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尿激酶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静脉栓塞的脑血管病,传统治疗多为脱水降颅压,抗感染扩容及对症治疗,不主张溶栓治疗,致残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我们对2000年3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15例脑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抗凝治疗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伴有颅内出血,尤其是出血较大或血肿位于颞叶的CVT病人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3年22例伴有颅内出血的CVT病人(其中肝素抗凝16例)的临床转归和血肿的变化。结果 肝素治疗组16例,无血肿再发和扩大,治疗达临床痊愈;非抗凝组死亡1例,新发血肿2例。结论 对于该类病人静脉肝素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早期诊断及早抗凝治疗以及适当的抗凝强度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原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治策略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加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多数为急性发病,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癫痫等.40例患者均采用脱水治疗,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20例,肝素联合静脉窦内溶栓治疗17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3例,基本痊愈36例,好转4例.结论 对于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以颅内高压为突出表现,借助头部CT、MRI、MRV等技术有利于早期诊断,对症、对因采取持续静脉注射肝素抗凝联合介入溶栓进行早治疗对于提高本病的生存率、降低致残率、减少严重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发病隐匿,非常容易漏诊或误诊,重症患者致残率及致死率极高。近年来,随着诊断手段的进展和普及、诊断意识的提高、治疗方法的多样化,致残率及致死率明显下降。本文对近期有关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治疗的相关外文和中文文献,综述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进展:系统抗凝治疗,接触性溶栓治疗,机械取栓,导管抽栓,支架成型术。以提高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后静脉窦再通治疗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采用经颈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18例 ,结果 8例静脉窦再通 ,10例好转。此方法经济安全 ,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凝和静脉窦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出院后随访1~3年?结果:本组患者中,16例只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8例为抗凝结合静脉窦局部溶栓治疗?入院时临床表现为单纯颅高压者8例,合并局灶症状体征者11例,合并脑病2例,昏迷3例?2种治疗方法均取得较好疗效?随访期末,17例(71%)患者完全恢复,3例(13%)遗留后遗症状,4例(17%)患者死亡?本研究显示,合并颅内出血并不是CVST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精神障碍?昏迷及多部位的静脉窦血栓仍是预后差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单发部位的CVST及溶栓合并抗凝治疗是短期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2种方法均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与单纯抗凝治疗相比,静脉窦内溶栓治疗是积极?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改善出现颅内出血和昏迷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根据9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病情采用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术或颈内动脉溶栓术并协同长期抗凝治疗。结果:7例患者采用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术,2例颈内动脉溶栓术。术后无出现血管内治疗相关并发症。出院时,9例患者GCS评分均达15分,临床症状均改善,闭塞的静脉窦均再通。平均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腰穿压力均恢复正常,未出现血栓再形成和新的神经系统症状。结论: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积极采用合理的血管内溶栓联合长期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CVST多急性起病。(2)临床表现为头疼、呕吐,伴或不伴癫痫、意识障碍、局灶神经功能障碍。(3)14例患者行MRI检查,10例异常,3例行MRA或DSA检查有阳性发现。(4)经降颅压、扩容及抗凝治疗效果显著。结论:CVST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误诊率高,早期MRI和MRA检查易诊断,抗凝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溶栓抗凝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溶栓、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对106例DVT患者进行早期尿激酶溶栓,配合抗凝等综合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溶栓效果显著,75.3%以上的患者深静脉再通,无深静脉反流,总有效率为100%,发生出血并发症3例,无一例死亡。结论:对于DVT应进行早期溶栓、抗凝治疗,疗效显著、安全。  相似文献   

11.
