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 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合并动脉瘤治疗策略、治疗方法。方法: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确诊出血的10例患者,根据AVM血流动力学及动脉瘤特点,取不同栓塞策略,先栓塞动脉瘤后栓塞动静脉畸形。结果:畸形团内型5例,用Onyx胶、弹簧圈栓塞,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与供血动脉相关型4例,与畸形团无关型1例,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再Onyx胶栓塞畸形血管。复查DSA,动脉瘤全部栓塞,AVM完全消失5例,3例栓塞80%,2例栓塞60%~80%,1例术后出现病变对例肢体轻度偏瘫。后期再次栓塞畸形血管团2例,行开颅切除畸形血管团1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2例。结论: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畸形团供血动脉瘤优先栓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畸形团内动脉瘤则以闭塞该部血流为主,如技术条件允许也尽量先栓塞带瘤血管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破裂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方法对2010~2013年收治的28例儿童AVM出血患者(<18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行显微手术、血管栓塞或综合治疗的病例根据Glasgow outcome scale(GOS)预后评分预后良好20例,中度残疾2例,无死亡。其中8例出血合并脑疝行急诊手术,6例预后良好,2例中度残疾。10例急性期行血管内栓塞、显微手术切除或综合治疗者复查DSA示畸形团不再显影,预后良好。2例单纯血管内栓塞治疗者及2例血管内栓塞结合伽马刀放射治疗者动静脉畸形复发,行再次栓塞治疗。6例因治疗困难,出血急性期行保守治疗后进一步行伽马刀放射治疗,随访至今未再出血。结论 AVM是儿童自发性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尽可能早期行DSA明确AVM情况,积极行介入栓塞、显微手术等是治疗儿童AVM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和医用生物胶NABC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疗效观察。方法 对4例颅内动脉瘤、6例脑动静脉畸形,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颅内动脉瘤用GDC栓塞,脑动静脉畸形予NBCA栓塞。结果 成功栓塞动脉瘤3例,1例因微导管无法到位未行栓塞;4例脑动脉畸形1次性栓塞彻底,2例巨大脑动静脉畸形栓塞2次后畸形面积减少50%。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治疗脑动静畸形、颅内动脉瘤较为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特殊类型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结合文献对7种特殊类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脑动静脉畸形伴动脉瘤10例,巨大型动脉瘤及并血栓形成或钙化6例,非损伤性脑膜中动脉动脉瘤、伴两条供血迷行动脉动脉瘤、多发性动脉瘤各1例.结果1例行栓塞术,余者开颅行动脉瘤夹闭、切除或包裹术,所伴AVM一并切除,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①术前需行全脑血管造影以明确诊断,脑膜中动脉动脉瘤尚需颈外动脉造影;②手术夹闭或切除为最佳选择,最好一次手术处理AVM及所伴动脉瘤或两侧多发动脉瘤,务必完全阻断向动脉瘤供血的迷行动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诊脑出血清除术中发现脑动静脉畸形(AVM)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脑出血急诊手术中发现脑动静脉畸形病人的病历资料,总结诊断及手术经验。结果血肿清除同时全切除AVM11例,部分切除AVM并夹闭供血动脉2例,术后再出血3例,2次手术2例。死亡2例。结论急诊手术中发现畸形血管团应先清除血肿,而后逐步切除AVM,对于深部巨大AVM应先清除血肿后争取Ⅱ期手术切除AVM。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脑动静脉畸形(AVM)血管构筑特征,探讨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以期预测脑AVM出血的危险性。方法采用DSA为87例脑AVM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采用SPSS18.0软件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顾分析,分析畸形血管团的大小、位置、供血动脉类型、引流静脉数目、引流静脉路径、有无合并动脉瘤、有无合并静脉瘤等因素与畸形血管团破裂出血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造成畸形血管团破裂出血的因素包括AVM大小、位置,供应动脉类型,引流静脉支数与合并动脉瘤。多因素Logistics分析发现,畸形血管团破裂出血独立危险因素是引流静脉支数与合并动脉瘤。结论与脑AVM出血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是引流静脉的数目和合并动脉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及脑动静脉畸形 (AVM)的效果。 方法 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6例 ,脑AVM 8例。 结果  6例动脉瘤中 4例栓塞成功 ,2例未成功 ;8例脑AVM中 ,完全闭塞 3例 ,部分闭塞 5例 (其中 3例栓塞 75 %以上 ,2例 75 %以下 )。 14例栓塞治疗后无死亡及永久性并发症。 