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稳定斑块的破裂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NSTEMI)、猝死的一组急性心脏事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病理生理基础是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在其破裂基础上不同程度和特征的血栓形成。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主要由斑块的稳定性而非大小决定。这种易于破裂而导致不良心脏事件的斑块即为易损斑块,其形成及破裂并最终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过程中有许多细胞和分子的参与,本文就斑块的组织学特征,破裂机制以及治疗措施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易损斑块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斑块稳定性是影响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决定性因素,临床上,易损斑块破裂并发血栓形成被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1急性冠脉综合征与血栓形成 从稳定性冠心病转变为危及生命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病理基础,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血小板黏附、聚集,凝血因子激活和血栓形成,导致冠脉完全或不完全阻塞。这些濒临破裂、进而发生血栓的斑块,被称为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其病理学特征为:脂核较大;巨噬细胞吞噬过氧化脂质,  相似文献   

4.
1急性冠脉综合征与血栓形成 从稳定性冠心病转变为危及生命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病理基础,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血小板黏附、聚集,凝血因子激活和血栓形成,导致冠脉完全或不完全阻塞。这些濒临破裂、进而发生血栓的斑块,被称为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其病理学特征为:脂核较大;巨噬细胞吞噬过氧化脂质,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病理学基础之一。研究发现,导致冠心病急性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局部AS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后者取决于AS斑块的易损性,而易损斑块可出现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从而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同时研究发现,炎症免疫机制、增殖凋亡机制、损伤应激机制以及生物力学机制参与了AS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1急性冠脉综合征与血栓形成尽管动脉粥样硬化本身发展缓慢,但一旦斑块破裂,即可引起血小板黏附、聚集,凝血因子激活和血栓形成,导致冠脉完全或不完全性阻塞[1]。此时临床情况转变为危及生命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最近对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的作用十分重视,其病理学特  相似文献   

7.
易损斑块的诊断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预后较差,而冠状动脉内易损斑块破裂伴随血栓形成是其主要原因.因此早期正确诊断易损斑块,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现就易损斑块的诊断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脉综合征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易损斑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及进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其发病机制和早期诊断是研究的热点。本文阐述了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的病理学特征、致病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并对目前有创和无创影像学技术对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的最新进展、易损斑块的血清标记物研究及易损斑块的早期干预治疗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系由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破裂进而血栓形成所致,因此,在斑块破裂之前进行冠脉管壁及斑块成像,并预测斑块稳定性,对于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与其它影像学检查技术相比,MR成像优势明显,具有很大潜力。本文就冠脉粥样硬化斑块MR成像原理,以及目前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像序列、MR对比剂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对斑块成分的判定以及斑块稳定性评价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上认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导致的冠状动脉内血栓大多是斑块破裂产生的,但经过大量病理学研究后认识到第二种常见的病理生理机制,那就是斑块侵蚀。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血管内成像技术的出现,补充和修正了以往从病理学研究中获得的见解,帮助人们进一步地了解斑块侵蚀的独特病理学和临床机制,使得将来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动脉粥样硬化蚀损斑块合并血栓形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心脏缺血性猝死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病理基础包括易损斑块、易损心肌和易损血液。根据尸检结果,易损斑块的病理分型包括破裂斑块、蚀损斑块(又称糜烂斑块)(eroded plaque/plaqueerosion)和钙化结节等”。其中,破裂斑块最为常见,约占易损斑块70%,目前对其机制研究已广泛且深入”。但是,有关蚀损斑块机制的研究,目前国内未见。  相似文献   

12.
余梅玫  徐岩 《心脏杂志》2009,21(3):426-428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多与易损斑块有关,而红细胞膜脂质积极参与了易损斑块的形成。实验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红细胞膜胆固醇的含量显著增高,其确切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宏生  王春亭 《山东医药》2010,50(5):105-106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以冠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易损斑块)为病理生理特点,以急性心肌缺血为共同特征的综合征。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欧洲心脏病学会标准,ACS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和心源性猝死(SCD);其发病机制是冠脉粥样斑块破裂,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在老年人中较常见,其原因与冠状动脉内易损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血管急性完全或部分闭塞有关。有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破溃过程中有细胞凋亡因素参与[1],Fas系统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巨噬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  相似文献   

15.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又缓慢的病理过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而易损斑块的破裂及血栓的形成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重要因素。随着易损斑块概念的提出及认识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了解易损斑块的形成机制对心血管事件预防的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篇文章旨在对易损斑块的形成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理基础是由于易损斑块的存在,且易损斑块的破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的始动环节。现有临床检测方法仅能监测到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当时及事后血清学变化,而早期发现易损斑块,及时进行干预,对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现主要就检测易损斑块的血清炎症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心血管病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主要原因,粥样斑块发生破裂,并且在此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是ACS的主要病理基础。目前将那些濒临破裂,进而发生血栓和(或)迅速进展的粥样斑块称为易损斑块(VP)。及时识别或检出冠脉易损斑块并给予积极有效的干预,对于临床有效预防ACS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近年有关易损斑块的药物干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斑块破裂基础上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发生的主要病理机制。血管内超声在心导管室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它能够在体观察斑块组成以及识别血栓和斑块破裂,有助于加深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认识。但是,心血管事件发生之前常常没有先兆症状,如果我们能够在急性冠脉事件发生之前检出易损斑块,并进行临床干预使之稳定,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将大大减少。血管内超声下,含有无回声区脂质软斑块、薄纤维帽和正性重构被认为斑块易损的标志。当然,我们不仅要关注于局部病变性质的判断和处理,而且要着眼于整个冠状动脉和相关的系统因素。  相似文献   

19.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世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作为危害性极大的心血管事件之一,多由斑块破裂后继发血栓形成所致。深入了解易损斑块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对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将结合近年来有关易损斑块的研究结果,就易损斑块的概念、基本特征、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常常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绝大多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的原因,因此检测高破裂风险的易损斑块,对筛选和干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易损斑块内的一些微观结构如斑块内新生血管、微小钙化、胆固醇结晶,在易损斑块的进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易损斑块内最常见的3种微观结构为重点,综述斑块内微观结构在易损斑块进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