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告应用常规的显微手术器械作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共12例12眼,经3-14个月的随访观察,全部病例眼压在不加作任何抗青光眼药物情况下均得到控制。对手术优点、合并症、操作技巧及方法的改进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下方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方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疗效观察江苏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214221)史力军我们参考VaBuskirk介绍的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于93年2月施行下方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经16例临床观察,降眼压效果满意,并且为今后白内障等内眼手术留下了理想的上...  相似文献   

3.
4.
改良式双层高位结膜瓣小梁切除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为提高小梁切除术的成功率,探讨减少滤泡渗漏、浅前房、葡萄膜炎症反应及非功能性滤泡形成等并发症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以角膜缘为基底结膜的小梁切除术进行改良;采用双层高位结膜瓣,结膜切口距角膜缘9mm以上(9~15mm),分层切开结膜及筋膜并分层缝合,预先虹膜根部切透,以降低后房压力,足够大的周边虹膜切除,自角膜表面恢复虹膜,以及术中开始应用阿托品散瞳等。结果 通过190例289眼的改良式小梁切除术,经过平均3.1年随访,眼压控制率为90.66%,功能性滤泡占89.27%。视野改善率为33.33%,浅前房发生率为28.03%。结论 本组小梁切除术的几点改良,设计合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L形结膜切口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1996年5月~2006年5月我院对460例(498眼)小梁切除术患者应用L形结膜切口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5天内470眼前房轴深≥1CT(94.38%),扁平型滤泡449眼(90.16%),结膜切口渗漏12眼(2.41%),术后随机抽查眼压≤21mmHg,12个月480眼(96.39%),24个月450眼(90.36%),36个月320眼(64.26%)。结论应用L形结膜切口的方法实施小梁切除术是一种更为安全的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寻找一种新的抗青光眼滤过手术.方法从上方角膜缘内1mm处横行切开4mm,深达1/2角膜厚度.再向巩膜方向分离至角膜缘后3mm处,形成一巩膜袋.将袋的底部穿刺至结膜下,并将袋的底部巩膜切开一长约2mm×2mm的缺口,形成滤过道的外口.在角膜缘做常规小梁切除术,作为滤过道的内口.结果10例患者术后球结膜滤泡明显,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结论该手术方式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抗青光眼滤过性术式,避免了常规手术球结膜损伤所致滤过道瘢痕引起的手术失败.  相似文献   

7.
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临床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 ,保持滤过道的通畅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而阻塞瘘道外口 ,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1] 。虽有学者在减轻或消除瘢痕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 ,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瘢痕形成的原因[2 ] 。我们参考Cairns和VonBuskirk的方法 ,作适当改进以不做结膜切口 ,经角膜切口完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 ,经临床观察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治疗组 40例 ,46眼 ,其中男 13例 ,16眼 ,女 2 7例 ,30眼 ;年龄 42~ 85岁 ,平均年龄 6 3 5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2 8例 ,32眼 ,其中急性发作期 2 6眼 ,缓解期 4眼 ,近绝对期 2眼。…  相似文献   

8.
角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观察角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分为角巩膜瓣下小梁切除联合浅层巩膜剪除术和联合浅层巩膜切开术两组进行手术。结果术后平均眼压2.46kPa,20眼眼压在正常范围,滤泡扁平弥散,1眼失败,滤泡不明显。无1眼发生角膜瓣渗漏。结论该术式近期效果好,适合于原抗青光眼手术失败及结膜条件差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角巩缘结膜切口和角巩缘后界1mm结膜切口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原发性青光眼43例(51眼),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角巩缘切口和角巩缘后界1mm切口做结膜瓣,观察术后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结膜切口有无渗漏,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角巩缘后界1mm结膜切口术后切口漏水、浅前房明显少于角巩缘切口,术后眼压控制和滤过泡形态无明显区别。结论:角巩缘后界1mm结膜切口术后结膜漏水发生少,切口愈合快。  相似文献   

