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成药剂型的选择与应用,历来是和中医临床用药密切相关,剂型对中成药到体内后的药效发挥起重要的作用,是影响药物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方面,古人早有论述,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用药法象》中曾指出:“大抵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梁代陶弘景也指出:“又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酒者,宜服膏者,亦兼参用所病之源以为其制耳。”  相似文献   

2.
郑才友  曾宽允 《时珍国医国药》2000,11(7):622-622,623
中药剂型与疗效的关系 ,是中药制剂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常见的中药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片剂、针剂、糖浆剂、膏药剂等。为了让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充分发挥其功用 ,从而获得最佳疗效 ,合理地选择中药剂型 ,有着重要的意义。《神农本草经》载 :“药性有宜丸者 ,有宜散者 ,宜水煮者 ,宜膏煎者 ,并随药性 ,不得违越。”药物有不同性能 ,根据各自特性制成不同剂型。疾病有虚实、寒热、表里、缓急、轻重、上下之分 ,因而对药物剂型也就有不同要求。本文从药物特性和疾病特点两方面浅谈中药剂型与疗效的关系。1 根据药物特性选择剂型 ,发挥药…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中药关键技术研讨会”上,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罗佳波教授指出,目前制约中药制剂发展的瓶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中药制剂研究过份追求剂型的先进性,忽略了药物疗效;②中药制剂与国外天然药物制剂在技术上有较大的差距;③中药活性成分不清楚,用药剂量大,限制了剂型的选择;④中药制剂机械设备、制剂辅料落后;⑤  相似文献   

4.
<正>《神农本草经》:"药物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煎膏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陶弘景:"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膏者,兼参用所病之源以为其制耳。"李果认为:"大抵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  相似文献   

5.
中药对疗效的影响因素较多,如药物的品种、产地、采集时间、贮藏、炮制、用量、配伍、剂型、煎服方法等均与疗效有密切的关系。互品种中药品种比较复杂,据调查,以败酱命名的中药有3个科14种植物,以木通命名者有3个科18种植物,以贯众命名者有8个科40多种植物,以厚朴命名者有9个科20多种植物,这些植物多数由于品种不同,成分各异,药理作用也有明显差别。如在临床用药中不加以区别,将严重影响临床疗效。2产地我国地大物博,药用植物品种繁多,当自然条件改变后,其药理化学特性亦随之改变。据报道,新疆紫草色素含量最高,内蒙古紫草…  相似文献   

6.
中药剂型现代化是中药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采用的中药现代化剂型有:1.速释型口腔给药剂型:药物经口腔粘膜吸收直接入血,起效快,避免首过效应,可提高生物利用度,如中药口腔速溶片、分散片。2、控(缓)释剂型:(1)中药复方胃内滞留漂浮型控(缓)释制剂,主要在胃内保持滞留时间,可提高疗效;(2)结肠定位剂型,适于治疗结肠疾病的中药,也适于通过肠道吸收的药物;(3)缓释微丸剂型,适合持续给药,有效量体积较小的中药材;(4)复方中药制剂的多元控制系统,可在消化系统内多阶段释药,使体内有一个平稳的血药浓度。当遇有中国药典未收载的某些新剂型的标准时,可参考国外药典及文献,亦可在老制剂基础上自订研究标准。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应包括药动学,靶向制剂的研究也应有同位素示踪。  相似文献   

