨在为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化提供依据。[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阿司匹林抵抗:从实验室到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血小板药物在对心脑血管事件的防治上起着关键作用,其中以阿司匹林应用最为广泛。但有研究报道40%的患者,其血小板功能未能被阿斯匹林抑制[1],同时这种药物低反应又与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2]。阿司匹林不能充分抑制血小板聚集(生物学抵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