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月辰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9):1464-1464
“轻可去实”源于徐之才《药对》 ,指麻黄、葛根清扬宣散之属 ,后世医家不断发展拓宽其内涵 ,特别是清代医家善用轻剂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后人多误解“轻可去实”即用轻清疏解的药物以治疗风温初起的表实证。今笔者朔本求源 ,剖析其义 ,以纠其偏。  相似文献   

2.
浅谈“轻可去实”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轻可去实”一词源于南北朝北齐徐之才的《药对》。徐氏所言“轻剂”,指麻黄、葛根等轻扬宣散、解表发汗一类方药。后世医家对这一治法多有心得体验,又各见所长,不断拓展了“较可去实”之内涵。如金元李东垣治脾胃病以治法轻巧、组方灵活而著名,用药每味不过数分或一、二钱而已。明代李时珍认为“轻可去实”应改为“轻可去闭”,以“闭”代“实”,现其所列表团,里闭、上闭、下闭诸证,大多是外邪犯肺、肺气吸郁的“肺实”证。温补大师张景岳,用药亦不废轻灵,其《传忠录·论治篇》云:“凡诊病者,必须先探病本,然后用药,若见有米…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提出“轻而扬之”,即采用宣扬发散的治法使病邪从表而解。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发挥为“轻可去实”,即采用性味轻清之药,以平为期,旨在祛邪而不耗伤正气。慢性前列腺炎的病机为湿、热、瘀、郁阻滞下焦气血,致精室失用。针对慢性前列腺炎不同阶段之病机特点,以祛湿、清热、化瘀、解郁为大法,基于“轻可去实”,辨证选用质轻平和之花类药治疗,临床获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4.
自徐之才《药对》提出“轻可去实”一词后,历代医家不断对其蕴义加以拓展、发挥,并将这种治法积极运用于临床,各有心得。仲景经方历来受到众多医家推崇,笔者现从几个不同方面试析轻可去实治法在其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轻可去实”临证运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轻可去实”源于南北朝徐之才的《药对》,指麻黄、葛根等轻扬宣散,解表发汗之品。后世医家不断拓展及发挥,如金·李东垣治脾胃病以治法轻巧,用药量少而见称。明·李时珍认为:“轻可去实”应改为“轻可治闭”,用于治表闭、里闭、上闭、下闭之证。清代温病学家善用轻...  相似文献   

6.
赵玉成  孟凡征 《光明中医》2023,(10):1855-1858
此文旨在通过文献研究,梳理“轻可去实”学说源流,总结其学术内涵。资料显示“轻可去实”学说自北齐徐之才提出后,历代医家对其相继做出了阐释和补充,尤其经明清医家不断发展补充,形成了有丰富临床实践支撑的理论体系,对内科、妇科、儿科及针灸推拿等临床均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对临床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值得深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7.
“轻可去实”原指用轻清的药物解除外感表实证,后世医家不断拓展其内涵,“以轻去实”之法倍受推崇。海派中医蔡氏妇科传承至今已有250余年,处方用药以简、轻、验为准则,认为使用轻方不损伤脏腑气血,不碍胃损脾。蔡氏妇科轻方治病特色主要体现在:药味精简,效专力宏;顽疴久疾,轻补轻化;审时审病,药轻功倍;动静相配,动药量轻。附蔡氏妇科第七代传人蔡小荪医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8.
轻可去实,是中医治法之一,被列于“十剂”之中,并注称“麻黄、葛根之属是也”。以此推之,则所谓轻可去实者,原仅指运用疏风解表药物,以治疗风邪外感之证而已。后世医家引申其义,不断发挥,使其内容得到充实。如景冬阳氏说:“轻可去实剂,有风热解表之法(麻黄汤、香苏散之类),有疮毒解散  相似文献   

9.
以轻清上浮的药物组成的方剂,用于治疗多种实邪引起的病证,这种剂型称为轻剂。属中药方剂中“十剂”中的一种。一、轻可去实的病位指征:轻可去实适应证的病位如何定?可从以下三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一是从三焦辨证的角度,其病位在上焦,正如吴鞠通指出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二是从脏腑辨证的角度,其病位在肺;三是从八纲辨证的角度,其病位在表。概言之,轻可去实适应证的病位是在上焦,在肺,在表,这就是临床上使用轻剂的病位指征。熊某某,男,7岁,1979年6月2日初诊:患儿反复面部浮肿四个月,初起有恶寒发热、咳嗽、气逼。经治后,仍存面浮肿,尿短  相似文献   

