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肾移植患者预存抗体与供者HLA位点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者体内预存的抗 HLA抗体是肾移植术后引起急、慢性排斥反应的主要诱因,以往曾被认为是肾移植的禁忌证[1,2]。随着肾移植群体数量的增加,特别是部分 2 次以上移植和有过多次妊娠、输血史的患者,体内产生抗HLA预存抗体的病例也相应增多。因此,系统地了解受者体内的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2.
HLA配型在致敏受者肾移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在致敏受者肾移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莱姆德细胞板通过补体领事微量细胞毒性试验检测受者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应用单抗湿板进行供受者HAL-Ⅰ类抗原分型;应用微量序列特异性引物(Micro-SSP)进行HAL-Ⅱ类基因分型。结果 17例受者PRA阳性率为5.1% ̄80%,平均37.89%;按交叉反应组(CREGs)配型原则,供受者HLACRAEs0.1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功能移植肾切除对致敏受者的抗HLA抗体的影响。方法采用Lambda公司生产的抗原板(LAT)、微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51例致敏患者无功能移植肾切除前后外周血中特异性抗HLAⅠ类和Ⅱ类抗体水平,分析其变化的临床意义。结果移植肾切除前单纯抗Ⅰ类抗体升高者15例(29.4%),其抗HLAⅠ类抗体水平在术后12个月时由切除前的(49.97±27.07)%下降至(31.01±2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轻度升高者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中度以上升高者(P<0.05);移植肾切除前单纯抗Ⅱ类抗体升高者12例(23.5%),术后3个月时抗HLAⅠ类和Ⅱ类抗体分别由(4.18±1.36)%和(58.34±21.04)%升高至(13.38±13.11)%和(79.56±18.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没有一例患者的抗HLAⅡ类抗体能降至正常水平;移植肾切除前抗Ⅰ类和Ⅱ类抗体均升高者24例(47.1%),术后6个月时两类抗体的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此后抗HLAⅠ类抗体水平升高,而抗HLAⅡ类抗体则继续下降,但多数患者的两类抗体水平仍>30%。结论单项抗HLAⅠ类抗体升高,且抗体水平≤30%的致敏受者适合切除功能丧失的移植肾。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48岁,原发病为多囊肾所致尿毒症。2004年10月19日初次检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为阴性。2004年12月2日患者因消化道大出血,连续输血3d,输血量分别为400ml、200ml、400ml。2005年3月10日再次检查PRA,HLA-I类抗体为53.6%、Ⅱ类抗体阴性,HLA抗体特异性为A1、A23、1360。3月16日再次复查,结果如上,确认为高致敏受者。患者分别于2005年4月1日和4月8日各进行了1次血浆置换术(PE),置换量为3000ml。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预存抗HLA抗体的处理及效果.方法 移植前预存抗HLA抗体者15例,其中2例为供者特异性抗体(DSA),13例为非供者特异性抗体(NDSA).预存DSA者,术前2周开始每2~3 d行血浆置换1次,共行4~5次,每次血浆置换后静脉输注小剂量免疫球蛋白,移植当天给予利妥昔单抗375 mg/m2.术前10 d起给予他克莫司(Tac,0.1mg· kg-1·d-1)+吗替麦考酚酯(MMF,0.5 g/d).术后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0.2~0.4 g·kg-1·d-1,用2~3 d.预存NDSA者,术前第3天行血浆置换治疗1次,部分病例在血浆置换治疗后每天IVIG 0.6 g/kg.15例受者均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甲泼尼龙进行诱导治疗,免疫抑制维持治疗采用Tac+ MMF+泼尼松.结果 预存DSA者,在去抗体减敏治疗后,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和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CDC)转为阴性;预存NDSA者,其CDC始终阴性,去抗体减敏治疗后仅有部分患者的PRA有所降低.2例预存DSA的受者分别于术后第14天和1个月时出现急性和交界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抗体反弹,予以血浆置换+大剂量IVIG(1~2 g/kg)后,均能有效控制和逆转.现分别随访1年和10个月,肾功能维持良好.13例预存NDSA的受者,1例发生加速性排斥反应,予ATG治疗后逆转;1例发生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经大剂量IVIG治疗后逆转;1例发生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伴慢性化改变,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的效果不佳,移植肾丧失功能.结论 对于预存DSA的患者,采用血浆置换+IVIG+利妥昔单抗进行去抗体减敏治疗,在其PRA和CDC转阴后再行移植,安全性和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6.
