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改良的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上睑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9例(35眼)上睑下垂患者,采用提上睑肌折叠联合额肌吻合术。结果 30眼上睑下垂术後早期平视时上睑缘遮盖上方角膜1~2mm者25眼,睑裂为6~9mm为32眼(91.8%),术後平均随访10(6~18)月,上睑缘位置轻度回退,最大回退量不超过2mm,上睑弧度及双重睑形成良好,睡眠时眼睑闭合良好,瞬目运动较自然。结论 该术式在改善提睑功能和增强美容效果两方面对矫正上睑下垂有良好的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种矫正轻度上睑下垂简便的有效的手术方法的效果。方法37例(40眼)轻度上睑下垂行经皮肤的睑板-腱膜-Muller肌部分切除术,术后随访3个月~3年。结果本组病例40眼中37眼(92.50%)治愈,获得良好效果。双眼上睑皱襞及睑缘弧度自然对称,睑裂高度基本一致,平视前方时瞳孔完全暴露,上睑缘位于角膜缘下1~2mm;2眼欠矫;1眼过矫。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肤的睑板-腱膜-Muller肌部分切除术操作简单、损伤小、术后反应轻。恢复快,并发症少,对矫治上睑提肌功能良好的轻度上睑下垂,是一种较好的术式。  相似文献   

3.
提上睑肌腱膜折叠术治疗轻中度上睑下垂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银波  唐勇华  韦丽娇 《眼科》2010,19(2):116-118
目的探讨提上睑肌折叠术治疗轻中度上睑下垂的疗效。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30例(43眼)提上睑肌肌力达8mm以上的轻、中度上睑下垂患者。方法采用经皮肤人路的提上睑肌折叠术,无需分离提上睑肌,观察手术前后上睑睑缘位置的变化。主要指标第一眼位上睑睑缘位置。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平均13.1个月。30例(43眼)患者第一眼位上睑睑缘位于正常位置,3例(3眼)欠矫,1例(1眼)过矫,术后效果满意。结论提上睑肌腱膜折叠术适合于轻中度上睑下垂患者。(眼科.2070.79.716—77R)  相似文献   

4.
改良上睑提肌缩短术治疗单侧先天性上睑下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改良上睑提肌缩短术治疗单侧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手术疗效。方法单侧先天性上睑下垂30例(30眼),术前参考健眼上睑缘位置以确定手术量,术中以可调整褥式缝合行改良上睑提肌缩短术。结果随访6个月,30眼中成功26眼(86.67%),其双眼睑裂对称,重睑弧度自然,部分病例有轻度闭合不全但闭合时不露角膜;有效4眼(13.33%),患眼睑裂高度低于健眼的值小于2mm,术眼无闭合不全或闭合不全不明显,但闭合时不露角膜。结论改良上睑提肌缩短术矫正单侧先天性上睑下垂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改良双切口额肌瓣吻合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改良额肌瓣吻合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手术的效果.方法 采用改良的双切口额肌瓣吻合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18例(20眼).其中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16例(18眼),外伤性重度上睑下垂2例(2眼).结果 术后上睑缘位于角膜上缘之上2 mm,术后1周时,上睑缘下降至角膜上缘之下1~2 mm.重睑和睑缘弧度自然美观,无畸形.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矫正术后睑裂闭合不全于3~6个月恢复.结论 该手术效果良好.适合于治疗重度上睑下垂.  相似文献   

