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检测烧伤大鼠创面再上皮化过程中表皮角质形成细胞(KCs)基底膜(BM)相关基因的表达。 方法 24只SD大鼠造成背部45cm2 深Ⅱ度烫伤, 按照基因表达检测时间随机分为A组(伤后3d)、B组(伤后10d)、C组(伤后14d)、D组(创面完成再上皮化后),每组6只。伤后3、10、14d取距创缘1cm处皮肤标本,创面完成再上皮化后取创面中心皮肤标本,分别制备KCs悬液。另取6只SD大鼠背部皮肤作为正常对照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创面再上皮化不同阶段KCsBM相关基因的差异性表达。 结果 伤后3d,KCs层粘连蛋白γ1、整合素β8基因表达上调,基因表达数据与正常对照比值分别为2. 068和2. 200。再上皮化过程中(伤后10、14d)层粘连蛋白受体1、整合素β1基因表达上调,β2、β7表达下调,基因表达数据与正常对照的比值分别为2. 472、2. 658、0. 419和0. 462。Ⅳ胶型原α1、α3基因各组均上调,基因表达数据与正常对照的比值为2. 547和2 036。 结论 创面再上皮化过程中整合素β1、层粘连蛋白γ1、层粘连蛋白受体1、Ⅳ型胶原α1、α3基因表达上调,有利于新生皮肤BM的构建和KCs与BM之间形成稳定的连接。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观察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 2、MMP 7与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 2 (TIMP 2 )的变化以及创面外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其的影响。 方法 制作 30 %TBSA深Ⅱ度烫伤大鼠模型 ,分为单纯烫伤组和bFGF治疗组。于伤后 3、6h和 1、3、7、14d取创面皮肤标本 ,检测再上皮化率及胶原含量 ,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创面组织真皮内成纤维细胞MMP 2、MMP 7和TIMP 2的表达变化。另取 6只正常大鼠作为假烫组 ,分别检测上述各项指标。 结果  (1)伤后 3~ 14d ,bFGF治疗组再上皮化率高于单纯烫伤组。 (2 )伤后 3h~ 3d ,bFGF治疗组和单纯烫伤组胶原含量持续下降 ,7~ 14d开始回升 ,但仍低于假烫组 (P<0 .0 5 )。 (3)伤后 1d ,单纯烫伤组MMP 2、MMP 7和TIMP 2表达增多 ,7d时达到高峰 ,持续到 14d。(4 )伤后 3~ 6h,bFGF治疗组MMP 2、MMP 7的表达与单纯烫伤组相似 ;伤后 1~ 14d ,3者的阳性表达强于单纯烫伤组。 结论 烫伤大鼠创面中细胞外基质的活动会影响皮肤的胶原沉积 ;MMP 2、MMP 7、TIMP 2的表达变化是组织修复的重要步骤 ,与bFGF加速创面愈合的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β内啡肽和μ型-阿片受体(MOR)在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烫伤组(30只)。烫伤组大鼠被造成5%TBSA深Ⅱ度烫伤,对照组仅模拟烫伤。于伤后即刻及伤后3、7、14、21d取创面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B内啡肽和MOR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大鼠皮肤组织内β内啡肽和MOR主要分布于表皮、真皮交界的周围神经纤维、表皮的角质形成细胞、真皮的成纤维细胞中,强度较弱。伤后3d,烫伤组B内啡肽表达达峰值(196±16,P<0.01),在皮肤全层均有表达;MOR集中表达在基底层和基底上的角质形成细胞。伤后7、14d烫伤组B内啡肽仍大量表达。伤后7d,烫伤组MOR的表达进一步增强,胶原排列紊乱;14d时部分创面再上皮化,MOR表达达高峰(306±23,P<0.01)。伤后21d,烫伤组创面完全再上皮化,周围神经末梢接近并抵达表皮、真皮交界,胶原排列较整齐,β内啡肽的表达(31±24)与对照组(30±18)接近;但MOR的表达(56±16)仍然高于对照组(28±15)。结论烫伤后β内啡肽和MOR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这种变化可能影响了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鱼油治疗大鼠浅Ⅱ度烫伤的效果及其对创面愈合过程中组织修复的影响。方法:10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单纯烫伤组、银锌霜治疗组和甲鱼油治疗组,每组36只。采用将脱毛区置于70℃恒温水浴中15s的方法制成10%体表面积浅Ⅱ度烫伤模型,伤情经病理切片证实。各组创面分别用生理盐水纱布(1ml/cm2)、银锌霜纱布(1ml/cm2)、甲鱼油(1ml/cm2)纱布覆盖包扎固定后放回笼中分笼饲养,换药1次/d。观察创面愈合率及愈合时间。各组动物分别于伤后1、3、5、10、14d取创面组织,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检测创面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结果:①创面愈合时间:单纯烫伤组为(15.33±0.82)d、银锌霜治疗组(12.57±0.54)d,甲鱼油治疗组(11.33±0.67)d,甲鱼油治疗组比单纯烫伤组明显缩短(P<0.01)。