肾移植术后抗HLA抗体的产生与急、慢性排斥反应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及时检测并去除抗HLA抗体可显著提高移植物存活率。本文综述了近年有关抗HLA抗体的研究及进行移植术后常规检测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HLA配型及受者PRA情况对致敏患者肾移植后2年疗效的影响.方法 测定73例预致敏肾移植受体体内抗-HLA抗体的致敏程度及抗体特异性,并与81例未致敏受体进行比较,受体以及相应供体的HLA基因型均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进行分析,分析了影响早期移植结果 的因素(移植物的2年排斥率和生存率),包括HLA错配、群体反应性抗体种类及特异性,以及供者的靶抗原.结果 预致敏受者比未致敏受体的2年预后差(移植排斥率P=0.019,生存率P=0.01),无论是以6抗原匹配(AgM)或氨基酸残基匹配(Res M)为标准,对预致敏受体而言,HLA错配数对移植物排斥率,或者移植物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同时产生PRA-I、PRA-Ⅱ两种抗体的移植物受体的两年预后更差(移植排斥率P=0.001,生存率P=0.002).PRA峰值≥50%的组及其分组,移植时PRA值大于50%,他们的两年预后明显比对照组差(移植排斥率P1=0.025,P2=0.001,生存率P=0.043,P=0.024).移植时靶抗原阳性组及其分组,HLA-I阳性的组,其移植物排斥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P=0.001),高于靶抗原阴性组(P=0.003,P=0.001),高于靶抗原峰值阳性但移植时靶抗原阴性的受体(P=0.024,P=0.002).靶抗原阳性组还有HLA-I靶抗原阳性组的两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P=0.001),靶抗原未明组的两年移植结果 与靶抗原阳性组类似.经过血浆滤过及免疫吸附的预致敏受者(PRA处理组)的两年移植结果 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但未经处理的PRA预致敏受者的结果 与对照组是不同的(排斥率P=0.004,生存率P=0.005),3例HLA-I靶抗原阳性、按照氨基酸残基标准无错配的受体发生超急性排斥,1例PRA-Ⅱ阳性(靶抗原未知)的受者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PRA-Ⅱ靶抗原阳性的8例受者未见超急性期排斥反应.结论 移植前PRA预处理可以改善预致敏受体肾移植后的预后,避免抗原阳性供者仍然是预防超急性排斥反应和早期排斥反应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8.
薛武军  郑瑾 《器官移植》2014,5(2):63-65
<正>近50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器官移植已经成为治疗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最为有效的方法。据全球521个移植中心的资料统计,至2008年累计共施行肾移植数量达到84万例。截止至2009年底,我国肾移植数量累积达10.1万余例[1]。随着组织配型、器官保存、新型高效低毒免疫抑制剂、移植肾病理活组织检查、移植后感染防治等方面的巨大进步,肾移植已经成为治疗慢性肾衰竭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9.
肾移植受者HLA特异性抗体的监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对肾脏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微量补体依赖性细胞毒试验(CDC)对897例例次肾移植受者的PRA进行动态监测。结果856例初次肾移植受者中术前PRA阳性者121例,占11%,而33例次2次移植和8次3次移植受者术前PRA阳性分别为58%和87%,与初次肾移植受者组比较,PRA阳性受者比例均显著增高(P<0.001)。PRA阳性组受者肾移植术后排斥发生率为40%,而阴性组受者仅1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P<0.01)。PRA阳性组受者的移植物存活率则明显低于阴性组(P<0.001),尤其是PRA>40%的高效敏受者的1、3、5年和7年多移植物存活率与阴性组比较分别下降了24%、38%、57%和56%,均为P<0.001。ELISA法与CDC法的双盲试验发现,319份受者血清中CDC-PRA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分别为3.8%和3.1%。结论PRA是预测受者致敏状态的敏感指标,对移植后排斥反应和移植物存活率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肾移植的HLA配型效果.方法:比较同种异体肾移植中采用传统HLA配型方法与CREG配型方法的移植状况;对比HLA配型组和未配型组1年移植效果的不同.结果:HLA抗原出现频率较高的有HLA-A2、A11、A24、B60(40)、B13、DR15、DR51、DR52、DR53、DR 4.根据HLA 6位点相配原则,0~6个位点错配(mismatch,MM)所占比例分别为0.78%、1.56%、5.06%、10.12%、27.63%、29.96%和24.9%;而采用交叉组间配型原则(CREGs),0~6位点错配率分别为3.89%、6.23%、17.51%、33.85%、19.84%、13.23%、5.45%.结论:具有某些HLA位点的受者相对来说有更多的获得良好HLA配型的机会;CREGs配型原则明显提高了供、受者间的相配率,但移植效果仍有争议.  相似文献   

11.