10.
11.
角膜缘小切口小梁切除术的设计及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角膜缘小切口小梁切除术的方法并观察其治疗各型原发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结膜止点切开 ,切口长 4.0mm ;角膜缘前界板层切开 ,切口长 3 .5mm ;角巩膜瓣下阶梯状小梁切除联合浅层巩膜切开及深层巩膜表面中部纵向电凝。对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及手术并发症进行总结。结果 术后随访 6~ 42月 ,所有病例角膜上皮无损伤 ,角膜缘切口无渗漏 ,3 4例 ( 46眼 )中 43眼滤过泡扁平弥散 ,3眼滤过泡不明显 ,眼压平均为 ( 16.78± 4.3 8)mmHg( 1mmHg =0 13 3kPa)。结论 该手术方法操作简便、组织损伤小 ,降低了滤过道瘢痕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大小切口的以穹隆为基底的结膜瓣,对小梁切除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于我院施行小梁切除术的患者62名68只眼,依据穹隆为基底的“L”形切口结膜瓣的大小不同随机分为三组,A组结膜瓣切口为5mm×10mm,B组结膜瓣切口5mm×7mm,C组为A组基础上辅以角膜缘连续缝合。对术后功能泸过泡进行密切观察随诊,干预治疗,比较三种方法对眼压控制的效果。结果术后滤过道瘢痕形成A、C二组为0,B组31.81%;术后早期滤过过强A组30.40%>B组9.0%>C组8.70%。术后稳定期功能性滤过泡的保存率C组91.30%>A组86.96%>B组63.64%。结论以角膜缘连续缝合的以穹隆为基底的大切口结膜瓣联合调整缝线术可以提高小梁切除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光眼常规小梁切除术中结膜瓣大小对降压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10例已确诊双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虹膜周切术,均做以穹窿为基底的结膜瓣,术中不用抗代谢药物。1眼做底边长10mm,高6mm等边三角形结膜瓣,另1眼做边长10mm,高6mm矩形结膜瓣(实际面积相当于前眼的两倍),其余手术步骤一致。于术后2d开始,每日测量眼压(非接触式眼压计),裂隙灯检查前房至术后7d拆线。分别于术后0.5,1,3mo复查。结果:患者10例扩大结膜瓣眼于术后全部发生浅前房,对侧无1例发生。其中1级浅前房5例,2级浅前房4例,3级浅前房1例。染色:2级浅前房中1例结膜瓣伤口漏。3级浅前房患眼下方结膜囊见滤过泡隆起。无1例发生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眼压测量:手术眼眼压均位于4~8mmHg,双眼相差<2mmHg。1,2级浅前房眼行滤枕加压、绷带包扎,3级浅前房眼行美多丽每日散瞳、滤枕加压、绷带包扎,均未口服及静脉使用降眼压药物。术后7d拆线时,术眼前房均正常,1例双眼眼压为14mmHg,9例眼压<10mmHg,双眼相差<2mmHg,双眼滤过泡大小一致。术后0.5,1,3mo复查双眼滤过泡无差别,眼压无差别。结论:扩大的结膜瓣并不能更有效的降低眼压,增大有效滤过泡的容积,反而会在术后早期增加滤过过强,眼压低,滤过泡大而弥散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成云翠  乔锋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2):2405-2406
目的:比较两种结膜瓣式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我院132例148眼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原发性青光眼的患者分为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A组)64例72眼和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B组)68例76眼两组,术后随访6~12mo,观察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及术中术后并发症。

结果:两种术式在术后成功率及术后降眼压效果上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B组)能得到更理想的滤过泡。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A组)表现出更多的并发症,如晚期滤过泡渗漏、低眼压等。

结论: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B组)优于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A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穹隆部为基底的球结膜瓣和角膜缘为基底的球结膜瓣在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对形成功能性滤过泡的影响。方法将45例(55眼)原发性青光眼并接受复合小梁切除术者随机分成2组:A组:27眼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球结膜瓣;B组:28眼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球结膜瓣。术后观察2组患眼眼压、滤泡、前房深度。全部患者术后观察6个月。结果2种结膜瓣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均有显著降眼压效果(P〈0.01);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眼球按摩促进滤泡形成中出现被动性滤泡渗漏B组多于A组。结论2种结膜瓣的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都有相同良好的效果。鉴于穹隆部为基底的球结膜瓣在眼球按摩中有较高被动性滤泡渗漏,因此角膜缘为基底球结膜瓣的复合小梁切除术更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改良巩膜瓣的制作方法,观察术后远期疗效。方法:对50例85眼不同类型的青光眼行小梁切除(观察组),术中制作隧道式4mm×6mm巩膜瓣,巩膜瓣的后缘与巩膜床间作三针跨度为4mm的闭合式缝合,对照组50例82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平均随访8~30mo。视力:观察组有7眼较术前提高,5眼视力下降,其余视力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眼压:观察组术后末次随访平均眼压与术前平均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盘参数:观察组视乳头盘沿面积(RA,m2)、盘沿体积(RV,mm3)、平均神经纤维层厚度(mRNFL,mm)与术前比较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野:观察组5眼视野较术前扩大,3眼视野缩小,其余视野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眼压控制率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式小梁切除术,术后远期眼压控制效果明显,并发症少,可改善视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及滤过泡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为了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常见滤过泡产发症及低眼压并发症的发生与处理,我们对随访了1-3年的75眼(64例)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8术后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滤过泡并发症中,滤过泡渗漏发生率为9.3%,巨大薄壁滤过泡发生率为8%,包裹囊样滤过泡发生率为12%,无滤过泡形成发生率为6.7%;低眼压并发症中,持续性低眼压发生率为8%,低眼压性黄斑病发生率为2.7%。说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由于术中或术后使用MMC或5-Fu,滤过泡及眼压已成为常见并发症,而发压性黄斑病变已成为严重的并发症。如果能在术后早期严密观察,及时处理滤过泡并发症,大部分滤过泡仍可恢复功能,眼压也可回升至正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改良的扇形巩膜瓣半隧道切口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118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58例(76眼)采用三角形巩膜瓣的复合小梁切除术;观察组60例(78眼)采用改良的扇形巩膜瓣半隧道切口的复合小梁切除术。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术后是否浅前房、眼压情况、滤过泡形态等。结果 术后对照组浅前房发生率为18.42%,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为1.2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62,P=0.000)。术后1周和6个月,对照组患者眼压分别为(13.32±4.41)mmHg(1kPa=7.5mmHg)和(14.62±3.50) mmHg,观察组患者眼压分别为(13.29±4.08)mmHg和(14.67±3.71)mmHg;眼压随时间推移有升高趋势;两组患者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3,P=0.953)。术后1个月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占78.95%,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占92.3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11,P=0.018)。结论 采用改良的扇形巩膜瓣半隧道切口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操作简便,浅前房发生少,术后降压效果及滤过泡形成好,手术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9.
陈宏民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8):1413-1414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122例132眼,观察术后眼压、滤过泡、视力及并发症,随访1a。结果:术后早期出现出现浅前房7眼,浅前房发生率5.3%。术后1a眼压平均16.7mmHg,118眼形成功能性滤过泡,占89.4%,手术成功率98.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成功率及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