②创面愈合率:3组大鼠伤后10和14d的创面愈合率与伤后7d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甲鱼油治疗组和银锌霜治疗组两组大鼠的创面愈合率比单纯烫伤组在伤后7、10及14d均明显升高(P<0.01)。③病理学观察:甲鱼油能减轻烫伤创面早期的炎症反应,组织学分析显示甲鱼油可促进创面的再上皮化和表皮各层的分化。④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创面组织标本中的表达量:甲鱼油治疗组比单纯烫伤组、银锌霜治疗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甲鱼油能加速大鼠烫伤创面组织修复细胞的增殖,加快创面再上皮化,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创基微小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变化特征,探讨血管的形成与退缩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大鼠5%深Ⅱ度烫伤模型,将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和单纯烫伤两组.于伤后0.5d、1d、3d、7d、14d和21d采取创面皮肤标本,HE病理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创面组织真皮内血管内皮细胞PCNA和TUNEL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深Ⅱ度烫伤的大鼠伤后3d,创面出现少量的肉芽组织,7d时肉芽组织已充满创面,再上皮化速率为30%,14d的再上皮化率达70%,至21d,创面完全闭合,真皮内小血管的数量减少.大鼠烫伤后3d,创面基底的真皮组织内出现PCNA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随后阳性表达逐渐增多,14d时达到高峰.至伤后21d,PCNA的阳性表达略有下降.而创伤愈合初期罕见TUNEL阳性的细胞,21d时,TUNEL标记阳性的细胞显著增多.结论烫伤大鼠创面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活动与创面的愈合进程有密切的关系.血管形成与退缩在时程上协调变化是组织正常修复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NGF联合胰岛素对糖尿病大鼠烫伤创面血管中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表达的影响及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取75只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体重200~220 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糖尿病对照组(B组)、胰岛素治疗组(C组)、NGF治疗组(D组)、NGF联合胰岛素治疗组(E组),每组15只。B、C、D、E组大鼠采用两步给药法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糖尿病模型,STZ剂量分别为第1天10 mg/kg,第3天50 mg/kg;A组给予相同剂量柠檬酸缓冲液。模型制备后1个月,采用水蒸气烫伤法于各组大鼠背部制备2个深Ⅱ度烫伤创面。烫伤模型制备后,A、B组创面外敷3层生理盐水纱布;C组创面外敷3层浸润5 U胰岛素诺和灵30R的纱布,并每日腹部皮下注射诺和灵30R 4~6 U/kg;D组创面外敷3层浸润5 mL NGF溶液(25 U/mL)的纱布;E组联合C、D组方法处理。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伤后7、11、15、21 d大体观察各组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伤后3、7、11、15、21 d取创面组织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检测创面Bcl-2、Bax、CD34的表达并计算微血管密度。结果各组大鼠均存活至实验完成。随时间延长,各组创面逐渐缩小,其中E组创面愈合速度、皮肤角化、毛发生长及肉芽组织和胶原纤维生长均优于其余各组。伤后各时间点E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随时间延长,各组CD34、Bcl-2表达逐渐增强,至15 d达高峰,21 d表达减弱;E组各时间点表达均强于其他各组(P<0.05)。伤后3 d各组均未见Bax表达,7 d后开始见新生血管内皮细胞Bax表达,且随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强,其中E组表达强度均低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局部联合应用NGF和胰岛素可通过抑制创面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增加创面血管生成,促进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8.
