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脊髓损伤的功能独立性评定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脊髓损伤的功能独立性评定的应用王彤,周士枋,励建安为进一步反映脊髓损伤对病人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指导医务人员制定有效的康复治疗计划及监测治疗效果,必须有一个标准的日常生活能力测定方法。以往国际上通用的功能评定方法很多,象Barthel指数和PULS...  相似文献   

2.
脊髓损伤病人的运动功能评定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 脊髓损伤(SCI)病人的分级多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我们根据260例SCI病人的观察,认为对病人活动功能影响最大的最运动功能与排尿功能,且上肢与下肢评级标准不尽相同,从而对分级提出改进意见。方法 本组260例, 伤后观察时间达1以上者156例,占60%。损伤部位:C3-4 ̄T1 90例,T 2 ̄10 37例,T11 ̄L1 105例,L2-3 28例。脊髓损伤类型:完全截瘫169例,不全  相似文献   

3.
脊髓损伤所致截瘫是人体最严重的残疾之一。近年来,脊髓损伤的诊断、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完全性脊髓损伤仍难以恢复。随着现代生物力学、生物工程学的发展,使截瘫患者在应用矫形器特别是步行矫形器(walkingorthosis)方面有了明显进步。目前截瘫患者应用的步行矫形器主要有往复式截瘫步行器(reciprocating gait orthosis,RGO)、改进往复式截瘫步行器(advanced reciprocating gait orthosis.ARGO)和新型互动截瘫行走器(Walkabout)。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皮脊髓直流电刺激(transcutaneous spinal stimulation, TSS)联合运动训练(locomotor training, LT)对亚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患者步行功能及痉挛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66例亚急性期SC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T组33例和LT+TSS组33例,LT组给予LT干预,LT+TSS组在LT组基础上给予TSS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lower motor extremity score, LMES)、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pasticity scale, MAS)水平、步行功能和肌电生理检测结果。结果 干预后,两组左侧LMES评分、右侧LMES评分、LMES总分、6分钟步行距离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P<0.05),且干预后LT+TSS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LT组(P<0.05)。干预后,两组10m步行时间、MAS、F波平均潜伏期、H反射最大波幅/M波最...  相似文献   

5.
步行矫形器在脊髓损伤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脊髓损伤是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平面以下脊髓功能(运动、感觉及反射功能)的障碍,即截瘫。脊髓损伤的基本处理原则是抢救患者生命,预防及减少脊髓功能丧失,预防及治疗并发症,应用各种方法(医学的、工程的、教育的)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有的...  相似文献   

6.
脊髓损伤严重度评定标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脊髓损伤严重度评定标准的研究进展夏群金鸿宾脊髓损伤后及时准确的神经功能检查,对于损伤程度的正确判断、拟定治疗方案以及推测预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多年来描述脊髓损伤严重程度的方法很多,标准不一,治疗效果可比性差,给临床及科研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一、截...  相似文献   

7.
采用ASIA 2000标准对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能力的预后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ASIA 2000标准部分项目对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能力预后评估的作用。方法:对2003年9月至2004年9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收治的42例脊髓损伤患者采用ASIA 2000标准部分项目进行连续性临床观察。比较患者伤后1个月时的神经功能与伤后1年步行能力,判定该标准部分项目对脊髓损伤步行能力预后评估的作用。结果:残损分级相同的情况下,截瘫患者步行能力恢复好于四肢瘫患者;神经平面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伤后1个月时残损分级越高的患者,伤后1年时的步行能力越好;神经平面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伤后1个月时下肢运动评分越高的患者,伤后1年时的步行能力越好。结论:神经平面是影响步行能力预后的因素之一,残损分级相同的截瘫患者步行能力恢复好于四肢瘫患者。不论是截瘫患者还是四肢瘫患者,残损分级与步行能力预后有相关关系。下肢运动评分与神经平面相结合可以对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能力进行预后估计。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评定标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e,SCI)以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会出现不同的变化。通过对脊髓损伤患者早期的神经功能评定,可以正确了解患者脊髓损伤的性质和程度,并通过与以往同类患者的比较得出预后估计。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对患者神经功能连续观察,可以评估治疗脊髓损伤的新药物或新疗法的效果。统一的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定标准对于临床及科研人员之间进行正确的交流也十分重要。理想的评定标准应该是统一的、精确的,并容易操作,应该有明确的检测尺度来判断随时间推移或通过治疗所出现的神经功能的变化。标准必须有很高的判断一致性(interobser…  相似文献   

