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上颌尖牙受不同作用力后龈沟液(GCF)中的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间接了解牙齿受机械力作用后牙周组织改建的生化反应过程。方法选择正畸患者1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分别对2组患者的右侧上颌尖牙施加100 g和250 g的远中移动初始力,左侧上颌尖牙均不加力。分别在加力前、加力后24 h,48 h,72 h,7 d,14 d,21 d和28 d时收集尖牙近、远中龈沟内GCF,ELISA法测定IL-1β含量。结果不同时间点、不同力值下GCF中IL-1β水平变化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牙齿近远中侧GCF中IL-1β水平变化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CF中IL-1β的水平与正畸力大小及力的持续时间密切相关;GCF中IL-1β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分析临床正畸加力大小是否合适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皮质切开术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0例需要拔除两侧上颌第1双尖牙的患者进行配对实验。所有样本均采用MBT直丝弓矫正器,以150 g的力拉尖牙向远中移动。一侧为实验侧,尖牙周围骨质行骨皮质切开术;另一侧为对照侧。观察加力前及加力后第14、28、42、56天时的尖牙移动距离、牙周状况和牙体长度。结果加力后第14、28、42、56天,患者骨皮质切开侧牙齿移动距离分别为(0.857±0.124)、(1.579±0.281)、(2.401±0.385)、(2.719±0.414)mm,大于对照侧的(0.731±0.115)、(1.132±0.314)、(1.830±0.416)、(2.244±0.48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力后第56天患者两侧的牙周状况及牙体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皮质切开术能够有效加速正畸牙齿的移动,对正畸牙齿牙周状况和牙体长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测量颊侧多曲簧矫治器对牙列各区段牙齿的作用力,探讨施加在牙齿上的矫治力大小,进而讨论矫治器的安全性。方法 实验室体外模拟颊侧多曲簧矫治器佩戴情境,设计颊侧多曲簧矢状向打开2、4、6、8、10mm,利用薄膜压力传感器测试系统,分别测量中切牙、尖牙、磨牙区段牙齿在矫治器不同加力状态下的受力情况。结果 当颊侧多曲簧拉长 2mm 时,左上磨牙受力最小为1.60±1.00g,右上中切牙受力最大为4.44±2.72g;当颊侧多曲簧打开 10mm 时,左下尖牙受力最小为4.66±1.33g,右上中切牙受力最大为22.12±6.21g。当多曲簧打开相同长度时,中切牙区段牙齿受力最大。当颊侧多曲簧分别打开2、4、6、8、10mm时,各区段牙齿受力均增加。结论 颊侧多曲簧矫治器对牙齿的作用力较小;随着颊侧多曲簧矢状向打开长度增加,矫治器对牙齿作用力增大;为减少矫治器的牙性效应,颊侧多曲簧矢状向单次打开长度应小于 6mm。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镍钛螺旋弹簧推上颌尖牙远移后支抗牙及被移动牙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 2 0例经拔除4  44  4| 采用方丝弓技术矫治的恒牙期患者 ,行镍钛螺旋弹簧推上尖牙远中移动 ,力 15 0克。推尖牙前后照尖牙牙片及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定量分析比较 ,记录尖牙远移到位时间。结果 :6平均向近中移动 0 9mm(P <0 .0 1) ,而 6长轴倾斜度基本无变化。上中切牙平均前移 1 2 7mm ,上切牙突度平均增加 3 82°(P <0 .0 0 1) ,表现为支抗前牙有唇向倾斜移动。3  3⊥ 平均远移到位时间为 3 87± 1 18月 ,未发现尖牙牙根吸收。结论 :镍钛螺旋弹簧推尖牙向远中适合面型不突或前突不严重者 ,对前牙前倾和严重前突病例应慎用  相似文献   

5.