局部应用胰岛素对烫伤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小剂量胰岛素对烫伤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制作深Ⅱ度烫伤大鼠模型.部分大鼠创面下浸润注射0.1、1.0 U胰岛素,分别设为B、C组;以创面下浸润注射等渗盐水(A组)和腹部皮下注射0.1 U胰岛素(D组)的烫伤大鼠作为对照.记录各组创面愈合时间,伤后3 d起隔日计算A、B、C组的创面愈合百分率.观察各组创面愈合后的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各组创面表皮细胞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并测定血糖浓度的变化. 结果A、B、C、D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24.57±5.19)、(18.36±4.12)、(21.46±2.97)、(24.50±1.05)d,B组较其他3组明显缩短(P<0.01).伤后5、9、11、13、15、17、19 d B组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A组,且伤后17 d时明显高于C组(P<0.05~0.01).组织形态学观察可见A组表皮层薄,钉脚数量少,真皮层内多见纤维细胞;B、C组表皮层增厚,钉脚数量多,真皮层内多见成纤维细胞.B组伤后4 d S期细胞比例明显高于A组(P<0.01);B组伤后4、5 d G2-M期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A、C组(P<0.05~0.01).烫伤后24 h A组血糖波动在3.42~4.62 mmol/L;B组血糖变化规律与A组相似;C、D组注射后1 h血糖明显降低(P<0.01),注射后4 h逐渐恢复正常.结论局部应用小剂量胰岛素能明显地促进烫伤大鼠创面愈合,胰岛素可加速修复细胞的增殖分裂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大鼠严重烫伤后血清凋亡相关配体的变化及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作用.方法 将1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伤组、烫伤组和治疗组.烫伤组和治疗组烫伤后立即腹腔注射等渗盐水40 mL/kg复苏;治疗组伤后24 h皮下注射胰岛素0.25 U/100 g,以后每12小时注射1次,共注射5 d.第1~5天的剂量分别为0.25、0.50、0.75、1.00、1.25 U/100 g,将大鼠血糖控制在3~6 mmol/L.假伤组浸入37℃温水假伤后不进行液体复苏.于伤后1、4、7、10、14 d抽取各组大鼠腹主动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TNF-α、可溶性Fas配体(sFasL)、可溶性Fas受体(sFas);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胰岛素水平.结果 烫伤组大鼠伤后1 d血清TNF-α水平[(30.9±8.7)ng/L]即达高峰,与假伤组[(12.7±2.8)ng/L]和治疗组[(16.8±4.7)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后逐渐下降;治疗组大鼠伤后血清TNF-α水平虽然有所上升,但在伤后7 d内明显低于烫伤组(P<0.01).烫伤组、治疗组大鼠血清sFasL分别在伤后7~14 d和4~10 d高于假伤组(P<0.05),此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伤后4~10 d治疗组sFas水平明显高于烫伤组及假伤组(P<0.05).伤后7、10 d烫伤组大鼠血清sFasL与sFas比值高于假伤组,而治疗组则在伤后7 d低于烫伤组(P<0.05),伤后14 d 2组均接近正常水平.烫伤组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在伤后4~10d低于假伤组(P<0.05).治疗组从伤后第1天起血清胰岛素水平即显著升高,伤后4 d[(327±15)μU/mL]达高峰,并显著高于假伤组[(42±15)μU/mL,P<0.01]和烫伤组[(28±10)μU/mL,P<0.01],随着治疗的进行,该指标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 胰岛素可能通过调节凋亡配体的分泌而抑制烧伤后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海水浸泡对烫伤大鼠创面炎性反应及愈合的影响。方法将14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烫伤对照组和海水浸泡组,每组72只,均造成背部10%TBSA浅Ⅱ度烫伤。海水浸泡组大鼠伤后固定四肢,立即用盛海水的方盆浸泡双前肢以下部分,持续4h;烫伤对照组大鼠则用空方盆模拟浸泡过程。于伤后0(即刻,下同)、6、12、24h采用电解质分析仪测定血清中K~+、Na~+、Cl~-的浓度。于伤前及伤后0、6、12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介索(IL)6的含量。对两组大鼠创面行大体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记录创面愈合时间。结果海水浸泡组大鼠血清中K~+、Na~+、Cl~-的浓度大多高于烫伤对照组。伤后6h海水浸泡组大鼠血清TNF-α、IL-6含量分别为(140±22)、(160±41)ng/L,均明显高于伤前值(29±15)、(62±17)ng/L及烫伤对照组(120±12)、(124±22)ng/L(P<0.05)。与烫伤对照组比较,海水浸泡组大鼠创面水肿及局部组织炎性反应加重,创面再上皮化和表皮各层的分化延迟;海水浸泡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6.3±1.6)d,明显迟于烫伤对照组(14.1±1.8)d(P<0.05)。结论大鼠烫伤后经海水浸泡,可加重创面炎性反应,使创面愈合延迟。  相似文献   

11.