9.
<正>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是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平面以下脊髓功能(运动、感觉及反射功能)的障碍,胸腰段的脊髓损伤即截瘫[1]。由于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困难,临床上只有L1  相似文献   

10.
应用往复式截瘫步行器重建完全性截瘫病人的步行功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应用自行研制的往复式截瘫步行器(RGO)帮助截瘫患者重建站立和行走功能,促进截瘫患者全面康复。方法 为19例T4~L1脊髓完全性损伤患者安装往复式截瘫步行器,并对其进行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平衡、站立等综合康复训练。结果 19例患者中,16例应用往复式截瘫步行器可作功能性家庭内步行,3例可作治疗性步行。通过电话或信件随访,5例患者对截瘫步行器逐步熟悉和适应,达到功能性社区内步行,11例患者可作功能性家庭内步行,2例患者应用步行器作治疗性步行,1例患者放弃应用步行器。结论 T4-L1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可以应用往复式截瘫步行器以重建站立及步行功能、防治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损伤平面高低决定患者能否应用截瘫步行器步行,治疗师对病人进行的综合康复训练是影响使用效果的重要因素。对T6以上的截瘫患者应慎重,安装前应考虑患者的年龄、体型、上肢力量、脊柱稳定性、躯干的控制能力及腰背肌、腹肌肌力等条件,心理因素也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患者的救治特点及生存状态。方法对2006年12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62例脊髓损伤患者通过病历查询、现场随访及电话随访的方式获取资料,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受伤后救治情况和经济状况。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制定的感觉、运动评定标准和功能独立性评定(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评分,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生存状态评估。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2例脊髓损伤患者中男60例,年龄16~45岁,平均26.9岁;女2例,年龄24和36岁。高处坠落或重物砸伤42例(占67.75%),交通创伤18例(占29%),摔伤2例(占3.25%)。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伤残分级标准划分:A级完全损伤33例,(占53.3%);B级不完全损伤25例(占40.3%),C级2例(占3.2%),D级2例(占3.2%)。受伤后送至救治医院的时间为4~28h,平均11h。颈椎损伤42例(占68.75%),胸椎损伤20例(占32.25%)。A级损伤的33例患者中,8例行减压内固定手术,6例行减压内固定+自体髂骨植骨术,6例行单纯减压手术,13例采取保守治疗。B级损伤的25例患者中,5例行减压内固定手术,7例行减压内固定+自体髂骨植骨术,4例行单纯减压手术,9例采取保守治疗。4例C级和D级损伤的患者全部采用保守治疗。受伤至手术时间8~32h,平均10.4h。手术时间1.5~6h,平均3.2h。术后随访时6例患者生活能够自理(占9.67%),44例完全需要护理人员(占70.97%),12例均不同程度地需要护理。62例患者中社会保险覆盖率不足5%。患者受伤后患者的家庭年收入1800—8000元,平均3460元,与受伤前相比家庭总收入平均下降80%以上。结论ASIA伤残分级A级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脊髓损伤患者在住院期间实施重建膀胱功能训练,提高截瘫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方法:对我科63例截瘫患者分阶段,联合应用无菌间歇导尿、膀胱区脉短波及针灸治疗,为患者训练膀胱功能重建。结果:63例截瘫患者以积极乐观的情绪配合治疗,均在4周内恢复自主排尿。结论:重建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的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脊髓损伤患者62例前瞻性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设计,对影响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方法: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案,在不干涉临床治疗方案前提下,采集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资料,纳入标准定为:急性脊髓损伤(受伤时间在1周以内),男女不限,年龄限定在18~65岁,根据临床查体结合MRI或CT检查证实为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2000年修订)的A级(完全性脊髓损伤,损伤平面下不存在任何运动和感觉功能)或者B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损伤平面下不存在运动功能,但存在感觉功能).所有入选病例均获随访,并分别在受伤入院当时及第1次评估后1、3、6个月采用ASIA分级标准、功能独立性评测(FIM)评价脊髓损伤及恢复情况,分析影响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因素.结果:共入选62例患者,男性60例,女性2例;年龄18~41岁,平均24岁;A级损伤29例,B级损伤33例.A级损伤中,手术减压患者(手术组)和非手术减压患者(非手术组)的感觉、运动ASIA评分及FIM评分比值在术后各时间点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级损伤中,手术组和非手术组在手术前后感觉、运动ASIA评分、FIM评分的比值在各个时间点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组患者中,减压手术在伤后8 h以内(≤8 h)进行者,术前和术后感觉、运动ASIA评分、FIM评分比值与在伤后8 h以外(>8 h)进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级损伤,手术减压时间点的选择对损伤的脊髓功能恢复影响差别不大,考虑到护理的方便和维持脊柱稳定性的要求,可以选择减压内固定手术;对于B级损伤,应该尽早进行减压手术以最大程度地恢复损伤脊髓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大多数脊髓损伤(SCI)的男性患者存在不同类型及程度的勃起功能障碍(ED),这主要取决于SCI的部位和严重程度。SCI康复期,部分男性患者可恢复残留的性功能。SCI后ED的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口服PDE5抑制剂、海绵体注射血管活性药物(ICI)、经尿道给药、真空勃起装置(VED)及阴茎缩窄环、阴茎假体植入手术、骶神经调节等,首选口服PDE5抑制剂治疗。高位SCI患者口服PDE5抑制剂,可能获得较好的疗效;而低位的SCI患者,采用ICI或者联合治疗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脊髓损伤残疾的运动功能评价丁伯坦体育运动是促使脊髓损伤患者全面康复的一种重要方法。自从英国著名脊髓损伤治疗和康复专家L.Guttman于本世纪40年代开创应用体育运动方法促进脊髓损伤患者康夏以来,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率显著降低,生存期明显延长。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实验性脊髓损伤的神经功能及组织形态学评定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实验性脊髓损伤的神经功能及组织形态学评定方法庞清江综述罗永湘审校建立评定脊髓损伤及其恢复程度的方法,是研究脊髓损伤最基本的要求之一。目前,在众多的脊髓损伤研究报告中,所采用的脊髓损伤及恢复程度的评定标准各有所侧重尚不统一,这势必影响其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对脊髓损伤,但尚可活动的患者的尿路功能紊乱情况进行评价,观察患者泌尿系统症状治疗处理措施随时间的调整情况。64例患者均为在门诊就诊的2年内创伤后脊髓不完全损伤(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D和E)病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46岁(极差:18-70岁)。  相似文献   