秦明群 《华夏医学》2003,16(6):824-826
目的:比较结扎丝向后结扎与橡皮链牵拉尖牙向远中对牙齿移动速率的影响。方法:对18例牙列拥挤、双侧对称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的患者,用标准方丝弓矫治技术随机选择一侧使用结扎丝向后结扎,同一牙弓对侧使用橡皮链牵拉,分别拉两侧尖牙向远中。每隔21d测量尖牙向远中移动的距离(mm),重复数次记录尖牙移动距离的均数。结果:两种方法拉尖牙向远中,其移动速率有显著性差异。橡皮链牵拉尖牙向后移动的速率快于结扎丝。结论:在排齐整平牙弓后使用橡皮链牵拉尖牙优于结扎丝向后结扎。力的持续时间是决定牙齿移动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低能量激光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低能量激光(He-Ne)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例需要对称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样本,进行配对实验研究,所有样本均采用固定矫治器,以150g的力拉尖牙向远中移动。一侧为实验侧,行低能量激光局部照,射每日1次,每次10min,对侧为同源对照侧,14天为一个疗程。结果:经过一个疗效的观察,发现实验侧上颌尖牙移动的距离比对照侧增加48.32%。结论:低能量激光局部照射移动牙齿的周围组织可以缩短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动牙刷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0例需要拔除两侧上颌第一双尖牙的患者.进行配对实验。患者均采用MBT直丝弓矫正器,以150g拉力将尖牙向远中移动。左侧(实验侧)每日使用电动牙刷刷洗左侧上颌牙列2次,每次10min。而右侧(正常侧)则不采用电动牙刷刷洗。观察28d,分别测定记录尖牙移动距离.牙周状况和牙体长度。结果实验第7、14、21及28天使用电动牙刷侧尖牙移动距离分别为0.470、0.923、1.128及1.375mm,正常侧为0.361、0.784、0.944、1.149mm,两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尖牙牙周状况和牙体长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电动牙刷能够有效加速正畸牙齿的移动,对正畸移动牙齿牙周和牙体长度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低强度激光照射加速正畸牙移动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强度激光(LEL)照射对正畸牙移动的影响。方法采用LEL对36例错雅合畸形矫治病人右侧上颌尖牙进行照射,每日1次,每次15 min,共照射5次,左侧为对照侧。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于牙移动后7、14和21 d时,分别在石膏模型上测量尖牙远中移动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侧牙齿移动距离均大于对照侧(t=2.176~3.190,P<0.05)。结论LEL照射能有效地促进正畸牙齿移动。  相似文献   

9.
尖牙远中移动的二维光弹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尖牙远中移动时的受力情况 ,为临床施力方式提供依据。 方法 在光弹模型上对尖牙施加远中水平牵引力及控制尖牙远中倾斜的反向力矩 ,分析受力情况 ,确定尖牙整体远中移动状态下的水平牵引力及力矩 ,并由此计算尖牙移动时抗力中心的位置 ,得出临床上所需力矩值的计算方法。 结果 尖牙远中移动时水平牵引力与反向力矩的比值为 1∶ 3.2 ;尖牙远中整体移动时所需的力矩力值 =水平牵引力值×水平牵引力到牙体抗力中心 (根总长度的颈 1/ 3处 )的距离 /产生力矩的两个力偶间距离。 结论 从理论上可以设计出尖牙远中移动时所需的力矩大小 ,但由于临床上尖牙受力的复杂性 ,要确定准确的力矩施加方式十分困难 ,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郑秋立  王绍月 《中外医疗》2010,29(35):97-97
目的研究一种新的骨性支抗手段-种植体支抗,并将其应用在正畸治疗中,观察切牙和磨牙的位置变化。方法先拔除两侧上颌第一双尖牙,然后将直径1.60mm长度7mm的微型钛钉种植体植入双侧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的颊侧牙根间的牙槽骨上。应用微型钛钉种植体支抗向远中牵引尖牙,力量为100~200g,能够满足正畸支抗的需要[1]。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上颌第一磨牙未发生明显移位(P〉0.05),上前牙内收达到理想的位置(P〈0.01)。结论微钛钉种植体在正畸力作用下,可以保持几乎绝对稳定。移动了想要移动的牙齿,解决了磨牙支抗丧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重组腺病毒(Ad)-PUMA联合SU5416对裸鼠胰腺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裸鼠胰腺癌AsPC-1细胞株原位移植瘤模型,将胰腺癌裸鼠随机分为4组,于模型的第14天,分别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0μL(对照组,n=8)、Ad—PUMA3×10^8pfu/100μL(PUMA组,n=10)、SU5416制剂16mg/kg(SU5416组,n=9)和Ad—PUMA+SU54163×10^8pfu/100μL+SU541616mg/kg(联合组,n=10)。治疗2周后处死裸鼠,剖腹测量原位肿瘤瘤重、抑瘤率、肿瘤微血管密度、胰腺癌细胞凋亡指数,同时观察腹膜、肝脏及毗邻脏器转移和腹水情况。