结论 颅内动脉瘤及脑AVM的栓塞治疗 ,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方宪清  汪瑞 《实用全科医学》2011,(12):1898-1898,1903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破裂出血急诊手术治疗的策略。方法回顾分析黄山市人民医院32例AVM破裂出血急诊手术治疗的病历资料。病变位于额叶5例,颞叶12例,顶叶9例,枕叶4例,小脑半球2例。结果血肿清除加AVM全切除17例,血肿清除加供血动脉夹闭、部分AVM切除9例,单纯血肿清除或脑室引流6例、加AVMⅡ期治疗4例(包括手术切除、介入栓塞及伽玛刀治疗),死亡2例。存活病例中术后按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法(ADL)分级评价:Ⅰ级10例,Ⅱ级11例,Ⅲ级7例,Ⅳ级2例。结论脑动静畸形破裂出血患者,在严重意识障碍或已出现脑疝的情况下需急诊清除血肿,同时尽可能地进行AVM全切除;而对于AVM处于功能区、脑深部或巨大AVM患者,在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夹闭AVM的供血动脉或切除畸形血管团,或仅清除血肿待病情稳定后Ⅱ期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及脑动静脉畸形(AVM)的效果。方法 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6例,脑AVM8例。结果 6例动脉瘤中4例栓塞成功,2例未成功;8例脑AVM中,完全闭塞3例,部分闭塞5例(其中3例栓塞75%以上,2例75%以下)。14例栓塞治疗后无死亡及永久性并发症。结论 颅内动脉瘤及脑AVM的栓塞治疗,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的效果。方法:2002年5月~2004年4月,对27例AVM患者(平均年龄30.1岁)进行了血管内栓塞治疗。13例患者首发症状表现为脑出血,7例首发癫痫。颅内杂音1例。血管畸形团位于幕上者26例,位于幕下者1例。根据Spetzler-Martin分级,I级2例,Ⅱ级10例,Ⅲ级11例,Ⅳ级4例。用氰基丙烯酸酯(NBCA)栓塞了13例,用弹簧圈栓塞了5例,用NBCA及弹簧圈联合栓塞了9例。4例患者栓塞后接受了开颅手术。结果:27例患者血管畸形团栓塞后体积平均减少73.1%,3例血管畸形团经介入治疗完全消失。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失,无死亡病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安全、有效性好、并发症少,可以成为治疗脑AVM的主要手段。同时栓塞Spetzler-Martin高级别AVM的深部供血动脉可以降低手术的风险,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周群惠  马和平  张学军 《当代医学》2009,15(17):372-373
目的评价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rotational DSA,E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临床怀疑和CT或MRI确诊为脑血管疾病的120例患者行常规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和RDSA血管造影检查。并对比不同方法对脑血管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120例,经常规DSA和RDSA检查共检出脑动脉瘤35例,颅内动静脉畸形7例,脑血管狭窄及脑缺血78例。然而,与常规DSA.极少数病例可显示瘤颈形态和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结论RDSA诊断脑血管疾病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尤其对脑血管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AVM)、脑血管狭窄的诊断最为准确、快速、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早期栓塞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22例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根据夹层动脉瘤形态以及与同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关系,分别采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5例(其中2个以上支架叠加4例),单纯双支架治疗1例;弹簧圈闭塞近端椎动脉1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15例。术后腰大池引流血性脑脊液,预防脑血管的痉挛。结果:本组22例患者中17例实施急诊手术(术中均未见出血和梗塞),5例限期手术;支架置入术6例,其中1例术后早期出现非动脉瘤性出血,但术后均恢复良好。单纯弹簧圈闭塞术16例,术后2例出现后组颅神经麻痹症状,1例高龄Ⅳ级患者放弃治疗出院。随访3个月-18个月,期间无再出血及脑梗塞发生,1例遗有后组颅神经麻痹症状;影像学随访14例,其中3例多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消失,11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的无再通,对侧椎动脉造影显示动脉瘤不显影。结论: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应尽早介入栓塞治疗。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介入方法安全有效,双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方法应首先考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并发供血动脉近端动脉瘤(APIA)的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了352例AVM病人,按有无APIA,分为Non-APIA组(321例)和APIA组(31例),比较2组性别、年龄、AVM的血供和大小、引流静脉类型,是否出血及出血部位,并进行多因素分析。对于AVM合并APIA的病人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血管内治疗组、手术治疗组及手术+血管内治疗组,对不同治疗方式供血动脉、动脉瘤最大径、AVM最大径、治疗后再出血率及GOS预后评分进行比较。结果:APIA组病人年龄高于Non-APIA组(P<0.01),后循环供血率51.6%(16/31)明显高于Non-APIA组的22.7%(73/321)(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大及AVM血供均为API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管内治疗、手术治疗、手术+血管内治疗3组病人动脉瘤的供血动脉、动脉瘤最大径、AVM最大径、术后再出血率及GOS预后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越大发生APIA的可能性越高,后循环供血的AVM越容易并发APIA,在优先处理动脉瘤的原则指导下,手...  相似文献   

