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张哲  周宏健  吴善君  林赛萍 《现代实用医学》2007,19(11):908-908,910
目的探讨采用角膜微切口二期植入卷折式人工晶状体矫正无晶体眼的疗效和技术。方法对25例(27眼)后囊膜完整或中央区后囊膜缺损但悬韧带完整的无晶状体眼患者,通过角膜微切口1.6mm,植入一体式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结果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达到0.5~0.9的16眼(59.3%),1.0以上11眼(40.7%)。随访3~12个月,全部术眼的矫正视力均等于或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结论角膜微切口二期植入卷折式人工晶状体是矫正后囊膜完整或大部分完整无晶体眼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巩膜缝线固定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16例(17眼)为晶状体全脱位、后囊膜破裂或无囊膜眼。经3.0mm透明角膜切口,植入三片式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外路法缝线双襻缝合固定人工晶状体于睫状沟,观察术中植入情况和术后视力、角膜、前房反应症及人工晶状体位置等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6-30个月,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人工晶状体位置正,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巩膜缝线固定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二期植入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治疗无晶体眼的临床效果。方法无晶体眼19例(20眼),10例植入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虹膜固定组),9例(10眼)植入巩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巩膜固定组),随访3~6个月,观察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并发症及人工晶状体的位置。结果术后6个月时虹膜固定组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BCVA)0.45(0.1~0.6)好于术前0.1(0.06~0.5)(P<0.01),50%(5眼)BCVA大于或等于术前;巩膜固定组的平均BCVA0.4(0.12~0.8)与术前0.28(0.1~1.0)差异无显著性(P>0.05),20%(2眼)BCVA大于或等于术前;虹膜固定组平均手术时间(10.7±1.80)min低于巩膜固定组平均手术时间(18.1±2.64)min(P<0.01);术后6个月时虹膜固定组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2.5%)低于巩膜固定组(4.7%)(P>0.05);两组术眼的人工晶状体位置保持良好的居中性。结论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是治疗无晶体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和比较透明角膜隧道小切口的二期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与传统角巩缘大切口二期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间在丽水市中心医院无晶体眼行透明角膜隧道小切口的二期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A组)40例40眼,选择同时期无晶体眼行传统角巩缘大切口二期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41例41眼作对照组(B组),分析2组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及手术源性散光、前房出血、角膜水肿、人工晶状体偏斜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和B组比较,各时间点术后裸眼视力和手术源性散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前房出血、角膜水肿、人工晶状体偏斜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B组,2组角膜水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透明角膜小切口的二期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对于无晶体眼患者术后裸眼视力的提高,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Toric人工晶状体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植入术中应用效果。方法:收集64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且角膜散光介于0.75D~2.5 D,行单眼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组34例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对照组30例植入普通单片式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3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以及术后残余屈光不正。结果:2组术前和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散光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90%旋转角度小于5°。结论:相比于传统单片式人工晶状体,Toric人工晶状体治疗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效果更好,且适合于中度散光度的白内障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和后房型人工晶体双襻缝线固定术治疗无晶状体眼的疗效。方法无后囊膜无晶状体眼105例(110眼),55眼行虹膜固定型人工晶体植入术,55眼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双襻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6个月,记录患者手术前后裸眼视力(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TOP)、手术时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时虹膜固定组BCVA为(0.50±0.26),32眼VA高于术前BCVA,23眼BCVA≥0.5,裸眼视力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后房型人工晶体固定术组。结论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无晶状体眼,可安全、有效地提高患者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人工晶状体缝扎固定联合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混浊无晶状体眼的疗效。方法角膜混浊无晶状体眼12例行人工晶状体缝扎固定于睫状沟后常规穿透角膜移植术,观察术后角膜植片和视力变化。结果随访6-12个月,角膜植片透明,视力〉0.8者1眼,0.5-0.8者3眼,0.3-0.5者6眼,0.1-0.3者2眼,无明显角膜排斥反应。结论人工晶状体缝扎固定联合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疗角膜混浊无晶状体眼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应用Haigis-L公式计算角膜屈光手术后人工晶状体植入度数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角膜屈光手术后患者25 例(30只眼),按计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5只眼)应用Haigis-L公式进行度数计算,对照组(15只眼)应用回归公式法计算角膜曲率,修正计算应用SRKT公式进行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比较两组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1个月的屈光度数与术前的预期屈光度数差值.结果 两组患者白内障术前人工晶状体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6);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1个月的屈光度与术前预期目标屈光度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Haigis-L公式计算角膜屈光手术后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时植入人工晶状体度数的准确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
洪朝阳  徐海铭 《浙江医学》2006,28(11):886-888,891
目的评价虹膜固定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选择高度近视眼患者8例(12眼),屈光度-18.0~-27.5D;平均年龄33.2岁;植入虹膜固定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矫正高度近视,术后随访3~6月,观察术前与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透明度、晶状体混浊度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植入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术后3月裸眼视力好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角膜内皮丢失率4.41%±0.18%;术后3月眼压均值均略高于术前眼压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未出现并发症。结论虹膜固定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治疗超高度近视的方法近期疗效令人满意,其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用于治疗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库尔勒巴州人民医院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40例(46眼)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植入 Toric 人工晶体患者为观察组(20例25眼),接受Acrysof IQ人工晶体植入患者为对照组(20例21眼)。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1 w后、1个月后、6个月后裸眼视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能够安全、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散光,提高术后视觉质量,预测性好。  相似文献   

11.