结果:对照组、PUMA组、SU5416组、联合组诱发肿瘤瘤重分别为(0.72±0.08)、(0.48±0.06)、(0.52±0.07)、(0.21±0.04)g,抑瘤率分别为0、28%、34%、71%,肿瘤微血管密度分别为21.4±2.7、20.2±2.5、8.3±1.6、3.8±1.0,凋亡指数分别为(2.7±1.8)、(13.7±3.4)、(5.5±3.7)、(20.6±8.6)%,腹膜转移率分别为87%、70%、33%、10%,肝转移率分别为75%、50%、22%、0,联合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AdPUMA联合SU5416具有协同抗胰腺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咬合干扰后不同时间大鼠咬肌能量代谢产物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腺嘌呤核苷二磷酸(adenosine diphosphate,ADP)、次黄嘌呤核苷酸(inosine monophosphate,IMP)、磷酸肌酸、肌酸、乳酸及pH水平的变化,分析咬合干扰对咀嚼肌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选用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220~250 g)5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40只)和对照组(10只),实验组于右上第一磨牙粘固0.4 mm厚金属冠建立咬合干扰,并分别维持3、7、10、14 d(每个时间点各10只), 对照组不施加咬合干扰。各组大鼠全麻下取双侧咬肌组织,其中5只大鼠样本加入0.4 mol/L高氯酸(10 mL/g)充分匀浆,离心、过滤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ATP、ADP、IMP、磷酸肌酸、肌酸及乳酸含量,另外5只大鼠样本加入含5 mmol/L碘醋酸钠的匀浆液(10 mL/g),充分匀浆后在37 ℃恒温水浴环境中利用pH计测试pH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鼠双侧咬肌ATP含量在咬合干扰3 d [右侧:(5.36±0.13) μmol/g,左侧:(5.77±0.25) μmol/g] 升高(P<0.05),7、10和14 d没有显著改变;大鼠双侧咬肌IMP[右侧:(0.21±0.03) μmol/g,左侧:(0.19±0.03) μmol/g]、肌酸[右侧:(24.76±2.94) μmol/g,左侧:(27.75±2.23) μmol/g]含量在咬合干扰7 d升高(P<0.05),3、10和14 d没有显著改变;大鼠双侧咬肌磷酸肌酸含量在咬合干扰7、10和14 d降低[右侧分别为:(10.70±0.71) μmol/g、(11.57±0.52) μmol/g、(10.74±1.39) μmol/g,左侧分别为:(10.05±0.57) μmol/g、(10.75±1.12) μmol/g、(10.61±1.15) μmol/g, P<0.05],3 d没有显著改变;大鼠双侧咬肌ADP、乳酸含量及pH水平在咬合干扰后各时间点均没有显著改变(P>0.05)。结论:咬合干扰导致大鼠咀嚼肌能量代谢产物含量改变,可能与咬合干扰诱发咀嚼肌疼痛、功能紊乱、肌纤维构筑改变等病理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13.
张丽琴 《黑龙江医学》2005,29(12):897-898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和厄贝沙坦对治疗系膜增生性肾炎患者蛋白尿、血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诊断系膜增生性肾炎共40例,其中,选自2001~2003年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10~44岁。未使用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拮抗剂)为对照组。选自2004-06~2005-01 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13~48岁。使用依那普利2.5~10 mg,2次/d+厄贝沙坦150 mg/d。治疗过程中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尿沉渣红细胞计数,血肌酐、血钾2、4 h尿量,并记录血压及不良反应。结果用依那普利+厄贝沙坦组24 h尿蛋白治疗0、4、6、8周分别为(2.14±0.78)g/d、(0.76±0.43)g/d,(0.49±0.30)g/d,(0.51±0.31)g/d;对照组分别为(2.01±0.67)g/d,(1.43±0.76)g/d,(0.78±0.58)g/d,(0.72±0.56)g/d,用依那普利+厄贝沙坦组尿沉渣红细胞计数0、4、6、8周分别为(454±189)万/mL,(85±57)万/mL,(26±14)万/mL,(23±11)万/mL,对照组分别为(370±175)万/mL,(136±53)万/mL,(49±22)万/mL,(35±23)万/mL。2例服用依那普利出现干咳,无低血压、高血钾、尿量减少、肾功能恶化发生。结论依那普利+厄贝沙坦减少尿蛋白、血尿快于对照组,疗效好,对血压影响不大,副作用轻,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豁痰祛瘀方联合大剂量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对中医证候积分、血气分析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142例急性肺栓塞患者按抽签方式分为对照组(n=71)与观察组(n=71)。对照组患者给予大剂量rt-PA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豁痰祛瘀方。