徐娉 《中原医刊》2011,(5):19-20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13例出血性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治疗后病情逐渐平稳,其中9例保守治疗患者动态复查CT显示血肿逐渐缩小,无一例血肿扩大;4例手术患者中3例恢复良好,1例病情重,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家人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结论抗凝治疗是当前治疗脑静脉窦血栓的主要方法,即使在合并颅内出血的情况下也常作为治疗首选方式。但对于大范围及多灶性出血梗死,特别是已发生脑疝患者,外科手术清除血肿或去骨瓣减压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CVST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影像学特征、治疗经过及预后。结果:26例中,早期表现以头痛为主20例。脑脊液压力增高者24例,脑脊液蛋白和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典型病例颅脑CT可见到血栓局部条索状高密度影或伴有出血和水肿。MRI平扫可见病变静脉窦异常血栓信号。MRV和DSA可见病变静脉窦显影不良或不显影。经降颅压、抗凝及对症治疗,部分病例行溶栓治疗,18例好转出院(69.2%);痊愈3例(11.54%),DSA显示静脉窦完全再通;死亡1例(3.85%);另有4例患者因病情危重,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总有效率80.8%。结论:CV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抗凝溶栓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5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中12例(80.0%)患者临床表现以颅高压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为主,8例(53.3%)患者存在局灶性脑损伤症状。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形式多样的脑实质病灶,并可显示受累静脉窦。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病因治疗、对症支持治疗等。治疗后临床显著改善率80.0%(12例),病死率6.7%(1例)。结论 C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R结合MRV检查可作为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抗凝治疗是CVST的主要治疗方法,该病经治疗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多中心观察不同抗凝溶栓治疗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和安全度.方法 将临床确诊的DVT患者随机分为不同治疗组,A组用巴曲酶,B组用低分子肝素,C组用巴曲酶与低分子肝素合用,D组用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索合用.定期观察患肢肿胀消退情况、凝血象的变化,以及副作用发生的频率及程度,记录相关数据.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比较.结果 各组治疗措施(与右侧比)都能减轻患侧肢体的肿胀程度(P<0.05).巴曲酶与低分子肝素合用时的作用优于其他治疗方式(P<0.05),尤其适用于发病时间长而且疗程较长的病例.巴曲酶可明显降低血纤维蛋白原的浓度(P<0.05),而对其他凝血指标无明显影响(P>0.05).单用巴曲酶经患肢微龟泵入的给药方式疗效优于经外周静脉的给药方式,而且临安全度较高.结论 降纤合并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明确,尤其适用于发病时间长而且疗程较长的病例,患肢微量泵入方式效果好,安全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单纯抗凝与联合血管内治疗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结局。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收治的39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单纯抗凝治疗组(保守组)19例与抗凝联合血管内治疗组(手术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血管再通率、结局良好率、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改良 Rankin量表(mRS)的差异。 结果 两组患者出院GCS评分均显著高于入院GCS评分 (P<0.05);手术组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保守组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结局良好率显著高于保守组 (P<0.05);手术组出院时、出院3月、出院6月mRS评分显著低于单纯抗凝组 (P<0.05)。 结论 抗凝联合血管内治疗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出院后预后较好的可能性更大,可作为单纯治疗后效果不佳患者的备用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和研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CVST病人的一般情况、起病形式、临床表现、脑脊液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表现多为头痛、呕吐,可伴有癫痫发作和各种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体征,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白细胞数和蛋白质定量可正常或升高。MRI常规扫描示脑实质内均出现异常信号,MRV示静脉窦闭塞或充盈缺损。治疗以脱水、抗凝、溶栓为主,32例病人中25例基本痊愈,5例好转,2例死亡。结论对于起病较急的高颅压伴或不伴有神经、精神障碍的患者,须高度警惕CVST,应尽早行MRI MRV或DSA检查,对其治疗仍以抗凝、溶栓为主,血管内介入治疗成为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17.
经颈动脉溶栓治疗兔脑静脉窦血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ao XY  Li BM  Li S  Wang J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1):745-748
目的研究经颈动脉溶栓治疗对兔脑静脉窦血栓模型的局部脑血流量及脑含水量的影响。方法39只新西兰兔通过结扎法建立兔脑静脉窦血栓模型,分为溶栓组(12只,经颈动脉泵入尿激酶0·4万U·kg-1·d-1,共5d)、抗凝组(12只,颈外静脉泵入肝素2mg·kg-1·d-1,共5d)、对照组(15只,颈动脉泵入生理盐水)。应用激光多普勒仪检测治疗前后局部脑血流量的变化,同时测定脑含水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局部脑血流量较模型建立前基线的百分率,溶栓组(94·8%±0·3%)明显高于抗凝组(88·6%±0·3%)和对照组(80·9%±0·3%,均P<0·01),抗凝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溶栓组脑含水量(78·9%±0·3%)低于抗凝组(81·8%±0·7%)和对照组(82·1%±1·0%,均P<0·05)。结论应用颈动脉注射尿激酶栓治疗静脉窦血栓效果肯定,即使治疗不能开通静脉窦,局部脑血流量及脑含水量仍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颅内静脉窦血栓是一种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的相对少见的脑血管疾病。以往较难做出临床诊断,并缺乏有效的治疗。随着核磁共振和脑血管造影等神经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不断进步,为该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治疗上,绝大多数患者经抗凝治疗收到了满意的结果,然而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如血管内局部溶栓、机械碎取栓等治疗。本文将对颅内静脉窦血栓的几种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巩守平  许刚 《西部医学》2018,30(6):781-784
【摘要】抗凝治疗目前仍是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CVST)的一线治疗方案,需要根据病因进行对症治疗。新型抗凝药物可增加血管再通率并改善预后,但仍需大样本研究证实。随着神经介入材料及技术的发展,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机械取栓、CVST的死亡率逐渐下降,但规范化的治疗还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对于有脑疝风险的患者可以考虑行去骨瓣减压手术以挽救生命。本文就CVST的诊治策略做一述评,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指导临床医生的规范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全身抗凝联合血管内治疗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中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评估。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6月至2021年8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CVST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抗凝治疗(anticoagulation treatment,AT)组和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组,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共纳入54例患者,其中AT组27例,EVT组27例。EVT组血栓累及上矢状窦和直窦的患者比例、累及静脉窦数量、入院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明显高于AT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较治疗前均明显延长,AT组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EVT组治疗后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AT组(P<0.05),总住院时间、重症监护室入住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生存情况以及神经功能预后均与AT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