深Ⅱ度烫伤大鼠创缘皮肤组织中表皮细胞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大鼠深Ⅱ度烫伤后创缘皮肤组织中表皮细胞的增殖活动规律,探讨其可能机制. 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未烫伤)、烫伤后3 d组、7 d组及14 d组,每组6只.采集正常组大鼠皮肤及烫伤大鼠创缘皮肤,观察其表皮组织学特征;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表皮细胞的细胞周期;蛋白印迹法检测表皮细胞增殖调节因子细胞周期素(cyclinD1、cyclinB1)和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DK)4的表达水平,并测定M期促进因子(MPF)的组蛋白激酶活性. 结果组织学观察显示,伤后3 d组大鼠创缘表皮细胞核及核仁较正常组增大;伤后14 d组胞核及核仁增大明显,细胞数显著增多.伤后14 d组S期表皮细胞百分比出现上升趋势;G2/M期百分比自伤后3 d起逐渐升高,伤后7、14 d组(4.5±0.6、5.4±1.0)显著高于正常组(2.9±1.1,P<0.05).cyclinD1表达量伤后3 d即明显增高;cyclinB1表达无显著波动.伤后3 d组的CDK4表达水平较低,14 d组开始回升.伤后14 d组表皮细胞MPF活性显著增强. 结论在细胞周期调控因子作用下,大鼠深Ⅱ度烫伤后皮肤组织中表皮细胞在伤后早期即出现DNA合成及有丝分裂的增加,伤后14 d增殖明显活跃.cyclinD1/CDK4复合物的表达及MPF的活性在伤后早期并未同步增高,但自伤后14 d起其表达显著增多,提示创面愈合过程中细胞周期调控因子的调控规律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益生菌与核黄素联用对烫伤大鼠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观察益生菌与核黄素联合应用对烫伤大鼠细菌移位的防治效果 ,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烫伤对照组 (SC组 ,30只 )、烫伤治疗组 (ST组 ,30只 )、正常对照组 (NC组 ,10只 )。SC、ST组大鼠作 30 %ⅢTBSA度烫伤 ,ST组大鼠伤后立即向胃中灌注含双歧杆菌 5× 10 12 个集落形成单位 /L、蜡样芽孢杆菌 5× 10 10 个集落形成单位 /L和核黄素 5 0 0mg/L的等渗盐水混悬液 1.5ml,2次 /d。SC、NC组于相同时间灌注等量等渗盐水。观察细菌移位、肠道膜菌群、回肠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合成分泌及肠黏膜损伤修复等变化。  结果 与SC组比较 ,ST组大鼠各脏器细菌移位率显著下降 (P =0.0 0 0~ 0.0 2 5),血浆内毒素水平在伤后 3d内降低显著 (P <0 0 5 ),回盲部膜菌群中双歧杆菌量升高 2 0~ 4 0倍 ,大肠杆菌和真菌量显著降低 ( P <0.0 1),致伤后 5d内黏膜损伤评分为 0~ 3(P <0.0 5),小肠黏液SIgA含量伤后 5d可恢复正常 ( P <0 0 1)。结论 益生菌与核黄素联合应用 ,可减轻烫伤大鼠细菌 /内毒素移位程度 ,有效保护肠道屏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有糖尿病基础的机体烫伤后,创面新生血管化程度与创面难以愈合的关系. 方法 将SD大鼠分成对照组和以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组,每组50只.2组大鼠均造成20%TBSA的深Ⅱ度烫伤,于伤后即刻及1、3、7、14和21 d取创面组织,行组织学观察评分,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同时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创面组织的新生血管化程度及血管内皮细胞数量. 结果 糖尿病组大鼠创面组织评分及创面愈合率均低于对照组;糖尿病组大鼠各时相点新生血管化程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伤后7 d,糖尿病组为12.00±1.40、对照组为60.00±3.00,P<0.01).2组大鼠各时相点创面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差异不明显,但糖尿病组大部分血管内皮细胞未形成功能性微血管. 结论糖尿病深Ⅱ度烫伤难愈创面虽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跃但仍血供不良,其机制与功能性微血管形成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4.