交叉反应组配型在高致敏患者肾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交叉反应组(CBEG)配型在高致敏患者肾移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动态监测肾移植受者体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水平及其特异性,按照CREG配型原则选择最匹配的供者。结果 60例受者术前PRA超过11%,均有单纯性或混合性升高;按照CREG配型,0~1个抗原错配、2个抗原错配、3~4个抗原错配者术后肌酐恢复正常的时间平均为6.5d、7.0d、12.7d,发生肾功能恢复延迟的例数分别为0、7例、3例,各组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高致敏受者在肾移植时采用CREG配型,可避开受者预存的HLA抗体特异性所对应的抗原,对于提高肾移植人/肾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肾移植长期存活受者致敏状态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检测肾移植长期存活受者的致敏状态,并分析其与移植肾功能的关系。方法 在定期随访的肾移植受者中,选取存活3年以上的受者66例,其中肾功能正常者46例,慢性肾功能减退者20例,用Lambda Antigen Tray(LAT)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的可溶性抗HLA抗体,分析抗体的类型和特异性、致敏与肾功能及移植后时间的关系。结果 肾功能正常组轻度、中度、高度致敏分别为9例、0例、2例,肾功能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致敏肾移植受者的HLAI类抗体的致敏表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动态测定54例高致敏肾移植受者的HLAI类抗体特异性,并指定可能的抗体公共表位。结果90.7%(49/54)的高致敏受者具有可指定的抗体公共表位;最常见的公共表位是163E、142145TTKH、83R、7174AQTD、127K、163R、163L、41T、6266RNTRN和4145ASPRT;在动态监测过程中,抗体公共表位分析结果稳定,与抗体特异性鉴定比较,能更准确地反映抗体谱。结论高致敏受者的HLA抗体产生有明显的规律,对少数高频率、高免疫原性氨基酸残基的致敏是高致敏受者致敏的主要原因;对高致敏受者进行抗体表位分析能够准确地预测可接受的供者抗原错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免疫吸附对高致敏‘肾移植受者超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对10例群体反应抗体(PRA)〉40%的‘肾移植受者术前行免疫吸附治疗,观察其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10例高致敏肾移植受者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仅有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并通过免疫吸附及调整免疫抑制剂得到逆转。所有受者随访至今移植‘肾功能良好,未发生排斥反应。结论免疫吸附可以安全、有效地预防高致敏人群‘肾移植术后超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5.