无晶体眼折叠型人工晶体悬吊术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崧  庞秀琴 《北京医学》2010,32(8):672-674
目的探讨由角膜缘切口对无后囊膜无晶体眼行折叠人工晶体缝线悬吊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4例(44只眼)无晶体患者用英国RAYNER公司620H折叠式人工晶体,对无后囊膜或后囊膜不足以支撑人工晶体的患者行折叠人工晶体悬吊术,观察其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视力情况。结果术中1只眼出现脉络膜上腔少量出血。术后3只眼发生脉络膜脱离,2只眼眼压升高。术后第1天的裸眼视力0.3以上者占43.18%,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0.3以上者分别占63.63%,88.63%和95.46%。结论折叠人工晶体缝线悬吊术是治疗后囊膜无晶体眼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两点四襻缝线固定Akreos折叠人工晶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无后囊膜无晶体眼行折叠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用博士伦公司生产的Akreos折叠人工晶体,对无后囊膜或后囊膜不足以支撑人工晶体的患者行折叠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观察其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视力情况.结果:术中无明显并发症,术后2只眼发生脉络膜脱离,术后第1天的裸眼视力0.3以上者占56.67%,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0.3以上者分别占76.67%,86.67%和90%.结论:Akreos折叠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是治疗无后囊膜无晶体眼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虹膜夹持型人工晶体在后囊破裂无晶体眼中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项目拟对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后囊破裂无晶体眼的可行性与安全性进行研究,为复杂后囊破裂无晶体眼二期人工晶体植入术提供一种新型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运用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后囊破裂无晶状体眼26例,其中外伤性白内障吸除术后的无足够囊膜支持的无晶状体眼17例(17只眼),各种原因晶状体脱位半脱位行囊内摘出5例(5只眼),超声乳化术后囊膜破裂4例(4只眼)。均为二期行Artisan人工晶状体植入,通过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比较术的术后眼压变化、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术后角膜水肿、前房闪辉、晶状体位置,角膜内皮镜检查比较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对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总结评估。结果:显示患者术后UCVA优于术前BCVA,术前术后眼压无明显变化,术后角膜无明显水肿,晶状体位置未见明显偏移。术后3个月时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后囊破裂无晶状体眼的方法,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在虹膜组织足够支撑晶状体时可作为常规术式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并设计无晶状体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模型眼. 方法:以Gullstrand(1号)模型眼及标准人工晶状体眼部分数据为基础进行数理推导,导出无晶状体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模型眼的理论参数. 结果:设计出无晶状体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1号与2号模型眼. 结论:无晶状体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1号与2号模型眼,为研究无晶状体植入人工晶状体后的光学系统提供了基本参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低视力原因。方法:研究167例(197只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按眼轴长度分A组26-30 mm 124眼,B组≥30 mm 73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光感-0.15,屈光度-8.00--24D。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植入折叠型IOL于囊袋内。术后随访1周-12月,观察与术后低视力有关的因素。结果:术后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A组124眼(94.4%),B组12只眼(16.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术中1眼后囊破裂(0.5%),术后24 h一过性高眼压6眼,45眼(22.84%)后发性白内障,7眼行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2眼视网膜脱离,25例行预防性视网膜光凝术。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超乳+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力主要与眼底病变有关。术前精确计算人工晶体度数;术中保持后囊完整,降低后性白内发障等并发症;术后早期预防性视网膜光凝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16.
二期悬吊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二期悬吊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46眼悬吊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平均随访8.5个月,术后矫正视力3眼达0.6以上(6.5%),19眼达0.4-0.5(41.3%,15眼达0.2-0.3(32.6%),6眼0.05-0.1(13.0%),0.05以下3眼(6.5%)。结论 二期悬吊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是一种矫正无足够后囊膜支持的无晶体眼的有效、安全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研究组 62例、62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 ;对照组 61例、61眼行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对 2组术后视力及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第1天、第 1周 2组视力恢复 ,眼压控制 ,功能性过滤泡形成 ,炎症反应及术后角膜散光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 ;术后 3个月 2组已无差异性 (P >0 ,0 5 )。结论 :研究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少 ,视力恢复快 ,角膜散光降至最低 ,为切实可行的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应用睫状沟缝线固定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的临床效果,分析人工晶体悬吊术在后囊膜破损或无后囊膜支撑的无晶体眼情况时对矫正屈光不正的效果。方法:对47例不能常规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的患者分别行1期或2期人工晶体悬吊术,术后观察6个月~24个月。结果:47例手术术中顺利,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视力恢复理想。随访期间人工晶体位置固定。结论:后房型人工晶体悬吊术在不能常规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对矫正屈光不正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3.2mm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和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96眼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分别采用3.2mm切口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和5.5mm切口植入硬性人工晶体,比较两种方法的术后视力、前房炎性反应、手术性角膜散光和后囊膜混浊程度。结果:两组术后视力和前房炎性反应无显著差异,3.2mm切口组比5.5mm切口组引起的手术性角膜散光小(P<0.05)。术后半年5.5mm切口组有7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后囊膜混浊,而3.2mm切口组未见后囊膜混浊。结论:3.2mm切口的超声乳化结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能减少手术性角膜散光,降低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65例89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切口长度3.2mm,并设立对照组,观察疗效。结果:术后视力明显提高,并发症少见。结论: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组织损伤小,在熟练掌握手术技巧的基础上,可以放宽手术的适应症,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