神经肽P物质与烫伤创面愈合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神经肽P物质(SP)与烫伤创面愈合之间的关系。 方法 (1)制作大鼠不同深度烫伤模型,分别于伤后1、3、7、14d致死,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创面SP含量。(2)将大鼠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GTF)用不同培养液培养,分为空白对照组、SP组及SP SP受体拮抗剂(Spantide)组。体外检测SP及Spantide对GTF增殖活性[以吸光度(A)值表示]及凋亡率的影响。 结果 (1)伤后1d,浅Ⅱ、深Ⅱ、Ⅲ度烫伤创面SP含量分别为(145±78)、(94±48)、(53±27)ng/g,深Ⅱ度创面与其余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浅Ⅱ度创面伤后3、7dSP含量显著增高;深Ⅱ度创面伤后7、14dSP含量显著增高;Ⅲ度创面伤后SP含量无显著变化。(2)SP增强GTF增殖活性(空白对照组A为0. 21±0. 05,SP组A为0. 36±0 07,P<0. 01)并抑制其凋亡,Spantide可抑制SP对GTF的作用。 结论 SP可促进GTF增殖,创面SP含量与创面损伤程度及愈合能力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标准肠内营养(EN)、肠内免疫营养(EIN)液与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联合应用对烫伤大鼠炎性反应的影响. 方法 将128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N、EIN、EN+rhGH、EIN+rhGH组,每组32只.将大鼠制成总面积30%TBSA的Ⅲ度烫伤模型,分别于伤后1、4、7、10 d抽取各组大鼠静脉血,检测血清内毒素、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切取大鼠肝组织检测其CD14 mRNA、TNF-α mRNA的表达.另取8只SD大鼠作为对照组,检测上述指标. 结果 伤后各组各时相点大鼠血清内毒素、IL-6、TNF-α水平以及肝组织中的CD14 mRNA、TNF-α 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伤后4、7、10 d,EIN组和EN+rhGH组血清内毒素、IL-6、TNF-α水平以及肝组织CD14 mRNA、TNF-α mRNA表达均低于EN组(P<0.05或P<0.01);伤后10 d,EIN+rhGH组血清内毒素[(0.37±0.07)EU/mL]、IL-6[(289±49)ng/L]、TNF-d[(1.87±0.32)μg/L]水平以及肝组织CD14 mRNA(0.39±0.05)、TNF-α mRNA(0.47±0.03)表达均低于EIN组[(0.48±0.08)EU/mL、(364±53)ng/L、(2.50±0.48)μg/L、0.67±0.06、0.66±0.05,P<0.05或P<0.01]. 结论 EN、EIN液与rhGH联合应用可减轻大鼠烫伤后的炎性反应,且rhGH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红外线治疗仪对烫伤大鼠皮肤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红外线治疗仪对烫伤大鼠皮肤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用雄性Wistar大鼠 39只 ,随机分为对照组、烫伤组和治疗组 ,每组 13只。对照组大鼠不作任何处理 ;烫伤组大鼠背部仅造成深Ⅱ度烫伤 ,不作其他处理 ;治疗组大鼠背部致深Ⅱ度烫伤后 2d,用红外线治疗仪连续照射创面 5d。伤后 3、7d取各组大鼠伤部皮肤组织 ,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 ,同时采用氚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 (3 H TdR)掺入法检测组织DNA合成量 ,并测定组织通透性、组织水肿程度及丙二醛 (MDA)含量。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伤后 7d烫伤组大鼠伤部皮肤表皮脱落 ,出现溃疡 ,毛囊明显萎缩及破坏 ,大量胶原形成 ;治疗组大鼠皮肤光滑度较好 ,毛囊轻度萎缩 ,可见少量胶原纤维。治疗组大鼠伤后 7d3 H TdR掺入率为 (185 6 .33± 343.81)放射性荧光闪烁计数·min-1·mg干组织-1,明显高于烫伤组(135 3.95± 2 74 .4 8)放射性荧光闪烁计数·min-1·mg干组织 -1(P <0.0 1)。烫伤组大鼠伤后组织通透性、组织水肿程度及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治疗组与烫伤组比较 ,上述指标数值明显偏低 (P <0.0 1~ 0.0 0 1)。  结论 红外线治疗仪有促进皮肤组织代谢和组织修复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大鼠严重烫伤后早期应用胰岛素对肝脏氧自由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8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盐水组、胰岛素组,每组各28只.后2组大鼠在背部造成30%TBSAⅢ度烫伤,伤后立即腹腔注射等渗盐水40 ml/kg或皮下注射胰岛素3 U/kg.伤后6、12、24、48 h,检测盐水组和胰岛素组大鼠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ROS)及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含量,同时检测肝脏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形态学改变.正常组大鼠亦作相应检测.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盐水组大鼠伤后6 h肝脏T-AOC、SOD明显降低,ROS明显升高(P<0.05或P<0.01);伤后12~48 h血清ALT及ICAM-1均高于正常组(P<0.01).伤后24 h,胰岛素组大鼠肝脏T-AOC、SOD分别为(386±75)、(210±39)U/g,较盐水组(124±18)、(111±9)U/g明显升高(P<0.01);ROS为(154±29)U/g,较盐水组(351±41)U/g明显降低(P<0.01).伤后48 h,胰岛素组大鼠血清ALT及肝脏ICAM-1与盐水组比较呈下降趋势(P<0.01).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胰岛素可减轻烫伤后肝细胞损伤程度.结论 严重烫伤后早期用胰岛素干预,可增强大鼠肝脏抗氧化损伤能力,对肝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