18.
<正>功能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ES)技术是通过电刺激模式,采用精确的刺激强度以及刺激顺序激活肢体肌肉的神经支配功能,既往报道其在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中疗效确切[1]。本研究将FES技术与四肢联动性自行车训练相结合,意在提升胸腰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ISCI)患者的下肢肌力及运动功能,现纳入86例ISCI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  相似文献   

19.
脊髓损伤后的膀胱功能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SCI)患者站立能力的疗效。方法将64例ISC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物理治疗、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常规康复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核心肌群强化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下肢肌力[徒手肌力评定法(MMT评分)]、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平衡测试(静态睁眼重心移动总轨迹长、静态闭眼重心移动总轨迹长、动态稳定极限范围)、下肢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学会-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ASIA-LEMS评分)]、功能独立性[脊髓独立测量量表第Ⅲ版(SCIMⅢ评分)]、应对能力[医学应对方式问卷中文版(MCMQ评分)]、希望水平[成人特质希望量表(ADHS评分)]的差异。结果干预3个月后,股四头肌及腘绳肌MMT评分、BBS评分、动态稳定极限范围、ASIA-LEMS评分、各领域SCIMⅢ评分、MCMQ评分、ADHS评分两组均较干预前升高(P<0.001),静态睁眼重心移动总轨迹长、静态闭眼重心移动总轨迹长则较干预前降低(P<0.001),且各项指标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肌群训练对ISCI患者干预效果显著,有利于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