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对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再手术原因主要为术前定位错误、术前漏诊、原间隙再突出、侧隐窝狭窄、脊柱稳定性破坏等.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前诊断及定位需准确,尽量选择对脊柱稳定性破坏小的术式,常规探查侧隐窝,术后避免外伤和重体力劳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及防治措施,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方法:回顾分析1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提出腰椎间盘突出再手术的原因.结果:原间隙再突出3例,另一间隙突出3例,椎管感染1例,马尾及神经根粘连2例,血肿压迫1例,术中定位错误1例,节段遗漏1例,侧隐窝狭窄未解决3例.随访6个月~5年,优8例,良5例,差2例.结论:由于再手术原因众多,初次手术时应做好详细的术前检查及周密的手术准备,术中针对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是避免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22例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结果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主要原因是定位错误、操作不熟练、残留的椎间盘再次突出、破裂的纤维环未取出、硬膜外组织纤维化与神经根粘连,多间隙突出仅手术一个间隙,合并椎管或侧隐窝狭窄未处理。结论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很多,大部分为医源性,术前认真体检和读片,术中操作细致,熟练掌握后路镜操作程序,彻底减压,正确的术后康复指导是避免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并探讨其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18例患者。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按照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系统(JOA评分)标准:优10例,良6例,可2例。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为同一间隙椎间盘组织再突出、继发椎管狭窄、邻近椎间盘突出等。虽然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难度大于初次手术,但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前完善周密计划,仍然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陈文生   《中国医学工程》2011,(6):74+77-74,77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原因并探讨其治疗方法和疗效,并实行预防措施。方法对我科自2001年9月~2009年3月收治的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需再手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总结性的分析。结果发现初次手术效果不佳需再次手术的原因有:术前诊断不明确及定位错误、原间隙椎间盘再突出、椎间盘切除不彻底、髓核复发、遗漏或遗留过多、合并椎管及侧隐窝狭窄未处理等。结论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原因有多种,而术前全面检查,尤其是必要的辅助检查;术中准确定位,仔细探查,彻底减压;术后充分引流,定期随访及正确的恢复期指导均是避免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原因有:(1)髓核复发,其中同侧5例,发生在对侧3例。(2)定位错误2例。(3)瘢痕组织增生3例。(4)合并侧隐窝狭窄未处理3例。(5)相邻间隙新发突出3例。结论:术前全面查体,尤其是必要的辅助检查;术中定位,彻底减压;术后充分引流,正确的功能锻炼是避免腰椎间盘突出再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回顾分析4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再手术的常见原因有相同间隙和不同间隙椎间盘突出复发、腰椎管(侧隐窝)狭窄未能彻底减压、继发性腰椎不稳等。认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前。必须明确诊断、精确定位,并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再手术的目的是解除症状、恢复功能、重建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LD)的手术失败原因.方法1995年8月~1999年3月的1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对其中16例术后再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初次PLD手术失败原因主要为椎管狭窄未解除、多间隙间盘突出遗漏、椎间盘钙化等,16例再手术病人取得良好效果,优良率达87.6%.结论只有严格掌握PLD手术的适应症及操作技术,才能减少和避免再次手术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初次手术失败的原因,探讨翻修的应对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2005-05以来收治的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实施翻修手术.结果 翻修的主要原因为初次手术不够彻底、多间隙突出遗漏及术后出现腰椎失稳等.实施翻修手术后优28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9.5%.结论 对复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实施椎间融合,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突出再手术5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腰椎间盘手术失败综合征的原因,提出避免再次手术的主要措施。方法:对51例腰椎间盘突出再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初次手术失败,主要原因:未找到髓核、髓核取出不彻底、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松解不彻底及多间隙突出遗漏。再手术后随诊6个月~3年,优24例,良19例,可5例,差2例,垂足1例,优良率达84.31%。结论: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术前进行充分准备,手术需要有经验的医师参与,手术方法正确选择可避免腰椎间突出症手术失败;术中操作应细致轻柔,避免过多剥离和破坏椎板结构,对失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减压的同时应行内固定及植骨治疗。  相似文献   

11.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特点及其在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特殊性。方法 分析49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起病急,症状重,CT及MRI分辨率虽高,但易出现假阴性。腰椎管造影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其不足;由于游离在椎管间盘组织的压迫,神经根多处于固定状态,术中移动神经根及摘除髓组织时易损伤神经根及硬膜囊。结论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一旦确诊应早期手术;术前应详读X线CT、MRI等资料,有疑问时应行椎管造影;在取出游离于椎管内的间盘组织时,残余碎块未取净是腰椎再次手术的常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和适应证。方法 采用后路椎间盘镜进行单侧“开窗”减压术与髓核摘除术等。术中通过“C”臂机或摄侧位X线片定位 ,于后正中做1~ 2个长约 1 5cm互不相连的小切口 ,逐级扩张后置入工作通道管 ,钻除部分椎板 ,置入内窥镜 ,于监视器下显露并清除椎板、增生内聚的关节突、肥厚的黄韧带及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 ,彻底解除其对硬膜、神经根的压迫。结果 本组共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732例 ,随访 3个月~ 3年。按NAKAI标准评定 :优 6 40例 ,良 6 9例 ,可 18例 ,差 5例。优良率为 97%。 3例改行开放式手术治疗。结论 该术式在保证神经充分减压的前提下 ,可减少创伤 ,保持脊柱的稳定性。该方法适用于单节段或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及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钠对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神经根粘连的疗效。方法:选取纯种雄性长耳兔40只并随机分为两组,显微镜下模拟临床行兔腰1~2椎间髓核摘除术,一组于术区神经根周围覆盖吸附透明质酸钠的胶海绵;一组覆盖吸附生理盐水的胶海绵。术后8周活杀动物,大体、光镜下观察两组兔术后神经根粘连情况。结果:透明质酸钠组与生理盐水比较预防术后神经根粘连效果有显著差异(肉眼观察粘连分级P<0.05;光镜观察粘连分级P<0.05)。结论:透明质酸钠对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神经根粘连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系统外科手术治疗 ,使患者避免反复手术之苦。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资料 ,并经 1~ 5a随访手术治疗的 11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结果 在随访期间 ,本组的优良率达 92 3% ,且均未因本病而再手术治疗。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系统外科治疗方法能够避免术后再手术  相似文献   

15.