10.
北齐徐之才提出"轻可去实",其所言"轻剂"是指麻黄、葛根等轻扬宣散,解表发汗一类方药.后世医家对这一治法多有心得体验,引申其义,不断拓展了"轻可去实"的内涵,不论是外感热病,还是内伤杂病,都可运用这一法则.著名老中医颜德馨教授尝谓轻可去实并不是常人所言的重病用轻药,避重就轻之义,也不是药味少、分量轻.而是其性轻扬、敏捷、活泼、清灵,其味宜薄,其量宜中,是以轻苦微辛流动之品,清灵平淡之药,拨动气机,以透泄实邪.  相似文献   

11.
叶桂的卫气营血之说,开拓新论,成就甚巨;其治法之首,则是“初用辛凉轻剂”,影响亦非小可。轻剂,辞源于北齐徐之才的十剂之说。其中有“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可见,轻剂是治“实”的。何为“实”?《内经》云:“邪气盛则实”,点明邪气是致“实”的关键。当然,也不能离开机体的反应状态。张子和说:“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此固当祛除之。麻黄、葛根之辈,辛散达外,“轻可去实”,乃指祛除“自外而入”之邪气。  相似文献   

12.
<正> 金陵版《本草纲目》(以下简称《纲目》)所注“十剂”文献出处有下列若干种: 《纲目》卷一308页有“十剂”标题,列举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在每剂之下,附有例证。每个例证开头,均注有“之才曰”。兹将十剂例证列举如下: 1.宣剂:宣可去壅,生姜、橘皮之属是也。 2.通剂:通可去滞,通草、防己之属是也。 3.补剂: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 4.泄剂: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 5.轻剂: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 6.重剂:重可去怯,慈石、铁粉之属是也。 7.滑剂:滑可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 8.涩剂:涩可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 9.燥剂: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 10.湿剂:湿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  相似文献   

13.
从李时珍《本草纲目》对七方的内涵阐发,大方与小方之论,举例方药组成及主治;缓方与急方之论,突出病位病势与病证;奇方、偶方与复方之论,以单方用药及数方相合加味。十剂构建及作用机理之论述,阐释宣剂可去壅,通剂可去滞,补剂可去弱,泄剂可去闭,重剂可去怯,轻剂可去实,滑剂可去着,涩剂可去脱,燥剂可去湿,湿剂可去枯。其解读对《黄帝内经》组方与论治理论的运用与发挥,以及中医组方分类的阐发理解,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柏康 《新中医》1997,29(12):30-31
“轻可去实”在内科杂病中的应用王柏康主题词@轻可去实淋证/中药疗法绞痛/中药疗法肾炎/中药疗法胆道疾病/中药疗法“轻可去实”原意是轻清解表,徐之才谓“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笔者运用本法治疗内科杂病,疗效满意,现举病案数则如下。1升清降浊...  相似文献   

15.
轻可去实就是用轻清宣透之品治疗邪气郁闭之证。临床适用于:表闭(有发热头痛等证,以麻黄发其汗而表自解);里闭(有烦热昏瞀等证,以葛根解肌而火自散);上闭(有外寒内热、咽痛等症,以薄荷、牛蒡、桔梗等宣其上,而邪自除);下闭(有二便不通、里急后重等证,以瓜蒌、桔梗、紫菀等开其肺而便自通)。其中治上闭用薄荷、牛蒡、桔梗等,即宣郁透达之法,广泛用于温病治疗,如叶天士说:“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其中“汗之”、“清  相似文献   

16.
“轻以去实法”在慢性肾病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燕 《中医药通报》2010,9(1):55-57
“轻以去实法”是北齐徐之才提出的,其本意是用轻扬宣散,解表发汗一类方药治疗表证,后世医家不断拓展其内涵。它作为临床治疗一常用法则,归纳起来多指用轻灵平淡之品,治实邪。而实邪以湿邪、风邪为代表。  相似文献   

17.
流气化湿法又称宣气化湿法,指用微苦微辛、轻清灵动、芳香平淡之品,使三焦气机得以流通,以祛除湿邪或湿热之病邪、恢复人身气机平衡的一种治法,用之得当,具有“轻可去实”之效。清代医家叶桂尤擅此法,后世医家亦对此法多有发挥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试论轻可去实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临床上,对于某些疾病固然需要性能浑厚、剂量偏大的药物治疗始能奏效,但也不尽然,有时用性能轻巧、剂量轻微的药物,同样能收到出人预料的效果。古人云“轻可去实”,笔者对此的理解是:“轻”一是性能轻巧,二是剂量小于常规的用量;“实”一是指病情重、复杂,二是指除上焦以外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轻可去实”的原意,以及后世对“轻可去实”的认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拟定了“轻可去实”的内涵,并列举病案10则说明之。  相似文献   

20.
<正>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1实为吴瑭上焦温病的论治心得,后世医家对此多有解释,而不足以窥其堂奥。如《温病条辨白话解》说:“凡属上焦的病,适用如羽毛那样的轻清升浮之剂。”~2此说有望文生义之嫌,“轻清升浮之剂”亦使后学无所适从;《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