高致敏肾移植供受者的HLA配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配型在高致敏受者肾脏移植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 18例高致敏受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体内预存的群体反应性抗体 (PRA IgG)水平及其特异性 ;采用补体依赖性细胞毒试验 (CDC)和微量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 (Micro PCR SSP)技术进行HLA I类和II类分型。 结果  18例高度致敏受者的PRA IgG水平为 40 %~ 96 % ,平均 5 6 % ;供受者之间按传统的HLA A、B、DR抗原错配 (MM )原则 ,0~ 1MM者 5例 (2 8% ) ,2~3MM者 13例 (72 % ) ,而按交叉反应组 (CREGs)错配原则 ,0~ 1MM者 11例 (6 1% ) ,增加了 33 % ,而2~ 3MM者仅 7例 (39% ) ;肾移植术后仅 4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排斥发生率为 2 2 % ,经OKT3 治疗后逆转。 结论 CREGs配型可显著提高供受者的HLA配合率 ,良好的HLA配型对减少高致敏受者肾移植的排斥反应、提高移植物存活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前预处理及组织配型对高度致敏患者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8例高度致敏患者(高敏组)肾移植术前进行预处理及组织配型,观察患者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DGF)、排斥反应的发生和血肌酐(SCr)水平的变化。结果:高敏组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HAR)2例;其加速性排斥反应(ACR)、急性排斥反应(AR)以及DGF发生率均高于非高敏组受者,1年移植肾存活率则较低。高敏组中组织配型良好的受者较配型欠佳者AR发生率及术后1年SCr水平较低;术前预防性使用赛尼哌可降低术后的AR发生率。结论:预处理降低高度致敏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使患者易于配型成功,良好的组织配型和使用赛尼哌可降低术后AR的发生,均有助于移植肾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高度致敏肾移植患者的围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度致敏肾移植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对22例高度致敏肾移植患者术前组织配型及预处理,术后抗排异方案以及肾功恢复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17例患者术前经血浆置换3~8次后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降至30%以下,5例患者术前PRA仍大于50%.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HAR)1例(9.9%),抗排异反应未能逆转,予以切除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AR)8例(36.3%),经甲强龙+ATG(ALG)冲击治疗后6例肾功恢复正常,2例转为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术后DGF5例(22.7%),予以血液透析+低剂量抗排异药物维持,肾功均恢复正常.结论 避开相应抗体进行良好的组织配型,是高度致敏患者肾移植成功的关键;术前行血浆置换降低高度致敏患者PRA,使用ATG或ALG可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排斥反应逆转率.  相似文献   

18.
致敏受者肾移植术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致敏受者经严格的HLA配型及HLA交叉反应组配型后行肾移植的效果。方法 对63例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较高的患者进行严格的供,受者HLA配型筛选,并按照美国国立器官分配中心(UNOS)制定的HLA交叉反应组(CREGs)配型原则进行供,受者配型筛选,按常规肾移植方法进行移植,术前未行血浆置换。结果 63例患者,44例术后1周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10例术后出现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经静脉滴注单克隆抗体OKT3,7例肾功能恢复正常。3例切除移植肾;9例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8例于术后2周至2个月移植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死亡2例;总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及总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分别为15.9%和14.3%;按CREGs配型原则,供,受者0、1、2个位点错配分别为11例(17.5%),39例(61.9%)和13例(20.6%);明显高于传统HLA抗原配型结果。结论 致敏受者必须严格按照HLA配型及HLA交叉反应组配型原则进行供,受者的筛选,这对减少移植肾排斥反应,提高移植肾的存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供犬脾灌注对特异性致敏犬移植肾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雄性家犬作为肾移植的供、受者。首先采用供者淋巴细胞多次输注诱导18只受者致敏后,随机平均将致敏受者分为3组。特异性脾灌注组:用加工过的人用血液透析穿刺管将同一供者的离体脾动、静脉与受者的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连通后开放血流(血流量约18-25ml/min),充盈后轻揉脾脏,灌注40min,然后用同一供肾行肾移植术;非特异性脾灌注组:离体脾灌注以及肾移植的方法与特异性脾灌注组相同,不同的是供脾和供肾均来自于无关供者;对照组:开腹旷置40min后,同法行肾移植。监测脾灌注前、后各组受者微量淋巴细胞毒(CDC)试验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的变化;观察供者脾灌注对受者移植肾排斥反应发生和肾功能的影响。结果各组受者均在输注淋巴细胞3~4次后诱导致敏成功。特异性脾灌注可以显著降低受者CDC配型水平和MLC淋巴细胞增殖水平,使受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过性减少,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下降。肾移植术后特异性脾灌注组移植肾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较非特异性脾灌注组和对照组缓慢;病理检查提示术后特异性脾灌注组移植肾排斥反应较非特异性脾灌注组和对照组为轻。结论供者脾灌注可以特异性吸附毒性抗体,使外周血激活淋巴细胞归巢,耗竭血小板,从而延缓特异性致敏受者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改善移植肾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