6.
改良式上睑提肌缩短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先天性上睑下垂寻求简便的手术方法,以达到功能和美学的双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1999年我院施行改良式上睑提肌缩短术治疗31例(33眼)先天性上睑下垂情况,手术方法的要点:利用中横韧带或上睑提肌腱膜悬吊矫正上睑下垂。结果:术后早期睑缘覆盖角膜缘1-3mm者达93.8%,上睑缘弧度及双重睑形成良好。双侧眼窝深度对称。术后仅部分病例早期有轻度闭合不全,结论:该术式在改善提睑功能方面与传统上睑提肌缩短术无差别,但手术方法简单,效果肯定,不影响眼部固有解剖关系,采用可调式缝线,不影响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经典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20眼行经典提上睑肌缩短术结果本文16例20眼,平均随访6个月。术后睑裂高度7~9mm者18眼,6mm者2眼,双眼睑裂对称,重睑弧度自然,部分病例有轻度睑裂闭合不全,4眼一过性轻度结膜脱垂。结论该术式矫正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提上睑肌缩短联合翼状韧带悬吊治疗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远期美容效果,并分析该手术方法引起的提上睑肌功能的变化。方法对自2012年3月至2015年1月接受提上睑肌缩短联合翼状韧带悬吊治疗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患者60例(90只眼)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的随访时间为9~15月(平均12月)。评估术前和术后瞳孔中心至上睑缘中点的距离,提上睑肌功能,及术后美容效果和并发症。结果46例术后美容效果评分为优,14例患者美容效果评分为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前平均瞳孔中心至上睑缘中点的距离为(-0.12±0.11)mm,最后随访时平均瞳孔中心至上睑缘中点的距离为(4.4±0.32)mm。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和最后随访平均瞳孔中心至上睑缘中点的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术前提上睑肌肌力为(2.1±0.17)mm,在最后随访时提上睑肌肌力增至(6.2±0.2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提上睑肌缩短联合翼状韧带悬吊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不仅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能导致术后提上睑肌功能有实质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我们自1992年11月一1995年9月用改进的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上睑下垂43例,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病例43例(54眼),男26例,女17例。年龄8-28岁。轻度:(下垂1-2mm)6眼,中度:(下垂3-4mm)45眼,重度:(下垂4mm以上)3眼。所有病例均为先天性上睑下垂。手术方法:1.术前检查:(1)测量上睑下垂程度。(2)测定提上睑肌功能,(着重检查上凝视状态时上睑缘中央到6点钟角膜线的距离)。(3)测定眼外肌机能。2.在提上睑肌缩短术(内外路联合法)[1]的基础上我们加以改进,主要步骤如下:(1)用美兰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的上睑提肌缩短术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行传统上睑提肌缩短术10例(11眼)与之后行改良的上睑提肌缩短术10例(11眼),对比观察疗效(术后随访观察3个月~1年)。结果改良上睑提肌缩短术矫正良好8眼,占72.73%,矫正不足2眼,占18.18%,矫正不良1眼,占9.09%,所有的患者重睑形成,外观自然。传统上睑提肌缩短术矫正良好3眼,占27.27%,矫正不足3眼,占27.27%,矫正不良5眼,占45.45%,4眼重睑形成,外观自然,2眼内侧上睑睑内翻,经再次手术行内翻矫正术后改善。结论改良上睑提肌缩短术矫正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术后矫正效果好,是上睑提肌肌力为3~4mm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25例(32只眼)提上睑肌肌力为0~3mm的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行改良提上睑肌超常量缩短联合上横韧带徙前术。结果 32只眼术后上睑缘高度及弧度、重睑形成均良好。结论 改良提上睑肌超常量缩短术对矫正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复发性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手术疗效。方法15例(15只眼)复发性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术前根据患者提上睑肌的肌力结合上次手术方式确定再次手术方式,提上睑肌力〈4mm者采用直视下额肌瓣悬吊术,提上睑肌力≥4mm者采用提上睑肌缩短术,术后追踪随访6-12个月,对手术方式和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满意疗效,上睑形态自然,睑缘弧度良好,上睑缘位于角膜缘下1-2mm,双眼基本对侧。结论复发性上睑下垂的再次手术需要个性化处理,仍需要根据提上睑肌肌力来确定再次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提上睑肌缩短术在治疗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应用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效果。方法:对39例(56眼)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采用经皮肤-睑结膜入路提上睑肌缩短术。并对术后效果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本组39例(56眼)随访2~18mo,除2眼矫正不足外,余均获得良好效果。上睑缘弧度及双重睑形成良好,术后仅部分病例早期有轻度睑裂闭合不全,无暴露性角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提上睑肌缩短术可适用于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在矫正畸形和改善外观方面均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提上睑肌缩短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术后欠矫的再手术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提上睑肌缩短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术后欠矫的再次同样术式的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先天性上睑下垂术后欠矫病人11例13眼,首次手术方式均为提上睑肌缩短,欠矫1~4mm,提上睑肌力为5~9mm。再次以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术中使上睑缘较健侧高1~2mm(提上睑肌力为5~6mm时)或与健侧等高(提上睑肌力为7~9mm时),双眼病例时将双眼睑缘上提至上角巩缘(提上睑肌力为5~6mm时)或上角巩缘下1~2mm(提上睑肌力为7~9mm时)。结果随访1周至1年半,8例(72.7%)双眼睑缘完全等高,位于上角巩缘下1~2mm;以此为标准,3例(27.3%)双眼睑缘高相差仅1~2mm(仍为欠矫)。所有病例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均无严重的并发症。结论提上睑肌缩短治疗先天性睑下垂术后欠矫的再次手术,术中睑缘上提的位置与首次手术时相比可能应较低,因为术后上睑缘下降的幅度较少或不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改良上睑提肌缩短术矫正先天性中重度上睑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科2015年2月~2017年4月收治的中重度上睑下垂患者45例(46眼),其中中度6例、重度3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改良上睑提肌缩短术。沿睑板上缘离断上睑提肌-Müller肌复合体并向上分离后与睑板固定,而后将复合体断端缝合到睑板上1/3部浅层。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42例疗效满意(睑缘弧度自然,上睑缘遮盖角膜上缘<2 mm,双眼形态基本对称),2例过矫(上睑缘位于上方角膜缘外),1例出现结膜脱垂。结论改良上睑提肌缩短术治疗先天性中重度上睑下垂效果确切,在矫正眼睑生理功能和形态改善上可达到满意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一种矫正轻度上睑下垂简便的有效的手术方法的效果.方法 37例(40眼)轻度上睑下垂行经皮肤的睑板-腱膜-Müller肌部分切除术,术后随访3个月~3年.结果 本组病例40眼中37眼(92.50%)治愈,获得良好效果.双眼上睑皱襞及睑缘弧度自然对称,睑裂高度基本一致,平视前方时瞳孔完全暴露,上睑缘位于角膜缘下1~2 mm;2眼欠矫;1眼过矫.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肤的睑板-腱膜-Müller肌部分切除术操作简单、损伤小、术后反应轻.恢复快,并发症少,对矫治上睑提肌功能良好的轻度上睑下垂,是一种较好的术式.  相似文献   