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气分析(PaCO_2、PaO_2)、临床证候积分、TNF-α、D-二聚体的水平,并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4.37%(67/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69%(58/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为(9.36±1.55)分,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为(15.64±1.4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PaCO_2、PaO_2分别为(33.52±1.26)mm Hg(1 mm Hg=0.133 k Pa)、(75.63±1.67)mm Hg,观察组PaCO_2、PaO_2分别为(37.21±1.33)mm Hg、(80.24±1.87)mm H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TNF-α、D-二聚体分别为(4.35±1.42)μg·L~(-1)、(486.52±121.42)μg·L~(-1),观察组分别为(2.52±0.87)μg·L~(-1)、(425.63±102.35)μg·L~(-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豁痰祛瘀方联合大剂量rt-PA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血气分析指标,降低TNF-α、D-二聚体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五味降压散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血压和血脂的影响。方法:40只14周龄SHR随机分为模型组、五味降压散组(五味组)、牛黄降压丸组(牛黄组)和缬沙坦组,另取10只血压正常大鼠设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五味降压散3 g·kg~(-1)大鼠灌胃给药(相当于人临床每日用量的12倍),连续16周给药;每周测定大鼠血压1次以观察药物降低血压效果;腹主动脉采血,取血清,进行生化检测,观察降低血脂作用。结果:给药4周时,模型组收缩压为(218.28±20.81)mm Hg(1 mm Hg=0.133 k Pa),五味组收缩压为(201.07±9.85)mm Hg,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8周时,模型组收缩压为(211.13±17.01)mm Hg,五味组收缩压为(204.86±17.64)mm Hg,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16周时,模型组收缩压为(217.25±13.07)mm Hg,五味组收缩压为(195.83±15.76)mm Hg,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五味组的总胆固醇(1.57±0.05)mmol·L~(-1)、三酰甘油(0.55±0.72)mmol·L~(-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27±0.02)mmol·L~(-1)显著低于模型组的(1.69±0.08)mmol·L~(-1)、(0.70±0.12)mmol·L~(-1)、(0.33±0.03)mmol·L-1(P0.05)。结论:五味降压散可明显降低SHR血压、血脂,具有明显的降低血压、降低血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哮喘小鼠血清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表达的影响,及抑制气道炎症的作用.方法:24只雄性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正常对照组(A组)、哮喘模型组(B组)、小剂量川芎嗪组(C组,40 mg/kg)、大剂量川芎嗪组(D组,80 mg/kg),每组6只.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气道病理改变;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SCF含量.结果:小鼠血清中SCF含量哮喘组(114.9±27.3)p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8.6±11.2)pmol/L(P<0.01);小剂量川芎嗪组(70.6±7.9)pmol/L与大剂量川芎嗪组(51.4±8.1)pmol/L均明显低于哮喘组(P均<0.01);肺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EOS)和淋巴细胞总数,管壁面积/支气管管腔内周长(WA/Pi)和支气管平滑肌面积/支气管管腔内周长(ASM/Pi)哮喘组分别为(32.6±4.5)个/mm2、(1.196±0.111)mm、(0.292±0.027)mm,正常对照组分别为(6.6±1.2)个/mm2、(0.571±0.057)mm、(0.139±0.014)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小剂量川芎嗪组分别为(26.0±2.5)个/mm2、(0.949±0.105)mm、(0.243±0.027)mm,与哮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大剂量川芎嗪组分别为(12.1±1.6)个/mm2、(0.875±0.111)mm、(0.178±0.023)mm,与哮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川芎嗪可能通过抑制血清SCF表达抑制哮喘小鼠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A型肉毒素注射方式对治疗咬肌肥大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单纯性咬肌肥大患者36例,其中15例为单次注射组,21例为连续注射组,分别于注射后1、3、6、9、12、18个月测量并比较2组患者的咬肌厚度变化。 