7.
中药汤剂具有加减灵活、容易吸收、疗效迅速等特点,是中医临证运用最多的剂型。李时珍指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历代医家非常重视中药汤剂的煎法,认为汤剂作用的大小、取效缓急与煎药的方法有直接关系。因此,正确煎药,既可保证疗效,又可防止部分副作用,应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216例劳务工晕厥病例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劳务工发生晕厥的原因,中医对晕厥的辨证论治。方法对216例劳务工晕厥进行西医分类、中医辩证分型,急性期先用相应的中药注射剂治疗,后用中药常规剂型调治。结果晕厥属于中医厥证的范畴,常见证型有气厥实证、气厥虚证、血厥实证、血厥虚证、痰厥、暑厥等;先予中药注射剂,后用常规剂型调治可取得良好效果。结论劳务工晕厥发病有其特殊性,中药注射剂配合中药常规剂型治疗,见效快,疗效好。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救治刘海若一的过程,对中医疗效、中医理论、中药剂型及中西医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在坚持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等中医特色的基础上,中医药疗效确凿,但中药的剂型有必要进行改革。中医、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相互之间只可借鉴,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药汤剂煎煮时对水量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剂是我国传统中药剂型之首,沿至今日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金代李杲曾指出:"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说明古人对剂型与疗效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正确掌握汤剂的煎煮方法直接关系到中药疗效.明代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可见,我国历代医家对中药煎煮法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膏丹丸散为中医药经典剂型,丸剂最具代表性与传承性,"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是最经典的丸剂剂型理论,对中药丸剂的遣方、制剂、临床用药都有指导性意义。该文以"丸者缓也"药剂学内涵为中心,从剂型理论、制剂技术、临床应用3个维度阐释中药丸剂对中医药精髓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以期为中药丸剂的制剂机制、代表功效的物质基础、临床疗效的作用机制等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丁立云 《光明中医》1995,(1):F003-F003
浅谈中药方剂剂型与服法丁立云(北京中医医院,100010)方剂学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辨证审因决定治则之后,按"君臣佐使"的原则处方制药,方可收到良好的疗效。临床上常根据病邪侵犯的病位、病证的虚实、病程的长短选择方药剂型。丸、散、膏、丹等中成...  相似文献   

13.
从美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中药制剂中制剂理论、剂型、疗效、制备工艺、名称寓意等方面美的内容与美学的关系,以期发掘中药制剂的美学内涵,促进中药制剂工作向更美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药的临床疗效与诸多因素有密切关系,如药材质量、剂量与配伍、剂型、煎法、服法、体质等都对中药的临床疗效有一定的影响,以往学者多有论述。本文就影响中药临床疗效的某些医源性因素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药制剂与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美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中药制剂中制剂理论、剂型、疗效、制备工艺、名称寓意等方面美的内容与美学的关系,以期发掘中药制剂的美学内涵,促进中药制剂工作向更美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药剂型改革工作已列入卫生部颁发的《全国医院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内。从实践中,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传统剂型的改进与提高;将传统剂型改成现代剂型;直接将临床有效药物或方剂配制成现代剂型及创制中药新剂型等4个方面。目前,从全国及我院改革中药剂型的效果来看,大多数基本上达到了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毒性小、反应小、用量小),五方便(生产、运输、使用、保管、携带)的要求。但在改革中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充分讨论。本文拟就中药剂型改革工艺设计中的问题略呈管见。1原则问题中药剂型改革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提高。老…  相似文献   

17.
谈中药制剂     
传统的中药制剂主要指丸、散、丹、膏等。但为了更好地适应疾病治疗需要,在剂型改革中也吸收了许多新的剂型,如针剂、片剂、冲剂等。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上具有服用方便,易于贮存、保管和携带,故深受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欢迎。现就生产中药制剂问题,谈谈如下: 一、中药制剂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中医理论,中药制剂其效用往往与剂型有密切的关系,如谓:“丸者,缓也”,“散者,散也”。这就是从中药的传统剂型——丸、散的内服作用而言,如丸剂因质坚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相互取长补短,既可提高疗效,又可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还可扩大治疗范围、开拓新的治疗途径。传统中药药性理论和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相结合,辨证结合辨病用药,改革中药剂型,多途径综合治疗,中医非药物疗法等的应用,尤其可促进中医药临床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汤剂,作为中医治病的一种剂型历经几千年而不衰。但作为中药传统剂型的汤剂,因其有适合中医辨证施治,随证加减的原则,具有疗效显著,见效快等优点,目前作为中医最常用的剂型。汤剂中有效成分的溶出量与汤剂的煎煮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因而与疗效有密切的关系。然而在很多情况下,由于煎煮方法的不当,使汤剂不能很好地发挥,既浪费了药物资源又使患者在经济上蒙受一定的损失。故些,有必要对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和质量加认强调,以便中药汤剂发挥应有的疗效。中药汤剂的煎煮有特殊要求的不外乎火候、用水、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煎煮时间、冲…  相似文献   

20.
外感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症状之一,广泛存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中,为探寻具有退热疗效的中药新剂型,我们试制中药“热可清”灌肠剂和西药安乃近灌肠剂分别治疗发热病人50例及40例,对照发现有相似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90名患儿均为1991~1993年住院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