17.
提上睑肌缩短加上横韧带加强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 为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寻求更好的手术方法 ,以达到功能矫正和美学更佳的双重效果。方法 选择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 3 6眼行提上睑肌缩短术联合上横韧带固定术。结果 术后早期平视睑裂 6mm者 3 3眼 ( 91 7% ) ,上睑缘弧度及双重睑形成良好 ,双侧眼窝深度对称。术后仅部分病例早期有轻度闭合不全 ,1例一过性轻度结膜脱垂。结论 该术式在改善提睑功能和取得美学效果两方面对矫正重度上睑下垂都达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儿童重度上睑下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肌力<4mm的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效果。方法:对肌力在4mm以下的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58例84眼行提上睑肌缩短术,观察并分析术后上睑的高度,睑裂宽度,上睑的弧度及重睑形态。结果:本组病例中,正矫64眼(76.2%);轻度欠矫(上睑缘位于上方瞳孔缘或上方瞳孔缘下1mm)18眼(21.4%),复发(上睑缘高度较术前无提高)2眼(2.4%)。欠矫的病例中有6例伴外侧1/3重睑沟变浅。无过矫病例,无暴露性角膜炎病例。结论: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肌力<4mm的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可取得满意效果。但在手术的最低年龄及探求少部分失败病例的原因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采用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对30例(34眼)患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分别在局麻下行经皮肤面的提上睑肌缩短术,术前均进行详细的检查以除外垂直肌麻痹,jew-wink现象,重症肌无力等,bell( )现象,上睑下垂程度用berke法:均>4mm以上,提上睑肌功能均<4mm以下,缩短量为18~24mm。结果:30例(34眼)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经用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均获满意效果,上睑缘位于角膜缘下1~3mm,双侧睑裂大小,重睑高度基本一致,睑缘弧度自然流畅,睑闭合无角膜暴露,皱额耸眉姿态消失,随诊0.5~3a,效果满意。结论:经皮肤面的提上睑肌缩短术术野暴露好,可最大限度的充分游离提上睑肌,且年龄小,肌肉弹性好,矫正度数大,可以矫正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且效果确实,可行。  相似文献   

20.
改进的上睑提肌缩短术矫治上睑下垂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上睑提肌缩短术矫治上睑下垂的效果。方法共治疗上睑下垂28例37眼,其中轻度10例16眼,中度18例21眼。此改进的术式与常规术式不同之处在于增加分离上睑提肌腱膜的长度(22mm)和宽度(16mm),腱膜在睑板上固定4对缝线,以增加其牢固度。结果术后3~4月进行随访,成功35眼(94.59%),上睑缘达角膜上缘以下1mm;2眼(5.41%)上睑缘达角膜上缘以下1.5~2mm。结论该上睑提肌缩短术与常规手术比较有改进,术后的睑缘高度易保持在上方角膜缘,弧度与健侧对称,不易形成眼角畸形,能较好提高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