14.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涛  张青山  曹驰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3):1692-1693
目的:总结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及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21例行DSA检查,6例确诊动脉瘤者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成功栓塞6例10个动脉瘤。1例术中渗血,经治疗后康复。结论:介入神经放射技术为许多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3.0T TOF-MRA)在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8例在笔者医院行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1~2年的患者进行影像学随访,均行3.0T TOF-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结果为金标准,对MRA的影像质量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0T TOF-MRA对判断动脉瘤复发的敏感度为85.7%,特异性为95.7%,总准确率为93.8%;对判断载瘤动脉通畅性的准确率为93.8%,两种方法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T TOF-MRA在判断弹簧圈栓塞术后患者动脉瘤栓塞效果及载瘤动脉通畅性上,与DSA结果比较有高度的一致性,可作为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随访的常规手段。适当调整扫描参数可获得更优质的图像,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对于MRA阳性及不确定性结果应个体化分析,必要时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假性成分为主的“葫芦状”动脉瘤的影像学特点、诊断与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颅内真性动脉瘤-假性
动脉瘤复合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 例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伴有脑实质内血肿。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或者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提示颅内动脉瘤,5例前交通动脉瘤,1例左侧大脑中动脉瘤;3D-DSA
重建提示动脉瘤由大、小两部分构成,均为小母囊上发出较大的子囊。本组5例前交通动脉瘤均行弹簧圈栓塞术,2例术后出现
严重脑组织肿胀,1例急诊行去骨瓣减压及动脉瘤夹闭术后逐渐恢复,1例死亡;大脑中动脉瘤行开颅夹闭术。2例开颅手术患
者术后病理均提示假性动脉瘤成分。5例出院患者预后良好,均随访3个月,临床症状稳定。结论葫芦状动脉瘤是一种以假性
动脉瘤成分为主的特殊形态的动脉瘤复合体,有其独特的病理生理过程和影像学特点,治疗上强调根据个体情况及动脉瘤形态
学特点选择最佳治疗方法尽早修复动脉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并发症发生率, 探讨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62例, 单发动脉瘤53例, 多发动脉瘤9例 (2个动脉瘤8例, 3个动脉瘤1例) , 共计72个动脉瘤, 除1例外, 均行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治疗.结果 完全填塞53个 (74.64%) , 近全填塞17个 (23.94%) , 部分填塞1个 (1.42%) .根据GOS预后评分, GOS5分52例, GOS 4分6例, GOS 3分3例, GOS 2分1例.预后良好的患者 (GOS 45分) 58例 (93.5%) .并发症发生率为14.5%, 其中急性血栓形成3例;栓塞过程中动脉瘤破裂2例;术中脑血管痉挛3例;术中造影未见明显异常, 术后有局灶性缺血性改变并伴轻度神经功能缺失1例.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切实可行的, 但应当在临床操作中提高临床技能、总结分析临床处理经验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并发症发生后的及时、正确处理亦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栓塞技术在复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适应证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35例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常规可脱弹簧圈技术、球囊再塑形技术、支架载瘤动脉成形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35个,完全或近全栓塞率为62.9%,部分栓塞28.6%,永久性致残率5.7%,死亡率2.9%。29例患者随访3~14个月,平均7.5个月,均无颅内出血或再出血。结论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相对安全有效,特别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