35年来我院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2076例,其中手术治疗1154例,术后症状再发而再次手术治疗43例.分析本组再手术病因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侧隐窝狭窄并发;继发性腰椎管狭窄;初次手术时定位错误;漏诊位于侧隐窝的小突出;双间隙突出。再手术的指征:初次手术后又出现顽固的持续性疼痛,伴有根性神经体征或怀疑突出物在椎管内经保守治疗无效者。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pidural fat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 Methods: Medical records were selected randomly from 30 patients whose diagnose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inclusion criteria of the study. Thickness of bilateral fat, the longest length of posterior fat, thickness of bilateral yellow ligament and the hernial distance of lumbar discs were measured by MRI at L3/L4, L4/L5 and L5/S 1 levels. According to clinical symptoms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t all space levels. All data were analyzed by statistical software. Results: The longest length of posterior epidural fat at the symptomatic levels was shorter than that at the non-symptomatic levels in each disc space. The symptomatic levels had no effect on the whole thickness of the lateral fat and lateral yellow ligaments. Conclusion: Epidural fat distribution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intc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 i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normal adults. It is affected by the hernial distance of lumbar discs.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spinal epidural lipomatosis in normal adults may therefore prove to be inappropriate for patients with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原因及临床资料.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0-2009年31例行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评定结果:优良24 例,可7例,无一例症状加重或无效,未有行第3次手术者,优良率77.4%.术中4例硬膜损伤缝补后出现脑脊液漏,术后4例出现脑脊液漏的并发症.结论 腰椎管狭窄、瘢痕粘连、神经根受压变细及复发性间盘突出等为再手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医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适应证范围.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162例,按照CT/MRI表现将椎间盘突出分为3种,比较不同类型椎间盘突出的治疗结果;均经皮腰椎间盘内注射浓度为40μg/ml医用臭氧6-15 ml,退针至椎间孔附近时,向椎旁组织内神经根旁注入臭氧10 ml及复方倍它米松1 ml 2%利多卡因0.5 ml 维生素B12注射液0.5 mg的混合液;按照纤维环是否破裂分组研究纤维环破裂与疗效的关系;另对3例椎间盘突出伴骨性椎管狭窄导致腰腿痛患者行试验性的臭氧注射治疗.结果:1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臭氧注射治疗后6个月复查141例有效,总有效率为87.03%,其中34例椎间盘膨出31例有效(91.18%),119例椎间盘突出106例有效(89.08%),9例椎问盘脱垂4例有效(44.44%);72例纤维环完整者63例(87.5%)有效,47例纤维环破裂者32(68.05%)例有效;统计学差异均有显著性.3例椎间盘突出伴骨性椎管狭窄6个月后随访发现2例有效.均无任何并发症.结论:运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疗效确切,膨出突出类型疗效较高;纤维环破裂疗效较好,对轻度的椎间盘突出伴骨性椎管狭窄可以试行臭氧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9.
徐挥 《中国医药导报》2012,9(8):164-165,167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盘突出症需要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其相应治疗方法。方法选取在我院诊治的资料完整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患者56例,回顾性分析其再次手术的原因及治疗措施,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56例患者中,再次手术的原因为术中定位错误3例,椎间盘突出原位复发21例,内固定失败1例,遗漏相邻椎间盘多间隙突出10例,继发椎管狭窄6例,游离髓核清除不彻底9例,腰椎不稳6例;再手术方式为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术7例,半椎板椎间盘切除术12例,全椎板椎间盘切除减压术5例,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29例,内固定3例,再手术后,症状均好转。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需再次手术的原因为术中定位不准确、椎管继发狭窄或减压不充分、内固定失败、椎间盘突出复发、遗漏相邻间隙椎间盘突出等,再次手术可改善症状,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