结果 2组患者分别经A型肉毒素连续注射与单次注射后,其咬肌厚度变化趋势存在差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8.91,P<0.001);单次注射组治疗前咬肌厚度为(14.80±0.18) mm,治疗后1、3、6、9、12、18个月,咬肌厚度分别为(11.21±0.18) mm、(10.54±0.19) mm、(9.62±0.18) mm、(10.21±0.22) mm、(12.63±0.18) mm、(13.79±0.35) mm,咬肌厚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55.59、1 503.4、2 239.03、1 183.99、384.87、70.39,均P<0.001);连续注射组治疗前咬肌厚度为(14.93±0.18) mm,治疗后1、3、6、9、12、18个月后,咬肌厚度分别为(11.41±0.16) mm、(10.62±0.18) mm、(10.00±0.18) mm、(9.50±0.25) mm、(9.33±0.25) mm、(10.44±0.24) mm,咬肌厚度与治疗前相比,差亦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 184.58、3 724.88、1 610.48、3 105.48、3 665.60、1 948.86,均P<0.001)。 结论 连续注射A型肉毒素18个月内治疗单纯性咬肌肥厚效果优于单次注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低幅高频振动在促进骨质疏松大鼠骨床中植入体骨整合中的作用【方法】 共4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单纯去卵巢组(OVX),去卵巢加振动处理组(VIB),去卵巢加阿仑膦酸钠组(ALO),假手术组(Sham)。前3组行双侧去卵巢术,Sham组只暴露双侧卵巢但不予切除4周后,在所有大鼠双侧胫骨上段植入羟基磷灰石包被的圆柱形钛质植入体(长10mm,直径1mm)。然后对VIB组和ALO组分别进行机械振动(0.3g,35 Hz)和口服阿仑磷酸钠(每周7 mg/kg)处理,持续8周然后处死所有大鼠,取大鼠双侧股骨胫骨测量股骨骨密度;对一侧胫骨行假体顶出试验,计算最大顶出力和界面剪切强度;另一侧胫骨行骨组织形态学检测,测量骨整合率(BIC)和植入体周围骨量分数(BA)。【结果】 VIB组骨密度为(0.228 ± 0.022)g/cm2最大顶出力为(180 ± 22)N界面剪切强度为(6.5 ± 0.8)N/mm2BIC为(69 ± 4)%BA值为(72.7 ± 1.8)%,均显著高于OVX组[分别为:(0.202 ± 0.022) g/cm2,(119 ± 16) N,(4.3 ± 0.6)N/mm2,(51 ± 5)%,(45 ± 4)%;P < 0.05],但显著低于ALO[(0.254 ± 0.036) g/cm2,(224 ± 28)N,(8.3 ± 0.9) N/mm2,(83 ± 6)%,(80 ± 3)%]和Sham组[(0.261 ± 0.028)/cm2,(245 ± 33)N,(8.9 ± 1.2) N/mm2,(91 ± 5)%,(89 ± 6)%;P < 0.05]。ALO组和Sham的以上各参数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低幅高频机械振动可以显著促进去卵巢大鼠骨床中植入体的骨整合,但其效果要弱于阿仑膦酸钠  相似文献   

19.
不同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的有效能量范围。方法 :应用不同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兔胫骨骨不连 ,定期X光摄片检查 ,治疗前后行骨不连间隙测量。结果 :0 .33,0 .42 ,0 .5 4,0 .6 0mJ/mm2 能量组冲击波治疗后骨不连间隙分别缩小 (0 .10 45± 0 .18)mm、(0 .5 95 8± 0 .2 2 )mm、(0 .70 40± 0 .2 8)mm、(0 .5 791± 0 .2 0 )mm ,经t检验 ,0 .33mJ/mm2 能量组治疗前后骨不连间隙改变差异无显著性 ,而 0 .42 ,0 .5 4,0 .6 0mJ/mm2 能量组骨不连间隙改变显著 ,P <0 .0 0 1。冲击波治疗 12周 0 .42 ,0 .5 4,0 .6 0mJ/mm2 能量组骨不连愈合较 0 .33mJ/mm2 能量组好。但 0 .6 0mJ/mm2 能量组冲击波治疗后有明显软组织损伤。结论 :0 .42~ 0 .5 4mJ/mm2 是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较理想的能量范围。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臂丛麻醉提供解剖学基础,并为解剖学积累新资料。方法解剖成年国人尸体20具(男16,女4)、40侧颈部。观察第5-8颈神经前支(C5-8)和第1胸神经前支(T1)及其上、中、下干的位置。测量各根、干的长度和中干末端与锁骨相交点的距离以及中干末端与锁骨相交点距胸锁关节外侧的距离。结果C5,C6,C7(即臂丛中干),C8和T1的长度分别为(33.6±0.82)mm,(均数±标准差,下同),(28.6±0.73)mm,(53.4±1.15)mm,(28.7±1.24)mm和(24.2±1.11)mm。臂丛上、下干的长度分别为(25.9±0.78)mm和(32.7mm±1.28)mm。中干(即C7)末端与锁骨相交点的距离为(26.3±0.66)mm,中干末端与锁骨相交点距胸锁关节的距离为(59.3±1.04)mm。前斜角肌的止点均平锁骨上缘(100%),其止点外缘距离胸锁关节(46.2±0.8)mm。结论臂丛颈部阻滞的最佳穿刺点位于胸锁关节沿锁骨外侧60mm、直上26mm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